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银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70年代以来,“黄金热”促使地质工作者对金银矿床进行了大量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将尽量详细地介绍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在此之前,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包裹体的研究史,以加深我们对包裹体研究趋势的认识。1 历史回顾 最早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1818年,Breislak等第一次对包裹体进行了成分分析,目的是证明矿物和岩石是从水中形成的。在以后的数十年中,Sorby和Zirkel等在流体包裹体研究方面获得了具有实质性的成果。Sorby(1858年)认为包裹体  相似文献   

2.
构造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较早的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思想是“经受着变形的岩石可以发生化学变化”( Sorby,1863).经过长期、广泛和深入研究,相继提出了应力矿物、构造变质、构造动力成岩成矿、改造成矿、构造相和构造地球化学等概念和认识,揭示了构造作用在控制岩石形成和变形过程中还影响其中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分异和成矿等,推动了大地构造、区域地质、...  相似文献   

3.
压溶是岩石变形的重要机制之一。它与晶内变形和晶间变形是岩石变形的三个重要机制。压溶是岩石在差应力(differential stress)的作用下,可溶性物质(通常是石英和方解石)的溶解、运移和再沉淀的过程(Sorby,1853;Ramsay,1967;Elliott,1973)。理论研究表明,压溶是一种粒界扩散过程(grain boundary diffusion),并遵守扩散定律(diffusion flow law),(Elliott,1973;Rutter,1976)。Elliott(1973)认  相似文献   

4.
论构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构造地球化学是一门介于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化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的创建是和当代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就国际而言,构造地球化学研究从19世纪索尔贝(H.C.Sorby)提出构造地球化学的萌芽思想,到20世纪60年代范菲(W.S.Fyfe)开拓构造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直到80年代佐勒金(Л.П.зорькин)展开构造地球化学的实践应用,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研究历史阶段。其研究的内容和步骤则包括相关解释、实验模拟、实践应用和基础理论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铂(族)矿研究的历史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铂(族)矿的研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世界范围掀起一股铂(族)矿研究热。我国铂(族)矿研究起步较晚,因此,更有必要对此问题予以讨论。简单回顾铂(族)矿的研究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 1.1 显微镜研究阶段关于铂(族)矿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在W.Nicol(1768—1851)和H.C.Sorby(1826—1908)发明了显微镜并在镜下可以观察薄片之后,就进入罗森布什(1836—  相似文献   

6.
汞在地壳、岩石和疏松沉积物中的分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迟清华 《地球化学》2004,33(6):641-64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析测试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积累了汞在岩石和疏松沉积物大量可靠的分析数据,发现引用20世纪70年代前发表的有关汞的地壳丰度及岩石和沉积物中的平均含量作为衡量标准已不适宜.本文根据近20年来发表的有关汞在地壳、岩石和疏松沉积物中含量的文献,结合作者在地壳元素丰度研究中积累的大量岩石中汞含量的可靠数据以及IGCP360"全球地球化学基准"计划获得的国外沉积物中汞含量的可靠数据,综合给出了汞在地壳、出露岩石地壳的丰度分别为7 ng/g和13 ng/g,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2.5 ng/g、6.9 ng/g、22.6 ng/g和8.6 ng/g,大陆疏松沉积物、水系沉积物、泛滥平原沉积物、土壤和浅海沉积物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0 ng/g、60 ng/g、60 ng/g、65 ng/g和25ng/g.  相似文献   

7.
前言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于1997年12月11日在石油大学(北京)召开了"深层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本期"地质力学学报"深层岩石力学专集选登的是这次学术讨论会提交的部分论文.这本专集的出版目的在于交流深层岩石力学研究成果,拓宽深层岩石力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因此,专业委员会希望广大的岩石力学科技工作者能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深层岩石力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使其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岩石中的某些标志(如鲕、砾石等)分析自然变形岩石中的有限应变,对了解变形岩石构造的几何特性、形成方式及其应变历史,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早在19世纪中期,西方一些学者已开始利用变形化石作为应变标志研究地质构造(特别是劈理)的成因.此后,不少学者利用岩石中的应变标志对变形岩石中的构造以及区域的应变历史进行了研究.其中尤以克鲁斯(E.Cloos,1947)利用鲕石的变形研究美国马里兰州南山的岩石变形,是一次系统的尝试.在《岩石的褶皱和断裂》("Folding and fracturing of rocks",1967)一书中,兰姆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科洛火山群富钾火山岩主要岩石组合为碱玄岩、响岩等岩石,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等特征研究表明,其岩浆来自上地幔并为板内裂谷环境,是上地幔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喷至地袁冷凝形成的.岩石中幔源金云母、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研究表明,科洛地区的上地幔是"过热"的,这种"过热"的状态,正是诱发大陆裂谷构造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从岩石力学角度出发,根据应力及应变关系中岩石内部结构面的微观变化入手,以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层段为例,在模拟地层条件下,利用"MTS岩石物理参数测试系统"对该区岩样进行了力学参数测试.通过对岩石样品抗压强度、抗张强度及泊松比等统计数据分析,在揭示地层岩石力学性质变化规律的同时又论证了岩石力学原理在地层中的适用性,并指出岩石力学分析对于油气储层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所有岩石均或多或少具有磁性.一部份是在现在地磁场感应磁化下获得的,这种磁性称为感应磁性.一部份是在岩石形成时的地磁场作用下获得的,其磁化强度向量方向与它形成时的地磁场一致,因为是把从前地磁场的情况作为"化石"保存下来,所以称为"化石磁性",或者称为天然剩余磁性(NRM).由于岩石天然剩余磁化强度与岩石形成时的地磁  相似文献   

