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柴达木盆地西部上新世以来的地质环境与成盐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大浪滩及察汗斯拉图地区的上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物及其孢粉化石的研究,结合古地磁、同位素年代测定,建立了九个孢粉带、九个植被演变期、三十次气候波动及三个成盐阶段。分析了本区主要成盐时期的古气候特征。 第四纪下限位于Ⅲ/Ⅱ孢粉带之间,对应于古地磁的M/G界面。中更新世底界位于Ⅵ/Ⅴ孢粉带之间,对应于古地磁的B/M界面。晚更新世底界位于Ⅷ/Ⅶ孢粉带之间,铀系测年为距今15—17万年。  相似文献   

2.
浙江宁波地区第四纪磁性地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宁波地区B12和LK1两孔472块古地磁样品的测定,结合微体古生物、孢粉和地层等资料,对宁波地区的第四纪磁性地层的划分与年代作一初步探讨.经分析表明,宁波地区迄今钻遇的第四系地层,在极性年表中属于73万年以来的布容正向时,未见早更新世的沉积;全新世底界以哥德堡亚时为标志,距今1.2—1.3万年;晚更新世底界应放在吉曼卡亚时为宜,距今19.8—21.5万年.  相似文献   

3.
研究钻孔DGKS-9602位于冲绳海槽中部,岩芯长度为931 cm,钻孔年代覆盖了氧同位素1~4阶段,年代可追溯至距今73 ka.孢粉分析结果证明,孢粉带与氧同位素阶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中松属花粉与蒿属花粉比值(P/A)与海平面变化曲线相互吻合.应用非相似性类比法将钻孔孢粉样品与陆地表土孢粉样品进行欧氏距离计算,从而...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南海69站深海柱状剖面的孢粉、藻类研究,根据孢粉成分的变化将该孔沉积层从下至上划分为5个孢粉组合带:1带:Quercus(常绿)-Pinus-Cyathea-Artemisia孢粉带(552.5—470cm);2带:Pinus-PP0dofnrpus—Quercus—Polypodiaceae孢粉带(470--350cm);3带:Quercus(常绿)-Castanopsis—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350250cm);4带:Pinus,Podocarpus-Artemisia-Polypodiaceae孢粉带(250140cm);5带:P0docarpus-cyathea-Quercus(常绿)-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140-0cm)。并相应恢复了南海东部64000a以来3个植被、气候、古环境演替阶段:热带季雨林、热带北缘半常绿季雨林和热带季雨林。结合氧同位素测定资料,对69站柱状地层时代作了划分:孢粉1带相当于氧同位素3期,时代为Q3^3-2;孢粉2-4带相当于氧同位素2期,时代为Q3^3-3;孢粉5带为氧同位素1期,时代为Q4.  相似文献   

5.
安徽淮河中游平原晚新生代孢粉组合及古气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对淮河中游平原地区标准孔的孢粉分析所取得孢粉资料,建立12个孢粉带,11个亚带,20个古植被类型,包括5个冷期,6个暖期及3个亚冷期、2个亚暖期.其中Ⅰ带属中新世、Ⅱ带属上新世,Ⅲ—Ⅴ带属早更新世、Ⅵ—Ⅶ带中更新世、Ⅷ—Ⅸ带属晚更新世、Ⅹ—Ⅻ为全新世.  相似文献   

6.
中国第四纪大陆海侵层磁性地层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磁性地层学是一门近年来新兴的学科.由于地磁极性变化具有全球性和同时性,这就提供了在地层形成过程中可将剩余磁性的极性变化,作为标准来进行地层对比.我国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的工作是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的,在解决第四纪下限、第四纪地层的分层和时代、第四纪海侵层的对比和年代、古人类化石的年代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得出早更新世泥河湾组地层年代为距今140—307万年左右,元谋组地层为距今150—315万年左右.北京顺 5孔中最早一次海侵的时代为距今 235万年左右.“元谋人”年代为170万年左右,“兰田人”年代为80万年左右.笔者曾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南海东部 149 站深海柱状剖面的孢粉、藻类研究,根据孢粉成分的变化将该孔沉积层从下至上划分为 4 个孢粉组合带.1 带:Pinus-Quercus(常绿)-Umbellferae-Gramineae-Pteris 孢粉带(407~270cm);2 带:Dacrydium-Quercus-Cyathea-Pinus-Polypodiaceae 孢粉带(270~105 cm);3 带:Pinus-Polypodiaceae-Quercus(常绿)-Pteridium 孢粉带(105~30 cm);4 带:Gleditsia-Cyathea-Pinus-Polypodiaceae 孢粉带(30~0 cm).并相应恢复了南海东部 7.5 万 a 以来 4 个植被、气候、古环境演替阶段:热带北缘半常绿季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北缘半常绿季雨林和热带季雨林.结合氧同位素测年资料,对 149 站柱状地层时代作了划分.  相似文献   

