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黄海典型水域春夏季浮游植物的昼夜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海西北部2006年夏季3个连续站和2007年春季1个连续站垂直分层拖网的调查资料,研究了黄海西北部典型海区浮游植物的昼夜垂直变化.夏季共检出浮游植物79种,主要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梭角藻Ceratium fusus、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和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春季检出51种,主要优势种为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具槽帕拉藻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夏季L01站受潮汐的影响各水层低潮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高于高潮期,垂直分布趋势为表层细胞丰度最高,底层最低.而由于底栖硅藻的细胞再悬浮作用夏季L02、L03站和春季L02站底层细胞丰度高于表层,但各水层细胞丰度的昼夜变化相对较平缓.  相似文献   

2.
胶州湾是我国一个典型的近海海湾,也是近海生态系统的缩影。历史上胶州湾海域赤潮频发,因此也是研究赤潮暴发机制(包括赤潮物种组成、时空动态变化及对环境因子响应)的理想实验场所。迄今,几代科学家对胶州湾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开展了长期而系统的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了系统跟踪胶州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尤其是赤潮物种的组成变化,解读基于分子标记的宏条形码分析结果,本文对近84年间(1936年-2019年)胶州湾海域涉及浮游植物调研的54个调查数据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和比较分析。文献共报道了549种浮游植物,包括硅藻326种、甲藻164种、绿藻21种、金藻9种、隐藻9种、淡色藻6种、定鞭藻5种、蓝藻3种、黄藻3种、下睫虫2种、裸藻1种和针胞藻1种。其中只有不到一半(40.29%)的浮游植物的全长18S rDNA序列得到解析,表明分子标记数据库需要继续完善,促进宏条形码分析的有效应用。胶州湾海域的优势浮游植物随时间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甲藻与硅藻数目的比例没有显著的变化。统计表明,胶州湾共鉴定到153种赤潮物种,包括硅藻79种、甲藻67种、定鞭藻2种、金藻2种、淡色藻1种、黄藻1种和针胞藻1种。胶州湾海域典型的优势赤潮物种包括中肋骨条藻、短角弯角藻、旋链角毛藻、加氏星杆藻、日本星杆藻、星脐圆筛藻和尖刺拟菱形藻。本文通过系统综述胶州湾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为利用宏条形码和宏基因组等方法跟踪研究胶州湾和其他海域的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演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2003年夏季和2004年夏、秋季,分别在浙江沿岸海域10m等深线(以下称内侧海域)和50 m等深线(禁渔线附近,以下称外侧海域)处共设置37个站位,对采集于大、小潮汛期间的浮游植物样品进行了种类组成、优势种、细胞丰度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的调查研究,并分析了其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  相似文献   

4.
刘淑雅  陈楠生 《海洋科学》2021,45(4):170-188
胶州湾是我国的一个典型近海海湾,也是近海生态系统的缩影。历史上胶州湾海域赤潮频发,因此也是研究赤潮暴发机制(包括赤潮物种组成、时空动态变化及对环境因子响应)的理想实验场所。迄今,几代科学家对胶州湾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开展了长期而系统的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了系统跟踪胶州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尤其是赤潮物种的组成变化,本文对近84年间(1936—2019年)胶州湾海域涉及浮游植物调研的54个调查数据结果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和比较分析。文献共报道了549种浮游植物,包括硅藻326种、甲藻164种、绿藻21种、金藻9种、隐藻9种、淡色藻6种、定鞭藻5种、蓝藻3种、黄藻3种、下睫虫2种、裸藻1种和针胞藻1种。其中只有不到一半(40.29%)的浮游植物的全长18S rDNA序列得到解析,表明分子标记数据库需要继续完善,促进宏条形码分析的有效应用。胶州湾海域的优势浮游植物随时间的推移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报道的甲藻与硅藻物种数的比例没有显著的变化。统计表明,研究者在胶州湾共鉴定到153种赤潮物种,包括硅藻79种、甲藻67种、定鞭藻2种、金藻2种、淡色藻1种、黄藻1种和针胞藻1种。胶州湾海域的典型优势浮游植物均为赤潮物种,包括中肋骨条藻、短角弯角藻、旋链角毛藻、加氏星杆藻、日本星杆藻、星脐圆筛藻和尖刺拟菱形藻,其中短角弯角藻和中肋骨条藻是胶州湾海域的"常驻"赤潮物种。本文通过系统综述胶州湾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为利用宏条形码和宏基因组等方法跟踪研究胶州湾和其他海域的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演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2001年夏季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根据 2 0 0 1年 8月 2 0~ 2 2日期间对胶州湾海域进行的大面积调查资料 ,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沿岸暖水性种类组成 ,以硅藻为主 ,还有少量的甲藻、金藻和绿藻。湾中央出现的种类最多 ,湾口其次 ,湾边缘最少。细胞数量的高值区出现在B断面和 A5站周围的水域 ,低值区出现 D断面和 E断面。此外 ,对群落多样性的研究表明 ,Shannon指数在湾北部的多数站位高于湾南部水域 ,在 D2和 B1站出现 2个低值区 ;Margalef指数在湾内东部和 D4站周围水域明显高于湾内西部和湾口水域 ;均匀度则在 B1和 D2站周围水域偏高。浮游植物群落同营养盐的相关分析表明 ,调查期氨盐和磷酸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营养盐 ,中肋骨条藻、浮动弯角藻和旋链角毛藻等几种优势种类决定了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6.
