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入推进,我国启动实施了一系列海洋领域重大科技项目,对项目运行及成果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一种高效的项目管理模式,业主制管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管理过程,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和潜力,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涉海项目管理平台和协调机制。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国、法国、日本各类深潜装备和海洋科考船的运维管理经验,总结出由国家主导投资并拥有所有权、所有者委托业主管理,以及使用权开放共享的普遍特征。然后,通过调研国内大型深潜装备及海洋科考船的运维管理现状,发现存在管理主体分散、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和开放共享不足等问题。最后,从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共享平台系统和业主遴选与考评等方面对完善海洋领域重大科技项目业主制管理模式和机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将介绍现代化海洋牧场及其智能运维的概念,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牧场智能运维的装备和技术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最后提出推动海洋牧场智能运维进一步发展的建议:落实政策倾斜,建立基础设施;扩大产业规模,促进资源共享;发展交叉学科,重视自主研发;优化渔业结构,实现精细运维。  相似文献   

3.
海洋无人自主观测装备作为海洋观探测的一种不可替代的高科技先进装备和新兴装备,是海洋观探测装备摇篮中的新生命、新领域的开拓者。基于海洋无人观测装备提高海洋移动观测能力是未来构建立体、连续、实时水下观测网络的重要技术手段,将会对未来海洋观探测的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基于国内外海洋无人观测装备发展与应用现状分析,对我国海洋无人观测装备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差距进行了思考,并对海洋无人观测装备未来的发展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最早走向国际市场的行业之一,海洋装备业已形成全球协同的合作格局,其产业链条长、覆盖面广,极易受到国际形势的干扰。文章从应对国际形势变化、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海洋装备业高质量发展3个层次分析我国海洋装备产业链发展需求;通过初步构建海洋装备产业链图谱,从原材料、研发设计、配套、总装建造、船海服务和运维6个环节分析海洋装备产业链自主可控程度;提出针对产业链弱项环节如高端产品研发设计、专用配套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迭代升级,面向船舶发展趋势加强基础性和前瞻性技术研究,以及针对船海服务领域提升产业链“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自2010年国家设立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以来,一大批的示范工程、研究与试验项目得到大力的支持与推广,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装备。但是作为一个全新的能源领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问题,文章对2010—2011年立项的海洋能专项项目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对研究与试验项目和示范工程进行分类总结与概括,阐述当前海洋能专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将来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项目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面向2025年,世界各国在海洋领域展开了全面的体系竞争,世界海洋强国为确保其在海洋科技方面领先全球,纷纷建立和完善了海洋科研运行管理体系。在上述战略背景下,针对我国海洋研究机构运行管理特点与存在的问题,文中着重对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JAMSTEC)发展运行机制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与研究,对其运行组织情况、技术装备发展情况、科学航次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剖析,重点分析了其运行机制和研究发展模式,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就发展目标、发展特色、组织机构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在海洋科学研究及业务化运行方面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战略安全环境及新空间的需求,习总书记提出了“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及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的发展三部曲战略构想。海洋强国的发展离不开大型运载装备的进步,载人潜水器不仅对资源调查与科学研究做过杰出的贡献,而且在军事界领域也产生过深远的的影响。本文对国内外载人潜水器的应用发展现状进行了重点研究,对世界范围内重型深海载人潜水器及轻型中浅海载人潜水器的应用进展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研究,同时介绍了我国蛟龙号、深海勇士号等载人潜水器应用发展情况,也对世界范围内载人潜水器的技术性能和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载人潜水器的发展趋势,并讨论了潜水器装备的未来技术进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海洋调查活动的不断加强,国内外对海洋调查装备技术日益重视,已经把不断完善和改进海洋调查装备技术作为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学科方向。文章介绍我国海洋调查装备技术的发展历程,对影响我国该项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海洋智能装备分类、国产化海洋智能装备发展现状和经典案例应用的描述,揭示了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实现海洋智能装备国产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发展国产化海洋智能装备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为建立起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性、系统性、国产化的海洋智能装备研发和产业化体系,从而实现海洋智能装备国产化的目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详细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以"三龙"系列为代表的深海运载器海洋探测开发装备发展现状,特别针对我国以"蛟龙"号为代表的载人潜水器,以"海龙"系列为代表的无人有缆潜水器和以"潜龙"系列为代表的无人无缆自治潜水器的性能和功能进行了剖析,从作业深度、作业时间、取样能力和搭载工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借鉴大洋航次海上调查作业经验,构建了大型运载装备应用能力解析图,明确了不同装备的深海科学考察应用范畴,优化了大型装备的协同作业方案,通过对我国"三龙"装备体系、人才队伍、应用技术和制度体系等能力建设,形成我国三大系列装备转入业务化运行的全链条发展理念,为我国"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战略提供强有力的装备支撑。  相似文献   

