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地层、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的孢粉研究,划分出14个孢粉带,反映了该区第四纪植被演替和气候波动,这种气侯波动与世界性气候变化一致.根据孢粉组合带所反映的气候波动及与国内外气候期相对比,1-9带为更新世,10-14带为全新世.在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海相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孢粉化石,并具明显的特征.海相沉积物中反映温暖湿润气候的孢粉组合常与海进时间相一致,而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气候波动曲线与海平面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石油勘探工作的日益进展,第三系孢粉化石资料也随之日渐丰富.笔者经过系统整理建立了广东第三纪十一个孢粉优势组合带,并通过对这些孢粉组合带的研究,与我国东部各盆地包括南海北部大陆架第三纪的古植物群进行对比.“孢粉优势组合”这一术语系沿用地植物学对现代植物群落中优势科,属进行统计的方法移用于地层中的孢粉化石,按百分比的最高含量作孢粉优势组合统计,并根据组合特征,用于鉴定地质时代.笔者认为从已知时代的地层中采用“孢粉优势组合”这一方法,不仅在鉴定时代、划分地层、进行区域对比;而且在反映古植物地理区内不同时代的古植物群面貌,回溯过去古植物群的演化历史等,均具有相似于“标准化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7500a BP以来冲绳海槽北部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冲绳海槽北部DOC024柱状样的孢粉记录,重建了该地区7500a BP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历史.该孔自下而上分为4个孢粉组合带:P1带(7500-6600a BP)气候较寒冷湿润;P2(a)带(6600-4900a BP)亚热带植物花粉含量升高,气候变温暖,P2(b)带(4900-3100a BP)温度变化不明显,湿度降低;P3带(3100-1500a BP)温带植物花粉含量升高,热带-亚热带植物花粉含量降低,气温下降;P4带(1500-200a BP)随着蕨类植物的大量繁盛,气温又回升,但从300a BP起,气候又出现下降趋势.文中还对浮游有孔虫δ18O曲线进行了分析,发现它的变化趋势与孢粉组合之间存在着对应性.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区百花山、东灵山表土花粉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本文分析了北京地区百花山、东灵山两个垂直带谱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花粉,通过表土花粉百分比和浓度图式分析,结合垂直带谱的植被特征,初步回答了某些植物科属表土花粉与其植被的特征关系,并试图结合植物科属花粉产量的特征、散布能力、保存条件及地形特征对表土花粉中一些植物科属的代表性作了探讨,从而为依据化石孢粉恢复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历史植被和环境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植物生态学分析方法,通过对艾比湖ZKooB孔中孢粉组合及植被生态的定量分析,阐述了北疆内陆干旱区冰消期以来的气候演化状况。孢粉组合特征及其植被生态的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受大气降水以及大气和土壤中相对湿度波动变化的影响,艾比湖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在最近15000a中至少经历了10次比较明显的波动变化,并且与全球气候变化过程基本符合,表明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晚更新世以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是在全球变  相似文献   

6.
第四纪作为地质历史中距今最近的一个时期,其气候演化过程备受关注。然而,受研究材料的限制,该时段内气候演化历史研究有限且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为此,本文选取中国陆地第四纪时期(2.5 Ma以来)的48篇孢粉记录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孢粉组成结果进行再分析,探讨孢粉中记录的第四纪气候演化信息。结果表明,研究区域2.5~1.5 Ma期间气候波动变冷且明显偏干,1.5~1.0 Ma期间东部地区气候偏湿而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则偏干,1.0 Ma以来整体气候波动频繁。同时,孢粉记录中保存的气候演化历史与第四纪亚洲季风演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约2.5 Ma亚洲冬季风逐渐增强,该阶段气候较为干旱;在1.5 Ma东亚夏季风呈现增强的趋势,带来较多降水,气候湿润;而1.0 Ma以来冬季风增强夏季风减弱,气候又逐渐变干。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末次盛冰期的气候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东部地区鹤鸣孔第一硬黏土层的孢粉、藻类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末次盛冰期的气候波动。结果表明,鹤鸣孔第一硬黏土层含种类较丰富的孢子、花粉和藻类化石,并可以划分为3个孢粉、藻类组合,代表了该地区末次盛冰期气候变化的3个阶段,反映了该地区末次盛冰期并不是一个持续的干冷状况,第一硬黏土层沉积的早期和晚期气候较温暖湿润,针阔叶混交林发育,而中期阶段气候偏冷,植被贫乏。  相似文献   

