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厘清斜坡带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等科学难题,高效指导斜坡带油气勘探,通过综合分析石臼坨凸起东部斜坡区的石油地质特征,提出了"双断-接力"油气运移模式。边界断裂活动性、断面形态及启闭性控制油气由凹陷向凸起垂向运移,并在凸起斜坡区沿新近系馆陶组横向运移,馆陶组顶面形态控制油气横向运移方向;切脊次级断裂控制油气最终聚集成藏。基于QHD33-1S油田区的264个已钻砂体统计,控制砂体成藏的切脊次级断裂(A类断裂),均位于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上,且断层活动性50 m、切入馆陶组构造脊的规模在4 km以上。勘探实践证实,位于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上、A类断裂控制下的构造和构造-岩性圈闭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东部油田中高程度的油气勘探而兴起的强调油气运移通道的勘探理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对于油气运移通道研究中各要素的相互配置及其联合起来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所起的关键作用,还缺乏系统的认识.综合应用地质、钻井、测井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在系统研究孤岛油田西南缘油气运移通道的类型、组合样式、运移方向、运移动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B凹陷构造沉积演化分析为基础,以不同构造带和含油气层系油气成藏特征为依据,将文昌B凹陷及周缘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划分为南部陡坡带扇三角洲骨架砂岩近源垂向运移的古近系断层圈闭聚集成藏模式、南部陡坡带断裂+砂岩垂向运移的新近系背斜圈闭聚集成藏模式、北部缓坡带骨架砂岩近源侧向运移的古近系地层超覆圈闭聚集成藏模式及北部凸起区骨架砂岩+断裂长距离侧向运移的新近系背斜圈闭聚集成藏模式4种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油气成藏模式的"源-汇-聚"等油气运聚成藏特征,指出了不同类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同时,根据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富集规律,对文昌B凹陷及周缘有利勘探目标进行了评价预测并经钻探获得了证实,取得了较好勘探成效。  相似文献   

4.
浅论东海盆地海礁凸起的含油气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勘探资料证实 ,西湖凹陷内生成的油气由生烃深凹向西部和南部的古斜坡带运移。凹陷内的局部构造大多形成于中新世末期的龙井运动 幕 ,圈闭形成期晚于油气主运移期 ,致使油气运移到比斜坡带更高的海礁凸起上保存或散失了。作者利用现有东海地震资料及西湖凹陷钻井、测井及油气资源评价结果从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等方面探讨东海陆架盆地海礁凸起油气勘探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5.
超压沉积盆地分布广泛,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超压盆地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超压地层不仅是有利的生油层,亦是有效的封盖层;异常高压流体活动改善储层物性,控制圈闭形成与分布;超压流体活动形成断层、裂缝,改善油气运移输导网络,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动力。通过研究提出了超压盆地漏斗状网毯式油气成藏模式,指出高压底辟体是超压盆地油气成藏之核心,油气在高压驱动下沿漏斗状输导体系运移到底辟体上覆低势区成藏。  相似文献   

6.
油气运移是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之一,依据油气运移方式及动力和空间位置等可分为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2个阶段,其中,二次运移决定了油气主要运移方向以及源—汇—聚成藏的空间位置。二次运移包括:油气通过储集层及不同类型载体的运移;已形成油气聚集或油气藏在圈闭条件变化尤其是断层活动引起的再次运移。毋庸置疑,断层作为油气运聚的主要载体其在油气运移和聚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前人对断层在油气运移输导作用的研究多集中在运聚机理的定性描述上,对油气二次运移中断层运聚输导作用分析尚缺少宏观、立体及实际的手段。鉴此,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惠西南转换带油气运移及断层对油气的封堵输导机制的研究中,尝试在应用地球物理方法获取的高质量断层剖面分析基础上,精细刻画断层走向以及微裂隙的分布特征,深入剖析断层对油气封堵与输导作用的差异,进而为油气运移路径分析等提供技术支持。采取的具体技术方法是:首先,对地震数据体做方差体属性分析,并提取时间切片进而确定断层空间展布特征;其次,在方差属性体基础上实施蚂蚁体追踪技术,进一步刻画断层微裂隙概貌,深入分析不同断层及其不同部位对油气封堵与输导差异;再次,利用成像精度较高的三维可视化技术进一步分析断层空间上对油气封堵与输导的作用,为剖析油气运移路径及方向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总之,这种地震与地质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及方法,大大提高了油气二次运移方向判识的精度及可靠性,故对油气勘探目标的评价优选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对海礁凸起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将海礁凸起划分为性质截然不同的南、北两个部分,推测南部海礁凸起尤其是东南翼具有较好的油气潜力。因为南部海礁凸起紧邻主要生油凹陷(即西湖凹陷);储集性能较好的渐新统花港组可能在凸起的东南翼分布较厚;NWW向的深部断裂为南部海礁凸地区的断块圈闭、潜山和披覆构造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同时也起着油气运移通道的作用。从地化异常指标来看,该区油气运移的方向也是从SE向到NW向。因此,加大对南部海礁凸起的勘探力度,并重视南部凸起区可能具有的油气潜力,将有可能发现类似于流花11-1、崖城13-1和绥中36-1的大型油气田。  相似文献   

8.
