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于2011年8月23日在深圳落下帷幕,为期十天的精彩赛事展示了青春的朝气和活力,同时继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后又一次向世界呈现了我国承办国际体育盛会的能力。大运会的成功举办汇集了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劳动,其中海洋领域也是不可或缺的,海洋工作者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于2011年8月23日在深圳落下帷幕,为期十天的精彩赛事展示了青春的朝气和活力,同时继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后又一次向世界呈现了我国承办国际体育盛会的能力。大运会的成功举办汇集了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劳动,其中海洋领域也是不可或缺的,海洋工作者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有力保障。本刊选择了海洋预报和光缆巡护两个方面制作专题报道——精彩大运,也是海洋大运!  相似文献   

3.
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海温预报指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1979—2009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气候预测系统(CFSR)的日平均资料,确定了1979—2009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具体日期。使用英国Hadley中心提供的海表面温度月平均资料,根据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和海温距平的相关场,定义热带西太平洋海温距平指数(WPI)和赤道中太平洋海温距平指数(CEPI)。通过对季风爆发早晚年和正常年的分析对比,定义客观标准:(1)WPI和CEPI从前1年秋季9月到季风爆发前3月份基本保持相反的位相,并且WPI没有发生正负位相转换;(2)WPI从前1年9月到该年3月这7个月的月平均指数的绝对值≥0.2;(3)满足(1)(2)条件后,当WPI<-0.2且CEPI>0,则南海夏季风爆发可能异常偏晚,而当WPI>0.2且CEPI<0时,南海夏季风爆发可能异常偏早;(4)当WPI·CEPI>0时,季风可能正常时间爆发,而满足条件(1)但不满足(2)时季风正常时间爆发的可能性较大。并对2010、2011和2012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做出了比较合理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2011年度学术研讨会暨研究计划启动会议,于2011年1月26—27日在同济大学(上海)成功召开(封底)。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53个国内单位,以及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日本东京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动力学原理为依据,结合低纬西太平洋南海地区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建立了一个预报南海海区热带气旋未来72小时路径的预报模式。模式只要求输入预报时刻和前期的热带气旋中心位置,最低气压和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资料便可在IBM或类似的微机上作出未来72小时的路径预报。用统计样本外的6年历史资料作预报检验,6年的平均预报误差表明其预报精度已达一般客观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6.
2011年夏季南海北部海区水团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11年8月19日至9月12日南海北部开放航次的温、盐资料,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结合8、9月份的卫星高度计资料,研究了2011年夏季南海北部海区水团的特征和分布状况。在垂直方向上将南海北部水团划分为5类:近岸混合水团、南海表层水团、南海次表层水团、南海中层水团和南海深层水团,并对南海各个水团的分布,温、盐特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夏季有黑潮水入侵南海,入侵范围止于119°E。结合卫星高度计资料反演的地转流场发现,流场内部有多个中尺度涡,主要包括东沙群岛东侧和吕宋海峡东侧的反气旋涡,以及东沙群岛南端的气旋涡,说明2011年夏季南海北部环流具有显著的多涡结构,并且该多涡结构对水团的垂向分布及黑潮入侵范围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5年6月南海北部现场观测的水文数据,结合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2015年6月13日—28日南海北部陆坡在气旋涡-反气旋涡的双涡结构影响下的水文和环流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6月南海北部陆坡调查海区表层50 m以浅盐度存在NE—SW向低盐区,表层盐度最小值低于32,这表明南海北部陆坡存在跨陆架海水输送。在观测期间,南海北部陆坡调查海区受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双涡结构影响,使得南海北部陆坡表层100 m以浅存在跨陆坡流,流速最大值出现在两涡交汇区域。此外,通过潜标连续海流资料,发现南海北部陆坡环流呈现了“深入浅出”(100 m以深层为向岸的入侵、以浅层为离岸的出流)的“两层结构”。  相似文献   

