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以硬壳蛤(Mercenariamercenaria)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两种类型改性粘土(聚合氯化铝改性粘土MCⅠ,硫酸铝改性粘土MCⅡ)对其急性、亚急性毒性实验。96h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MCⅠ和MCⅡ对小规格硬壳蛤[壳长(1.98±0.05)mm,壳高(1.75±0.04)mm]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4.91和1.85g/L,对大规格硬壳蛤[壳长(5.70±0.15)mm,壳高(5.09±0.13)mm]的LC_(50)分别为5.77和3.40g/L。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浓度低于1.0g/L的MCⅠ和MCⅡ未对两种规格硬壳蛤的存活产生影响;硬壳蛤滤水率随改性粘土用量增加而降低,其中0.1g/L的MCⅠ和MCⅡ对两种规格硬壳蛤滤水率无影响, 0.5g/L的MCⅡ对两种规格硬壳蛤滤水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MCⅠ仅对小规格硬壳蛤滤水率有影响;当改性粘土浓度升高至1.0g/L,两种规格硬壳蛤的滤水率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生长率的结果显示,仅1.0g/L的MCⅠ和MCⅡ显著影响小规格硬壳蛤生长。多年的应用结果表明,现场能有效消除有害赤潮藻华的改性粘土用量为4—10t/km~2,低于本实验中对硬壳蛤产生影响的改性粘土浓度。另外,我国近海实际养殖过程中投放的硬壳蛤通常为1cm左右,大于本研究中的硬壳蛤规格。据此可以推断,改性粘土在现场治理藻华的同时不会对其存活和生长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结果将为改性粘土在近海养殖水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大西洋鲑在封闭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的生长和性腺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了在封闭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大西洋鲑(Salmosalar)的生长发育模式,对封闭循环水系统养殖的大西洋鲑重要生长数量性状进行生物学测量,并跟踪性腺发育状况。本研究自2012年1月通过封闭循环水系统进行大西洋鲑养殖,经过周年养殖,体质量平均达到1194.42g,体长平均达到417.00 mm,体高平均达到100.58 mm,体宽平均达到53.52 mm,少数个体在养殖10个月后性腺发育较快,性腺质量达到9.76 g,性腺指数达到1.31%。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为建立大西洋鲑标准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是大西洋鲑(Salmo salar)早期发育的首选水源,为确定在地下水中K`+、Mg~(2+)的适合添加剂量。本文对预选鲑鳟鱼孵化基地的地下水水质进行分析,发现其K~+、Mg~(2+)含量偏低,可能不利于大西洋鲑孵化。采用完全正交设计,研究了在该地下水中添加K+、Mg~(2+)两种离子对大西洋鲑卵的存活、孵化及仔鱼开口的影响。研究表明,Mg~(2+)在大西洋鲑早期发育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地下水中添加5 mg/L Mg~(2+),能显著提高鱼卵存活率(P 0.05)和仔鱼开口率(P0.05)。K~+添加至8mg/L时不利于鱼卵生存(P0.05),K~+对大西洋鲑仔鱼的开口影响不明显(P0.05)。K+与Mg~(2+)同时添加对大西洋鲑仔鱼的开口率交互影响显著(P0.05)。水中K~+添加量达到8mg/L时,添加10mg/L Mg~(2+)对大西洋鲑卵的存活、孵化及仔鱼开口产生消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西洋鲑早期发育水体中K~+含量应低于9mg/L,Mg~(2+)含量应控制在15.54mg/L左右。  相似文献   

4.
