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腹部中生界不整合面对于隐蔽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构造背景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对钻井岩心、综合录井、地震反射等方面的分析,将不整合界面类型归结为上超/削蚀型、整一/削蚀型、上超/整一型、整一/整一型4种类型。分析了下三叠统上仓房组底界、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底界、下白垩统吐谷鲁群底界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底界4个重要的不整合面特征,认为区内不整合的分布受控于盆地的类型。发现不整合面具有明显的3层结构:界面之上砂砾岩、砂岩层; 界面之下的风化粘土层; 界面之下的半风化岩石。认为不整合面有助于形成多层系削截型岩性圈闭,同时可以作为油气聚集的遮挡层和储集层。  相似文献   

2.
不整合空间结构与油气成藏综述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不整合是由不整合面及其上、下岩石三部分组成,在空间上具有三层结构,即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粘土层以及风化粘土层之下的半风化岩石。风化粘土层在上覆沉积物压实作用下岩性较致密,具有良好的封盖能力。不整合面之上的高孔渗岩石(主要为砂岩、砾岩)和不整合面之下裂隙、溶蚀孔洞发育的半风化岩石(主要为砂岩、砾岩、碳酸盐岩、火山岩及变质岩)既可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又可成为油气聚集的有效储层。由于构造部位、岩性等因素的影响,不整合空间结构复杂多变,导致不整合油气藏成藏规律复杂,因此,不整合空间结构研究对不整合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杜杰  唐湘飞 《铀矿地质》2017,(3):129-136
核工业216大队近年来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卡姆斯特地区发现了一处重要的铀矿产地。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卡姆斯特地区的地质特征,分析其铀源、构造、古气候、岩性-岩相组合、西山窑组与头屯河组不整合面、还原性物质等对铀矿形成的控制因素,认为区内中侏罗统头屯河组辫状河砂体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主要赋存岩相,喀拉萨依单斜带以东西山窑组与头屯河组不整合面附近是煤岩型铀矿的有利发育部位。  相似文献   

4.
塔中地区基本特征是由三条逆冲大断裂控制的背斜隆起构造。纵向上发育多期不整合面,在不整合面上下形成有多种类型的非构造圈闭。主要可归纳出古潜山圈闭、地层圈闭及岩性圈闭三大类,并可细分出九种亚类。潜山圈闭,一般都是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集体,本身处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包围之中,有“近水楼台”之优势;地层圈闭包括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削截尖灭圈闭、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超覆尖灭圈闭及古风化壳圈闭,它们与大的不整合面相伴生,有断层和不整合面作为油气运穆通道,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岩性圈闭包括生物丘(礁)、碳酸盐岩隆(异常体)、岩性透镜体、滑塌浊积体、火成岩等,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只要有油气通道,是优先捕获油气的有利场所。因此所述各类非构造圈闭均具有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5.
塔中地区基本特征是由三条逆冲大断裂控制的背斜隆起构造。纵向上发育多期不整合面,在不整合面上下形成有多种类型的非构造圈闭。主要可归纳出古潜山圈闭、地层圈闭及岩性圈闭三大类,并可细分出九种亚类。潜山圈闭,一般都是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集体,本身处于寒武系一下奥陶统烃源岩包围之中,有“近水楼台”之优势;地层圈闭包括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削截尖灭圈闭、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超覆尖灭圈闭及古风化壳圈闭,它们与大的不整合面相伴生,有断层和不整合面作为油气运移通道,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岩性圈闭包括生物丘(礁)、碳酸盐岩隆(异常体)、岩性透镜体、滑塌浊积体、火成岩等,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只要有油气通道,是优先捕获油气的有利场所。因此所述各类非构造圈闭均具有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6.
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芯、三维地震、测井曲线、岩石薄片以及物性分析等资料,对牛东地区下侏罗统顶部不整合类型、不整合结构特征、不整合结构体物性变化规律以及其连通性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牛东地区不整合整体以削截不整合为主,同时局部地区也发育断褶不整合与平行不整合;不整合在研究区分布范围广泛,具有不整合面之上底砾岩、不整合面之下风化黏土层和半风化岩石典型3层结构;不整合各层结构岩石学和测井响应特征均具有不同特征;不整合面之上底砾岩分布稳定且厚度较大,无良好盖层,属于"散失型"运移通道;不整合面之下风化黏土层物性较差为封堵层;不整合面之下半风化岩石物性特征具有明显规律性;依据其变化趋势划分为两段,且油气多分布于上段底部具有较好的储层物性的砂岩层内。根据油源、断层、不整合以及其与油气分布关系,构建了牛东地区不整合-断裂阶梯状油气运聚模式。  相似文献   

