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苦木注射液中寻找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化合物组分,为抗病毒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文献检索,寻找抗SARS-CoV-2的相关靶点;通过分子对接和结合自由能计算,预测苦木注射液的主要化合物分子与7个冠状病毒靶点的结合模式。结果表明研究的28个苦木注射液组分中,有5个可能具有抗新冠病毒作用。苦木注射液可能具有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活性,其中的5个组分有希望被进一步开发为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人参败毒散加减治疗脾肺气虚、寒湿郁肺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或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脾肺气虚、寒湿郁肺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或肺炎)患者28 例,采用西药联合人参败毒散加减治疗。观察患者平均连续2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的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和复阳情况。结果:平均连续2次核酸转阴时间为(10.22±8.84)d;治疗后患者胸闷气短、咳嗽咳痰、纳差、便溏、神疲乏力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4 d有1 例患者在隔离点出现复阳。结论:人参败毒散加减治疗脾肺气虚、寒湿郁肺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或肺炎)疗效颇佳,且可对反复复阳患者起到稳定转阴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热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热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 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施治。观察2组患者的治愈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中医证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100%(43/43),对照组为90.7%(39/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1或P<0.05)。2组胸闷气短、咳嗽咳痰、纳差、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热期疗效确切,故可在早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中医药干预。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爆发于湖北省武汉市再蔓延到全国各地,具有传染性强、传遍迅速、变证复杂等特点,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对于该病的治疗仍处于探索的阶段。从以往对SARS、H1N1、MERS等传染病的防治来看,中医药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充分利用中医独特诊疗方法、发挥中医药毒副作用小、取材方便等特色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着广阔的治疗前景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艾灸对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家兔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IL)-10、IL-17及骨桥蛋白(OPN)表达的影响,并探索艾灸治疗RA的抗炎机制。方法:选取日本大耳白兔30只,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各10只,采用福氏完全佐剂法制备实验性RA模型。在造模后第7天,治疗组采用悬灸肾俞、足三里穴疗法,每穴各灸5壮, 1次/d,以6d为1个疗程,共干预3个疗程。检测各组血清中IL-10、IL-17及OPN的含量。结果:IL-10、IL-17、OPN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灸治疗对实验性RA家兔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有效降低血清IL-17及OPN含量,上调IL-10的表达,其抗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OPN的表达,进而调节Th17/Treg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艾灸对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家兔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和滑膜液中骨桥蛋白(OPN)、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索艾灸治疗RA的效应机制。方法:选用CL级日本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RA模型组、治疗组,每组各10只。采用弗氏完全佐剂(FCA)法建立RA模型。造模后第7天,治疗组采用艾灸(悬灸)肾俞、足三里,每穴各灸5壮,每天1次,以6 d为1个疗程,共干预3个疗程;空白组、RA模型组不做任何干预。检测各组外周血IL-10、IL-17和滑膜液OPN、VEGF的含量,观察滑膜组织中OPN的表达。结果:RA模型组、治疗组IL-17、OPN及VEGF含量均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IL-10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各指标水平均优于RA模型组(P<0.01)。与空白组相比,RA模型组、治疗组滑膜组织OPN阳性表达增加(P<0.01),治疗组OPN表达低于RA模型组(P<0.05)。结论:艾灸对实验性RA家兔滑膜炎症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OPN的表达,进而调节相关炎症因子及VEGF的表达,参与对RA滑膜炎症及血管翳形成的调节,其可能为艾灸治疗RA有效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孔艾灸盒与隔药饼灸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脾胃虚寒型FD患者98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 例。治疗组予以隔药饼灸治疗,对照组予以单孔艾灸盒治疗。比较2组的胃肠激素水平、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评分和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71%(42/49),高于对照组的67.35%(33/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胃肠激素水平、ND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隔药饼灸能缓解脾胃虚寒型FD患者相关症状和调节胃肠激素水平,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气象因素对瘟疫的发生与传播有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医家通过研究气候、历法与疫病间的关系,形成了五运六气、三年化疫、乖候之气等用以提示并防范疫情的一系列理论。