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方士鑫  李宪璀 《海洋科学》2020,44(3):138-145
高吸水性树脂(Superabsorbent polymers,SAPs)是一种具有优良吸水能力和保水能力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因其良好的性能被应用于止血材料、个人卫生产品、干旱地区的农业及林业保水剂、污水处理剂以及生物材料等方面。以天然多糖原料制备新型高吸水性树脂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以海洋生物多糖-壳聚糖为原料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方法,以及壳聚糖基高吸水性树脂在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壳聚糖基高吸水性树脂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以淀粉为主要原料,合成了新型多羟基糖苷防塌剂DTG-1。对合成样品的理化性能、页岩抑制作用、水溶液活度、生物毒性以及对泥页岩半透膜膜效率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测定,考察了DTG-1在淡水、盐水和饱和盐水钻井液中对钻井液流变性能和滤失造壁性能的影响,并对DTG-1稳定井壁及改善钻井液流型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用淀粉合成的多羟基糖苷,具有一定的抑制泥页岩水化膨胀、分散和提高泥页岩的膜效率的作用,能有效降低钻井液的水活度,属于无毒、环保型钻井液处理剂;DTG-1对高密度钻井液具有很好的流型改善作用,用DTG-1配制的钻井液具有组成简单、流变性易调整、高温稳定性好、抗污染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固体浮力材料为水下设备设施提供必要的浮力,是海洋开发和作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其长期在海洋环境中使用,容易受到海洋生物污损的影响。海洋污损生物附着在固体浮力材料表面,会对浮力材料本身和使用浮力材料的设备产生严重的危害,导致浮力材料性能下降、功能受损,严重影响了水下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及经济价值。本文通过检索近阶段固体浮力材料及海洋生物污损领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固体浮力材料的特性、海洋生物污损原理和污损防护技术。重点分析和比较了各类防护技术的作用机理、适用范围及优缺点,评估了复合防护法和新型防护法的发展及应用前景,基于工程实践经验针对固体浮力材料防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田野  刘鹰 《海洋科学》2018,42(2):167-176
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且环境中只要存在微量的重金属即可产生毒性效应。因此,研发新材料去除水体中重金属离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利用绿色、经济、产量丰富的壳聚糖为原料,以物理和化学改性方法为手段制备移除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壳聚糖基吸附材料是当今研究热点。本文以壳聚糖基材料的制备方法为主线,概括总结了壳聚糖的改性方法及其衍生物对重金属离子吸附行为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壳聚糖基材料在重金属废水处理方面的未来研究方向及前景。  相似文献   