夏季强降雨对胶州湾浮游硅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强降水对胶州湾浮游硅藻群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文利用2012年夏季暴雨前(7月17日)和暴雨后(8月5日)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对胶州湾海域在暴雨前后浮游硅藻的种类组成、丰度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台风导致的强降雨天气对浮游硅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雨前胶州湾共记录到硅藻22属54种,暴雨后,共记录到出硅藻18属39种,浮游硅藻种类数显著下降。暴雨前浮游硅藻的平均丰度为2953.9 104 cells/m3,优势种有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和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暴雨后浮游硅藻平均丰度为111.4104cells/m3,比暴雨前降低了1个数量级,优势种组成也发生变化,有浮动弯角藻、星脐圆筛藻、大洋角管藻(Cerataulina pelagica)和波状石丝藻(Lithodesmium undulatum)。暴雨前后浮游硅藻平面分布也发生变化,暴雨前在湾西部丰度值较高,暴雨后浮游硅藻平面分布相比暴雨前更加均匀。本研究可为深入探讨海洋环境异常变化对浮游硅藻乃至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3年10月底和11中旬对胶州;弯红岛海域的大面积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多数监测站位浮游植物样品的多样性指数大于3而呈健康状态,海域浮游植物个体数量,小潮的测值低于大潮的测值。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2010年冬季胶州湾23个大面站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44属69种,平均细胞丰度为222.8 cells/mL,其中硅藻在物种数量和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主要优势种为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扭链角毛藻Chaetoceros tortissimus、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ldii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调查期内浮游植物表层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为北部高于南部,垂直分布则为各水层之间细胞丰度相差不大。表层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分布显示胶州湾东南至湾口海域浮游植物群落更加均匀稳定。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铵盐、硝酸盐、亚硝酸盐、硅酸盐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夏季强降雨对胶州湾浮游硅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强降水对胶州湾浮游硅藻群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作者利用2012年夏季暴雨前(7月17日)和暴雨后(8月5日)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对暴雨前后胶州湾海域浮游硅藻的种类组成、丰度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台风导致的强降雨天气对浮游硅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雨前胶州湾海域共记录到硅藻22属54种,暴雨后,共记录到出硅藻18属39种,浮游硅藻种类数显著下降。暴雨前浮游硅藻的平均丰度为2 953.9×104个/m3,优势种有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和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暴雨后浮游硅藻平均丰度为111.4×104个/m3,比暴雨前降低了1个数量级,优势种组成也发生变化,有浮动弯角藻、星脐圆筛藻、大洋角管藻(Cerataulina pelagica)和波状石丝藻(Lithodesmium undulatum)。暴雨前后胶州湾海域浮游硅藻平面分布也发生变化,暴雨前在湾西部丰度值较高,暴雨后浮游硅藻平面分布相比暴雨前更加均匀。本研究可为深入探讨海洋环境异常变化对浮游硅藻乃至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1 Introduction Phytoplankton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dom inantprim ary producer in m arine ecosystem s, starting them arine food chain (N ing and V aulot.,2003;Sun etal.,2001; Zhu et al., 2000; N ing and V aulot, 1992). A l-though potentialfates ofphytoplankton include advec-tion,verticalm ixing,sinking and m ortality due to virallysis and grazing (B anse,1994),m ortality due to graz-ing,especially by m icrozooplankton,is generally con- μm m esh to 25-L carboys, then transpo…  相似文献   

11.
