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第四次南极考察长城站越冬队极地海洋气象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张文义 《海洋预报》1993,10(2):24-32
本文介绍了中国第四次南极考察队,在长城站进行气象考察期间,从获得的每日四次现场气象观测资料经统计分析,得出了1988年长城站地区气象要素分布特点。 利用长城站现场气象观测资料及接收到的地面天气图和卫星云图,开展了对长城站地区天气预报工作。并总结了影响长城站地区天气系统和出现的天气及影响长城站地区的气旋路径。对今后有关人员作好站区天气预报和科学考察工作顺利进行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胡胜利 《海洋预报》2005,22(Z1):77-80
本文使用南极长城站20a天气和温度降水气象观测资料,对影响长城站天气系统和气象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长城站建站20年来,气温从90年代中后期逐渐升高,到90年代未气温达到最高.进入20世纪后气温变化趋于平稳,但年平均距平仍在正距平以上.大风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缓慢减少,至90年代未到20世纪初大风天数明显增多,风速加大.长城站降水从90年代初期降水量开始减少,到90年代后期降水量最少.特别是1997年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少200mm.进入20世纪长城站降水量仍比正常年份减少100mm.对长城站20年气象要素分析表明,长城站近10年存在气温明显增温变暖,降水量减少,大风天数增多现象.  相似文献   

3.
长城站极地气旋与暴风雪天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胜利 《海洋预报》2004,21(4):35-39
西南极极地气旋是造成长城站暴风雪的主要天气系统。夏季每月侵入长城站气旋有6~8个,平均3~4d就有气旋侵入南极半岛乔治王岛地区.冬季每月5~7个,且强度比夏季大。极地气旋移动路径在夏季稍有南移,冬季气旋路径向北扩展。西南极极地气旋东移靠近南极半岛,气旋有阻滞现象,气旋受阻气流上升使高空扰动,低压和低压槽强烈斜压发展,在锋区后伴有向北移动极地冷空气入侵,是形成长城站强暴风雪天气重要原因。极地气旋给长城站带来大风降雨降雪天气,长城站95%以上的暴风雪天气是由极地气旋引起的。而长城站暴风雪天气有二种类型:一种由极地气旋前部与锋面影响,吹北风或西北风暴风雪;另一种是由极地气旋南部或高压脊前影响,吹南风或东南风暴风雪天气。而后一种则是风速猛、气温低、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4.
南极长城站大风天气分析和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发布的南太平洋天气实况分析图,分析了长城站2005年12月~2006年11月的大风天气。分析认为:长城站的大风天气主要出现在4~10月;气旋是造成长城站大风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存在“单一气旋型”、“北高南低型”、“南高北低型”、“东高西低型”和“西高东南低型”五种大风类型,其主要风向分别是NW/SE,WSW-WNW,ENE-SE,NW-N和SW-WSW,最后给出了长城站冬、夏季节大风天气的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5.
张林 《海洋预报》1993,10(2):40-50
本文以中国第六次南极考察队在长城站观测到的气象资料与历史资料对照分析,介绍了长城站的天气特征,如气旋的来源、移动规律,海雾的特点,降水情况,特别是夏季的降水情况。较详细地介绍了1990年长城站的天气状况。 总结了长城站气压、风、气温、云、日照、降水及蒸发等项目的观测工作。对关城站的天气预报工作也作了总结,特别是极地气旋的预报和各天气要素的预报方法。并以1990年1月16日营救遇暴风雪的考察队员预报为实例,介绍了一次成功的预报。  相似文献   

6.
一、任务和条件 1989~1990年度的第六次南极考察工作是围绕一船两站进行的。任务规定极地号船载人和物资由青岛港出发,横越太平洋至智利瓦尔帕来索港,再沿智利内水道南下,穿越德雷克海峡到达长城站;在那里完成长城站补给和局部地区调查任务后,直驶中山站,卸下最后一批建站物资;然后返航,经澳大利亚西部海域、南海、东海和黄海,再回到青岛港。诚然,极地号船去长城站和中山站均不是首次,从我国出发去长城站已有两个航次的经验,而径直去中山站则是第五次南极考察的任务,它基本上围着澳大利亚东、西海岸转了一圈。第六次考察任务有别于前几次,航线也更加复杂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长城站至中山站的一段,对我国船舶来说,是从未驶过的航线。而这段航线却要经过开阔的、多风暴活动及流冰的南大洋。该航区内又全无可供避风的港口,国际往来船舶极少。所以,  相似文献   

