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系统总结了我国西北甘肃地区晚二叠世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讨论了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形成机制。早二叠世,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向西北运移,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向东南漂移。中二叠世,华夏古陆沿天山、阴山和大兴安岭一线与西伯利亚古陆碰撞导致古海洋闭合和山脉隆升,板块的碰撞为华夏植物群和安加拉植物群两者之间提供了"混生"的条件。来自这两个植物群的少数混生分子出现在本区的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由于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碰撞与联合,从而使华夏古陆和安加拉古陆对接,形成了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分布模式可以归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板块运动、气候分异、环境变化、植物迁移和植物自身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化石采自贵州南部安顺和惠水地区晚二叠世大隆组地层,共计16属21种,分别属于蕨类植物石松纲、楔叶纲、真蕨和种子蕨纲,裸子植物科达纲、银杏纲、松柏纲,另外有种子化石和分类位置不明类型匙剑叶,对植物群古生态学的研究表明,当前植物群为以松柏类为主的高地植物群落,以裸子植物为主要成分,群落组成为:高层为由以斯氏松为主的松柏类、鳞木类、科达纲、银杏类植物,中层为芦木类等,底层为低矮的真蕨、种子蕨类;对各门类植物群特征及群落分析表明,黔南地区晚二叠世时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整体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植物茂盛,但具短暂的干旱无雨季节,为热带-亚热带半落叶季雨林气候  相似文献   

3.
张泓 《地质论评》1988,34(4):343-350
本文讨论了安加拉古陆外围晚二叠世混生植物群特征。认为属性不同的混生植物群是由于中朝板块和东欧板块在晚古生代的不同时期与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联合板块对接、拼合,其间的晚古生代海洋盆地封闭,古欧亚大陆连成一片,使得处于较高纬度的安加拉植物群与热带、亚热带的欧美、华夏植物群相互交融、渗透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报道了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胜利沟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化石11属19种和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化石7属9种,并结合前人对这一地区中—晚二叠世植物化石记录,讨论了两个植物群的地质时代。研究认为: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群以安加拉植物群为主,混生个别欧美植物群分子;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群为混生少量华夏植物群分子的安加拉植物群。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晚二叠世植物群演替、植被变化、植物群混生与中亚造山带板块聚合之间的关系,认为中二叠世的暖温带温湿气候在晚二叠世转变为季节性干热气候,准噶尔盆地东缘中—晚二叠世植物群混生与准噶尔—吐哈地块、塔里木板块、佳蒙地块、华北板块的拼合和古亚洲洋的关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北方安加拉植物群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黄本宏  丁秋红 《地球学报》1998,19(1):97-104
中国北方发育的安加拉植物群是我国晚古生代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边疆省区,自石炭纪至二叠纪均有发育。安加拉植物群与其相关的华夏植物群在早二叠世及以前,在各自分布区平行发展,仅在晚二叠世出现少数植物分子相互迁移至对方地区形成混生现象,这与地质构造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贵州安顺新民剖面大隆组海相地层产出一批丰富的植物化石,以裸子植物和带羊齿类为主要成分,另有石松纲、楔叶纲、真蕨纲和种子蕨纲,与国内外同期植物群对比发现,华南、华北和欧美地区植物群同反映出晚二叠世末松柏类进入繁盛期,属级成分的差异应为生态气候所致,新民植物群生活型可分为两个基本层次,局部的高地生长着松柏类等旱生群落,湿水沼泽旁乔木、小乔木、树蕨和灌木植物发育,对其反映的气候信息分析表明,华南晚二叠世已不及之前的湿热,为早三叠世干旱的气候类型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7.
栉羊齿属Pecopteris植物普遍被认为是真蕨纲、观音坐莲目、莲座蕨科植物,中国晚古生代除冈瓦纳植物区之外,华夏植物区、安加拉植物区以及欧美植物区广泛分布着该属植物。中国晚古生代栉羊齿属Pecopteris植物共计49种,其多样性及时空分布在我国南、北方存在明显区别:华北地区,该属在早石炭世出现,多样性及分布范围在晚石炭世进一步增加,并在早二叠世分布范围达到顶峰,中二叠世多样性达到最高而产地数量降低,晚二叠世多样性及产地数量急剧衰退;华南地区,早二叠世开始出现该属,经过中二叠世发展多样性和产地数量在晚二叠世达到顶峰。且栉羊齿属在晚古生代时期的地质地理分布与古气候、古环境及古构造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8.
新疆北部晚二叠世植物群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新疆北部二叠纪植物化石的研究工作由来已久。1934年,斯行健研究“芨芨槽系”的台木属新种后认为,该化石年轮明显,可能和苏联的库兹涅茨克植物群有亲缘关系。随着生产的蓬勃发展,不少二叠纪植物化石经李星学、潘钟祥等鉴定,确定了安加拉区系晚二叠世植物群在新疆北部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马垌剖面山西组二1煤组的植物化石21属42种。该植物群以真蕨纲和种子蕨纲繁盛为特征,楔叶纲、瓢叶目、科达纲、苏铁纲及石松纲植物亦有一定的数量,属于华夏植物群中期组合特征,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亚丁斯克期。结合国内同期植物群的对比,首次将该植物群的发育与全球气候变化及海平面升降相联系:当气候由冰室气候转变为暖室气候、海平面上升时,植物群演替加快,光合效率增加引起O2剧增及CO2剧降。  相似文献   

