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腹泻的组方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2002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关于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腹泻的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相关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获得文献125篇,方剂155首,药物142味。药物总使用频次为1506次,单味药物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白术、茯苓、党参、陈皮、甘草;药物功效种类17类,频次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理气药、化湿药;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脾、胃、肺、肾经为主。得到药对关联规则18条,置信度>90%的药对4条,分别是白术→诃子、茯苓→广藿香、白术→莲子、茯苓→砂仁;频率较高的药对8组,分别为白术-茯苓、白术-党参、茯苓-党参、白术-陈皮、茯苓-陈皮、白术-山药、茯苓-山药、茯苓-木香。对频次≥10次的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4组。结论: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腹泻以补脾抑肝温肾为主,对于疗效不佳、久治不愈者,可从理气、化瘀等方面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R语言探析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有关中药灌肠治疗UC的方药信息,建立“UC中药灌肠治疗方药信息数据库”,使用R语言软件对用药频次、用药关联及药物聚类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得到有效处方1270首,涉及中药220味,总用药频次10032次,使用频次>100次的药物中以清热药最多,止血药、补虚药次之。四气以寒性药为主,五味以苦味药最多。关联规则分析提示白及、黄连、黄柏、地榆、白头翁之间存在较强关联;聚类分析获得3类。结论:UC的灌肠治疗以清热药、止血药为主,核心药物有白及、黄连、黄柏、地榆、白头翁,治疗大法为清热化湿解毒、凉血止血,兼以收敛固涩、健脾益气。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文献总结,分析临床上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搜集近十年来关于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100个确效方剂,建立Excel表格,统计所用药物,将所统计的药物按其功效分类,计算各类药物及各单味中药出现的频率和频次,发现用药规律。结果:100个复方中,统计出各类中药129味,共涉及17类药物,以补虚、活血化瘀、清热、安神药为多见;各类药物共出现975次,其中甘草、麦冬、丹参和五味子的使用频次最多。结论:临床治疗心律失常以补气、补阴、清热、化瘀药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2.0研究国医大师治疗水肿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读秀(DUXIU)中第一、二批国医大师治疗水肿经验方的相关文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2.0系统建立国医大师治疗水肿经验方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频次,并对其功效、性味、关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统计的经验方共74首,药物252味,共计796频次。其中出现频次排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泽泻、茯苓、白术、陈皮、猪苓;按药物功效可分为10类,按频次排3位的依次为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泄热药;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辛、苦、淡为主,多入肺、脾、肾经,茯苓-泽泻、白术-茯苓为常见药对。结论:国医大师治疗水肿多采用利水渗湿、消肿、泄热之药,同时辅以健脾、补气、理气之品,虚实兼顾,标本同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分析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CNKI中采用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验案,筛选出方剂组成、剂量完整者,录入系统软件,分析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选取验案102篇,筛选出方剂47首,涉及中药145味。方中黄芪出现的频次最多,其中出现频次14以上的药物中活血化瘀药物占50%;出现频率最高的药对为黄芪+鸡血藤。演化得到核心组合6个,新处方3首;置信度>0.9的关联规则包括红花→黄芪,桃仁→当归,葛根、黄芪→鸡血藤等。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CNKI数据库筛选出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剂进行分析,得出组方用药以活血化瘀通络、补中益气为主;基于熵层次聚类算法的新方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痹为主,进而揭示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不孕卷》中不孕症的用药规律。