8.
上海地区晚第四纪沉积孢粉与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上海地区高桥G2孔晚第四纪地层中孢粉的研究,将高桥G2孔自下而上划分出了6个孢粉组合带,并结合临近的斜土路2号孔和人民广场钻孔的孢粉研究资料,恢复了该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六个阶段,这种气候的波动不仅与世界性气候变化一致,而且其波动曲线与海平面变化曲线也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下游地区7500—5000aB.P.气候变化序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孢粉分析方法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古植被类型,而各植被类型只能在一定的气候指标范围内生长。本文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利用现代植被生长的基本气候指标和有关气象资料,对长江中下游地区7500—5000aB.P.的孢粉资料进行处理、转化,从而得出这一阶段每500年一个时间段的气候变化序列。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在7500—5000aB.P.时间内,年平均温度偏暖于今日-0.1—1.5℃,最高温出现在6500—6000aB.P.,气温高于现在1.5℃。  相似文献   

10.
东海长江口区晚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第四纪沉积物孢粉分析,反映了本区及其周围区域晚第四纪时期的古植被和古气候.晚更新世晚期以松、蒿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植被,代表第四纪末次冰期盛冰段影响下形成的冷干植物群,气候冷凉干燥,年均气温较现代低6.5—10℃左右,全新世中期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湿热,年均气温比现代长江下游地区高2—4℃左右.依据气候地层学原则,划分了本区全新世与更新世地层的界线.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南海低纬地区SA09-090孔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从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从孢粉成分的变化,重建了15kaBP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历史。研究结果发现:15.0—12.5kaBP期间研究区花粉主要来自当地出露的陆架,揭示出出露的陆架植被类型是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海滨地区生长着茂盛的红树林,当时气温比现在低一些,但无明显变干现象。12—10kaBP期间植被中低山雨林花粉增多,红树植物花粉减少,这说明此时海平面上升,气温也回升,花粉源区变远。全新世时(10kaBP至今),花粉主要来源于加里曼丹岛和周围岛屿,植被以低山雨林和海滨红树植物为主,但花粉浓度大幅降低,这种花粉浓度降低说明海平面继续上升,研究区距离花粉源区越来越远。全新世中期时为热、湿的气候环境,后期与现今相近。  相似文献   

12.
依据南海低纬地区SA09-040孔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自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从孢粉成分的变化,重建了22.25ka B P以来的植被与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孢粉主要来源于婆罗洲和周围岛屿,孢粉1带(22.25~16.6ka B P),低山雨林植被发育,为暖热气候,从测年时间看,当时为末次冰期晚期。孢粉2带(16.6~10.82ka B P,为末次冰消期),植被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针叶的松数量较多,当时的气温比现在低。孢粉3带(全新世早期,10.82~6.43ka B P),植被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针叶松属数量减少,气温比前期升高,海平面也上升。孢粉4带(全新世中晚期,6.43ka B P至今),全新世中期为炎热、湿润的气候环境,全新世晚期可能与婆罗洲现今的植被景观相近,为热、湿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3.
南庄头遗址的古植被和古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结合考古、孢粉及硅酸体研究的资料,分析了南庄头遗址的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表明:南庄头人知时期属于早全新世气候升温期,气候不稳定,但总体来说与现代相关差不大,晚期可能比现代更温暖湿润,局部地区出现水蕨,从本剖面的分析来看,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当时农业已出现。  相似文献   

14.
根据南海低纬地区SA09-090孔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从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依据孢粉成分的变化,重建了15 000 aBP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历史.研究结果发现:冰消期早期(15.0~12.5 kaBP)研究区花粉主要来自当地出露的陆架,揭示出出露的陆架植被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海滨地区生长着茂盛的红树...  相似文献   