10.
孙克勤 《现代地质》2010,24(2):195-204
研究的植物化石采自内蒙古乌达地区早二叠世地层,共计11属20种,分属于石松纲、楔叶纲、瓢叶目、真蕨纲、种子蕨纲和苏铁纲。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含有许多华夏植物群分子和地方性分子,为典型的华夏植物群。根据植物群分子的总体组成,植物群的时代为早二叠世,相当于阿瑟尔期(Asselian)、萨克马尔期(Sakmarian)、亚丁斯克期(Artinskian)和空谷期(Kungurian)。在研究植物群的基础上,对植物群的古生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早二叠世Lepidodendron posthumii Paratingia datongensis植物群落。这一植物群落在二叠纪主要分布在沼泽和低地环境,以大量出现的蕨类和种子蕨分子为特征。植物群落为原地保存,借助于化石资料,植物的生活型得以重建,包括乔木、树蕨、灌木和草本。植物群落指示早二叠世本区为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1.
新疆古生代构造—生物古地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福祥 《新疆地质》2001,19(1):20-26
通过6幅图表达了新疆古生代板块的构造-生物古地理区系。早古生代,包括劳伦,波罗的、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4陆块的亚帕特斯古陆(Iapetusa)群,与由其余陆块构成的冈瓦纳古陆群隔原特提斯洋相对峙。石炭-二叠纪,欧美、安加拉、太平洋和冈瓦纳4古陆共存并立。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担板块经历了早古生代亚伯特斯古陆、晚古生代安加拉古陆和早二叠世晚期以来欧亚大陆3个发展阶段。塔里木、中朝、华南-东南亚板块经历了早古生代冈瓦纳古陆、晚古生代太平洋古陆和早二叠世晚期以来欧亚大陆3个发展阶段。指出在中晚寒武世和晚奥陶世哈萨克斯坦板块靠近塔里木、中朝和华南-东南亚板块;在早古生代其余时期它接近西伯利亚板块。伊犁和托克逊-雅满苏地体是在中泥盆世之前裂解自塔里木板块,尔后在早二叠世晚期接近安加拉古陆。塔里木板块北东缘北山地区在早二叠世早期首先靠近安加拉古陆。塔里木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板块之间缝合时代大抵上和土耳其-中伊朗-冈底斯与华南-东南亚板块之间缝合时代一致。缝合事件发生在早二叠世早期,而相应的构造运动出现在早晚二叠世之交。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伊春红山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黑龙江省伊春红山地区晚二叠世红山组植物群,认为其性质为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华夏植物区与安加拉植物区的界限,应以内蒙古陆及其东、西延展部分为界。  相似文献   

