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洋浦湾南浅滩-深槽-拦门沙近40年冲淤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65、1984、1999和2005的海图对比分析, 探讨了洋浦湾深槽、南浅滩以及口外拦门沙的冲淤变化, 得出: 1)1965—1984年之间, 南浅滩呈淤涨之势, 其西南部最大淤涨距离可达640m; 1984—1999年南浅滩出现了侵蚀, 这主要是由于洋浦湾波浪以及沿岸流的作用引起的; 1999—2005年, 靠近口门附近的南浅滩出现淤涨现象, 主要是由于洋浦湾口门附近水动力的影响作用; 但是目前整体基本上处于稳定的阶段。2)洋浦深槽段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西边坡淤涨, 东边坡侵蚀后退, 深泓断面缩窄、淤浅及东偏的趋势, 特别是剖面5的变化比较复杂,值得关注。3)口外拦门沙近几十年来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冲淤变化, 但是以淤积为主, 1965—2005年拦门沙总的淤积厚度达到1m左右, 但随着泥沙补给的减少, 这种淤积趋势也随着减少。  相似文献   

2.
陈维  匡翠萍  顾杰  秦欣 《海洋科学》2013,37(4):75-80
根据长江口南沙头通道、横沙通道和南北槽分汊口的断面水深变化及长江口南北港和南北槽的分流比变化实测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淤积的原因。结果表明,北槽深水航道上段淤积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南沙头通道和横沙通道的发展对深水航道影响最大。南沙头通道的发展在加大落潮流量的同时,对南港南岸会产生一定的冲刷,后经沙洲的阻挡,把泥沙带向南港北岸,在北槽进口段处落淤,直接影响了进入深水航道的落潮量;横沙通道由于直接贯通了北港北槽的水沙交换,因而削弱了南港和北槽之间的水沙交换,促使北槽深水航道上段产生淤积,这也是南槽河道上段刷深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南槽河道的发展必然减少了进入北槽的落潮量,进一步加剧了北槽深水航道上段的淤积。同时,科氏力与北槽南导堤分流口鱼咀工程对深水航道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可忽视的影响。研究成果对治理北槽深水航道淤积问题保障深水航道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茁  李薇  胡鹏  贺治国 《海洋工程》2022,40(1):149-159
基于平面二维水沙床耦合地貌模型,反演了1958年1月至1964年12月连续枯水年期间钱塘江尖山河段的主槽摆动过程,揭示了河势由顺直到弯曲的主要演变规律和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在低径流和强潮流作用下,丰水年形成的北部落潮槽逐渐淤积形成浅滩,南部涨潮槽冲刷发展形成南、北两支,两槽间江心滩发育壮大,形成弯曲河势.河床冲淤主要集中在前两年内,潮汐周期内涨潮初期冲刷、涨憩和落潮初期淤积,区域淤积泥沙主要来源于下游杭州湾,北槽前期淤积为落潮型淤积,后期为涨潮型淤积.河势变化使得区域潮差增大潮动力增强,南槽涨落潮流速显著增大.顺直河势下,江心滩南北两侧分流比差异不大,涨潮期间南侧略高、落潮期间北槽略高.弯曲河势下,南槽水深和纳潮量增加,涨、落潮分流比均显著增大至75%以上.  相似文献   

4.
泉州湾泥沙运移与冲淤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粒径趋势分析"方法研究泉州湾泥沙净输运趋势,借助210Pb测年法测定湾内北水道的沉积速率,并通过海图对比计算海湾冲淤变化.结果表明,泉州湾总体处于淤积之中,但湾内冲淤分布不平衡:北水道淤积程度重,其中上游是湾内的现代沉积中心;南水道是泥沙输运出湾的主通道,局部略微侵蚀.湾内涨、落潮流路的平面分异和地形条件的制约是北水道淤积的主要原因,强劲的落潮流以及径流是南水道成为泥沙输运主通道的主要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1959~2013年长江河口南槽动力地貌演变过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南槽作为长江口入海四口之一,是长江水沙输运向海的主要通道。在长江入海水沙急剧变化和长江口大型涉水工程的影响下,南槽的动力地貌过程成为当前长江河口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分析和揭示近50年来南槽的动力地貌变化过程对理解长江河口响应人类活动和自然驱动作用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1959~2013年长时间序列的南槽地形资料,研究长江入海水沙变化及南槽落潮分流分沙比影响下的南槽动力地貌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南槽在1989年江亚南沙并滩前后呈现两种不同的地貌演化阶段:江亚南沙并滩前,南槽普遍发生淤积,两侧浅滩不断淤涨,河槽总体呈缩小态势,河槽拦门沙呈现"双峰"状态;江亚南沙并滩后,南槽呈现出"上段冲蚀加深、中段微冲、下段河槽束窄、两侧浅滩淤积"的状态,拦门沙向"单峰"发展。此外,周边涉水工程的实施对近期南槽地貌的冲淤演变过程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的水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鄱阳湖水温时空变化、水温与气温、湖岸水温与湖中心水温等关系,从而揭示了其基本变化规律:年内湖水温垂直分布均匀,梯度变化小,而深层水温变化大,随月气温变化而变化;水温平面分布自北向南、由西往东逐渐升高;大水体对周围气温有明显调节效果,且水温和气温关系密切;分析了年内水温最高、最低出现时间和变幅范围。  相似文献   

