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浮游植物增殖能力的研究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从浮游植物生态的意义出发,提出了新概念:浮游植物的增殖能力。增殖能力包含碳同化系数、光照时间和真光层的厚度,它充分反映了自然海区的浮游植物本身的增殖过程,并能够进行定量化的描述,也排除了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该概念可以克服初级生产力和初级生产过程的基础——叶绿素量的两个变量在海域中所观察到的不一致性。与传统观  相似文献   

2.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于2004—2008年5—8月份对能效渔业状态下津市西湖水质状况进行了实时采样研究,并计算了浮游植物密度与透明度、水温、水深、溶解氧、pH、NH4-N、NO3-N、NO2-N、PO4-P、TP、TN、NH4-N/PO4-P、TN/TP和浮游动物共14个生态因子的关联度、关联序。结果表明,透明度、水温、水深、溶解氧、pH和浮游动物(毛里湖)或TN(西湖)是影响浮游植物增殖态势的最重要的环境变量。提取如上变量和浮游植物密度作为建模要素,构建了津市西湖生态因子与浮游植物密度的灰关联模型{GM(I,N)},经作图分析表明,模型值和实测值具有较好的对应峰,表明模型的有效性及在预测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P元素在西湖的营养限制性基本得到消除,水体N/P比被调控到了较好状态。  相似文献   

3.
安邦河湿地浮游植物数量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5年7月-2006年5月,对安邦河湿地浮游植物数量及其环境因子监测,运用相关分析和灰关联分析对其浮游植物数量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研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数量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DIN在春季呈显著正相关(p<0.01),在夏、秋季呈显著负相关(p<0.05,p<0.01);与DIP在各个季节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p<0.05);与溶解氧呈正相关,在春季和秋季相关显著(p<0.05,p<0.01),在夏季相关不显著(p>0.05);与透明度呈正相关,但相关均不显著(p>0.05);与pH值呈负相关,且在春季、夏季呈显著相关(p<0.01);灰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对安邦河湿地浮游植物数量影响最大的DIP,因此控制外源性的DIP的输入对于维持安邦河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杨清良  林金美 《海洋学报》1991,13(1):102-113
本文根据1987年春季(3—5月)在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水域每三天一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处浮游植物在增殖季节的种类组成,细胞总量分布及其小间尺度的波动和优势种类、种属阶段性的更替等特征,并讨论了其时浮游植物分布与温盐、营养盐、降雨和浮游动物干重生物量等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孙军  刘东艳  钱树本 《海洋学报》2000,22(1):102-109
基于浮游植物细胞体积转换法获得的胶州湾浮游植物细胞生物量,计算了胶州湾水体中同采浮游植物生物量,并与浮游植物细胞计数结果进行了周年变化的比较和优势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内,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出现两次高峰(主峰1月份,次峰9月份),转换生物量仅出现一次高峰(8月份);优势种分析表明,上述峰值期的不同,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不同种群细胞的个体大小密切相关。浮游植物细胞体积转换生物量不仅能较客观地反映浮游植物现存量,又能从群落、种群结构角度解释能量分布及不同种群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各自贡献。  相似文献   

6.
通过现场围隔实验,模拟赤潮发生过程,研究了种群不同生长阶段中不同粒级浮游植物种群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添加营养盐能有效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东海原甲藻围隔(M1)和自然水体围隔(M2)中浮游植物分别于第7天和第4天出现生长高峰,叶绿素a最大值分别为112.79mg/m和235.60mg/m。微型浮游植物与微微型浮游植物存在竞争,微型对微微型生长的抑制作用:M2〉M1。在营养盐丰富时,硅藻的增殖速率比东海原甲藻快,达到高峰期时间短,消亡也快。硅的减少促进硅藻水华的消亡。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渤海初级生产力的研究,是渤海水产资源增殖计划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为了估算渤海从初级生产者到渔业捕捞对象各级生物产量和各级营养阶层之间的能量转换关系,首先要研究海洋浮游植物的蕴藏量及其生产能力,即海洋初级生产力。在所有可以用来估算海洋浮游植物蕴藏量的方法中,根据海水中叶绿素含量,来计算海洋浮游植物的蕴藏量的方法,似  相似文献   

8.
2001年7月测定大鹏澳表层叶绿素a含量为2.61-19.87mg·m3,初级生产力为404.08-1097.25 mgC·(m2·d)-1,NP值远高于Redfield比值16.回归分析表明,该水域浮游植物的现存量或生长量并不受某个单一因子调控.在营养盐加富试验中,加入含有P系列的浮游植物增殖速度最快,揭示P是此时大鹏澳浮游植物的潜在限制因子.将大鹏澳浮游植物水样置于不同的NP值环境中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在NP值为30的梯度组中生物量最高,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程度也最高,其次是NP值为16和8的梯度组.NP值为30的梯度组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的时间变化最稳定.  相似文献   