8.
粤东及琼东北第四纪老红砂分布于全新世和现代海岸风沙强烈作用带,其野外产状、沉积构造与海滩砂不同,粒度、石英砂磨圆度、石英砂表面微结构统计、孢粉和硅藻等分析证明这些老红砂与海岸沙丘砂有着成因上的联系,热释光年代为距今1.62—5.19万a,故它们是毗邻海滩的海岸风成砂,形成于未次冰期的低海平面期,其形成和分布与盛行风和向岸风的共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兰州第四纪典型剖面孢子花粉组合特征和分布规律划分为八个孢粉带,详细地论述了第四纪不同时期的植被、气候及环境演变的进程.从而看出兰州第四纪以草原或疏树草原植被为主,干旱气候贯穿始终,并存在多次冷暖交替的多旋回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依据已发表的70多个地点的孢粉资料,讨论第四纪各主要时期孢粉植物群的分布,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及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第四纪环境的影响。发现第四纪期间存在三次草原扩张时期,它与自然环境恶劣的时间相接近,时间大约为2.5—2.6,1.1—0.8Ma B.P.及25—13Ka B.P.。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分布可划分为三个大区8个区,三大区为北方大区,南方大区及青藏大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石油勘探工作的日益进展,第三系孢粉化石资料也随之日渐丰富.笔者经过系统整理建立了广东第三纪十一个孢粉优势组合带,并通过对这些孢粉组合带的研究,与我国东部各盆地包括南海北部大陆架第三纪的古植物群进行对比.“孢粉优势组合”这一术语系沿用地植物学对现代植物群落中优势科,属进行统计的方法移用于地层中的孢粉化石,按百分比的最高含量作孢粉优势组合统计,并根据组合特征,用于鉴定地质时代.笔者认为从已知时代的地层中采用“孢粉优势组合”这一方法,不仅在鉴定时代、划分地层、进行区域对比;而且在反映古植物地理区内不同时代的古植物群面貌,回溯过去古植物群的演化历史等,均具有相似于“标准化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某些地区全新世高温期植被和气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衰亡与外界环境(气候、土壤、山岳、湖海)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植物被称之气候变化的温度计.近年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课题研究中,从“过去是了解现在和未来的钥匙”的观点出发,试图通过对历史植物遗存,恢复过去植被,进而研究植被带分布的气候主要因子—热量和水分.正如竺可侦先生早已指出的“植物化石对气候变化的标志比动物化石更为有效”,同时又指出“植物结构比较脆弱,所以较难保存”.虽然孢粉分析与植物化石相比,有其优越性.但又因考古时期历史植被产生的孢粉组合,往往取决于当地或区域性植被的植物组成、生活型、孢粉产量、传播和保存以及其他自然和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们依据考古  相似文献   

13.
南海深海柱状样沉积孢粉藻类组合及其古气候与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海149站和323站深海柱状剖面进行了孢粉与藻类研究,根据孢粉成分的变化将南海149站从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依次为:1带:Pinus-Quercus(常绿)-Umbellferae-Gramineae-Pteris孢粉带(407~270cm);2带:Dacrydium-Quercus-Cyathea-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270~105cm);3带:Pinus-Polypodiaceae-Quercus(常绿)-Pteridium孢粉带(105~30cm);4带:Gleditsia-Cyathea-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30~0cm)。323站也划分了4个孢粉带,与149站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相应恢复了南海东部7.5万年以来4个植被、气候、古环境演替阶段,结合氧同位素测年资料,对149站和323站柱状地层时代划分作了讨论,为南海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演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渤海Bc-1孔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古气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孢粉分析结果划分的十三个孢粉组合带,反映了渤海及其周围区域20万年来的古植被演替和古地理环境变化。古气候变化是明显的,分为五个冷、暖期:20—10万年间有两个冷期和一个暖期;10—1.2万年间有三个冷期和三个暖期;1.2万年以来为一个暖期。晚更新世冷期有愈来愈冷的趋势,晚期则处于冰缘带外围环境,年均温比目前低约10℃。晚期的冷期气候有较明显的波动。晚更新世中期的暖期年均温比目前高约3—4℃。 据气候地层学原则划分的地层界线:中更新统与晚更新统为178—181m,全新统下限以12.80m为宜。气候地层学与磁性地层学的研究一致。  相似文献   