本文通过回顾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后的气候特征,结合上述理论分析,探讨时令和气候对此次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疫病预警及防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莓茶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主要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出莓茶活性成分,在NCBI Gene等数据库找到疾病相关靶点,在Cytoscape平台筛选出莓茶和疾病的共有靶点,使用STRING和DAVID数据库分析共有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基因本体论(GO)功能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结果:莓茶-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含26种活性成分和71个共有靶点。莓茶防治疾病的靶点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胱天蛋白酶3(CASP3)等。得到1447个GO条目,主要涉及氧化应激反应、活性氧代谢过程等,得到106条KEGG通路富集结果,主要有晚期糖基化终末化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缺氧诱导因子1(HIF-1)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等信号通路。结论:莓茶可能通过介导AGE-RAGE、HIF-1等多条信号通路,影响ACE2、IL-6、VEGFA等蛋白的表达,调节病毒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氧化应激反应、活性氧代谢等生物功能,故可为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药证规律,为COVID-19的中医论治提供参考。方法:以湖北黄冈大别山医院184 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中医证候、处方用药,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频次统计、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对药物、症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265个处方,涉及中药129味。药物主要功效依次为化湿、健脾、化痰、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等;主要归肺、脾、胃经等;常见的药物-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表明,黄芪-党参等为常用药对,鸡内金+黄芪→党参等为常用三味药物组合,薏苡仁+鸡内金+黄芪→党参等为常用四味药物组合;常见的药物-症状组合规律为:益气-苔腻、健脾-苔腻、化湿-苔腻等。结论:COVID-19患者多肺脾同病,主要病机为疫毒闭肺、湿困中焦、痰湿内蕴,宜从肺脾论治,以化湿、健脾、宣肺平喘、清热等为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医学小儿“三不足,二有余”的理论,探析小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状态的中医病证特点,并探讨中医辨证施治和中医特色外用适宜技术在小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状态治疗的应用,旨在为小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状态的中医康复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隔附子饼灸治疗肾虚髓亏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RP、IL-1、IL-6含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肾虚髓亏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隔附子饼灸治疗,对照1组采用艾灸治疗,对照2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3组近期和远期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CRP、IL-1、IL-6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近期疗效愈显率治疗组为63.3%,对照1组为50.0%,对照2组为43.3%,治疗组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疗效愈显率治疗组为56.7%,对照1组为36.7%,对照2组为40.0%,治疗组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清CRP、IL-1、IL-6含量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附子饼灸治疗肾虚髓亏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优于艾灸、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3.
介绍唐涛教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综合征(简称“新冠后综合征”)的经验。唐教授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多为寒湿伤阳所致,引发以肺、脾为主要受累脏腑的功能、气机紊乱,从而诱发大气下陷,并强调脾、肺阳气的固护和升发,以及中医药的早期正确干预对新冠后综合征防治的重要性。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随身灸联合五行音乐疗法对隔离休养期新冠肺炎一线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感和身心健康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 名处于隔离休养期新冠肺炎一线医务人员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名。对照组采取常规隔离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随身灸联合五行音乐疗法。分别在干预前、干预2周后比较2组医务人员职业倦怠量表(MB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疲劳评定量表(FAI)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的得分情况。结果:2组MBI、SCL-90、FAI和PSQI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MBI、SCL-90、FAI和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随身灸联合五行音乐疗法可降低隔离休养期新冠肺炎一线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感,缓解疲劳,减轻焦虑,改善睡眠,促进医务人员身心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归脾合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阿普唑仑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服归脾合剂,连续治疗15 d。