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编手记     
屠强 《海洋世界》2006,(9):M0003-M0003
通过《海洋世界》杂志对读者进行的调查,可以看出,各种海洋生物,特别是暂时还不被我们了解的那些稀奇古怪的海洋生物,普遍受到读者们的关注。它们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进化历史等都极大地吸引了大家的兴趣。这折射出读者们对大自然的一种探知愿望,也可以说是源自于人类的自然  相似文献   

2.
《海洋世界》2011,(3):18-21
人类是不是脆弱的生物?答案可以在对比中寻找。在海洋的一些极端环境下生活着一群顽强的生命,它们以自己独特的.人类无法理解的方式生存。它们在引起我们惊讶的同时.也应该获得我们的尊敬.因为.在它们生活的那种环境中.人类是必将死亡的。让我们一起来目睹这些致命求生的海洋生物Ⅱ巴。  相似文献   

3.
海鸟是以海洋生物为食的鸟类,它们常常下潜到水中觅食。近几十年来,布入海洋中的渔具的数量不断增加,许多下潜捕食的海鸟往往因撞到渔具上或被网衣缠住而死亡。对海鸟威胁最大的渔具是流刺网,这种渔具的网衣长达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据绿色和平组织调查统计,仅日本一国每年就用大型中上层流网捕杀了约80万只海鸟。美国国家科学院也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流刺网的网衣是一种不易腐烂消失的化纤制品,它一旦流失在海洋中,就会  相似文献   

4.
大鱼的脆弱     
《海洋世界》2009,(4):8-8
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地球上烟尘漫布,藻类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最终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几千种生物的灭绝,一些大型鱼类也在那次大灭绝中从地球上消失。最近,科学家通过研究推测,大型的掠食性鱼类比其他鱼类更容易灭绝,掠食性鱼类体型较大、上下颚闭合速度快,它们以捕食其他鱼类为生,是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但是,它们的个体成熟慢、种群发展速度慢。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意味着大鱼们缺少天敌,但那里同时是一个危险的位置——科学家表示,在灭绝事件中,受到最严重打击的往往是大鱼。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     
《海洋世界》2015,(1):8-9
自大航海时代探险家们联系起世界,已经过去了好几百年。时间进入了21世纪,我们却蓦然发现,曾经大到古人无法想象的地球,在今天却显得有些小了!科技的发展、人口的激增、资源的枯竭……这一切似乎让我们的地球不堪重负。基于人类没有掌握水下呼吸和天空飞翔的特殊技能,我们只能在陆地上眼巴巴地抬头望大雁南飞,低头看鱼儿戏水。即使坐上特殊道具偶尔能够遨游海天,但陆地仍然是我们无法抛弃的生存之地。  相似文献   

6.
主编手记     
有时候我们会好奇,动物们都是以何种状态在海洋里生活呢?它们每时每刻都是怎样在广阔的大洋中穿梭,又是怎样跨越大洋找到自己的伴侣?它们是独自出击还是结伴而行?其实,这些海洋动物的生活基本可以拿来与人类相比照。  相似文献   

7.
深海来客     
吴溪 《海洋世界》2008,(4):31-34
海洋广袤、幽深、神秘。有很多“大海居民”静静地生活在海底,人类并不知晓它们的存在。 在国际海洋生物普查中,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物种。它们生活在特殊的海底环境之中,人类对它们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8.
《海洋世界》2009,(5):9-9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科学家能证明的是,我们需要做梦——大鼠被剥夺做梦权利4周后即死去。我们还知道,7个月大的胎儿就具备了快速动眼睡眠和非快速动眼睡眠,表明它们已经开始做梦。那么,人类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梦的?数学家们分析了15周大的胎儿在睡眠状态下的脑电波,发现这一时期的大脑信号非常复杂。他们用数学方法找到了大脑皮层活动的模式,发现其活动的周期为5~10分钟。  相似文献   