7.
杨智  何生  武恒志  孟闲龙 《地球学报》2008,29(4):469-477
准噶尔盆地腹部中晚侏罗世发育的车-莫古隆起形成诸多类型的地层圈闭,是油气运移的长期有利指向区,研究区目的层段(J/K不整合面附近)是否存在头屯河组对本区勘探很有意义.基于单井岩性电性组合特征、古生物、粘土矿物、地层接触关系等方面的资料,发现车-莫古隆起中段白垩系底界面下普遍发育的红层段是头屯河组的特征标志层,具有头屯河组特有的Classopollis-Quadraeculina-Piceaepollenites孢粉组合,粘土矿物组合上具有富含伊利石、不含或含少量高岭石的特征而区别于较富含伊利石、高岭石的下部层段,连井地层对比及地震剖面标定也表明车-莫古隆起中段存在较薄层头屯河组分布的平台区.这一新认识对本区圈闭评价和成藏条件评价等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腹部白垩系底部不整合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准噶尔盆地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不整合,这些不整合对于准噶尔盆地的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白垩系底部不整合在盆地腹部地区广泛分布,通过对该不整合面上下岩石组合、物质成分以及电性特征的研究,该不整合具有明显的3层结构特征,可以划分为不整合面之上的底块砂岩、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淋滤带.底块砂岩是一套好的储层;风化粘土层由于遭受了长期的风化作用,富Al3 、Fe3 ,贫Si4 、Ca2 ,是一套局部有效的盖层;半风化淋滤带由于长期遭受地表水的下渗淋滤溶蚀,储层物性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是一套好的储层.沿白垩系底部不整合形成了上下两套优质储盖组合,形成了大量隐蔽性的非构造圈闭组合,是盆地腹部最主要的勘探领域之一,通过该项研究为盆地腹部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有益资料.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卡姆斯特地区侏罗系铀成矿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卡姆斯特地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西山窑组层间氧化带及铀矿化特征进行了归纳与总结,运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重建了该区铀成矿模式,初步认为铀矿化、异常符合层间氧化带控矿理论,受层间氧化带及不整合面控制,总体上遵循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规律。指出区内铀矿找矿目的层主要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次为西山窑组,主要找矿类型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次为不整合面砂岩型、煤岩型,明确了今后该地区找矿方向,可为准噶尔盆地今后铀矿资源勘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碳酸盐岩地层中的岩溶储层十分常见,但在碎屑岩地层研究中,却很少见到关于岩溶储层的报道。在对冀东油田老 爷庙地区古近系东营组储层研究项目中,发现碎屑岩同样存在岩溶储层,而且其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与碳酸盐岩岩溶储层 十分相似。东营组砂岩储层为三角洲-湖泊沉积,钙质胶结十分普遍。根据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发现,砂岩岩溶储层发育 在新近系和古近系之间的区域不整合面之下,孔隙主要是由砂岩中钙质胶结物溶蚀产生的。根据岩心和测井资料统计分析, 不整合面之下砂岩岩溶储层带的厚度为150 m 左右。因此,对于钙质胶结的砂岩来说,不整合面之下是有利储层发育带。  相似文献   

11.
池建强  靳军  肖继南  罗正江  师天明  阿丽亚  周小虎  许帅帅  冯婷 《地质论评》2021,67(6):67120001-67120002
四棵树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乌苏市境内,蕴含丰富的油气和煤炭资源。由于匮乏化石证据,制约四棵树凹陷侏罗纪地层的地质时代的确定。对西山窑组沉积环境和孢粉分析研究,恢复重建了其古环境,探讨了本区中西山窑时期的植被演替及环境演变。西山窑组岩性以泥质细砂岩、浅灰绿色泥岩、粉砂岩、泥岩为主。通过对孢粉化石分析研究,建立了Cyathidites minor—Osmundacidites —Cycadopites—Disacciatrileti(COCD)孢粉组合。组合中蕨类植物孢子与裸子植物花粉含量大体相当,蕨类植物孢子以紫萁科的Osmundacidites为主,桫椤科孢子也有一定含量,其他常见分子包括Deltoidospora、Neoraistrickia等,裸子植物以松柏类两气囊花粉含量为主,均为我国侏罗纪常见属种。通过对西山窑组孢粉植物群的分析,认为西山窑组孢粉组合时代属于中侏罗世早期,该孢粉植物群总体上反映了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特点,植被类型以针阔混交林为主。  相似文献   