方法:遴选并整理《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不孕卷》中治疗不孕症的有效经验方,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统计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共收录59位古今名医治疗不孕症的方剂222首,中药238味,总用药频次为2511次,排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当归、白芍、川芎、香附、熟地黄。排前5位的功效种类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及利水渗湿药。中药药性以温为主,其次为平、寒性;药味以甘为主,其次为辛、苦味;归经以肝、脾、肾、心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出高频关联药对16条,中药因子分析出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出5个聚类方。结论:《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不孕卷》所载历代医家治疗不孕症多以活血化瘀、补肾养血、疏肝行气、燥湿化痰为法,尤其重视从血论治,常以四物汤为基础方,为后世医家治疗不孕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现代科研思路与方法对孟昭阳教授临证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进行全面深入地整理和收集,总结孟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与经验。方法:收集孟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的用药方剂,从药物使用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相关内治中药。运用PASW 18.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频数分析寻找高频药物及药类,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药物进行分析,探讨药物的配伍规律。结果:频次在80次以上的为以下13味药即当归、黄芪、川芎、黄连、白芍、生地黄、酸枣仁、麦冬、肉桂、五味子、人参、寄生与水蛭;药类频次多集中在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等。结论:孟教授治疗冠心病有其独特的用药规律,体现出其注重补虚、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辨证思路,可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卫生宝鉴》中治疗脾胃病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V2.5,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卫生宝鉴》中所载脾胃病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处方151首,中药168味。频次≥17次的中药有21味,排前5位的依次是陈皮、白术、炙甘草、木香、干姜;温性中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寒性、平性中药;辛味药出现最多,其次是苦味、甘味药;排前5位的中药归经依次是脾、胃、肺、大肠、心经;频次≥14次的中药组合24个,对药物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中药组合17个;聚类分析得到新方聚类的中药组合5组,对应新方组合5组。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得出,《卫生宝鉴》中所载治疗脾胃病的处方注重甘辛温补、健脾消滞,慎用苦寒药,该研究结果可为临床治疗脾胃病开发新药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刘以敏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1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刘以敏门诊治疗小儿ITP的病案,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其治疗ITP的用药频次、药性归经、核心处方等。结果:共纳入处方120首,中药136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有仙鹤草、当归、小枣、甘草、茯苓、黄芪等,功效以收敛止血、解毒为主,性味以平性、甘味为主,归经以脾、肺、肝经为主,高频药物组合主要有甘草-仙鹤草、当归-仙鹤草、小枣-仙鹤草等。聚类分析获得核心处方4首。结论:刘以敏治疗小儿ITP首辨虚实,用药平和,多从血分论治,常用收敛止血、解毒之药,调血亦祛邪,兼顾补血活血、补脾益气,虚实同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的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住院病例处方,并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采用频次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失眠患者的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失眠处方的用药规律。结果:共收录医案200 例,涉及处方200首,涉及中药175味。其中,40岁以上的患者181 例,占90.5%。200 例失眠患者处方中,用药频次>50次的药物共20味,以酸枣仁、首乌藤、当归三味药频次最高。药性方面,四气多以平性为主,五味以甘味居多。归经方面,多归于心、肝经。药物组合频次排名前3位依次为“首乌藤-酸枣仁”“当归-酸枣仁”“茯苓-酸枣仁”,关联组合频次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首乌藤-酸枣仁”“首乌藤-茯苓-酸枣仁”“磁石-酸枣仁”。对用药频次排名前20位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出6个聚类方。结论:中医药治疗失眠主要从心着手,以宁心安神为主要治则。