8.
莫杰 《海洋信息》1996,(12):3-4
随着1995年南海以迄今为止中国海上最大的中外合作流花11—1油田开发投产和1996年元月1日至今我国最大的海上崖13—1气田正式向香港和海南供气,南海北部便成为中国海上生产石油和天然气的最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9.
为全面了解中国南海海区海雾的分布特征,为南海海雾气象服务提供基础背景资料,利用2011—2016年1—3月FY-3B气象卫星资料的雾监测产品,分析了中国南海海区海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南海海雾具有特定的区域特征,中国南海海雾多出现在华南沿海、北部湾沿海、琼州海峡和海南岛东北部沿海海区,南海南部海域出现海雾概率低;南海出现高频次海雾的时间多发生在2月,1月次之,3月最少。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南海海雾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7年间(2000—2016年)南海夏季(6—9月)台风对该海域降水、淡水通量的贡献及其可能导致的环流异常。主要结论如下: 1) 台风是南海中北部降水的重要影响因子, 可导致日平均降水量增加12mm, 约占南海夏季日平均降水(25mm·d -1)的一半, 且西北太平洋台风和南海“土台风”产生的降水分布存在显著的区域和强度差异; 2) 夏季, 南海由淡水通量引起的盐致环流表现为以海南岛东南部海域为中心的弱气旋式, 其流量量级约为-0.15Sv, 约占同期风生环流流量(约为-1.5Sv)的10%; 3) 夏季, 台风带来的降水使得南海中北部的气旋式盐致环流增强, 且西北太平洋台风降水导致的淡水通量变化引起的盐致环流强度要强于南海“土台风”。  相似文献   

11.
广东沿海台风风暴潮可视化预报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东省地处南海北部,风暴潮灾害严重。为快速准确做好风暴潮预报并将预报结果应用于防灾减灾中,根据南海预报中心多年来在风暴潮数值预报、经验统计方法预报和潮汐预报的实践,研制了可视化软件。此软件可显示广东省28个沿海主要港口的逐时风暴增水与天文潮位的综合潮位曲线与数值,以动态或静态显示广东沿海海面的增水等值线图,成为业务化预报软件。多年的风暴潮数值预报的实践证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王喜年等在八·五攻关项目中推广应用的台风风暴潮模式,在广东沿岸的风暴潮数值预报中效果较好,可视化预报软件采用这一模式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2月1日,上海海洋石油局"东方勇士"号开启了为"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远距离护航的征程,从浙江舟山海域开赴1 000海里之外的南海荔湾油田海域。9日中午,编队顺利抵达调试点,护航任务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以中国科学家为主力、在我国及其周边地区开展的第1次大型的国际性大气-海洋科学试验——南海季风试验(1996—2000年)。该试验研究有助于揭示大气活动及其与水圈间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不断提高我国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报的准确率和服务水平,显著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同时,南海季风试验研究中所揭示出的一些新的科学认识,对全球能量和水份循环试验计划这一世界性的重大气候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南海盐度锋的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南海表层5 m盐度锋的年际变化特征,应用50年(1958—2007年)的SODA月平均资料,采用均方差和经验正交函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盐度锋年际变化显著的区域集中在北部湾、海南岛以东、南海北部、吕宋海峡、东马来西亚西北部和越南最南端;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时间系数变化趋势均表明南海盐度锋强度在逐渐减小;前者呈单极子型空间分布,后者空间分布型则为偶极子型。第一模态时间系数功率谱分析表明该模态存在3—5年和7—16年的周期,Morlet小波分析显示1965—2000年该模态主要存在4年、9年和12年左右的周期。第一模态确立的3个负位相中心区域(海南岛以东、吕宋海峡和越南最南端)的均值变化趋势一致,强度都在逐渐增大,具有同位相变化特征;第二模态时间系数功率谱分析表明该模态存在3年、5年和8—12年的周期。Morlet小波分析表明1962—2001年期间该模态存在3年、5年和9—12年的周期。第二模态找出的两个正负位相中心分别在东马来西亚西北部和南海北部,前者盐度锋强度在逐渐减小,而后者强度却在持续增大,强度的年际变化呈现反位相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利用美国的全球海洋同化资料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2.2.4(1871—2008)中的风应力数据,估算了风输入给南海波浪的能量。结果表明,风向南海波浪输入能量的年均值约为0.2TW,其空间分布冬季以南海北部为主,夏季以南部为主且强度比冬季要弱得多;风对南海波浪能量的输入一直呈减少趋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再分析资料ERA-40(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40)(1957—2002)和ERA-20C(1900—2010)中的风场和海浪资料得到的趋势也是如此,1950年以来每年减少0.43%。用ERA-interim(1979—2014)中的有效波高数据可以把风给风浪和涌浪的能量输入区分开,两者的空间分布皆以南海北部为主,而给风浪的能量输入在南海南部还有一个高值区。尽管风输入给涌浪的能量略有增加,但给风浪的能量输入在不断减少,两者之和仍是减少。究其原因,控制南海的东亚季风最近几十年一直在减弱。这些结果对认识南海波浪未来的变化及其预报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白杨  李威  邵褀 《海洋通报》2020,39(6):678-688
海面高度异常 (SSHA) 作为重要的海洋要素,对研究海洋温盐剖面、海洋涡旋等海洋动力现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海洋预测技术存在着预测时效过短、预测过程复杂等诸多问题,现有的机器学习预测方法也只针对几个点或区域 进行平均,忽略了很多重要信息。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正交函数和 BP 神经网络 (一种机器学习方法) 的 SSHA预测模型 (EOF-BPNN) 来实现对起报时刻后 30 天的南海 SSHA 预测。首先,对 1993 年 1 月 1 日—2013 年 12 月 31 日的逐日 SSHA 数据进行距平归一化预处理,构建相关系数矩阵,并对该矩阵进行 EOF 分解,获取主成分。然后将主成分输入 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实现对主成分的预测。最后将主成分预测值与相应的空间模态结合,获取 SSHA 预测值。结果表明,相较于惯性预报和气候态预报,EOF-BPNN 模型不仅能够提供提前 30 天的较为精确的 SSHA 和相应的涡旋演化过程预报,且在整个南海区域拥有更高的 SSHA 相关系数,证明了 EOF-BPNN 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  相似文献   