12.
前言岩石的化学分析法,早在20世纪初期由W.F.希里布兰德(Hillebrand)和H.S.华盛顿(Washington)进行过较详细的研究。其中特別是华盛顿为了探索各种岩石中元素的平均含量,曾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1936年,A.W.格罗维斯(Groves)编写了“硅酸盐分析”一书,书中內容与华盛顿的岩石化学分析方法大同小异。随后这方面的文章和书籍不断的增多。  相似文献   

13.
扬子西缘岩浆岩广泛发育,构成了"康滇地轴"的主体.新元古代岩浆岩尽管在地表上各杂岩体呈独立圈闭的形式出现,但主要的岩石组合与时代都可以对比.按侵入时序和岩石类型,可划分为辉长岩-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二长-正长花岗岩3个岩石组合系列.  相似文献   

14.
岩石学中,中文以"苦"字命名的岩石仅有苦橄岩和苦橄玢岩."苦"字是从日文转译而来,是镁的意思,因该岩石中主要造岩矿物为富镁的橄榄石.日文中镁(グト)音为Kaodao,为中文"苦"的谐音,因得译名.  相似文献   

15.
粤东北回龙岩体岩性为弱片麻状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岩石普遍发生白云母化及交代蠕虫结构.副矿物组合属磷灰石-磁铁矿-榍石型.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主要具"S"型花岗岩的特征.岩体的单颗粒锆石年龄为(440±14)×106 a,成岩时代为晚奥陶世.  相似文献   

16.
智能岩石力学及其内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针对岩石力学研究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信息时代的要求, 提出了21世纪的智能岩石力学的新思想和研究内容。它是综合现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系统研究岩石工程问题, 提高岩石力学解决复杂问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2011年6月1日,《岩石矿物分析》(第四版)首发仪式在北京世纪国建宾馆隆重举行。《岩石矿物分析》(第四版)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尹明研究员、李家熙研究员主编,2011年2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620余万字,地质分析知识涉及面广,编写工作量浩大,55家单位200多名撰稿人参加编写工作,编纂工作历时5年,可谓是中国地质分析史上一项"浩大工程",也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地质  相似文献   

18.
当前,恢复变质岩原始成分的各种岩石化学方法颇为流行.这些方法都是以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总化学成份或其个别组分不发生变化的原则为基础的.在查明带状变质杂岩发育区的地质特征时有必要运用这些方法.但困难在于,许多情况下用这些方法不可能恢复混合成分的岩石和在非等化学条件下蚀变的岩石.为此,作者提出了定量-矿物恢复法(KMP法).它的基本前提是:1)在非等化学变质作用和交代作用情况下,几乎总保留有残余区段,对其进行研究可以获得岩石原始成分的信息;2)对于正常的"等化学"变质作用,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含量与岩石的原始化学成分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古代深海硅质岩-粘土岩-碳酸盐岩系列(SAC)是沉积在远洋或深海的硅质岩、粘土岩和碳酸盐岩及其过渡岩石类型的统称.在借鉴现有相关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三端元矿物组成的SAC岩石系列的三角图分类新方案.以碳酸盐矿物-粘土矿物-石英作为三端元组分,按照"纯"(>90%)、"主"(50%~90%)、"质"(50%~25%)、"含"(<25%)的定量分类标准,并利用等边三角形中线,将SAC岩石系列划分为4大类21类.利用新的分类方案,将下扬子地区寒武统SAC岩石系列划分出硅质岩大类、碳酸盐岩大类和混合泥岩大类,描述了它们的岩石学特征.该SAC岩石系列体现了自下而上由硅质岩端元向碳酸盐岩端元混合沉积演化的趋势.对国内外典型SAC岩石系列重新分类的结果表明,新的分类方案能够清晰反映端元矿物之间混合沉积演化的趋势.SAC岩石系列的分类和命名是定量描述古代深海或远洋沉积作用的基础,也是探索其沉积环境演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兴宁温公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与霞岚岩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温公岩体由含辉石、角闪石的钾长花岗岩和花斑岩构成,其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特征表明,岩石主要具"I"型花岗岩的特征.岩体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80±1)×106 a,成岩时代为早侏罗世,主要由幔壳混熔或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原生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与霞岚岩体岩石发生同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