9.
2001年7月测定大鹏澳表层叶绿素a含量为2.61—19.87mg·m-3,初级生产力为404.08—1097.25mgC·(m2·d)-1,N∶P值远高于Redfield比值16。回归分析表明,该水域浮游植物的现存量或生长量并不受某个单一因子调控。在营养盐加富试验中,加入含有P系列的浮游植物增殖速度最快,揭示P是此时大鹏澳浮游植物的潜在限制因子。将大鹏澳浮游植物水样置于不同的N∶P值环境中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在N∶P值为30的梯度组中生物量最高,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程度也最高,其次是N∶P值为16和8的梯度组。N∶P值为30的梯度组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的时间变化最稳定。  相似文献   

10.
孙军  刘东艳  张晨  钟华 《海洋学报》2003,25(5):103-112
对1998年9月和1999年4月在渤海(37°~41°N,117.5°~122.5°E)进行的两次生态系统综合外业调查,对蓬莱、长岛两地进行15个月的连续资料监测,对渤海调查区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平面分布、垂直分布、昼夜变化和周年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季主要以小型浮游植物为主,然后依次为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春季主要以微型浮游植物所占比重最高,其次为小型浮游植物,微微型浮游植物占比例最低.1998年秋季对断面1,2浮游植物粒级组分的垂直分布研究表明,在不同海区(调查区西部、南部、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的不同水层,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分布有明显差异.潮汐对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周日变化影响较大.蓬莱、长岛两地的连续调查资料表明,浮游植物各粒级组分除微微型浮游植物外1a有两个峰.网采浮游植物在4和7月有高峰,4月是主峰;小型网采浮游植物在6和11月有高峰,6月是主峰;微型浮游植物在4和11月有高峰,两峰值接近;微微型浮游植物在9月有高峰.调查区与其他海区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粒级组分比较,表明小型浮游植物所占比重较大.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NoctilucascintillansandProrocentrumsigmoidesredtideshavebecomeacommondisasteralongthecoastoftheDapengBay,theSouthChinaSea(QiandHuang,1991;HuangandQi,1992a,b,1993,1995,1996;Huangetal.,1998a).Zooplanktonhasbeenstudiedintheoryandapplicationofgreymodel(Huangetal.,1998b).Someresearchersbelievethatthemagnitudeofthesespectacularoutbreakshasconsiderablyincreasedespeciallyintheeutrophicareas.AlthoughNoctilucaandProrocentrumbloomsaretheso-calledharmless,theiroutbreaksinChinahavebe…  相似文献   