评价2组患者临床疗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9.99%(3/30),对照组为13.32%(4/3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归脾合剂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心脾两虚型不寐的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艾灸阳明经穴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最轻持续性炎症(MPI)状态的调节,探索其改善AR发作期的症状及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将5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艾灸阳明经穴组(20只)和鼻用激素组(10只)。对除空白组外的其余组大鼠采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联合滴鼻强化致敏制备MPI期AR模型,艾灸阳明经穴组及鼻用激素组进入MPI维持阶段后7d(致敏第43天)分别进行干预,艾灸阳明经穴组取手、足阳明经之迎香(双)、足三里(双)穴,鼻用激素组采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进行滴鼻,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均干预2个疗程。对空白组、模型组、艾灸阳明经穴组进行行为学评分,检测艾灸阳明经穴组、空白组及模型组大鼠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EOS)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改变及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及白细胞介素-5(IL-5)、干扰素-γ(IFN-γ)水平。艾灸阳明经穴组及鼻用激素组继续采用卵清蛋白滴鼻激发速发相反应,2周后评估2组行为学评分及血清IL-4、IFN-γ水平。结果:MPI期干预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喷嚏、流涕次数增多,行为学评分升高(P<0.01);其鼻黏膜上皮破坏明显,纤毛脱落,黏膜上皮深面固有层可见大量EOS浸润,腺体增生及水肿;血清中IL-4、IL-5含量升高,IFN-γ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阳明经穴组大鼠喷嚏、流涕频次减少(P<0.05);鼻黏膜上皮损伤、纤毛紊乱程度、腺体增生及水肿有所改善,黏膜下EOS数量显著减少;血清中IL-4、IL-5含量降低,IFN-γ含量升高(P<0.05)。激发速发相反应后,鼻用激素组与艾灸阳明经穴组比较,2组行为学评分,血清IL-4、IFN-γ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I期采用艾灸干预,可下调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减轻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抑制鼻黏膜组织重塑,减轻炎症反应进程,改善AR发作期的症状及炎症反应,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脑病科住院患者实施百笑灸治疗时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和特点,寻找相应的措施和对策进行预防,以降低百笑灸治疗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脑病科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1月1日百笑灸治疗住院患者发生不良事件20例,通过对其发生的分类、个体因素以及治疗师操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结果: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包括患者因素(年龄、安全意识、个体差异)和治疗师因素(宣教不到位、评估不全面、操作不当)。结论:应根据患者疾病种类和个体差异做好治疗前后评估,规范治疗师操作流程,加强医患沟通,树立患者安全意识,从而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治疗质量,提高住院患者疗效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回顾耳穴疗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的探索历程,探讨“刺法灸法学”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训教学思路,从中总结出耳穴疗法“耳听为需,演践为实”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新医科提出的加强医学生“五术”的培养目标,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针灸推拿学专业“刺法灸法学”课程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围绕刺灸技术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途径、刺法灸法学实训教学设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实训教学活动安排、虚拟仿真平台融入实训教学、完善形成性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麻杏苡甘汤加味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分子靶标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从TCMSP以及BATMAN-TCM数据库中按照一定规定方法挑选出麻杏苡甘汤加味的活性成分及主要分子靶标。从OMIM及GeneCards中获得COVID-19的靶点。利用Bioinformatics & Evolutionary Genomics平台获得麻杏苡甘汤加味-COVID-19的共同靶点,然后将共同目标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获得蛋白质网络模型,构建“有效成分-靶标”网络,并对共同目标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麻杏苡甘汤加味中有118个活性成分可能通过46个靶点发挥抗COVID-19作用,GO富集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显示麻杏苡甘汤加味在治疗COVID-19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影响脂多糖、细菌源分子、金属离子作用于氧化应激、凋亡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方中的有效活性物质主要通过AGE-RAGE、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17等信号通路,影响细胞因子与配体的有效结合、磷酸酶的生成、血红素集合等有关。结论:麻杏苡甘汤加味中有118种成分具有抗COVID-19的作用,这些分子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影响血管通透性及凝血组织因子基因的表达、抗病毒、抗炎,从而缓解新冠病毒所致的肺损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微小血栓形成等。  相似文献   

20.
江苏自古中医流派众多,皆推崇张仲景学说。本文简要概述江苏中医流派(虞山医派、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山阳医派、金陵医派、龙砂医派)的学术特点:刊刻《仲景全书》、秉承寒温一体发展温病学说及促进经典教育等,并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人才培养、发展经方等角度探析苏派中医对张仲景学说的古今传承,在此基础上围绕医派学术思想的临床验证、影像记录及媒体传播等多方面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