13.
魏信祥  张雄华  杨宝忠  黄兴  栾腾飞 《地质通报》2015,34(12):2163-2171
地处吐哈盆地东北缘的哈密天山乡二道沟一带下二叠统依尔希土组产出大量植物化石,经鉴定有5属13种。该植物群以科达类为主,几乎全为安加拉植物区的常见分子,建立了Angaropteridium-Noeggerathiopsis-Nephropsis组合,经对比确定其时代为早二叠世。利用植物群组成及植物化石叶相统计分析,推断吐哈盆地早二叠世处于相对温暖湿润、具有明显波动的温带气候,存在着周期性的干-湿转变及年度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延边地区二叠纪的三类植物群与古陆缘再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彭玉鲸  刘爱 《吉林地质》1999,18(1):1-12
吉林省延边地区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存在着开山屯、解放村、青沟子等二处不同类型的植物群、前者属华夏植物群,中间为华夏与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后者则是安 拉植物群,反映出和龙地块北部陆缘活动带、兴凯地块西部陆缘活动带、佳木斯地块东南部陆缘活带达三者鼎足而立的古地理展布格局。阐明这三类不同植物群的古植物地理区的属性,不仅藉以证明上三地块间各自陆缘活动带的存在及其相互关系,且将为解决延边地区争论至今的二  相似文献   

15.
甘肃玉门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克勤  刘俊  刘旭阳  李录 《地质论评》2010,56(3):305-311
本文报道了发现于甘肃玉门大山口上二叠统肃南组华夏和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含16属26种。根据植物分子的组成,植物群的时代属于晚二叠世早期,相当于二叠纪(三分)的吴家坪期(Wuchiapingian)。这些保存颇佳的植物化石对于研究华夏和安加拉两个植物区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古植物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重新定义后的中国斯蒂芬期植物群所对应的岩石地层单元只限于太原组下部晋祠段。该植物群以石松纲、楔叶纲、真蕨纲和种子蕨纲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瓢叶纲和科达纲植物分子。尽管中国斯蒂芬期植物群与欧美同期植物群有一定共性,但二者差别仍很明显。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北缘晚二叠世外区植物入侵事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塔里木北缘二叠纪植物可划分为Autunia-Conferta组合,CalliPteris-Comia—In-iopteris组合,Callipteris-Schizoneura组合。晚二叠世发生了准噶尔区安加拉植物入侵塔里木区事件。在我国北方这是一次普遍的植物事件。早二叠世在塔里木发育的欧美—华夏型植物绝灭。安加拉植物入侵的重要因素,除了陆表海闭合外,还有气候的变化。晚二叠世古特提斯洋暖流对塔里木已无直接影响,温带气候影响增加,同时气候转向干旱。大多数欧美—华夏型植物不能适应这样的气候条件,而温带气候对安加拉区植物是适宜的。因此如有干旱转向潮湿的间隙,就有安加拉植物的繁衍,并占领了欧美—华夏植物原来的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18.
早三叠世华南地区海相沉积广为发育.陆相沉积仅在海南岛和康滇古陆的东缘零星分布,植物化石非常罕见.报道的植物化石采自黔西滇东陆相岔河剖面宣威组顶部、海陆过渡相密德剖面和土城剖面的卡以头组下部,与晚二叠世晚期宣威组植物化石比较,植物类型单调,保存较破碎,共计14属31种,其中以Annalepis为主的石松纲5种;楔叶纲5种...  相似文献   

19.
新疆石炭—二叠纪植物地理区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晚古生代气候演化趋向的分析,探讨了新疆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地理分区的形成与演变。认为植物地理分区在早石炭世晚期末—晚石炭世早期即已形成,随着温带气候区的逐渐扩大,安加拉区植物在新疆自北向南逐渐推移,至晚二叠世中—晚期到达北塔里木。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期南准噶尔、伊犁等地受欧洲东移的干旱气流的影响,有欧美型松柏类混生。塔里木为特提斯生物大区的一部分,植物主要为欧美-华夏区类型。  相似文献   

20.
郑月娟  苏飞  陈树旺  张健  黄欣  公繁浩 《地质通报》2013,32(9):1423-1435
下三叠统幸福之路组分布于大兴安岭南部,时代为早三叠世.重新实测了幸福之路组三段建组剖面,采集了孢粉、叶肢介、双壳及植物化石,其中孢粉化石为首次发现.孢粉化石为A lisporites communis-Vittatina costabilis组合,叶肢介为Cyclotun-guzites-Euestheria组合.综合分析孢粉、叶肢介化石组合特征,认为其时代相当于早三叠世早期;幸福之路组孢粉组合在古植物地理区划上与新疆北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孢粉组合关系密切,但也含有华北地台晚二叠世晚期的一些分子,记录了安加拉和华夏两大植物群的交流.幸福之路组与林西组孢粉组合具有明显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