12.
用于海洋环境科学的一种新方法--影响因子分析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影响因子法对象山港海域叶绿素a与海水理化因子之间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溶解氧(DO)、气温、盐度、化学耗氧量(COD)因子为叶绿素a浓度变化的重要有效影响因子,其中水温、溶解氧因子占主导地位。由于该海域的富营养化,N、P和Si营养盐已经不再是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有效因子。在特定海域资料有限的情况下,影响因子法比普通的相关和灰色系统分析更具有透明性,能够有效剔除无效因子,定量表达各理化因子对叶绿素a的影响程度。用影响因子法可以明确地判断出特定海域各海水理化因子对叶绿素a影响的主次程度及其有效性,从而定量确定出影响叶绿素a浓度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1959,1960和1983年的系统调查资料(1983年主要取用氮素的冬季数据),对渤海生物无机化学环境9种因素(包括水温)的分布变化及其与生物的关系,作了较深入全面的研究。初步认为,渤海水域的水温、盐度、酸碱度、溶解氧和硅酸盐,量值中等,是温带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无机磷、氮含量,中下水平,尚能满足一定量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需要,是自养生物的影响因素之一。渤海有一定的生产潜力,可以适量地进行有关海洋动植物养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1999?2017年大亚湾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大亚湾海域海水温度呈显著下降趋势,盐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溶解无机氮浓度出现较大幅度提升,2008?2017年间大亚湾溶解无机氮浓度平均值比1999?2007年提升了72.73%;大亚湾浮游植物种类数变化趋势不明显,主要优势种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为区域第一优势种,其次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游植物总丰度、硅藻丰度、甲藻丰度以及主要种类中的柔弱伪菱形藻、中肋骨条藻和叉角藻(Ceratium furca)丰度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均呈下降趋势。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溶解无机氮浓度大幅升高以及外海水入侵加强所引起的海水温度降低和盐度上升导致了浮游植物丰度的上升、优势种的单一化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随着近年来文物开采力度的加大,作为自古以来沉船事故的高发区,平潭海域沉船海区的腐蚀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本研究根据福建平潭大练岛西南海域海水及沉积环境要素的调查结果,分别进行灰关联分析及腐蚀性综合评分,综合评估了该海域对铁质文物的腐蚀性。结果表明,福建平潭大练岛西南海域海水腐蚀性为中等偏弱,沉积物腐蚀性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本研究可为福建平潭大练岛西南海域的沉船铁质文物挖掘和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叶绿素浓度是衡量海洋浮游植物丰度的重要指标,快速准确地测定海水中的叶绿素含量,对于业务化监测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活体荧光法的叶绿素传感器操作简便,可长期原位在线监测,能轻易获取大量实测数据,是当前海水叶绿素高精度测量手段的主要发展趋势。由于在海上应用时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叶绿素传感器数据与实验室萃取法数值之间存在较大偏差。作者综述了科学界在浊度、光照、温度、盐度等海洋环境因素及藻类生理因素对叶绿素传感器测量的影响规律、影响机理和数据校正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活体荧光法叶绿素传感器海上应用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思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作为珊瑚的天敌之一,因其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灾难性破坏而备受关注。然而,长棘海星在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时空分布特征仍不清楚。本研究于2020年9月、2021年4月和2022年1月对西沙群岛礁区表层海水进行取样,借助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表层海水中长棘海星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TS-mtCOI)基因片段浓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海水温度、盐度、pH、叶绿素含量和营养盐含量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发现,2020-2022年,西沙礁区COTS-mtCOI片段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4.13×107拷贝数/m3,且永乐环礁附近一直有较高的COTS-mtCOI片段浓度。对于华光礁、晋卿岛、羚羊礁、全富岛和赵述岛而言,2020年9月表层海水中COTS-mtCOI片段的平均浓度显著高于2021年4月和2022年1月(p<0.05)。此外,COTS-mtCOI片段浓度与表层海水的温度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长棘海星...  相似文献   

18.
Pollu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leads to corresponding changes within the ecosystem. Thus, evalua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for management purposes, which is a procedure complicated by multi-hierarchy, multi-factors, and multi-uncertainty, should be considered from both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tandpoints. Currently, the lack of conside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indicators and water pollution in marine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hinders the efforts of conventional modeling approaches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novative dynamic modeling system that we call the grey dynamic modeling system (GDMS). This system synthesize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grey target theory (GTT), and grey forecasting modeling approaches (GM(1,1)), and it takes both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to account during evaluation and forecasting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in coastal areas. To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subjective errors of the traditional AHP process, the GTT analysis is used to replace expert scoring, which defines the grey relational grades of the bio-indicator indices(BI) and the water pollution indices(WPI).The structure of the AHP then is applied to link the bio-indicators and pollution, which enables the system to generate the primary factors necessary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from both ecological and pollution perspectives. The new modeling system was used to evaluate and forecast the marine eco-environment in the Tianjin section of Bohai Bay, China. This case study highlights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approach. The bio-indicator indices(BI) and water pollution indices(WPI) monitoring data from 2002 to 2007 of 8 monitoring sites are input to this dynamic modeling system and the results illustrate the following: Pollution of the study area is currently serious and tends to be worse in the future, and the worst areas are sites 2, 3, and 4 based on their key pollution indices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BOD),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DIP), and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which have the main effects on marine eco-system. These results can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marine environmental manager to define the key pollution factors, key pollution sites and the pollution trends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 of the whol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9.
海水中的一氧化碳(CO)主要由溶解有色有机物(CDOM)光降解产生,且CO的光致生成量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采集了胶州湾及其河口表层水样,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开展了不同的环境条件(辐射强度、光照时间、温度、pH和盐度)以及水体中CDOM的来源对CO光致生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海水中CO的光致生成速率随辐射强度的增强、水温的升高和水体pH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水体盐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不同来源的CDOM对水体中CO的光致生成速率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胶州湾海水中一氧化碳光致生成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海水中的一氧化碳(CO)主要由溶解有色有机物(CDOM)光降解产生,且CO的光致生成量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采集了胶州湾及其河口表层水样,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开展了不同的环境条件(辐射强度、光照时间、温度、pH和盐度)以及水体中CDOM的来源对CO光致生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海水中CO的光致生成速率随辐射强度的增强、水温的升高和水体pH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水体盐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不同来源的CDOM对水体中CO的光致生成速率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