15.
在长390cm的柱状岩芯中大致以10cm的间距采样,所取的34个孢粉样品经处理,几乎全含丰富的孢子花粉。在此基础上划分出3个孢粉组合带,自下而上为: 1.Chenopodiaceae-Artemisia带;2.Potamogeton,Sparganium,Typha-Gramineae带;3.trilete spores-Pinus带。 本文依据孢粉植物群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变迁探讨全新统与更新统的划分。 Chenopodiaceae-Artemisia带以滨岸盐生植物分子为主,反映为岸线附近的沉积环境;Potamogeton,Sparganium,Typha-Gramineae带主要分子的母体植物为静水水生与中生植物,反映湖沼沉积环境,说明当时当地离海岸线有一定的距离;trilete spores-Pinus带多见于我国东海海底现代表层沉积,指示了一种现代的海洋环境。 以上三种沉积环境反映了带1至带3期间海水的进退历史,即带2时期海退最大,带3时期海进最大,由于古气候的冷暖变化是第四纪海面升降的主要原因,因此推断带2时期气候最冷,而带3时期气候最暖,也即带2、带3间可能为更新统与全新统的界线。 根据孢粉分析所推断的全新统、更新统界线与岩芯特征、钙质超微化石以及~(14)C测年资料吻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依据已发表的70多个地点的孢粉资料,讨论第四纪各主要时期孢粉植物群的分布,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及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第四纪环境的影响。发现第四纪期间存在三次草原扩张时期,它与自然环境恶劣的时间相接近,时间大约为2.5—2.6,1.1—0.8Ma B.P.及25—13Ka B.P.。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分布可划分为三个大区8个区,三大区为北方大区,南方大区及青藏大区。  相似文献   

17.
根据对越南红河三角洲的2个钻孔的孢粉分析结果,结合沉积特征和高精度的AMS^14C测年数据,恢复了近五千年来百年一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发现了3个分别开始于4530cal.aBP,2100cal.aBP和620cal.aBP的明显降温事件,其中4530cal.aBP和620cal.aBP降温事件可与全球全新世气候变冷事件中的“新冰期(Neoglacial)”和“小冰期(Little Ice Age)”相对应,可能与由北大西洋地区几个短期变冷事件的全球气候响应机制有关。3340cal.aBP以来,人类干扰性植物成分的增加,表明人类活动对自然植被的影响改造作用增强,因此,本研究中气候的降温事件不排除人类影响的因素,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2万年来我国东部海陆环境变化的不同步现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冲绳海槽DG9603孔高分辨率的硅藻、有孔虫、孢粉和植物硅酸体化石的记录,提供了联系海洋与陆地气候变化的直接证据。结果显示,中国东部及邻海区最近20kaBP以来海洋环境的文化滞后陆地气候的变化约1000a,初步认为这种滞后现象可能是北半球陆地气候快速变化的同步性和温盐环流从北大西洋缓慢传送到太平洋海域的时间差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以琼东南盆地深水区LS33井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孢粉组合序列的分析,探讨渐新世以来各个地质时期的植被类型以及所反映的古气候特征。根据孢粉谱和聚类分析结果,LS33井岩心可划分为8个孢粉组合,不同组合之间孢粉面貌差异巨大。早渐新世,孢粉组合中以蕨类植物为优势组分,多见常绿植物,代表冷干的植物分子罕见,反映了暖湿性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延续了早渐新世暖湿的特点,常绿栎、榛最为繁盛,植被和气候出现较为明显的垂直分带性。早中新世研究区气候发生了重大转折,温带落叶树和高山针叶林树的增多表明气候类型已转至凉干。早中新世至晚中新世常绿树的繁盛和红树科的发育表明气候属于暖湿型。上新世到更新世继承了晚中新世的特点,但红树林逐渐衰退,草本植物逐渐繁盛,意味着气候类型从暖湿逐渐转为凉干。  相似文献   

20.
红树林孢粉-气候因子转换函数恢复古环境的可行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树林是一种对温、盐、流及土质等均具严格要求的植被类型,对定量化研究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广西英罗湾、北海洞尾的红树林表土中孢粉的研究,初步建立起红树林植物孢粉-气候因子的转换函数,将之运用到位于英罗湾的典型钻孔D325的孢粉资料中,获得该孔所记录的年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年降雨量以及最高盐度等气候环境指标的变化,同时,与由孢粉分析获得的D325孔记录的全新世以来的7个气候变化阶段相对比,发现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说明利用对环境反映灵敏的红树林孢粉为信息源,建立与环境气候因子的关系,定量恢复环境具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