5.
首次报道了一种冠合型醇酸树脂的分子设计、合成方法及其对低浓度溶液和海水体系中钾离子的富集性能。基于近年来发展的“主-客体化学”(Host-Guest Chemistry)等理论概念构思,设计并合成出一种冠合型聚双内酯类的新高分子钾离子富集剂,即均苯四酸-二甘醇聚大环醚双内酯(Polymacrocycyclic ether bislactone of diethlene glycolpyromy llitic acid,以下简称PBL树脂),产率几为定量,为97.4%左右。笔者研究了这种热固性树脂对低浓度钾盐溶液、莱州湾海滨地下卤水和天然海水中钾离子的富集行为,实验结果表明PBL树脂可适用于天然海水及莱州湾地下卤水等复杂体系中低浓度钾离子的富集分离,富集容量可分别达到22.5×10-3和36.5×10-3.初步探讨了PBL树脂的捕钾机理,并对富氧大环高分子对钾离子选择性络合的孔径匹配理论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电化学聚合法在碳毡表面沉积制备聚苯胺基改性阳极。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进行成分表征,用光学显微镜对改性电极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并进行了一系列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聚苯胺和聚吡咯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使电池的抗极化性能得到提高,最大输出功率密度提高了3倍左右,电池的整体性能得到改善。最后探讨了聚苯胺基改性阳极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7.
从单油滴角度对波浪作用下漂浮溢油的入水过程(夹带、油滴的形成),演变过程(油滴的变形、破碎和聚并)和上浮过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介绍了溢油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手段和实验方法,总结了海上溢油潜浮于水的行为机理及分布规律,并基于实验室和溢油现场的研究成果提出进一步需要探究的问题,为海上溢油污染的应急决策、追踪预测和损害评估等方面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养护条件、纤维及石英砂的加入对水泥基材料膨胀率的影响及机理,对纤维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做了一定研究。结果表明:养护条件会影响水泥基材料的膨胀,其中恒温水养护的试件膨胀率最大;纤维和骨料的加入会降低水泥基材料的膨胀率,但加入骨料可以减小水泥基材料后期的回缩;纤维的加入可以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抗折强度,但对其抗压强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首次报道了一种冠合型醇酸树脂的分子设计、合成方法及其对低浓度溶液和海水体系中钾离子的富集性能。基于近年来发展的"主-客体化学"(HostGuestChemistry)等理论概念构思,设计并合成出一种冠合型聚双内酯类的新高分子钾离子富集剂,即均苯四酸-二甘醇聚大环醚双内酯(Polymacrocycyclicetherbislactoneofdiethleneglycolpyromylliticacid,以下简称PBL树脂),产率几为定量,为97.4%左右。笔者研究了这种热固性树脂对低浓度钾盐溶液、莱州湾海滨地下卤水和天然海水中钾离子的富集行为,实验结果表明PBL树脂可适用于天然海水及莱州湾地下卤水等复杂体系中低浓度钾离子的富集分离,富集容量可分别达到22.5×10(-3)和36.5×10(-3)。初步探讨了PBL树脂的捕钾机理,并对富氧大环高分子对钾离子选择性络合的孔径匹配理论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通过伯胺4,4'-二氨基环己基甲烷(PACM)与马来酸二乙酯的Michael加成反应, 合成1种新型聚天门冬氨酸酯仲胺(PAE-b).将PACM 和PAE-b分别与脂肪族异氰酸酯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12MDI)/端氨基聚醚(Jeffamine D2000)预聚物反应,制备了脂肪族聚脲弹性体.采用FTIR、元素分析和GPC表征了PAE-b.并用DMA考察了聚脲的形态结构和性能.与由PACM合成的聚脲相比,由PAE-b合成的聚脲与异氰酸酯组份的反应活性更低,常温凝胶时间为由23 s降为1*!230 s,因此,这种PAE-b聚脲可采用普通工艺成型.PAE-b聚脲呈现微相分离的形态,是具有较高的强度、模量和硬度的弹性体涂层材料.  相似文献   

11.
多环芳烃(PAHs)与纳米材料污染已对沉积物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其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环境危害可能更大。为了深入探讨PAHs与纳米材料对近岸表层沉积物反硝化作用的复合毒性效应,本文选取位于胶州湾(JZB)的大沽河河口区(DRE)E站和湾内S站,分别以菲和纳米银代表PAHs和纳米材料,通过测定不同剂量单一及复合污染下沉积物反硝化潜势(PDA)的变化,结合浓度相加模型(CA)、独立作用模型(IA)和中效/联合指数等效图法(CI)三种复合毒性评价方法,评价菲和纳米银对沉积物反硝化潜势的复合毒性效应,并对评价方法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两种污染物浓度越高,对研究区域反硝化潜势的抑制作用越大。菲、纳米银单一及复合作用下对河口区沉积物反硝化潜势的EC50值分别为44.62、112.49和64.86 mg·kg-1,对湾内分别为61.79、147.05和96.18 mg·kg-1。菲单一作用对反硝化潜势的抑制效应强于纳米银,但复合污染的抑制效应更强。两种污染物对河口区的沉积物反硝化潜势抑制效应强于湾内,可能与河口区具有较高Eh和沉积物颗粒度及较低的pH、盐度和有机质含量有关。三种毒性效应评价方法的结果表明,菲和纳米银的复合污染对2个站位反硝化潜势的毒性效应均为协同作用,且对大沽河河口区的协同作用更强。此外,CI法对复合效应的预测结果比CA和IA法更为接近实际观测值,且CI不需要考虑污染物作用模式的限制,因此认为CI法更适用于评价混合污染对沉积物反硝化作用复合影响的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菲和纳米银会增强彼此对反硝化菌及反硝化功能的毒性效应,由此推断,PAHs和纳米材料在环境中同时存在时比其单独存在对沉积环境的危害更大。  相似文献   