7.
时讯     
南极历程备忘录首踏南极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由上海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启航,同年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12月31日,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并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以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了长城站落成典礼,乔治王岛上的阿根廷、智利、巴西、苏联、波兰、乌拉圭等国的南极站站长、科学家和美国"公主"号考察船船长等出席了长城站落成典礼。  相似文献   

8.
使用南极长城站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澳大利亚南极局海冰外缘线资料和NOAA南极涛动指数资料,对长城站自1986—2014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长城站冬季气温有升高的趋势,升温速率约为0.19℃/10 a;冬季气温与59°W经线上海冰外缘线位置的年际变化特征呈显著正相关,但对于气候平均的海冰外缘线位置月变化比气温滞后约一个月;夏季气温有降低的趋势,其他季节总体增暖。长城站的风向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东南方向;1986—2014年间长城站年平均风速变化较小,大风的每年累积日数分布情况与年平均风速变化曲线相似;春季平均风速较大,并且约有半数大风风向为西北,夏季的大风天数少于其他季节。长城站年平均气压呈降低趋势,其变化与南极涛动指数呈负相关。年平均云量持续增加,且当风向为东北或西北时总云量较多;夏季平均总云量最多,冬季最少。长城站的年平均降水量变化明显,先减少后增多;降水量季节变化为秋季降水量最多,夏季次之,春季和冬季的降水量较少;日平均降水量西南风时较少,东北风时较多。雾的变化特点为春季和夏季雾天较多,其中1—3月的浓雾日数多于轻雾日数;大约三分之二有雾天的风向为西北向,约二分之一的雾出现在风力为3—4级时。  相似文献   

9.
韩宗珠 《海洋科学》1990,14(4):29-33
本文报道了南极乔治岛中国长城站玄武岩和欺骗岛粗安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利用中子活化分析测定了岩石中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过渡族金属含量;利用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手段观测了它们的造岩矿物特征和物质组成,最后推测南极乔治岛具有大陆地壳结构向大洋地壳结构过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南极科考站附近气旋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听  魏立新  李珵 《海洋学报》2017,39(5):44-60
本文基于欧洲中心的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采用雷丁大学的气旋自动识别与追踪算法,建立了1979-2013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以及泰山站划定的统计区域内气旋数据集。基于这套数据,分析了3个站区附近气旋的气候特征,包括:气旋数量、空间分布、强度、加深率等,并研究了达到爆发性发展的气旋的时空特征。分析表明,长城站以及中山站气旋数量均有增加趋势,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泰山站气旋数量的减少趋势达到显著性水平。3个站区的气旋统计表明,长城站统计区域内气旋活动最频繁,且爆发性气旋活动相对较多;中山站、长城站气旋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具有季节变化,气旋数量夏季较其他3个季节偏少、偏弱;泰山站气旋活动最少,并且大部分影响到该站的气旋都处于消亡阶段,气旋的强度较弱,故气旋活动对该站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1.
利用第22次南极长城站越冬气象考察所获取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着重分析了2006年长城站的气压、气温、地温、降水、湿度、风等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特征,并同1985~2005年的多年统计值进行了对比。所作分析有助于了解和研究南极长城站地区的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南极长城湾沉积物中首次发现金矿化、自然金和含金的碲、铋、锑化合物。本文着重报导了自然金特征、成色、共生矿物和物质来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摘要: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具有多种不同特征的生态地理微环境,如长城科考站、企鹅岛、生物湾与黄金湾流域、半岛南部、碧玉滩等。这些区域因水文地质、动植物分布、人类活动程度等不同而具有明显的生态地理差异。本研究从这些微环境海岸潮间带采集了7份代表性沉积物样品,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其细菌类群的多样性以及环境理化因子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采用常规可培养鉴定方法,对样品的分离菌株产酶状况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整体上看,所有样品的细菌类群主要分布在45门、104纲、442属当中,表现出比较高的多样性。其中,优势菌门Proteobacteria主要分布在半岛南部、碧玉滩和生物湾潮间带沉积物物中,优势菌门Bacteroidetes主要分布在企鹅岛两侧和黄金湾潮间带沉积物,长城站潮间带沉积物的优势门为Firmicutes。相似生态微环境的潮间带沉积物具有不同的优势菌门和纲;而不同生态微环境潮间带沉积物却具相同的优势菌门和纲。有机氮(TON)、NH4+-N、NO3--N、PO43--P、NO2--N含量与企鹅岛两侧、生物湾、黄金湾潮间带沉积物的菌群多样性具有相关性,其中TON对生物湾样品的影响最大,而有机碳(TOC)对所有样品的影响较小。分离菌株的产酶实验表明:在企鹅岛、生物湾、黄金湾等动物频繁出没的潮间带样品中,蕴藏着一批产淀粉酶、酪蛋白酶、脂肪酶、七叶苷酶、过氧化氢酶能力较强菌株,这为今后进一步的应用开发提供了宝贵的低温产酶菌株来源。 关键词: 菲尔德斯半岛; 潮间带沉积物; 细菌类群多样性; 产酶菌株  相似文献   

