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清水沟流路河口尾闾段河床形态萎缩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简述黄河河口尾闾河段相关特征的基础上,从河槽横断面形态、河床纵剖面形态包括主槽河底平均高程、河床纵比降、平滩流量变化等方面分析了黄河河口尾闾河段河床形态萎缩特征。清水沟流路在1976—2000年期间,黄河口尾闾河段的发育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初期发育阶段、中期成型阶段、后期萎缩阶段、末期人工干预发展阶段。相应的发育时期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尾闾河段主槽宽深比上升、横比降升高、河段纵比降下降、河床平均高程抬升,其相应时期内河道平滩流量相对偏低。这一现象可能与黄河来水来沙偏枯相关。河道疏浚、人工出汊、调水调沙等措施对尾闾河段河床形态的萎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影响是暂时的,不能改变河道萎缩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2.
钱塘江河口段长周期泥沙冲淤和河床变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炯  曹颖 《海洋学研究》2006,24(2):28-38
通过对钱塘江河口段50多年连续水下地形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给出了该河口段在遭遇连续丰、枯水文年时的长周期泥沙冲淤特点,以及相应塑造的顺直、弯曲两种河势在河床形态与演变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认为,长周期泥沙冲淤和河床变形是钱塘江河口段保持冲淤平衡的一种自动调整手段;与冲积河流不同的是,钱塘江河口段通过河型、比降、断面等因素的调整来改变进入该河口段潮流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利用钱塘江河口段丰富的水文、泥沙、地形资料,在分析和研究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闸口—盐官沿程河床形态及冲淤变化特征,将该沿程分成4个河段,分别建立了多年平均高潮位下的河床冲淤量与两次测图间的月平均流量、前期沙坎高程以及多年平均高水位下的河床容积与上游河段同次测图多年平均高水位下的容积、前期平均径流量、两次测图间的月平均潮差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经方差分析,经验关系式显著性水平均在0.01以上,回归方程计算值与实测值拟合程度良好,经验式精度较高,可以用于估算和预测。应用这些关系式,预测了由跨流域引水而造成的河口段河床淤积面貌,为进一步预测潮位抬高、河道纳污能力降低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多年水文泥沙和水深地形资料,分析了椒江河口河床宽深比长周期变化特征,并尝试探讨了河床宽深比对水沙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径流和潮动力对河床形态影响程度沿程此消彼长,江口沙上游河段受径流作用较明显,栅浦下游河段受潮动力影响较显著,这应是弯曲和顺直河段河床横断面形态调整差异的影响因素;河床宽深比与径流平均输沙率正相关,径流产沙量减少,河床形态趋向窄深;顺直河段宽深比与平均流量负相关,径流来水减少,河床趋于宽浅;河床宽深比与平均潮差负相关,应是人为作用改变了潮动力对河口河床形态调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建立黄河河口泥沙有限元模型的必要性,并结合黄河河口实际情况,建立了黄河河口二维潮流和泥沙数学模型。从数学模型模拟计算得到的潮位、流速和冲淤验证结果可以看出,由模型模拟的潮汐和潮流的等海洋动力特性以及泥沙冲淤和海底变形都与实测资料一致,表明建立的河口泥沙二维有限元数学模型可进行黄河河口的潮汐、潮流和泥沙运动及海底冲淤演变的模拟与预测。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建立黄河河口泥沙有限元模型的必要性,并结合黄河河口实际情况,建立了黄河河口二维潮流和泥沙数学模型。从数学模型模拟计算得到的潮位、流速和冲淤验证结果可以看出,由模型模拟的潮汐和潮流的等海洋动力特性以及泥沙冲淤和海底变形都与实测资料一致,表明建立的河口泥沙二维有限元数学模型可进行黄河河口的潮汐、潮流和泥沙运动及海底冲淤演变的模拟与预测。  相似文献   