7.
南四湖区泥沙淤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四湖区各主要入湖河流径流泥沙资料,分析了河流泥沙要素变化规律以及入湖泥沙淤积情况,对掌握和了解流域水土流失状况,进行流域治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上海南汇芦潮港岸段水下滩坡变化剖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远及近简述历史时期和本世纪上半叶南汇岸滩的时空变化规律,着重分析了近30年芦潮港所在的南汇南滩水下滩坡的变化特征。这种变化与长江口河势和南槽分流分沙情势的变化密切相关。根据目前长江口河势的发展情况,芦潮港岸段水下滩坡的淤积趋势仍将持续,但其强度不会达到五十年代的鼎盛状态。  相似文献   

9.
采用单宽输沙、沿岸输沙、海图对比及钻孔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乳山湾内泥沙运移趋势及蚀淤量变化两方面问题,蚀淤分析将乳山湾划分为:东汊、西汊、潮流通道和口门4部分进行讨论。研究认为乳山湾以河流来沙为主,湾内泥沙主要被落潮流带出湾外,在口门附近沉降形成落潮流三角洲,湾外两侧岸段破波带泥沙主要向口门方向运移,而悬移质泥沙主要被涨潮流带向湾顶。淤积区域集中在东西两汊及口门附近,潮流通道以侵蚀为主,东汊淤积速率为0.4~13.2 cm/a,口门附近淤积速率为6~20 cm/a,潮流通道侵蚀速率在5.7~23 cm/a之间。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近期变迁和淤积问题的遥感图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洞庭湖是长江中游典型的吞吐型过水湖泊,在调洪、蓄洪方面起重要作用。近百年来由于江水携带大量泥沙入湖及人工围湖垦殖,已使天然湖泊面积从5000km~2缩小为2740km~2。本文根据多时相陆地卫星象片所提供的信息,结合地面监测资料和历史图件,重点论述了洞庭湖的成因、近期变迁过程及淤积趋势。作者通过对入湖三角洲淤涨模式及湖流的分析,确定了洞庭湖的淤积部位和淤积量。文中强调了围湖垦殖对洪水调蓄的影响,并从宏观角度提出了洞庭湖治理意见。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洪水规模与1995年自然降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995年前汛期(4~7月),四水流域,湖区,长江中上游等集水区间自然降水水平与洞庭洪水关系的研究,探讨洞庭湖早已出现的“高水位,低流量”异常现象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揭示本世纪来,洞庭湖至今并达到1954年降雨规模,从而着重指出洞庭湖距世纪洪水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2.
为回应对《洞庭湖地质环境系统分析》系列研究成果提出的质疑,在理论分析、宏观时空分析以及大量举证的基础上,论证了构造沉降对近代洞庭湖演变起着主导作用。作者利用地形图比对求算的洞庭湖堤围区视构造沉降速率,不仅与重复水准测量成果一致,还得到有关中国大陆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加剧的研究成果的定性支持。作者在研究中应用的“假设-演绎法”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科学方法。因此,《洞庭湖地质环境系统分析》的基本结论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湘江尾闾河槽演变和整治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88—1990年对湘江尾闾河槽进行实地考察所采集的河床底质和浅钻资料,及在艑山、岳阳、城陵矶三个测流断面所取得的水文、泥沙数据,从水动力条件和地质地貌及沉积相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河槽呈缓慢右移,右汊冲深,左汊淤浅,河宽逐渐缩窄的趋势。整治应以挖槽疏浚为主,浚深右汊中部河段,适当采取丁坝、潜坝、炸礁工程。引流归槽,以挖制河势,稳定航道。  相似文献   

