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本文以青岛大扁藻 (Platymonassubcordiformis) ,球等鞭金藻 870 1 (Isochrysis galbana870 1 )为试验材料 ,采用水生毒理联合效应指数法 ,比较了 3种多环芳烃 ,蒽 (anthracene) ,并 [a]芘 (benzo[a] pyrene)及 1 ,2 -苯并蒽 (1 ,2 - benzonthracene)单剂和混剂对青岛大扁藻和球等鞭金藻 870 1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 :对青岛大扁藻 ,胁迫 72 h,蒽与苯并 [a]芘的联合及苯并 [a]芘与 1 ,2 -苯并蒽的联合为协同作用 ,蒽与 1 ,2 -苯并蒽的联合及蒽 ,苯并 [a]芘与 1 ,2 -苯并蒽的联合为拮抗作用。对球等鞭金藻 870 1胁迫 72 h,苯并 [a]芘与 1 ,2 -苯并蒽的联合为协同作用 ,其它联合均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月菱形藻 ,球等鞭金藻 870 1和亚心形扁藻 ,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蒽和苯并 [a]芘胁迫72 h,测定三种藻的生长速率 ,叶绿素 a含量。实验表明 ,三种微藻对蒽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新月菱形藻、球等鞭金藻 870 1和亚心形扁藻 ,它们 72 h的半抑制浓度 EC50 分别是 0 .0 6 0 mg/L、0 .0 6 5mg/L和 0 .0 94 mg/L。而对苯并 [a]芘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亚心形扁藻、新月菱形藻和球等鞭金藻 870 1,它们的 72 h· EC50 分别是 0 .0 76 mg/L、0 .0 88mg/L 和 >0 .10 mg/L(在本实验范围内未测到 )。叶绿素 a含量与各自的相对增长率呈一定的正相关。不同的海洋微藻对蒽和苯并 [a]芘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3.
苯并(a)芘和芘对梭鱼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验生态条件下,浓度范围0.1-50μg/L的苯并(a)芘和芘的短期暴露造成梭鱼肝脏GPx活性先抑制后诱导的效应,相同的污染物,高浓度组对GPx活性的抑制大于低浓度组,出现GPx活性诱导的时间早于低浓度组;相同浓度下,苯并(a)芘对GPx活的作用大于芘,这间接反映了苯并(a)芘和芘的毒性大小,这些结果说明梭鱼肝脏GPx活性与苯并(a)芘和芘暴露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作为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的一种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3种多环芳烃-菲、芘和蒽对3种赤潮微藻-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菲、芘和蒽处理使3种赤潮微藻的光合速率有所提高,而较高浓度处理则降低了藻细胞的光合速率。3种多环芳烃-菲、芘和蒽胁迫对赤潮异弯藻光合速率的96h·EC50分别为0.089、0.110和0.124mg·L-1,对中肋骨条藻的96h半抑制剂量分别为0.103、0.127和0.138mg·L-1,对亚历山大藻的96h半抑制剂量分别为0.116、0.131和0.141mg·L-1,说明3种多环芳烃对赤潮微藻均表现出一定的毒性效应,其中菲的毒性作用最强。UV-B辐射(0.3J·m-2的辐射剂量)和多环芳烃的联合作用一方面增强了菲、芘和蒽对3种赤潮微藻光合效率的抑制作用,导致光合速率明显降低,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3种多环芳烃毒性作用的强弱,使芘的毒性作用变得最强。  相似文献   