目前,改性粘土技术已成为国内外普遍认可的有害赤潮治理方法,但在利用该技术治理产毒藻赤潮过程中,对底栖滤食性贝类体内毒素累积和排出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室内实验,考察了聚合氯化铝改性粘土(MC I)絮凝典型产毒藻——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后,虾夷扇贝食用组织和消化腺组织中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含量、组分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前期毒素累积阶段,虾夷扇贝暴露于A. pacificum 3 h后,未添加改性粘土的对照组中虾夷扇贝食用组织毒素水平由空白组的未检出迅速升高至13.24µg STXeq/kg,消化腺组织毒素水平由0.68µg STXeq/kg升高至42.97µg STXeq/kg,第4 d时对照组食用组织、消化腺组织毒素水平达到最高,分别为258.67和3 208.40µg STXeq/kg。添加0.2 g/L MC I的实验组中,3 h后水体中97%的A.pacificum藻细胞被絮凝沉降,此时虾夷扇贝食用组织和消化腺组织毒素水平远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33和18.39µg STXeq/kg,第2 d时达到98.92和574.54µg STXeq/k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后呈下降趋势。在随后的毒素排出阶段,实验组虾夷扇贝食用组织和消化腺组织毒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在累积阶段,对照组和实验组虾夷扇贝食用组织和消化腺组织中PSP各组分相对含量差异不大,说明改性粘土未对虾夷扇贝体内的PSP转化造成明显影响。由实验结果可见,改性粘土可有效絮凝去除水体中的A.pacificum藻细胞,减少虾夷扇贝对其的滤食,从而降低了PSP在贝类体内的积累,该研究结果将为改性粘土治理底栖贝类养殖水体有毒赤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内土腥味物质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养殖水质的关系,本文比较了不同规格虹鳟以及虹鳟不同组织中的二甲基异茨醇(2-methylisoborneol,MIB)和土臭素(Geosmin,GSM)含量;比较了养殖虹鳟、大西洋鲑(Salmo salar)和银鲑(O.kisutch)体内的MIB和GSM含量及其养殖环境的水质情况,分析了鱼体内MIB和GSM含量与水质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虹鳟背肌中MIB和GSM含量随鱼体规格增大而升高;虹鳟肝脏中MIB和GSM含量显著高于背肌和鱼皮(P0.05),鱼皮中MIB和GSM含量最低。相关性分析显示,鱼体内MIB含量与水温、pH呈显著正相关(P0.05),GSM含量与氨氮、溶解性活性磷及总磷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虹鳟体内土腥味物质的分布因鱼体规格和组织不同而异,鱼体内的土腥味物质与水质有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室内循环水养殖试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对大西洋鲑(Salmo salar)养殖效果的影响。试验设置6 kg/m~3,9 kg/m~3,12 kg/m~3,15 kg/m~3,18 kg/m~3共5个养殖密度,采用同来源、同批次、体重均为1.56±0.05 kg/尾的大西洋鲑幼鱼,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220d。通过分析不同养殖密度对出池均重、特定生长率、成活率、淘汰率、雄性发育率、饵料系数、饵料效率与产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佳放养密度。结果表明,大西洋鲑的不同放养密度对养殖效果有显著影响。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大西洋鲑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过高的放养密度会显著抑制大西洋鲑的生长,并显著影响成活率和淘汰率(P0.05),而对雄性发育率则无显著影响(P0.05)。当放养密度超过12 kg/m~3时,鱼体出池均重、特定生长率均急剧减小,成活率急剧降低。放养密度的增加,还会加大饵料系数、降低饵料效率(P0.05)。当放养密度为12-18 kg/m~3时,商品鱼净产量最高,且各组无显著差异。综合各指标评价,在所试验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放养密度为12 kg/m~3左右时,可获得最佳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2种无机改性粘土在3种不同改性配比下对浒苔微观繁殖体去除效果及萌发的影响。结果发现,去除率随改性粘土及改性剂用量的增加而升高,相同条件下硫酸铝(AS)改性粘土对浒苔微观繁殖体的去除效果优于聚合氯化铝(PAC)改性粘土,其中1:5 PAC改性粘土在0.5 g/L时去除率为62%,AS改性粘土则可达到80%。添加改性粘土后上层水体中浒苔微观繁殖体相对萌发率随改性粘土及改性剂用量的升高而降低,总体系相对萌发率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在改性剂浓度为0.1 g/L时相对萌发率达到最高。两种改性体系中微观繁殖体在1:3配比、1.0 g/L浓度下均未能萌发。该结果显示,改性粘土可以有效去除浒苔微观繁殖体并抑制其萌发,这为我国绿潮灾害的防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纤毛虫是一类单细胞原生动物,部分类群是对虾池塘养殖过程中的病害生物。该研究跟踪了2020年7~10月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过程中纤毛虫的动态变化情况,分析了多种环境因素对其动态变化的影响。通过现场喷洒,发现改性粘土对纤毛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故结合室内实验,探究了改性粘土对水体中纤毛虫的去除作用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虾池内纤毛虫及2~5 µm微微藻的密度变化呈现出一定的捕食-被捕食关系,后者可通过食物丰歉的方式上行控制纤毛虫;虾池水温为20~25 ℃时更易于纤毛虫生长;纤毛虫偏好较低盐度的环境。在养殖过程中使用改性粘土调控水质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体中的纤毛虫的密度;进而通过室内实验初步探讨了改性粘土对水体中的纤毛虫的去除作用及机制,发现氧化复合改性的硫酸铝改性粘土(MC II)可有效去除纤毛虫,该研究将为对虾养殖过程中纤毛虫病害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覃志彪  彭淇  吴彬  王斐  冯健 《海洋与湖沼》2013,44(6):1636-1641