15.
全新世黄土高原塬区植被特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全新世高分辨率的黄土-古土壤孢粉研究,对于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直接的生物学证据.现代遥感数据显示黄土高原主要塬区为农业型生态环境,植被以旱作农作物为主,已无原生植被生长.最近12 000 aBP以来耀县剖面的孢粉记录显示,黄土高原南缘塬区植被经历了干草原-湿润性草原-干草原-湿润草原-草原5个阶段, 表明在黄土高原南缘降水较丰富的半湿润地区,塬区植被仍以草原植被为主,无森林生长.渭南姜村、洛川和富县等塬区剖面的孢粉记录也显示出,全新世以来,即使在全新世高温期水分较现在丰沛的时期,黄土高原塬区植被仍以灌木、草本植物为主,并无森林生长.  相似文献   

16.
云南玉龙山地区的表土花粉散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对玉龙山—虎跳峡—点苍山一带表土孢粉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内植被与孢粉散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共划分了5个孢粉带,对应的植被带分别为高山灌丛、草地带、寒温针叶林带、针叶林带(分两个类型)、干热河谷稀树草地。在寒温针叶林带中依据建群种花粉峰值的不同可划分云杉林、冷杉林及红杉林群落。云杉林中草坪上的孢粉组合与林中基本一致,显示了区域植被在花粉组合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地层、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的孢粉研究,划分出14个孢粉带,反映了该区第四纪植被演替和气候波动,这种气侯波动与世界性气候变化一致.根据孢粉组合带所反映的气候波动及与国内外气候期相对比,1-9带为更新世,10-14带为全新世.在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海相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孢粉化石,并具明显的特征.海相沉积物中反映温暖湿润气候的孢粉组合常与海进时间相一致,而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气候波动曲线与海平面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察汗斯拉图盐湖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察汗斯拉图盐湖的孢粉组合、古地磁及~(14)C、铀系断代年龄资料,在370万年以来的地层中划分了13个冷暖交替的孢粉组合带。在松山/高斯和布容/松山界面附近古气候变化明显。100万年以来,本区地层在古气候和年代上均可与洛川黄土及深海δ~(18)O气候记录阶段对比,据此将本区Q/N界限定为248万年,Q_2/Q_1界限定为73万年,Q_3/Q_2界限定为10—12万年。  相似文献   

19.
粤东及琼东北第四纪老红砂风成的若干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粤东及琼东北第四纪老红砂分布于全新世和现代海岸风少强烈作用带,其野外产状,沉积构造与海滩砂不同,粒度,石英砂磨圆度,石英砂表面微结构统计,孢粉和硅藻等分析证明这些老红砂与海岸沙丘砂有着成因上的联系,热释光年代为距今1.62-5.19万a,故它们是毗邻海滩的海岸风成砂,形成于末次冰期的低海洋平面期,其形成和分布与盛行风和向岸风的共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对南海北部C4站柱状剖面进行了高分辨率孢粉、藻类研究,部分样品作了AMS14C年代测定.根据孢粉成分的变化将南海C4站从下至上划分了3个孢粉组合带,依次为:1带(258-194cm)为以Pinus-Quercus(常绿)-Polypodiaceae-Pteridium-Pteris-Dicranopteris-Adiantum为主的孢粉带; 2 带(194-94cm)为以Pinus-Quercus(常绿)-Pteridium-Polypodiaceae-Microlepia-Dicranopteris为主的孢粉带; 3带(94-4cm)为以Pinus-Pteridium-Polypodiaceae-Quercus(常绿)-Microlepia-Dicranopteris为主的孢粉带.并相应恢复了南海北部9 800a BP以来3个植被、气候、古环境演替阶段,结合AMS14C测年资料,对C4站柱状地层时代划分作了讨论,为南海古气候、古环境演变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