14.
南极中山站夏季下降风数值模拟个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内陆地面辐射冷却产生的近表层冷空气,沿高原斜坡向下流动而形成下降风,其分布形态决定了南极大陆近表层风场的主要特征。我国南极中山站全年均受下降风的强烈影响。夏季晴天时,中山站的下降风一般在傍晚开始出现,风速在午夜达到极值,在次日中午之前逐渐减弱,风速有显著的日循环特征。本文选取南极中山站2010年1月的夏季下降风个例,使用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Polar WRF极地大气数值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山站夏季夜间晴天出现偏东向的下降风时,近地面风速变化趋势与地面气温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1。数值模拟发现,中山站下降风在距地面高度约100~150 m之间时风速最大,约为15~21 m/s。在下降风发生时,近地层大气存在逆温现象。下降风较强时,近地层逆温也较强,逆温层厚度约为200~300 m,逆温强度约为4~6℃。在地面摩擦的作用下,中山站近地面下降风风向为东南,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逆时针偏转,最终趋于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没有太阳直接辐射时,南极大陆地区存在持续的逆温层,逆温层的出现加强了下降风气流,随着逆温的增强,大风区逐渐西移,且面积不断增加。在夏季太阳辐射造成的逆温消失的短暂时间内,逆温时产生的下降风尚不能完全消失,由此形成了较稳定的风向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1992/1993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队长城站夏季考察期间,对长城湾表层水等无机磷和无机氮营养盐类的月变化特征进行了现场考察。对营养直疃变化的相关民生,营养赴变化与生物活动的关系及与世界其化海域营养盐水平的比较等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长城湾夏季表层水营养盐在1月浓度最低,在3月则最高,陆地淡水对湾内营养盐含量的增加没有明显贡献,无机磷与氨氮,硝酸盐氮的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亚硝酸盐始终处于较低的稳  相似文献   

16.
南极长城湾93I(62°17.74′S,58°49.91′W)柱样含有较丰富的有孔虫动物群,计鉴定统计51900个体,归属于86种,有孔虫总丰度以柱样中段较低,浮游类含量较低(〈5%)钙质类底栖有孔虫成占优势,全柱底栖有孔虫分异度变化范围不大,底栖有孔虫五个优势种的优势度占决量的83.3%,优势种及其组合变化显著一定的古海洋学意义,探讨了长城湾海区晚第四纪环境变迁,为南大洋晚第四纪环境与全球变化关  相似文献   

17.
在平行轴螺旋桨式风传感器的基础上,制作一个安装于螺旋桨式风传感器风速轴组件上的防冻雨装置,通过这种技术改进,使得改造后的风传感器能在冻雨天气下正常观测,并在中国南极长城站开展了现场试验。通过数据检验分析,改造后的风传感器可有效提升数据可用率,提升了观测连续性,减少了人力劳动。本改进技术对极地地区、我国贵州省等冻雨灾害多发地区的气象观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