本实验模拟池塘养殖环境, 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实用日粮中添加蔗糖糖蜜的养殖效果以及对水质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设计了6种等氮(34.8%)、等能量(16.4MJ/kg)的试验日粮, 对照组日粮为20%小麦次粉, 试验组1—5按20%—100%比例添加蔗糖糖蜜替代日粮中小麦次粉。试验结果表明, 实验结束时(56d), 各实验组鱼成活率为100%, 当日粮中蔗糖糖蜜替代80%次粉及以下时, 其摄食量和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鱼无显著性差异, 但当日粮中蔗糖糖蜜完全替代次粉时, 这两种指标显著下降(P<0.05)。当日粮中蔗糖糖蜜替代40%次粉以下时, 试验组鱼饲料效率、鱼体近似成分、肝体指数与主要水质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实验认为, 在池塘养殖环境下,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幼鱼实用日粮中蔗糖糖蜜可以替代40%及以下的次粉, 即蔗糖糖蜜在配合饲料中添加量不宜高于8%。  相似文献   

10.
为获知不同时期封闭式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水质因子、浮游植物和细菌群落结构对大西洋鲑(Salmo salar)体内土腥味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于2018—2019年4次采集封闭式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样和大西洋鲑。测定水体的氨氮、亚硝氮、硝氮、活性磷酸盐等指标,分析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通过16S高通量测序测定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通过微波蒸馏-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MD-SPME-GC-MS)方法,分析大西洋鲑背肌中土臭素(Geosmin,GSM)和二甲基异冰片(2-methylisoborneol,MIB)的含量。研究发现:测定水质指标中温度、溶解氧、盐度、pH、氨氮、亚硝氮、硝氮、活性磷酸盐、总氮、总磷、总悬浮物和溶解性总有机碳在不同时期差异显著。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3目、26属,蓝藻门(Cyan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和绿藻门(Chlorophyta)为优势门;不同时期细菌群落中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但细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这主要是由水质差异引起的。在不同时期,鱼体MIB含量均高于GSM含量,MIB为鱼体中主要的土腥味物质,在7和10月MIB含量较高。鱼体土腥味物质含量受浮游植物和细菌群落影响,而水质因子可能通过影响浮游植物和细菌群落的结构,来影响养殖鱼体内土腥味物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利用改性粘土去除藻华生物是目前有害藻华应急处置最常用的方法。本文研究了六种铝盐改性粘土(PAC-MC、PAFC-MC、PAFCs-MC、AC-MC、AS-MC、PAS-MC)对藻华生物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的去除效率,考察了悬浮液pH、改性粘土颗粒表面电位及粒径分布等因子对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赤潮生物由于生物特征不同,其去除效率存在较大差异,PAC-MC、PAFC-MC、PAFCs-MC对东海原甲藻有较高的去除效率,但对于球形棕囊藻去除能力较差;AC-MC、AS-MC、PAS-MC对两种藻华生物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对水体酸碱扰动较大,在pH敏感水域应注意用量;对于同一种改性粘土,提高铝离子含量、增加改性粘土浓度有利于除藻效率的提升;自絮凝程度越低、表面正电性越强(或负电性越弱)、悬浮液pH值越低的改性粘土,除藻能力越强。本研究进一步为改性粘土应急处置有害藻华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改性粘土法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有害藻华应急处置技术,可通过絮凝作用有效去除水体中藻华生物。但利用改性粘土絮凝产毒藻后,水体中胞内外藻毒素的变化情况目前尚不清楚。文章考察了I型改性粘土(MCI)絮凝典型产毒甲藻——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pacificum)后,水体中残留藻细胞内和胞外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PSTs)含量、组分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 MC I对密度为6.11×10~3 cells/mL的A. pacificum 3小时去除率达62%,水体中残留藻细胞单细胞毒素含量和PSTs组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水体中总PSTs含量大大降低,其中由絮凝沉降导致的胞内PSTs被去除量占水体中PSTs总减少量的90%以上。另外,针对MC I对胞外PSTs吸附效果的研究发现,低于0.5 g/L的MC I对胞外PSTs无明显吸附效果,而在利用0.2 g/L MC I絮凝去除大部分亚历山大藻后,水体中胞外PSTs含量无明显变化。由此可以推测该用量下的MC I未造成大量藻细胞破裂向水体中释放毒素。该研究结果将为改性粘土治理有毒甲藻藻华的现场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考察了不同浓度改性粘土对浒苔微观繁殖体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去除率随着改性粘土浓度增大而逐渐提高,0.4g/L的改性粘土对初始密度为4.8?105cell/m L的浒苔微观繁殖体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去除实验后继续研究微观繁殖体的萌发率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不论是上层培养液中还是重新混合后的萌发率均随着改性粘土用量的增加而降低,1.0g/L的改性粘土可使其萌发率由60%左右降至低于6.5%。