福建沿岸不同海区夏季浮游植物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雨  林茂  林更铭 《台湾海峡》2009,28(4):496-503
结合福建省“908专项”,于2006年7~8月对福建省沿岸海域水采浮游植物的种属组成、数量分布、生物量进行了大面积科学调查.结果表明,福建沿岸海域浮游植物隶属于6门57属127种,其中硅藻47属107种,甲藻5属15种,蓝藻1属1种,金藻2属2种,隐藻1属1种,裸藻1属1种.硅藻类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占主导地位,优势种主要是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等.硅藻类广布,甲藻类在闽东海域及东山沿岸分布较多,蓝藻类检出率降低,裸藻类和金藻类检出率增高.表层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3222.59×10^4ind/dm^3,数量分布态势为近岸高、外海低,阂东和闽南高、闽中低.叶绿素a及优势类群的分布与数量分布基本一致.福建沿岸海域赤潮生物种类较多,是引发赤潮的潜在生物因素,一些赤潮生物已在闽南、闽东沿岸局部海域成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2.
2000年秋季渤海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孙军  刘东艳 《海洋学报》2005,27(3):124-132
研究了2000年秋季覆盖渤海60个测站的网采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35属64种(不包括未定名物种).物种主要以硅藻为主,但甲藻在群落中的比重也很明显,在个别站位上会成为优势类群.优势种主要为偏心圆筛藻、三角角藻、浮动弯角藻等,其中的偏心圆筛藻、浮动弯角藻、布氏双尾藻、梭状角藻和叉状角藻是秋季渤海浮游植物的关键种.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由浮游硅藻的分布决定,其高值区分布在渤海中北部、渤海湾南部和渤海海峡南部.浮游甲藻在渤海湾北部存在高值区.由于渤海环流的影响在渤海中北部存在浮游植物群落的交错区,此区物种丰富度高、多样性水平高和细胞丰度高.秋季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高值区在渤海中部,但整个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程度是较低的.  相似文献   

13.
厦门岛周围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丰度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林更铭  杨清良 《台湾海峡》1994,13(4):353-358
厦门岛周围海域浮游植物4个季度月(1990年2-11月)的调查结果表明:本海区被鉴定到种的浮游植物共141种,其中硅藻门125种,是浮游植物的主要门类。在数量组成中占绝对优势的有中肋骨条藻(62.87%)和旋链角刺藻(17.57%)。中肋骨条的密集区在河港湾,旋链角刺则在沿岸;浮游植物细胞总量和种类数的季节分布,年高峰在夏季,次高峰是春季;4季合计河口区的种类最多。文中还与1989年西海域浮游植物  相似文献   

14.
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初级生产力及网采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2至2013年调查了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的初级生产力和网采浮游植物种类组成。2012—2013年春季调查海域初级生产力为2.20~23.18 mgC/(m2·d),平均值为9.54 mgC/(m2·d),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塘沽附近海域;夏季初级生产力为6.37~138.37 mgC/(m2·d),平均值为44.13 mgC/(m2·d),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塘和汉沽附近海域。与1982—1983年和1992—1993年同期调查结果相比,近30 a来渤海湾初级生产力呈下降趋势。网采浮游植物经初步分析发现2门59种(包括未定名种),其中硅藻49种,占种类组成的83.1%;甲藻10种,占种类组成的16.9%;优势种主要为柔弱根管藻Rhizosolenia delicatula、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中华盒形藻Bidduiphia sinensi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和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调查海域春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3.32×103~3.85×107 cell/m3,夏季为2.48×106~4.65×109 cell/m3,夏季明显高于春季;从分布上看,北部和南部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高于中部,主要是由天津近岸海域河流分布造成。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在春季和夏季的均值分别为1.865和1.560。2012—2013年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及其分布主要与水深、化学需氧量、pH值、溶解氧和无机磷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We conducted studies of nutrients and water mass movements in a semi-enclosed bay in northern China to understand nutrient dynamics under varying tidal regimes. Four cruises were conducted under varying tidal regimes in Jiaozhou Bay, two at neap tide and one at spring tide in August and one at spring tide in October 2001. In addition to transect surveys, drift experiments and an anchor station were employed to show current and tidal effects. Samples for nutrient evaluation were taken from the five major tributary rivers in March (dry season) and August (flood season) of 2002 to estimate nutrient transport by rivers, and waste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o evaluate nutrients in wastewater discharge. Benthic nutrient fluxes were determined by (1) incubation of sediments with overlying seawater on board the boat and (2) calculated by Fick’s First Law from nutrient pore water profiles.