7.
黄河在调水调沙影响下的入海泥沙通量和粒度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50—2013年的黄河水文泥沙资料,系统研究了黄河实施调水调沙以来入海泥沙在通量、粒度组成和时间分布上的变化特征,揭示了调水调沙影响下黄河入海泥沙的变化趋势。在2002年黄河实施调水调沙以来,6—11月平缓均衡的持续性高水沙量取代了调水调沙之前7—10月峰值尖瘦的汛期特征,汛期与非汛期差异减小,入海水沙通量的季节性特征显著改变。随着调水调沙的逐年实施,河床泥沙颗粒粗化,临界起动功率不断增大,而调水调沙期间的径流量峰值基本稳定,径流对下游河床冲刷效率不断降低,导致入海泥沙通量持续降低、泥沙颗粒变细。可以预见,黄河河口的淤积将会大大减缓,入海的泥沙将更多地沉积在远离河口的区域,维持河口三角洲叶瓣冲淤平衡的临界泥沙量将会加大。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综合性治理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振环 《海岸工程》1992,11(2):1-29
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沙河,现行黄河口沉积了64%的泥沙,造成河口不断地摆动和改道,给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治理黄河是当务之急。本文在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上:(1)提出利用黄河本身所具有的自然条件治理黄河,即采用高压泵冲刷泥沙,使拦门沙的泥沙随流而向深海运移;(2)为了防止大水刷槽淤滩,小水塌滩淤槽,本文采用垃圾坑治理河道下游淤床现象。作者认为该措施是可行的,既节省了开支,又稳定了流路。  相似文献   

9.
杨玉珍 《海岸工程》1992,11(3):54-60
黄河尾间摆动改道的主要根源是泥沙。黄河所到之处,泥沙无处不在,并在黄河入海的各个节点造成梗阻,这些节点之间又互相影响,促使河道加快淤积和衰亡。这就是河口的自然改道形态。只有以系统工程方法,统筹设计,重点施工,分别破除各节点的梗阻状态,才能使流路稳定、水沙畅顺入海。这就是河口的人工治理形态。本文分别对稳定黄河现行入海流路的八项工程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提出了积极促进黄河尾间由自然改道形态向人工治理形态转化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黄河,向来以多沙著称。含沙量最高可达每立方米22公斤,排汛期含沙每立方米也有1公斤。它像一个威力无比的搬运工,每年把约10亿吨泥沙输送到大海。随着泥沙的沉积,黄河下游干流的河床逐年淤高,成为高出地面行水的悬河。同时,沉积泥沙阻塞河口,致命名河口高仰。泄水不畅。尾闾摆动,按“先居中,后居右,再居左,又趋中”的大循环规律,频频决口改道,把水患带给中华大地。4000年来,有记载的决口达1591次。解放前的2000多年间,重要改  相似文献   

11.
根据黄河三角洲历年实测的深度,归化至同一的投影,比例和深度基准面,计算深度变化,看到:黄河三角洲有冲有淤,黄河行水河口淤,停水故道冲,以淤为主;一般淤进0.2公里/年.黄河河口流路是决定油港港址的关键,尽管有河口流路安排这个不定因素.根据无潮点流速大,有利于泥沙输送;近代黄河泥沙已把五号桩凸出于渤海;五号桩外水深,且处油田高产区,油港以五号桩为理想位置。在黄河水土保持和下游泥沙输往陆地还未收到显著效果的情况下,油港需予留适量的距离作为备淤区。若挖泥维持航道的经济效果可行,也可缩短港区与海岸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深圳河河口围垦对防洪和河床冲淤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世银 《海洋工程》2002,20(3):103-108
为研究深圳河河口福田保税区围垦填土占用部分河道对深圳河治理工程的影响 ,建立了贴体坐标系下平面二维的深圳河河道 -河口 -海湾整体水域的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计算了不同频率洪峰流量和河口潮位过程组合下河口围垦所造成的深圳河沿程水位抬高程度和河床冲淤变化情况 ,提出了建议的挖除方案  相似文献   