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适量的改性粘土能有效去除海水中的浒苔微观繁殖体、降低其萌发率,有望成为消除或减弱绿潮灾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稚参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改性黏土治理有害藻华技术对仿刺参稚参的影响。96h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改性黏土对仿刺参稚参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6.01g/L;安全浓度为0.601g/L,高于在现场时的使用浓度0.1g/L;慢性毒性试验显示改性黏土对仿刺参稚参成活率和体重增长率无明显影响;不同浓度的改性黏土添加组中,发现仿刺参稚参的体壁组分(水分、灰分、总糖、总脂和粗蛋白)含量变化不大,改性黏土的加入对减少仿刺参稚参的种内竞争有一定积极作用。另外,针对仿刺参稚参食用包括改性黏土在内的底层颗粒物的现象,考察了不同实验组仿刺参稚参体壁中铝的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改性黏土有效去除有害藻华的体系中仿刺参稚参的生长情况,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改性黏土有效地去除了有害藻华,还明显降低了仿刺参稚参的死亡率。因此,改性黏土是一种有效治理仿刺参养殖水体有害藻华、对养殖生物无负面影响的藻华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15.
A bioenergetic model of marine phase, wild Atlantic salmon was constr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effects on post-smolt growth of predicted changes in oceanic conditions. Short-term estimates of growth in weight were similar to measurements in captivity and simulated growth varied with water temperature and swimming speed as expected. Longer-term estimates of growth in length were less than that achieved by wild salmon, particularly with constant swimming assumed. The model was sensitive to parameters relating to maximum daily food consumption, respir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ody energy content, length and weight. Some of the sensitive parameters were based on substantive information on Atlantic salmon and their realistic ranges are likely to be much narrower than those tested. However, other parameter values were based on scant data, farmed Atlantic salmon or other salmonid species, and are therefore less certain and indicate where future empirical research should be focussed.  相似文献   

16.
改性粘土治理赤潮生物的主要原理是絮凝作用,但水体中未被去除的微藻对改性粘土有怎样的生理生化响应尚不清楚。本文以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模式生物,考察了改性粘土絮凝后水体中残余小球藻生理生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经改性粘土或原土絮凝后,残余小球藻的生长受到了明显抑制,其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迅速上升,改性粘土组的MDA含量高于原土组。除了原土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相比对照组没有明显变化外,改性粘土组和原土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等酶活,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并稳定在较高水平的变化趋势。原土组各酶活普遍低于改性粘土组,但GSH-PX活性则相反。结果表明,改性粘土不仅能高效去除水体中的小球藻,而且能够刺激残余的藻细胞积累较多的O2-·和H2O2,从而对藻细胞造成过氧化伤害,抑制未被去除部分海洋微藻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对抑藻微生物认识的深入,利用藻-菌相互作用控制有害藻华展现出极大的应用前景。在前期改性粘土治理有害藻华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与传统的改性粘土复合,研究了不同的复合比例、制备方式等对典型有害藻华生物——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去除效率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菌密度1.5×1010 cells/L的EM菌(effectivemicroorganisms,有效性微生物)及其滤液可以有效去除东海原甲藻;利用EM菌对粘土进行复合改性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改性粘土的除藻能力,呈现出1+12的效果。在适宜范围内,增加熟化时间与温度有利于复合改性粘土除藻效率的提升。文章进一步分析探讨了EM菌复合改性粘土的除藻机制,认为改性粘土通过富集EM菌和分泌的抑藻物质,增加了其对微藻的直接和间接除藻作用;适宜的熟化温度和熟化时间可促进EM菌的繁殖及其在改性粘土上的吸附,有利于复合改性粘土去除效率的提升。上述研究结果为改性粘土治理有害藻华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