17.
运用澳大利亚大气海洋耦合预报模式(Predictive Ocean Atmosphere Model for Australia,POAMA)的输出结果,采用泰勒图与分类统计分析方法,评估了该模式对2003和2004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和演变进行实时预报的能力。通过对泰勒图的分析发现,随着预报初始时间越来越接近实际的季风爆发时间,模式预报南海夏季风爆发和演变的能力越来越强。当提前1-30d预报南海夏季风时,模式能够很好地预报风场、射出长波辐射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和降水场的空间分布,其中对风场的预报最好。通过对季风爆发指数和分类统计的分析,定量分析了模式预报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能力,结果表明该模式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其最大预报时限可以提前10-15d左右,这与目前中期预报的上限(2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尝试利用卫星遥感高分辨率海表温度资料GHRSST (Group for High Resolu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与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数值预报产品之间的误差, 建立一种南海SST模式预报订正方法。首先, 利用南海的Argo浮标上层海温数据对GHRSST 海温数据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均方根误差约为0.3℃, 相关系数为0.98, GHRSST 海温数据可用于南海业务化数值预报SST的订正。预报订正后的SST与Argo浮标海温数据相比, 24h、48h和72h的均方根误差均由0.8℃左右下降到0.5℃以内。与GHRSST 海温数据相比, 南海北部海域(110°E—121°E, 13°N—23°N)订正后的24h、48h和72h的SST预报空间误差均显著减小, 在冷空气影响南海期间或中尺度涡存在的过程中, SST预报订正效果也较为显著。因此, 该方法可考虑在南海业务化SST数值预报系统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2010年10月到2011年12月的19次大风过程,将T639和MM5数值模式产品和客运航线代表站长岛、东口实况大风资料进行对比,通过对大风预报质量评分、大风起止时间等进行细致的诊断分析,得出了量化指标,并最终选定T639模式作为对外服务的参考模式;通过对T639预报产品客观评分和误差分析、集中度分析等方法进行模式产品自动检验,找出了该模式产品和对应航线站点的定量误差规律以及最佳订正方式。  相似文献   

20.
2004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组织有关专家,在广州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盛安高工、蔡树群研究员承担的院”水文多参数综合测量仪”研制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田东生处长主持,项目承担单位南海海洋研究所的领导陈绍勇、袁恒勇及科研计划处方文东处长参加了验收会。验收会专家组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中山大学、广州光机电中心的5名专家组成。验收专家组听取了研制工作报告、测试报告和财务决算报告,现场考察了研制的仪器设备,并进行了认真的质疑,形成了如下验收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