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海是我国目前海上石油勘探与开发的重要海区,而海区及沿岸第四纪沉积研究,是海上石油开发的工程地质重要背景资料.我国南海海区第四纪孢粉藻类研究较差.本书系统研究了南海中北部及沿岸地区第四纪硅藻、孢粉组合,并借助计算机运算,应用因子分析、系统聚类、模糊聚类、对应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划带,恢复其硅藻植物群、孢粉植物群,探讨其演替和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本书系统研究了南海陆架和中部深海盆地表层沉积的硅藻、孢粉分布规律、组合特征及分区;探讨了孢粉组合、硅藻植物群的特点与环境的关系;南海北部陆缘热带、南亚热带第四纪植被带移动与古气候变化幅度;对结节圆筛藻壳体大小与古环境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第四纪气候事件的孢粉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总结我国不同区域现有孢粉资料,发现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演化序列中明显地存在与演化趋势和周期不符的孢粉植物群事件。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延续时间约万年的孢粉植物群突变事件;延续时间数千年的孢粉植物群贫乏事件和延续时间几百年的孢粉植物群颤动事件。突变事件有4起:Betula-Artemisia事件(2.5MaB.P.);Artemisia-Gramineae事件(1.4MaB.P.);Ephedra-  相似文献   

3.
东海长江口区晚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第四纪沉积物孢粉分析,反映了本区及其周围区域晚第四纪时期的古植被和古气候.晚更新世晚期以松、蒿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代表第四纪末次冰期盛冰段影响下形成的冷干植物群,气候冷凉干燥,年均气温较现代低6.5—10℃左右,全新世中期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湿热,年均气温比现代长江下游地区高2—4℃左右.依据气候地层学原则,划分了本区全新世与更新世地层的界线.  相似文献   

4.
青海柴达木盆地西部上新世以来的地质环境与成盐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大浪滩及察汗斯拉图地区的上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物及其孢粉化石的研究,结合古地磁、同位素年代测定,建立了九个孢粉带、九个植被演变期、三十次气候波动及三个成盐阶段。分析了本区主要成盐时期的古气候特征。 第四纪下限位于Ⅲ/Ⅱ孢粉带之间,对应于古地磁的M/G界面。中更新世底界位于Ⅵ/Ⅴ孢粉带之间,对应于古地磁的B/M界面。晚更新世底界位于Ⅷ/Ⅶ孢粉带之间,铀系测年为距今15—17万年。  相似文献   

5.
中国陆架区属于堆积型浅海,其高速率沉积中的孢粉化石是地层划分,重建古气候古地理环境的重要指标。我国陆架海区孢粉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东部海区(渤海、黄海及东海陆架)第四纪孢粉研究的成果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而南海陆架海区与深海孢粉学研究自20个世纪90年代同步发展,已取得较显著成果。现代孢粉的来源及传播过程研究是正确解译地层孢粉的前提,我国陆架区主要通过表层沉积物孢粉组合变化探讨孢粉分布规律及传输路径,研究范围多集中在海区近岸或河口区,因此,覆盖更广陆架区的多角度(表层水体及空气孢粉)探讨孢粉物源及典型孢粉—藻类环境意义的工作亟待加强。同时,陆架区第四纪孢粉记录相对较少,多数研究集中于晚更新世或全新世阶段,且利用低分辨率的孢粉分析划分地层并定性恢复孢粉陆源区植被—气候及陆架海环境变化,深入认识我国陆架区的环境过程需要重视较长时间尺度或高分辨率的孢粉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采集泰山南坡沉积物样品进行年龄和孢粉测试,结合泰山地区现代气候特征,研究泰山地区第四纪末次冰期时的古气候特征.样品年龄测定显示其形成年代为(30.54±2.59) ka B P,相当于末次冰期主冰期时代;孢粉组合显示较耐冷的针叶植物松属孢粉占优势,耐寒耐冷的“中华卷柏+蒿属+藜科”孢粉有较多出现,优势植物种群为“松属+...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兰州第四纪典型剖面孢子花粉组合特征和分布规律划分为八个孢粉带,详细地论述了第四纪不同时期的植被、气候及环境演变的进程.从而看出兰州第四纪以草原或疏树草原植被为主,干旱气候贯穿始终,并存在多次冷暖交替的多旋回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地层、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的孢粉研究,划分出14个孢粉带,反映了该区第四纪植被演替和气候波动,这种气侯波动与世界性气候变化一致.根据孢粉组合带所反映的气候波动及与国内外气候期相对比,1-9带为更新世,10-14带为全新世.在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海相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孢粉化石,并具明显的特征.海相沉积物中反映温暖湿润气候的孢粉组合常与海进时间相一致,而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气候波动曲线与海平面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在长390cm的柱状岩芯中大致以10cm的间距采样,所取的34个孢粉样品经处理,几乎全含丰富的孢子花粉。在此基础上划分出3个孢粉组合带,自下而上为: 1.Chenopodiaceae-Artemisia带;2.Potamogeton,Sparganium,Typha-Gramineae带;3.trilete spores-Pinus带。 本文依据孢粉植物群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变迁探讨全新统与更新统的划分。 Chenopodiaceae-Artemisia带以滨岸盐生植物分子为主,反映为岸线附近的沉积环境;Potamogeton,Sparganium,Typha-Gramineae带主要分子的母体植物为静水水生与中生植物,反映湖沼沉积环境,说明当时当地离海岸线有一定的距离;trilete spores-Pinus带多见于我国东海海底现代表层沉积,指示了一种现代的海洋环境。 以上三种沉积环境反映了带1至带3期间海水的进退历史,即带2时期海退最大,带3时期海进最大,由于古气候的冷暖变化是第四纪海面升降的主要原因,因此推断带2时期气候最冷,而带3时期气候最暖,也即带2、带3间可能为更新统与全新统的界线。 根据孢粉分析所推断的全新统、更新统界线与岩芯特征、钙质超微化石以及~(14)C测年资料吻合。  相似文献   

10.
渭河盆地距今200—300万年古植被及第四纪下限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渭南W_7孔208块孢粉样品分析,结合岩性和古地磁资料,划分出三个区域性孢粉带.第四纪下限于距今251—244万年的松—桦—蒿孢粉亚带,即俗称之“黄三门”与“绿三门”的界线附近.渭河盆地距今300—200万年间曾出现过多次森林和草原的交替,最后发展为疏林草原植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