14.
三峡工程运行对洞庭湖与荆江三口关系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水库于2003年6月1日正式开始蓄水,其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日益明显。根据水文泥沙观测资料,采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变差系数法、双累积曲线法等方法分析三峡工程的运行对洞庭湖与荆江三口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看,长江上游降水量减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是影响洞庭湖水沙变异的主要因素;(2)长江中下游荆江三口分流分沙锐减,并呈现三口口门趋于淤积,藕池河和虎渡河逐渐走向衰亡;(3)从洞庭湖泥沙沉积量过程线来看,2003—2010年洞庭湖的累计泥沙淤积量仅为2301×104t,比多年平均值减少95.6%;(4)运用BP神经网络对洞庭湖出湖水量和沙量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模拟精度满足洞庭湖出湖水沙预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东洞庭湖湖洲“98,5”龙卷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发生在东洞庭湖西侧湖洲钱粮湖农场“98、5”龙卷风现场地物破坏形态出发,系统给出了龙卷风的时空分布、强度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此地龙卷强风暴(1)形成的动力和热力因素的独特性;并联系历史教训对提高民用建筑抗风力提出了具有实际意义的决策防御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末次冰期鄱阳湖西南缘地区的风尘堆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鄱阳湖湖滨沙山是末次冰期特定气候条件下季风活动所产生的风成沙丘沉积体。在调查鄱阳湖沙山的过程中,发现位于鄱阳湖南部沙山下风方向的丰城—樟树—新余一带岗丘顶部几米厚的第四纪堆积地层,虽然颜色明显偏红,但地层性状及沉积学特征却与北方风成黄土及宁镇下蜀黄土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通过对具代表性的新余打鼓岭剖面进行分析,确认其成因系风力搬运而成的粉尘堆积。结合冬季风路径上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初步提出鄱阳湖沙山与新余一带风尘红土堆积是在末次冰期特定气候条件下,冬季风作用所形成的风沙-风尘堆积系统。鄱阳湖风成沙丘及其西南缘风尘沉积的发育是晚更新世末期江南鄱阳湖区气候环境恶化的佐证,也是对我国西北地区沙漠-黄土堆积过程的区域响应。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地区水系水动力耦合数值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洞庭湖地区复杂水系和复杂水情下的实际水流运动特征,建立了完全基于水力学方法的洞庭湖地区水系的一、二维耦合的全局水动力学模型,实现了不同水体数值模拟的自动有机衔接。模型包括湖泊、河网水系两部分。对长江干流荆江段、湘资沅澧四水、三口分流河道,运用能够反映河道主槽和边滩不同行洪特征的扩展一维水量模型进行模拟;对于洞庭湖湖区部分,采用二维非结构的有限体积法建立水动力模型;应用重叠投影法实现模型的耦合。模型具有动边界的自动处理,河道分区计算,分洪、溃堤过程实时模拟等功能。剖分的网格较为细致地刻画了湖区的地形,使模型能够模拟"高水湖相、低水河相"的湖流特征。运用1996年7月的实际洪水过程,进行了模型的验证,较为准确地模拟了实际水流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二维水质数学模型,研究南洞庭湖污染物质迁移扩散与混合的运动规律。运用无量纲分析方法,解决了洞庭湖污染带的几个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19.
巴里坤湖全新世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新疆巴里坤湖ZK0024孔湖相沉积经多种手段同步分析表明自全新世以来,当湖区古气候多次出现不同程度的冷湿与暖干交替变化时,反映巴里坤湖发育史上经历了多次水位扩张期与收缩期的演变过程,此时山区则表现为全新世以来几次冰期与间冰期的进退变化,三者均呈现有规律的同周期变化,构成巴里坤全新世环境演变统一发展的整体。  相似文献   

20.
洞庭湖轮虫生态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5~1986年,对洞庭湖水体进行了8次轮虫样品的采集和分析。两年观察到轮虫108种,其中终年出现的种类有10种。轮虫总数O—512.8ind./L,全湖平均75.1ind./L。本文从湖区自然生态环境对轮虫种类、数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了大型开放湖泊轮虫分布与若干生态因子的关系。认为泥沙含量、流速、营养盐多寡以及入湖水体轮虫种群状况是影响洞庭湖轮虫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