9.
主编手记     
屠强 《海洋世界》2009,(4):10-10
鲨鱼是让人类又爱又恨的物种之一。为什么这么说?道理很简单。说起鲨鱼,我们能想到很多,有关探险,有关美食,有关好莱坞电影,也有关海滨灾难。生活在海洋中的鲨鱼,处于海洋生物食物链的顶级,也就是说,除了人类以外,很少有其他的海洋生物物种能够对它的生存造成直接的威胁。顶级生物的数量一般都比较少,往往给人一种“离群索居”的印象,鲨鱼也是这样,它们就像是生活在深海中的冷漠杀手一样,悄无声息地在海水中逡巡,所到之处,所有弱小的鱼儿仓皇逃窜。  相似文献   

10.
《海洋世界》2011,(1):8-8
早期宇宙是如何形成的?新的发现带给我们新的认识。 次毫米星系是距离地球十分遥远的超巨大星系,其光芒被深厚的宇宙尘埃阻隔,不易透过一般可见光天文望远镜,所以一般很难被科学家观测到。  相似文献   

11.
莫知 《海洋世界》2007,(11):20-30
每年,科学大洋钻探都会在全球大洋的一些重要海域进行钻探和考察,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被保藏在大洋深处的珍贵"地球档案"资料,探索地球的奥秘。多年以来,大洋钻探项目给人类带来了许许多多对地球的新认识,并正在一步步地为我们揭开裹在地球表面的层层面纱。  相似文献   

12.
津沙 《海洋世界》2012,(1):62-63
在俄罗斯北极地区,有很多奇特的海洋生物,仿佛来自遥远星球的奇怪生命体。这些看起来像果冻的透明生物,生活在地球上最偏远、环境最恶劣的一片水域,或许正是这种深水生命形式,使得它们成为世界上长相最怪异的一批生物。  相似文献   

13.
主编手记     
《海洋世界》2009,(2):10-10
从太空中俯瞰地球,它就像一颗悬浮的巨大蓝色宝石,正是海洋使这块宝石闪烁出耀眼的蓝色光芒,也是海洋帮助地球呈现出了旺盛的生机。生命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丽,这样的说法应该一点也不为过。而正是成千上万的生物成为了使海洋世界熠熠生辉的点点星光。神奇的海洋生物所具有的美,不仅是自身之美,更重要的还有它们身上所蕴含的至今仍不被人类了解的奥秘之美。  相似文献   

14.
leithian 《海洋世界》2014,(4):leithian-15
<正>现代邮轮已经失去了邮轮最原始的功能,那么,邮轮到底是怎么发展成现在这样的呢?从最原始的独木舟到用桨、橹做推进器的船,再到现在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的大型邮轮,他们到底走过了怎样的历史?我们不如跟着这篇文章,一起和它们航行于历史中……相比让人在天空翱翔,让人在水中遨游可要容易得多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可以学会游泳!以上只是开个小玩笑,毕竟人类接触水的机会还是比触摸云彩多得多!我们的先祖玩水玩开心了,便开始造一些水上的载  相似文献   

15.
金希 《海洋世界》2013,(4):34-37
告别了寒武纪,我们来到了奥陶纪。关于寒武纪—奥陶纪的分界线,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时间点,但在这期间,发生了地球上第一次的生物集体灭绝事件。在那时候,绝大部分生物都生活在海洋里,这次生物灭绝事件使地球上大约一半的生物消失,消灭了很多腕足动物、牙形石、还有很多种类的三叶虫。由于年代太过久远,科学家们无法找出这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于是,奥陶纪便在大约5亿年前,用灭绝生物的遗体书写了自己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病毒约有600余种,但有关对海洋里病毒的报告却较少,而且过去科学家们在研究海洋里的病毒时,常注重于海洋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现在已知生活在海洋中的病毒可分为二大类型,一是由于人类的活动,通过各种途径污染了沿岸海水,而使一些人类病毒流入海洋中成为暂时的栖息者,此类病毒在海水中只能存活一个短时间,所以它们不是真正的海洋病毒。第二类是经常生活在海洋中的病毒,它们以海洋生物为寄生,也许还有一些腐生性病毒,现就这方面有关资料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17.
携水而行     
吴溪 《海洋世界》2009,(8):54-56
我们应该换个角度看待海洋生物;它们不仅被动物适应各种海洋环境作出恰当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它们还主动地影响着海洋。  相似文献   