12.
移动GIS技术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GPS定位的高精度和PDA的便于携带、功能强大的特点,将二者集成用于土地变更调查。探讨了移动GIS应用于土地变更调查的技术方法,移动GIS的系统结构及其开发实践。  相似文献   

13.
掌上电脑功能强大、使用灵活,克服了传统便携式测量设备的局限性,尤其用于野外数据采集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介绍了边、角测量数据采集系统ADCE3.0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并对该系统研究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PDA环境下空间数据索引技术,针对RAM存储卡特点,提出了一个格网索引思想的空间数据索引方案——“类哈希”索引,并设计了基于PDB(palm OS database)的一个实现。实验表明,在PDA环境下,基于PDB的“类哈希”索引技术,能显著加快空间数据的加载速度。  相似文献   

15.
天文定向是以观测天体来确定地面目标方位角的高精度自主定向方法。但是,传统的天文定向设备繁重,无法满足机动应用。针对这一问题,利用电子经纬仪和内置GPS OEM板的掌上电脑,建立了新型便携式天文定向系统,提出了将时角法模型推广到太阳和任意恒星定向的新思路。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精度高、速度快,能满足快速机动定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海洋浮游植物色素浓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JGOFS计算和SeaWiFS计划推荐高效液相色谱(HPLC)作为海洋浮游植物色色浓度的测量方法。文章参考SeaWiFS计划制定的HPLC分析规范,叙述采用反相C18ODS色谱柱、996PDA、自动进样器(未配柱温箱)和三元梯度的色谱法测量海洋浮游植物色素浓度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导航技术的发展,个人移动导航系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MapX Mobile开发的个人移动导航系统,实现GPS信号的接收和处理、GPS信号点的地图匹配。通过对地图上导航点、线的设置,可以在PDA上准确、快速地进行自主导航。  相似文献   

18.
The problem of associating data with targets in a cluttered multi-target environment is discussed and applied to passive sonar tracking. The probabilistic data association (PDA) method, which is based on computing the posterior probability of each candidate measurement found in a validation gate, assumes that only one real target is present and all other measurements are Poisson-distributed clutter. In this paper, a new theoretical result is presented: the joint probabilistic data association (JPDA) algorithm, in which joint posterior association probabilities are computed for multiple targets (or multiple discrete interfering sources) in Poisson clutter. The algorithm is applied to a passive sonar tracking problem with multiple sensors and targets, in which a target is not fully observable from a single sensor. Targets are modeled with four geographic states, two or more acoustic states, and realistic (i.e., low) probabilities of detection at each sample time. A simulation result is presented for two heavily interfering targets illustrating the dramatic tracking improvements obtained by estimating the targets' states using joint association probabilities.  相似文献   

19.
简要分析介绍了海洋重力场信息的应用价值、海空重力测量技术的科学含义、研究内容、体系架构和研究目标,重点分析评述了作者所在研究团队在海空重力测量技术体系建设领域取得的一些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难点突破、成果应用前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回答了该研究领域涉及理论方法和工程应用的一系列科学问题。其目的之一是向读者成体系地推荐我们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目的之二是想借此机会通过回顾和梳理研究团队的发展轨迹和科学感悟,在新的起点上定位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分三个部分进行介绍,本文为第一部分,主要涉及需求论证设计和仪器性能评估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The roles of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ve been widely recognized as important parts of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 However,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the emergence and spread of innovative ideas for stewardship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This study considers how theories of innovation and agency are able to provide explanatory power regarding the spread and impact of such ideas. This includes how innovations may contribute to resolving the mismatches between the scale of ecological processes and the scale of governance of ecosystems. The emergence and spread of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MSP) is used as an illustrative case study. The study shows that individuals embedded in informal networks have played a key role in driving the emergence of MSP across scales and in constantly re-framing the tool in order to overcome obstacles to ado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In a number of cases, MSP has been decoupled from the ecosystem despite being framed as a tool for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Finally, this study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emergence of new integrated tools for ecosystem stewardship at the global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