5.
苯并(a)芘和芘对梭鱼肝脏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苯并(a)芘、芘以及它们的等量混和物,分别在浓度为0.1,1,10,20,50μg/dm3浓度下对梭鱼暴污,5d后取梭鱼肝脏和鳃用碱解旋法分别测定其DNA的损伤,结果随着污染物浓度的增加,肝脏DNA损伤程度增加;在相同浓度下,苯并(a)芘和芘的联合毒性大于苯并(a)芘和芘分别作用时的毒性之和。所以苯并(a)芘和芘对DNA损伤的联合作用应为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6.
评价UV-B辐射增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3种多环芳烃——菲、芘和蒽对3种赤潮微藻——赤潮异弯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菲、芘和蒽处理使3种赤潮微藻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有所提高,而高浓度处理则降低藻细胞内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菲、芘和蒽处理对赤潮异弯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96 h半抑制剂量分别为0.098,0.124和0.139 mg.L-1,对中肋骨条藻的96 h半抑制剂量分别为0.120,0.147和0.155 mg.L-1,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96 h半抑制剂量分别为0.128,0.153和0.162 mg.L-1。在菲、芘和蒽处理的同时,附加辐射剂量为0.3 J.m-2的UV-B辐射处理,3种赤潮微藻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为材料,在连续4d内,以100、400、700μg/L 3个剂量的苯并[α]芘(B[α]P)对三角褐指藻进行胁迫试验,分析苯并[α]芘对三角褐指藻的毒性效应,测定三角褐指藻的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非酶成分、含量及酶活性。研究表明:随着B[α]P浓度的提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B[α]P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抑制作用逐渐增强;藻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两者与胁迫强度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60和0.894;同时,AsA-GSH循环中的非酶成分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加,相关酶谷胱甘肽还原酶(GR)、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单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HAR)活性普遍增加,其中,GSH含量、GR、APX和DHAR活性与藻细胞内MDA含量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744、0.852、0.652和0.600。结果表明:AsA-GSH循环是三角褐指藻细胞对抗苯并芘胁迫、猝灭活性氧、降低膜脂过氧化的重要方式;细胞内AsA含量、GR活性及APX活性对苯并芘胁迫响应迅速、变化显著,是潜在的生物指示物。  相似文献   

8.
利用LevelⅢ逸度模型对苯并[a]芘在辽河口湿地大气、水体、土壤、沉积物和植物中的分布进行模拟,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了模型的关键参数,并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成功模拟了各相中苯并[a]芘浓度分布,并根据模拟结果计算了各相间的迁移通量。结果表明:大气、水体、土壤、沉积物和植物中苯并[a]芘的浓度分别为7.79×10-11、2.52×10-6、6.32×10-4、1.10×10-3和1.51×10-8 mol/m3,模型计算浓度与同期实测浓度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土壤和沉积物是苯并[a]芘最主要的储库,占区域总量的94.0%;大气和水的平流输入是该区域苯并[a]芘的主要来源,占总输入量的99.3%,大气和水的平流输出是其损失的主要途径,占总输出量的92.8%;各相间迁移通量以水体向沉积物的迁移通量为最大,依次为沉积物向水体和大气向土壤的迁移。  相似文献   

9.
夏季珠江口水体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组成及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9年7月对珠江口海域的调查资料,对该区表层海水中优控多环芳烃的分布、组成及来源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1)夏季珠江口海域表层海水中14种溶解态多环芳烃[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艹屈、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二苯并(a,h)蒽、苯并(g,h,i)艹北、茚并(1,2,3-cd)艹比]的质量浓度为63.8~171.7 ng/L,且沿着冲淡水流向呈降低趋势;(2)颗粒态中15种多环芳烃[萘、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艹屈、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二苯并(a,h)蒽、苯并(g,h,i)艹北、茚并(1,2,3-cd)艹比]的质量浓度为60.7~186.7 ng/L,其分布与水体载沙量及悬浮颗粒物的性质、粒径有关,具有从河口内向外海降低的分布特征;(3)多环芳烃组成和特征参数比值的分析表明,珠江口海域高温裂解来源的多环芳烃在伶仃洋海区输入最多,且主要为人类活动中煤燃烧排放的,而在香港岛周围海区的输入则相对较少,且主要为油燃烧排放的;(4)与法国塞纳河及长江口等河口相比,珠江三角洲海域水体中存在高菲含量排放源。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生态条件下,观察苯并(a)芘、芘及其等浓度混合物暴露对梭鱼(Mugil so-iuy)肝脏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7d的暴露中,苯并(a)芘、芘对肝脏GST活性的影响主要为诱导效应,芘对GST活性的诱导比苯并(a)芘强。混合物在15d的暴露中未观察到GST活性的诱导,而是在暴露的后期出现GST活性的抑制。实验表明,肝脏GST活性的诱导指示受到PAHs污染胁迫,而GST活性抑制则是受到较长时间或较严重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