通过珠江口盆地西江主洼地区古近系油气勘探实例,提出了油气初次运移有效性与初次运移有效区的概念。初次运移是否有效取决于烃源岩排出之油气进入邻近砂体后能否顺利二次分配。初次运移有效性的主控因素取决于2点:一是发育与烃源岩接触面积较大的规模性砂体;二是砂体中粗孔喉相对发育。前者可为初次运移有效性、提高运聚充注效率奠定基础;后者则决定了油气优先充注的运聚方向,其是决定初次运移最终有效的直接条件。据此,对比分析了西江A构造圈闭与西江B构造圈闭的钻探结果,并对西江A构造钻探失利进行了深入解剖,进而深化了该区古近系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且为进一步勘探寻找类似油气藏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断层面形态对中浅层石油运移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认识中浅层油气成藏特征,在东营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地质研究基础上,利用二维模型模拟了不同断面形态的情况下,断层对中浅层石油运移和聚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幕式(非稳态)充注条件下,断层面的形态对中浅层石油的运移路径和方式构成重要的影响,S形断层面最有利于断层上、下盘砂层油的充注,这时油在砂层中的运移速率较大,而凹形断层面则有利于断层下盘砂层油的充注,凸形断层面有利于断层上盘砂层油的充注;(2)越陡、弯度越少的断层面越有利于油的运移,即通常所认为的凸形断层面对油气运移起到发散作用,凹形断面起到油气运移汇集作用从模型试验中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0.
北山地区总口子盆地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中期,总口子盆地开始成为油气勘探的目标。1999年6月,在西部断堑野马泉东断鼻背斜构造上总1井未获油气突破,制约了人们对该区下步油气勘探。为了探索该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从盆地的构造和沉积演化着手,重点研究了该区的生油层、储层和圈闭特征和有利的油气聚集带。中—下侏罗统大山口群和白垩系麻木乌苏组为该区主要生油岩系;下白垩统额济纳组为良好储层;燕山运动早期和中期形成的各类局部构造圈闭,均可能成为油气聚集场所,东、西部断堑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展示了良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1.
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地温地压系统与油气成藏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地温和地压实测数据及声波测井资料等,利用地温-地压系统的原理,对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的地温场、压力场及温压系统特征进行了剖析,并从油气生成、保存及分布角度探讨了温压系统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表明,断陷内各区带地温梯度较高,有利于有机质的成熟与烃类生成;泥岩欠压实段主要出现在双阳组,强化了油气的封闭作用;斜坡带泥岩不发育异常压力,以毛细管压力封闭为主;莫里青断陷发育弱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上下2套温压系统流体能量相差较小,油气垂向运聚活动很少,深部弱高压型温压系统内部最有利于油气富集成藏,双阳组含油气系统是最重要的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12.
西湖凹陷中-下始新统宝石组油气地质与勘探潜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西湖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勘探潜力最好的凹陷之一。通过西湖凹陷宝石一井中下始新统宝石组井震资料,厘定了影响油气资源计算结果较大的关键参数,如烃源岩厚度、有机质油气产率、排聚系数等;建立了构造、沉积、孔隙度与油气生、运、聚模型,编绘了西湖凹陷宝石组生油岩厚度图、有机碳、Ro、生油气强度等值线图;采用BASIMS 4.5盆地综合模拟系统重现了西湖凹陷宝石组的地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和运聚史,分析了宝石组空间展布特征与生、储、盖、圈、运、保等地质条件,提出并建立了宝石组合油气系统。利用多种方法定量计算的宝石组生烃量和资源量与西湖凹陷已证实的主力烃源岩系平湖组相似,认为宝石组是西湖凹陷又一重要烃源岩及油气勘探目的层系,拥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3.
在对构造演化、成藏要素、油源对比、成藏期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Trinity油气运移成藏模拟分析软件对锦州25—1油田的油气运聚模拟研究,分析了形成锦州25—1油田的成藏主控因素,建立了其成藏模式,指出了该地区有利勘探方向。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锦州25—1构造是辽西凹陷沙三段烃源岩生成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而优良成藏要素的优势时空配置则是形成锦州25—1油田的关键因素。其成藏模式为:辽西凹陷沙三段烃源岩在东下段时期进入了大量生排烃期,生成的油气为一期充注,充注时间发生在东营组末期,沿东下段时期强烈构造运动伴生的断裂系统、沙二段广泛发育的砂体、沙二段与沙三段之间大型不整合面以及古构造脊所构成的疏导体系运移至沙二段圈闭成藏,而沙三段砂体则可以近源优势成藏。辽西凹陷西斜坡、凹中隆以及古构造脊是今后较为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4.