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 in the north, especially the northeast and northwest sectors, reflecting human activities. Jiaozhou Bay was characterized by high nitrogen, but low phosphorus and silica concentrations compared to Chinese coastal seas. Based on nutrient atomic ratios, the limiting elements for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Jiaozhou Bay were silica and phosphorus. The fluxes of nutrients between sediment and overlying water varied depending on the specific nutrient, the site and redox conditions. Benthic nutrient fluxes based on sediment incubations were all lower than the estimated diffusive fluxes, implying that the nutrients released from sediment pore waters were probably utilized by benthic microalgal and bottom-water primary production. A preliminary estimate of nutrient budgets demonstrated that riverine and wastewater inputs were greater than atmospheric deposition into Jiaozhou Bay, except that nitrate from wastewater inputs was less than atmospheric deposition.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creased while silica decreased in the last four decades, similar to other eutrophicated estuaries. The resulting shift in nutrient composition in Jiaozhou Bay affects phytoplankton composition, trophic interactions, and sustainability of living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利用2003年胶州湾调查资料,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温度和营养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生态类型为近岸广布种、温带种和暖温带种以及少数暖水种。浮游植物数量一年中出现2次高峰期,主高峰出现在9月,次高峰出现在2月,低值期在7月和10月至翌年1月期间。浮游植物数量较近几年继续降低,尤其是峰值。浮游植物在春季以角毛藻、丹麦细柱藻、中肋骨条藻和冰河拟星杆藻为优势种群,夏季至秋初暖水性近岸种中华齿状藻、泰晤式旋鞘藻和广温性种星脐圆筛藻占优势地位,而秋季至冬初羽纹硅藻和派格棍形藻逐渐占优势地位,并一直持续整个冬季。溶解无机氮、硅酸盐和磷酸盐与硅藻丰度无明显相关性(R^2〈0.1)。中心硅藻丰度与溶解态无机氮呈线性负相关(R^2=0.4399),而与硅酸盐和磷酸盐无明显相关性(R^2〈0.1)。群落多样性指数与中心硅藻丰度和硅酸盐呈线性相关(R^2=0.3198和0.4443)。  相似文献   

17.
南麂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南麂海域2003~2005年4个季节8个航次浮游植物样品的观察,对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调查样品中鉴定出浮游植物为3门34属128种。南麂海域的浮游植物密度从4月下旬到12月中、上旬(除赤潮消亡期外),基本保持在107个/m3以上。春季浮游植物以甲藻为主,夏季和冬季以硅藻为主;秋季大部分时间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有时以甲藻为主。能形成该区域赤潮的生物有14种,其中已引发赤潮的生物占6种(甲藻3种,硅藻3种)。春季赤潮为有色赤潮,有较大的危害性;其它季节的赤潮为无色赤潮,未出现危害现象。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2009 年春季(5 月)渤海辽东湾网采浮游植物物种组成, 丰度分布, 生物多样性指数及群落相似性。春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 门23 属32 种, 主要隶属硅藻门和甲藻门, 生态类型多为温带近岸型和广布型种类, 少部分为暖海性物种或大洋性物种。优势种有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翼鼻状藻(Proboscia alat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巨圆筛藻(Coscinodiscus gigas)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等。浮游植物在各站位的细胞丰度分布不均匀, 其平面分布呈现由沿岸海域向海湾中部海域递减的趋势。Shannon-Wiener 指数、Pielou 指数较低, 群落结构简单, 稳定性较差。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群落之间的相似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根据闽东海洋环境监测中心2004年-2006年阂东沿岸生态调查的资料,分析和研究了闽东沿岸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的种类3个门39属共134种,其中硅藻门的种类占总种数的80%,为该调查海域主要门类.主要优势种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和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等.浮游植物的丰度分布,呈现由调查海域东北侧向西南侧、由近岸向远岸减少的空间特征,夏季高、春季低的季节变化特点,并且有逐年减少的年际变化趋势.本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较稳定.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14年1月及2017年2月杭州湾大、小潮水沙资料,计算了流速、含沙量、单宽潮量、单宽输沙量,进而分析了潮周期断面净潮量、净输沙量和区域冲淤分布。研究发现杭州湾涨、落潮平均流速比值整体较20世纪八九十年代增大,绝大部分区域大于1.0,涨潮流相对增强,澉浦南岸和金山北岸尤为显著。含沙量平面上分布澉浦、杭州湾南岸两个高值区(大潮大于3 kg/m3,小潮大于1.3 kg/m3)以及北岸湾口至乍浦之间的低值区(大潮小于2 kg/m3,小潮小于0.9 kg/m3),随潮汛变化显著,最大含沙量浓度通常滞后于急流时刻。各测站涨、落潮量和输沙量呈现“大涨大落”和“大进大出”的特征,造成杭州湾短时间尺度内的“大冲大淤”。大潮两涨两落金山与乍浦、乍浦与澉浦之间区域净输沙量可达几千万吨,净冲淤则在几百万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