同时根据患者具体临床情况,灵活治以滋阴化痰、柔肝平肝、重镇安神、补益心脾等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寻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治疗小儿病症的用药经验及处方规律,以期指导儿科临床实践。方法:收集孙氏二书中治疗小儿病症的口服方药,建立数据库,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Microsoft Excel进行药物使用频次及性味归经频次统计;使用R4.2.0 apriori函数进行关联分析;利用IBM SPSS Modeler 18.0、Cytoscape 3.9.0构建核心中药共现网络;并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对核心中药进行无监督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纳入方剂102首,涉及中药168味,药物使用累计频次达699次,使用频次≥15次的有甘草、大黄、桂心、黄芩、芍药、麻黄、苦杏仁、石膏。药物四气以寒性居多、温性次之;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主要集中在肺、肝、胃、脾、心经。支持度最高的药对为黄芩-大黄(支持度21.57%);常用的角药有大黄、甘草-黄芩(支持度14.71%,置信度71.43%),茯苓、芍药-大黄(支持度8.82%,置信度100.00%)等。聚类分析得到的潜在处方有“桂心、紫菀、生姜、半夏、苦杏仁”“石膏、甘草、麦冬、芒硝”等。结论:通过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小儿处方用药分析,发现孙氏治疗小儿病症往往遵循“病证结合、重视脏腑辨证”“寒温并用以调阴阳”“攻补兼施以祛邪扶正”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兰室秘藏》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方法:系统整理《兰室秘藏》中治疗脾胃病的相关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采用关联规则、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分析药物组合频次、关联度、药物核心组合及新方组合。结果:共纳入方剂60首,中药95味。使用频次排前10位的药物依次为陈皮、当归、升麻、炙甘草、柴胡、半夏、人参、白术、黄芪、神曲;药性多属温、寒、平,药味多为辛、苦、甘,归经以脾、胃、肺、肝、心经为主。药物组合频次排前3位的依次是当归-升麻、升麻-柴胡、当归-柴胡;药物组合关联度排前3位的依次是当归-白芍、熟地黄-生姜、当归-大黄;药物核心组合排前3位的依次是青皮-神曲-泽泻、半夏-神曲-草豆蔻、陈皮-人参-熟地黄。得到新处方4首:青皮-神曲-泽泻-茯苓-熟地黄、半夏-神曲-草豆蔻-茯苓-熟地黄、陈皮-人参-熟地黄-火麻仁、柴胡-当归-枳实-黄芪-草豆蔻。结论:《兰室秘藏》治疗脾胃病强调补益元气、升发脾阳,辨证以脏腑辨证为主,治以脾胃为关键,兼顾其他脏腑,用药以辛温升阳、分经论治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古籍中驻颜处方的内服法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智库·数字图书馆中具有驻颜功效的中医古籍处方,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筛选出的方剂剂型、辅料、送服介质、送服温度等进行频次统计,归纳总结用药规律。结果:最终纳入112首古籍处方,涉及282味中药。高频中药以温性、甘味的补虚药为主,归经以肾经为主;剂型以丸剂为主;使用辅料总频次为123次,其中蜂蜜、酒、麦芽最为常见;送服介质共21种,总频次达159次,其中频次最高的为酒(82次);送服温度以温服为主。通过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可以得出聚类方3组及药对组合15对。结论:驻颜处方多见以补虚药为主,尤以补肝肾药物相对较多,且以温酒丸剂内服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收集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使用SPSS 21.0软件,采用频次和聚类分析对中药处方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有效文献108篇,含处方113首,其中涉及中药176味,频次1357次,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黄芪、茯苓、党参、白术、白花蛇舌草。中药用药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聚类分析显示补脾益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是临床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法则。结论: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法则;黄芪、党参、白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芍、柴胡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蒋益兰教授治疗大肠癌的用药规律与组方特色。方法:筛选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蒋教授门诊大肠癌患者的处方,使用中医传承计算系统平台(V3.0)中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蒋教授治疗大肠癌的用药规律。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处方共500首,涉及药物149味,用药频次居于前4位的分别为黄芪、法半夏、白术、茯苓;药物四气五味以苦寒、甘平、辛温为主,归经以肺、脾、胃经居多;挖掘出39组药物核心组合,频次排前3位的依次为黄芪-半枝莲、黄芪-郁金、黄芪-法半夏;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29组核心药物和3首新处方。结论:蒋教授治疗大肠癌以健脾益气、扶助胃气为本,化瘀解毒、清热祛湿以攻邪,同时注重疏肝理气散结,分期论治,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孔伯华诊治暑湿病的用药规律和学术经验。