13.
金Liu 《海洋工程》2001,19(3):3-4
长江口深水航道的治理 ,令多少人望而却步 ,又令多少人生发豪情并为之奋斗不息 !半个世纪以来 ,在党的领导下 ,聚集起一批科技精英 ,围绕长江口航道治理 ,殚精竭虑 ,摸索前进。在这支队伍中 ,窦国仁院士无疑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中坚 ,是杰出的学术带头人。长江口水量充沛 ,又有大量的流域来沙。丰水多沙的流域特征和中等强度的潮汐作用 ,在广袤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上塑造了规模巨大多级分汊的三角洲河口形态。在径流和潮汐的共同作用下 ,河口段河床冲淤多变 ,主槽摆动频繁 ,大量细颗粒泥沙在由咸淡水交汇形成的河口环流系统中升沉往复 ,构筑了大…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为世界上闻名的多沙河流,黄河喷沙,尾闾段迁徙改道以及三角洲的发展延伸,对两侧中小河口的冲淤变化,具有显著影响。给河口治理和开发利用,造成许多复杂问题。本文主要是根据历年实测和调查资料,对河口的冲淤变化规律及其成因,进行以下分析,供有关部门参考。一、主要河口冲淤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5.
清水沟北汊流路入海泥沙对东营港影响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平面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模拟了清水沟流路北汊入海域的潮流泥沙扩散和河口淤延伸方向等问题。结论认为如果按此口门入海,入海泥沙不会对黄河海港产生直接淤积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贴体正交曲线坐标系下水流泥沙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深圳河河口福田保税区围垦填土占用部分河道对深圳河治理工程防洪能力和河床冲淤变化的影响情况,建立了贴体正交曲线坐标系下的平面二维的深圳河河道-河口-海湾整体水域的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模型中采用双步全隐有限差分法离散求解水流运动方程,悬沙不平衡输运方程采用三阶QUIKEST格式离散后用交错方向法求解。在经实测水文资料验证的基础上,应用数学模型计算了8种洪峰流量和河口高潮位组合4种围垦填土的挖除方案下深圳河沿程水位和河床冲淤变化,讨论了深圳河治理工程防洪能力降低的程度和近河口段洲滩冲刷以及所造成香港一侧红树林的破坏情况,提出了优化挖除方案。  相似文献   

17.
由于水利工程的影响,黄河的调水调沙通常都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大量的泥沙与淡水输入到黄河口海域,使得该区域成为水文要素特征和地貌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之一。根据2020年大量的水文实测和地形资料,分析了黄河口海域温度、盐度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和水下地形冲淤演变特征,探讨了黄河入海水沙对黄河口海域盐度分布和水下地形的影响。研究发现,2020年黄河水量调度极大改变了河口盐度及其分布,低流量时期盐度整体较高,低盐区分布范围有限;高流量时期盐度显著降低,低盐区水体范围明显扩大,满足了河口环境水流需求。黄河口海域2019-2021年整体呈淤积状态,现行河口区出现淤积,而孤东近岸、老河口区及离岸较深的海域呈冲刷状态,入海泥沙情势的变化对河口及毗邻海域的冲淤特征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长江河口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核心部位,由于区域高强度的城市化,对水运工程及沿岸工程在长江口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长江口属典型的沙岛型中等潮汐多级分汉河口,入海汊道冲淤多变,洲滩迁移频繁,泥沙运动复杂,径流潮流相互作用及盐水洪水交汇引起流场、河势变化及河床冲淤部位极不稳定。从流域来水来沙条件变化及河口河床演变规律阐明长江口治理开发的迫切性、复杂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19.
磨刀门河口水沙变化与地貌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西江磨刀门河口为研究对象,应用马口站1960~2000年月平均流量及含沙量资料,1980、1981和2003年洪枯季实测水文及表层沉积物采样资料,分析磨刀门河口近几十年来的水沙变化,建立磨刀门河口水沙变化与纵、横断面及口门形态的响应模式.结论认为,西江磨刀门河口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含沙量及输沙总量在1993年前后发生变异,有减少的趋势,悬浮泥沙中值粒径偏细;总体上形成了丰水少沙的水沙组合.磨刀门河口形态响应滞后于水沙变化,存在洪淤枯冲的年内变化.由于上游来沙量减少、人工护岸的作用下,河口口门断面趋于窄深.总体上,磨刀门河口深槽变浅,拦门沙在波浪作用下加高变薄;口门向外海延伸较快,使得河口口门动力相对强弱发生了较大变化,波浪动力及沿岸流对泥沙转运的作用增强,磨刀门河口正逐渐向河流-波浪型河口转变.  相似文献   

20.
黄河改道后河口至黄河海港海岸冲淤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年8月,黄河经人工改道,由清8断面处向东北方向人海。改道后必然引起河口地区泥沙冲淤发生新的变化,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黄河经人工改道后能否实现孤东油田油气资源由海上开采变陆地开采及对黄河海港冲淤变化的影响。通过改道前及改道后的四次测量资料,详细分析了黄河改道前后4年间,黄河口至黄河海港区域泥沙冲淤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