12.
四棵树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乌苏市境内,蕴含丰富的油气和煤炭资源.由于匮乏化石证据,制约四棵树凹陷侏罗纪地层的地质时代的确定.对西山窑组沉积环境和孢粉分析研究,恢复重建了其古环境,探讨了本区中西山窑时期的植被演替及环境演变.西山窑组岩性以泥质细砂岩、浅灰绿色泥岩、粉砂岩、泥岩为主.通过对孢粉化石分析研究,建立了Cy...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川西坳陷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砂岩储层样品的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观察分析,讨论了砂岩中绿泥石环边胶结物的特征、形成期次以及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富SiO2的孔隙流体对初期形成的绿泥石环边胶结物产生溶蚀作用。如果孔隙流体性质呈现适合石英胶结物形成时,当流体渗透过绿泥石环边到达石英碎屑颗粒表面,由于对绿泥石环边的溶蚀作用使得流体中SiO2浓度降低,则不足以形成石英胶结物,从而保护了孔隙空间不被充填。在成岩过程中矿物蚀变成绿泥石发生的"成岩耗水"作用使得地层水减少,地层压力降低,与围岩形成压力差,有利于油气运移和富集。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合利用测井、录井、钻井等多种井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腹部石南地区引起争议的“杂色泥岩”的古生物群化石组合特征,粘土矿物特征,岩性、电性特征等进行了研究。通过孢粉组合的时代对比和粘土矿物分析,证明了“杂色泥岩”是一个区域风化壳,确定了白垩系与侏罗系的界线以及“杂色泥岩”的原始沉积时代,并且通过岩性、电性特征对该风化壳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风化壳平面上具有分带结构,垂向上具有分段结构,各段的测井响应特征明显;“杂色泥岩”的原始沉积属于侏罗系西山窑组,石南地区普遍缺失头屯河组;“杂色泥岩”上覆的白垩系清水河组为超覆,下伏的侏罗系西山窑组被削截。据此,对该地区白垩系与侏罗系(K/J)、侏罗系头屯河组与西山窑组(J2t/J2z)地层界线进行了重新划分,建立了新的分层方案。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侏罗系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车莫古隆起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为一个南西-北东走向的燕山期古隆起,现今构造为由北向南倾斜的单斜。该区侏罗纪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发育多个削蚀和上超不整合面,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地区。通过地层剥蚀厚度恢复主要方法与相关条件的分析,根据研究区实际地震资料特征,采用地震剖面直接追踪法、参考层厚度变化率法和邻层厚度比值法,对车莫古隆起区侏罗系头屯河组、西山窑组、三工河组的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其最大剥蚀量均分布在奎屯-莫索湾一带,各层最大剥蚀厚度为260 m、340 m和140 m。其中古隆起高部位的西山窑组剥蚀量可能是由两期构造运动造成的,三工河组剥蚀量的产生可能来自后期构造运动。通过分析剥蚀厚度平面分布特征与古隆起形成、演化之间的关系,指出早侏罗世末期是车莫古隆起的雏形期,西山窑组沉积期是车莫古隆起的逐渐发育时期,侏罗纪末期是车莫古隆起快速发育时期。大量剥蚀产物的搬运为古隆起翼部斜坡区地层岩性圈闭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车莫古隆起南部斜坡区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6.
吐哈盆地丘东凝析气田主力产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中部的砂岩层,可分为上气藏(X4-X5)和下气藏(X6-X9),上、下气藏的储集体虽然都是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坝和分流河道砂体,但在储集物性、非均质性和砂体几何形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通过基准面旋回的划分和沉积微相研究,指出上、下气藏因其所处的旋回位置及相分异作用不同,储层非均质性和砂体几何形态存在明显差异,上气藏储层物性明显优于下气藏。该研究表明,基于基准面变化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可有效地用于预测储层的纵横向分布,对油气藏开发部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骅坳陷埕北断坡不整合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骅坳陷埕北断坡处于歧口凹陷向埕宁隆起过渡的斜坡带上,发育多个不整合,这些不整合对该区的油气成藏起重要作用。利用地震资料,在剖面上将不整合划分为5种类型:褶皱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其中平行不整合分布在凹陷区,褶皱不整合分布在基底,断褶不整合分布在大断裂下降盘,削截不整合分布在大断裂上升盘,而超覆不整合多分布在隆起斜坡区;利用测井资料,在纵向上将不整合划分为3层结构:不整合面之上岩石、风化粘土层及半风化岩石,由于每层结构的岩性与厚度不同,形成ACE型、ADE型、BCE型和BDF型4种岩性配置模式。不整合构成埕北断坡油气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同时在其之上形成超覆不整合油气藏,在其之下依靠风化粘土层遮挡形成削截不整合与褶皱不整合油气藏。勘探证实,研究区众多油气显示或油气藏均位于不整合面上、下50 m范围内。开展不整合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将拓宽黄骅坳陷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空间,对我国东部油气资源挖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New oil reservoirs have been discovered recently in the Jurassic Toutunhe Formation in the Fudong slope, Junggar basin in China.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lateral petroleum migration in the Jurassic System in the Fudong slope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strata,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reservoir rocks and geochemistry on oil–source correlation and oil–oil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ydrocarbons of the Toutunhe Formation were primarily derived from the Middle–Lower Jurassic and Middle Permian source rocks of the western Fukang Depression and migrated along the axis from west to east. The thickness, sand/strata ratio,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Toutunhe 2 member are all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Toutunhe 1 member, making it the main carrier bed of the hydrocarbons lateral mig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