利用断层落差法、生长指数法和泥岩涂抹SGR法分析了商河油田断层活动性和封闭性特征,并结合油气分布分析了断层与油气运聚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商河油田1号、2号、3号及6号断层在馆陶期持续活动,是油气向中浅部沙一段等储集层运移的有利垂向通道;同时,具有良好侧向封堵条件的断层容易使油气聚集成藏,认为SGR=0.75是断层侧向封闭的临界条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四川盆地雷口坡组雷四3亚段的勘探陆续取得重要进展,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笔者结合新钻探井和最新研究成果,从地层、沉积相、烃源岩、储层和成藏等多方面采用烃源对比、埋藏史及烃源岩热演化史、包裹体测温等方法对四川盆地雷四3亚段的含油气地质条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总结了其油气成藏特征,提出了有利勘探区带,以期有助于拓展四川盆地雷口坡组的勘探领域。研究结果表明:雷四3亚段天然气以雷口坡组和须家河组烃源岩混合来源气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晶间溶孔为主,属低孔低渗储层;雷四3亚段气藏为2期成藏,烃源岩于中、晚侏罗世进入生烃高峰;雷四3亚段具有构造和构造-岩性地层2种气藏类型,龙门山山前断褶带为构造气藏的有利勘探区,新津-邛崃斜坡带与梓潼-盐亭斜坡带是构造-岩性地层气藏的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6.
箕状断陷盆地陡坡带发育有大规模的砂砾岩体,紧邻生油洼陷,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蕴藏着巨大的勘探潜力。由于砂砾岩体多属于近源快速堆积的产物,成岩作用强烈,储集物性普遍偏差,多数探井因此而失利,因此,分析砂砾岩体储层的成因机理,寻找有利的储集相带,对勘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车镇凹陷北带砂砾岩体为例,通过分析化验与地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表明次生孔隙与裂缝是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受到有机酸的溶蚀作用与异常高压的影响;通过对沉积作用的分析,明确了各类扇体的有利储集相带,指出了下一步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7.
南堡凹陷4号构造带蛤坨断层特征与油气成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堡凹陷4号构造带断裂发育,既发育沟通烃源岩的深断裂,也发育沟通浅层圈闭的次级断裂。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性等资料分析断层的空间展布,计算蛤坨断层的生长指数和断层泥比率(SGR),分析断层的活动性、封堵性,评价其输导性能,并结合其与烃源岩生排烃期的匹配关系研究断裂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及控制规律。在典型油气藏剖面解剖的基础上,建立了4号构造带油气运聚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东海西湖凹陷浙东中央背斜带烃源岩生排烃史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了深化西湖凹陷浙东中央背斜带油气成藏过程的研究,优化勘探目标选择,在烃源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动态数值模拟技术,定量恢复了研究区主要烃源岩层系的生排烃历史,研究表明,浙东中央背斜带主要发育4套烃源岩系,其中始新统平湖组泥岩与煤层为主力烃源岩,具较高的有机质丰度=生烃强度与排烃效率,烃类排出具阶段性、多期次幕式排烃的特点汉平湖组为源岩的油气系统应是本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莱州湾西构造带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古近纪莱州湾凹陷大规模断陷、郯庐断裂右旋走滑和垦东凸起大规模隆升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莱州湾西构造带断裂系统发育,根据断裂性质及发育规模将断裂划分为3组不同方向的断裂组合,对油气的运移、聚集及保存都产生重要影响。根据莱州湾地区油气成藏规律并结合渤海其他区域近年勘探成果综合分析,莱北1号断层、斜坡区东西向反向正断层和走滑末端雁行式断层三类大规模调节断层对于油气成藏影响作用较大,这三类断层所控制的圈闭也是莱州湾凹陷及围区下一步勘探获得突破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0.
大民屯凹陷地层水水文地质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民屯凹陷前第三系潜山、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地层水化学场研究发现,本区油田水总矿化度及二价阳离子浓度偏低,地层水总矿化度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性,水体主要为陆相成因并受地表水渗入的影响较大,变质程度高,油田水的演化与盐类的溶解有关。该区地层水的流动受断裂和沉积砂体的控制,在水头压力、浮力动力场控制下其流动样式和分布规律反映了凹陷内油气的运聚规律,可为本区自生自储、新生古储式油气藏的判别提供有利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