方法:收集整理《孔伯华医案存真·暑湿》中的医案,建立孔伯华暑湿病医案数据库,对患者症状、舌象、脉象以及使用药物的性味、归经、种类、治法等进行分析,导入SpssModeler 18.0进行基于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分析,运用Gephi 0.9.2 进行复杂网络可视化展示。结果:共纳入医案64 则,药物143 味。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分别为知母、旋覆花、莲子心、竹茹等,药性以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多归胃、肺、肝、脾经;药物分类中以清热药多见,其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共涉及40个治法,以和中使用频次最多,其次为清芳;出现频次最多的症状为腹泻,舌象以腻苔和厚苔居多,脉象以数脉和滑脉居多。药物关联分析显示,竹茹与知母、代赭石与旋覆花、黄连与知母等组合最为常见;支持度梯度分析显示,最核心的药物组合分别为旋覆花-知母、旋覆花-代赭石、代赭石-知母;复杂网络展示可见旋覆花、代赭石、知母、黄柏四味药之间存在用量大、关联密切的药物关系,荷叶、莲子心、杏仁、牛膝、橘核、稻芽、莱菔子、黄连、乌药、鳖甲、石决明、竹茹等药物处在网络核心区域。结论:孔伯华所治暑湿病以暑邪伤津耗气、湿邪阻滞气机为基本病机,肝热痰浊为继发病机;清热燥湿、化痰祛浊、清肝醒神、养阴扶正为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国医大师熊继柏辨治头痛的特点及组方规律。方法:搜集公开发表的熊老辨治头痛的医案,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进行用药频次、关联度、关联规则等分析。结果:共获得处方 49 首,中药 94 味,药物总频次为618次。高频使用药物排前5位的依次为川芎、甘草、天麻、白芷、僵蚕。治疗头痛主要采用解表药、补虚药、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药。药物四气中,温性>平性>寒性>凉性>热性;五味中,辛味>甘味>苦味>酸味>咸味;归经中以肝经最多,其次为脾、肺二经。常用药物组合主要以高频药物(川芎、天麻、僵蚕、白芷、黄芩、甘草等)两两组合或三者组合为主。有高度关联性的药物有川芎、天麻、白芷、僵蚕、柴胡、白芍、葛根等。获得核心组合3组。结论:熊老治疗头痛有2个特点,一是善用风药和虫药,二是喜用川芎。本研究对头痛的临床治疗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郭志华教授治疗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和整理郭教授治疗心衰的门诊病案100 例,录入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Modeler 14.1和SPSS Statistics 25.0对医案处方的用药及功效、性味分类进行统计,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纳入处方100首,涉及中药144味,高频药物有麦冬、生地黄、桂枝、葛根、白术、川芎、炙甘草、茯苓、当归和太子参等;药类多集中于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解表药;药味以甘、辛、苦为主,药性以平、温、微寒为多;处方常用药对有白术-茯苓、桃仁-红花、麦冬-大枣等;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5类。结论:郭教授治疗心衰药物性味多以平、温、微寒及甘、辛、苦味为主,治疗以补虚治本,以活血化瘀、化痰利水、健脾温阳治标,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手段分析国医大师治疗肾系疾病的共性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读秀(DU XIU)中第一批、第二批国医大师治疗肾系疾病经验方相关文献,建立标准化医案,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2.2.1对数据进行处理,对经验方剂的药物性味、归经、使用频次、常用药对、核心处方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统计的经验方共320首,药物550味,共计3553频次。使用频数前5位的依次是茯苓、泽泻、白术、甘草、熟地黄;使用频次≥45次的中药多具有利水渗湿、利尿通淋、健脾利水、滋阴等功效,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是茯苓-泽泻、白术-茯苓,药性以平、寒、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多入肾、脾、肺、肝经。结论:国医大师治疗肾系疾病多用利水渗湿、利尿通淋之药,同时辅以健脾、滋肾阴之药,虚实兼顾,标本同治。本研究可为临床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挖掘戴永生教授治疗复发性口疮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6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戴教授治疗复发性口疮的有效医案,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对处方数据进行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等统计,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处方305首,涉及药物122味,使用频次100次以上的药物共11味,分别是白术、甘草、黄柏、南沙参、连翘、茯苓、山药、砂仁、淡竹叶、苍术、地黄;药性多寒,药味多甘,多归脾经,胃经次之;功效归类以补虚药为主,清热药次之。关联分析得到41对常用药对,药物关联夫则26组,核心药物8味;聚类分析得出4组核心药物。结论:戴教授治疗复发性口疮以“补土伏火”为大法,补虚与清热同用,补虚为主、清热为辅,体现其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辨治思想和注重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