18.
黄宗国先生有恙,本想“五一”节后探望,可他却走了,令我茫然,现也想不起来,哪一日是我们最后见面的纪念。这位一生与海洋生物结伴,皓首穷经、孜孜不倦的老人,象深海般的寂静,悄悄地退场,没带走什么,留下的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精神财富。 黄宗国研究员是我国海洋污损生物研究的奠基人,1958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工作,65年来,始终致力于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是什么点燃了其探索海洋生物之梦?老先生不善言辞,但善于将所知典藏于书籍中。光阴荏苒,天道酬勤,不懈努力换来的是累累硕果,一生编著了几十册专著。为了摸清中国海洋污损生物的“家底”,他和团队成员的足迹已遍布我国的海岸线,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个寒来暑往,最终完成我国42个港湾的海洋污损生物调查。 中华白海豚是厦门唯一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生活在海边的厦门人与中华白海豚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许与人类太“亲近”的缘故,中华白海豚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特别明显。自上世纪80年代起,厦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数量急剧减少,就有这样一位老者敏锐地意识到应该保护中华白海豚,延缓其灭绝应提上议事日程。1994年初,在黄宗国的倡议和主持下,中华白海豚保护的合作拉开了序幕;1995年,黄宗国撰写了《厦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论证报告》,随后,建立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进入论证阶段;1997年,福建省政府批准建立“厦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2000年,国务院批准组建“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当我们驻足于微风拂袖的岸边,注目水中嬉戏的中华白海豚时,是否会想到,如果当初没开展保护,我们今天还有可能偶遇这一可爱小精灵吗?不要忘了黄宗国是保护厦门海域中华白海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厦门研究中华白海豚的第一人,也不要忘了这位老者是如何以自身的行动践行对中华白海豚的保护。 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地球约50%的净初级生产力,提供了全球生态系统约三份之二的服务价值,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如何保护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首先得从了解中国有多少种海洋生物物种做起,黄宗国研究员是第一位告诉我们中国有多少海洋物种的学者。上世纪80年代末,黄宗国研究员将自已的科学研究向海洋生物多样性领域拓展,组织国内外100多位专家学者,在对浩如烟海的中国海洋生物书籍、资料、文献等梳理的基础上,主编了《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1994),该书在中国首次总结了当时中国已知海洋生物20 278种,同年国务院白皮书使用了这一数据,向世界公布了中国海洋物种数。尔后,黄宗国主编的《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增订版)》(2008)、《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上册)》(2012)、《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下册)》(2012)等十一部书又纷纷面世,至2012年,中国海域记录的海洋生物共59门28 733种。 黄宗国、林茂和王春光三位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丛书”在近百位专家学者的参与和帮助下已顺利出版。该丛书更新了中国已知海洋物种的“家底”(29 000余种),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海洋生物各层次和组分的多样性,内容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拓宽和加深了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系统认知,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将推动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开发利用的进步和发展,是一部集成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的科学典籍。丛书的出版也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领域取得的一项前瞻性成果,将在国际上提升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话语权。对支撑学科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宗国研究员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开拓者。如果今天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是我们的科研前辈筚路蓝缕,接续奋进,方能实现,那在廖若星辰的杰出海洋生物专家中,老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相似文献   

19.
龚剑  童国庆 《海洋世界》2012,(12):54-58
在地球漫长的物种进化历程中,伴随着生物灾难末日和过盛繁殖,许多物种像恐龙一样逐渐退出了地球历史生物圈,走向灭绝。人们对它们的发现、认识、研究只能基于逐渐被发现的化石和标本。但地球上也存在着另外一些顽强的物种,极快适应了新的生  相似文献   

20.
《海洋世界》2008,(6):8-8
自古以来,飞蝗灾害就被看做是一个奇特的自然现象。100亿只飞蝗忽然振翅;中向天空,或是俯冲覆盖大地;经济被摧毁,饥馑大爆发,人类的灾难开始。飞蝗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对此,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给出的答案是:为了“同类相食”。同类相食在飞蝗中相当普遍:在食物供应不足以支持整个种群时,幼年飞蝗为了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和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