11.
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在海洋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技问题而建设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考察船、海底观测网、潜水器等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 对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和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当前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综合效益日益显现, 但仍存在统筹谋划不足、国产化水平有待提升、开放共享机制不够健全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 提出要统筹谋划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 同时还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确保设施稳定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2.
海底观测网因其实时、长期、连续、高精度时钟同步及原位等优势而逐渐成为人类研究海洋的新型平台,建设规模和应用水深都在不断扩大。海底观测网系统建设中,深水设备的精准定点布放及湿插拔作业是施工的难点。针对国内海底观测网精准定位布放作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国内现有施工条件,提出一种大深度海底设备精准定点布放安装方法,实现南海深海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深水设备精准定位布放与ROV湿插拔作业,对未来大规模海底观测网及其它深水工程中设备的精准定点布放和安装,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海洋防灾减灾信息共享,有力支撑海洋防灾减灾决策,文章概述我国海洋防灾减灾信息共享现状,分析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信息支撑主要包括海洋和气象观测监测信息、海洋预报信息、海洋防灾减灾对象及其主体信息以及救灾措施和政策法规信息,通过全国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实现信息共享;针对目前海洋防灾减灾信息共享在组织领导机构、统筹规划协调、标准规范和技术支撑、服务意识以及专业人才等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亟须组建信息管理机构、构建标准规范体系、开发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共享服务意识、培养专业技术队伍和实施考核激励办法。  相似文献   

14.
2017年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了为期5年的试验性应用,期间累计下潜100余次,形成和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应用保障体系和专业的应用人才队伍。以"蛟龙"号试验性应用中运行与保障的实践经验为基础,针对其中设备与备品备件管理、运行作业管理、拆检总装管理、数据资料查询与利用等方面的重要需求,设计开发了一套"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运行与保障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设备资源、作业成果以及经验积累传承之间的高效衔接与复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装备运行成本、提高作业效率、保障海上作业安全。文章提出的载人潜水器运维体系能够为我国其他行业或部门的载人潜水器、远程缆控机器人(ROV)、水下自治机器人(AUV)等重大海洋装备的运行与保障提供有益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计量检定和海上标校试验是目前船载观测设备在室内和室外开展测量精度评价的2种常用手段。为进一步推进我国计量检定和海上试验建设发展,文章系统归纳和总结室内计量检定和海上标校试验的原理、特点和工作现状,分析当前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军、地对于船载观测设备计量检定和海上标校试验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国虽已基本建成海洋设备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并强化海试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但仍存在计量标准、评价体系、维修保障和室外检定手段不足,海上试验环境和比测精度不确定以及缺少标准化海上试验设施和平台等问题;计量检定机构应综合分析计量要素的特点、社会效益和难易程度等,研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标准规范和保障措施;还应充分发挥海上试验的综合检验评价功能,研究完善比测校准方法,建设标准化的海上试验设施和平台。  相似文献   

16.
作为深海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装备,深海超长沉积物柱状取样系统在海底地形地貌、海洋地质构造、气候环境变化等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在海底矿产资源勘探、海洋工程地质勘察等方面展现了巨大应用价值。针对传统超长柱状沉积物取样系统在作业过程中存在的盲目采样、安全隐患大、甲板作业空间受限等问题,自主研制了一套适用于深海的超长可控可视沉积物柱状取样系统,该系统具有液压锤击、立式收放和实时监控功能,能获取连续、超长、具有精准姿态方位信息的柱状沉积物样品。现通过对独立排缆方式、取样管快速拆装、样品封堵、低扰动取样刀头等关键技术细节进行优化,解决了样品扰动大、取样率低的问题,提高了取样作业效率与样品质量,且降低了作业安全风险。2017—2021年,该取样系统搭载不同母船在南海1 700,1 725 和1 778 m水深分别获取了15.25、16.01和15.83 m的长柱状沉积物样品。该设备的成熟应用,可为我国深海探测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海岛海洋能应用需求和发展建议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岛海洋能是海岛地区绿色、清洁、低碳的海洋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海岛潮汐能、海岛潮流能、海岛波浪能、海岛温差能等,与海岛风能、海岛太阳能统称为海岛可再生能源。《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利用海岛可再生能源",为其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我国海岛海洋能资源储量丰富,其开发利用有助于解决制约海岛发展、海上装备运行、深海资源开发等用电问题,对于调整海岛能源结构、保护海岛海洋生态环境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总结了发展海洋能的重要意义,描述了我国海洋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对海岛海洋能开发利用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海洋能在海岛应用的需求及前景,从顶层设计、激励政策、实施科技创新、开放共享等方面给出了促进海岛海洋能产业化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海洋战略和清洁能源战略背景下,我国围绕海洋牧场和海上风电开展了规模化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工程成本高昂、海洋生境破碎化和用海冲突等问题日益显著,国内外由此开展了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的试点与探索。文章整理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和试点工作,针对海上风牧融合发展的现状以及在经济和政策可行性、选址与规划、鱼种选择、配套设备开发、生态影响评估(噪声、电磁场、底座干扰和重金属迁移等)等方面的难题与挑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海上风电的降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海上风电运维管理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大数据在风电运维中的应用和风电运维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海上风电运维管理主要包括机组运行管理、机组运行数据管理、项目资源管理、可达性管理和成本管理,目前在成本、运维模式和可达性等方面存在问题;通过将工业数据与大数据相结合以及创新运维模式和管理方式,有助于风机预防性维护和风场辅助决策,有效提高风电运维效率、降低风电运维成本和提升发电量;未来的风电运维管理将通过转变模式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和可视化运维,通过装备升级提高运维的可达性和效率以及通过提高质量多角度降低运维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