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以滇东北地区为例,通过对遥感地质异常的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滇东北地区对ETM遥感图像进行岩性及构造的解译、遥感光谱异常提取等手段获得7项遥感地质异常信息因子,在GIS软件中,利用缓冲带(buffer zone)等方法将线性地质异常转化为面状异常,并通过空间分析确定各种遥感异常与已知矿产当量的关系,计算各主因子的二级因子得分,形成成矿预测栅格图像。通过栅格图像各通道间的复合运算分析进行遥感综合异常的定量圈定,最终在工作区圈定了多个不同级别的遥感综合异常。  相似文献   

2.
地质复杂度与成矿预测之间的关系--以兰坪盆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复杂度是由赵鹏大院士提出的地质异常圈定方法之一。它综合了地质、遥感等各种有利的成矿因素,充分发挥其定量化和综合性分析的特点,对各种控矿因子进行加权得分,进而圈定了6个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3.
镇康芦子园地区遥感和GIS成矿预测示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遥感及GIS技术,对云南省重要原矿化集中域-镇康芒子园地区进行成矿预测示范的方法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在GIS平台下,充分利用遥感图像多功能处理成果及遥感地质解译数据,综合地物化遥信息,建立遥感地质成矿模型并类比外推,在芦子园地区进行成矿预测。经对预测靶区进行野外查证,不仅发现已有多个民采点存在,且可望近期会有找矿突破,充分说明遥感和GIS成矿预测的方法技术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4.
王雅丽  崔银亮 《云南地质》2010,29(4):438-443
根据遥感构造、含矿岩性地层、岩石蚀变异常等多种遥感地质信息,采用地质异常单元统计预测方法,对毛坪铅锌矿进行多元信息成矿预测,明确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5.
遥感技术以其独特的空间和波谱特性,使其在成矿预测中的地位更加稳固,它可以宏观、多方位地对矿床存在的有利区域加以预测;地质异常作为一种新的地质理论,通过定量统计分析方法把各种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进行成矿有利度分析。地质异常场是一个综合异常场,是各种成矿地质因素的综合反映。地质异常综合评价更多是侧重于微观的、局部的分析。基于遥感技术和地质异常理论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将遥感和地质异常相结合,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并在成矿预测中得到了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遥感作为一门新学科引进地学领域,大大深化了地质科学的研究。通过对遥感信息的深入研究,可为地学特别是成矿预测学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有用信息。本文阐述了遥感异常的概念、产生原因、分类、提取方法及其与地质异常、物探异常、化探异常的关系,对遥感异常的研究意义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综合研究区域地质、控矿因素、物化控、遥感等信息的基础上,总结出该区金矿成矿的空间结构性规律、时间过程性规律和运动因果性规律,确定了找矿标志,指出了找矿方向和成矿有利区。  相似文献   

8.
云南个旧矿区卡房矿田遥感地质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云南个旧矿区卡房矿田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矿田的遥感线性构造特征、环形(弧形)构造特征及线环构造组合特征,通过等值线法显示和计算遥感综合信息量,由遥感综合信息量频数曲线图的拐点确定了找矿信息临界值为7.5和15.划分了一、二两级找矿远景单元,类比已知成矿区,最后提出了五个成矿预测区。  相似文献   

9.
金矿综合信息成矿系列预测理论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金的区域成矿预测,系统地阐述了综合信息成矿系鲁预测的基本概念以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遥感地质基础,阐明了综合信息成矿系列找矿模型的特点和作用,针对目前找矿预测存在某些问题,提出了找矿预测应遵循的原则,并初步建立了综合信息成矿系列预测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黔东南破碎蚀变岩型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及富集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地质、地球化学、遥感等多方面分析探讨破碎蚀变岩型金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及富集规律,提出该类金矿与脉金在成矿上具有相类同的成因,指出了寻找破碎蚀变岩型金矿的方向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遥感标准影像图制作、地质构造的解译推断和遥感蚀变信息提取等研究,将我国大陆划分为8大遥感特征区,对多条巨型控岩控盆断裂的分布特征进行修正和补充,在多个预测工作区中发现了隐伏断裂、火山机构、岩溶漏斗等,通过分析预测区内构造斜坡带和局部排泄带分布、岩体和断裂带的蚀变等成矿条件,结合铀矿地质信息预测了92片有利成矿区。  相似文献   

12.
在华北地台北缘中新生代火山岩发育区,发现大型铀钼矿床,其外围被第四系广泛覆盖。为了进一步扩大找矿,我们采用了以遥感图象、地质图件、航磁、航放资料为基础信息的多元信息计算机综合分析技术。通过已知成矿模式的建立,对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与基础信息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对这些相关信息在图像处理系统中进行的组合显示分析,从而确立了各类地质体及控矿地质要素复合集聚区的多参数影像模型;查明了它们的空间分布规律;圈出了5个主体火山机构;发现了大规模蚀变带及其与铀矿化异常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据此编制出反映该区成矿地质环境的第四系覆盖层下深部地质构造影像图及成矿远景区影像图,在某一远景区内用航空彩色红外图像及侧视雷达图像进行解译,圈定了5个隐伏次火山岩体。经钻探验证了它们的存在并发现工业铀矿化。这一切都为已知矿区的外围扩大找矿工作起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产铀盆地之一, 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本文通过总结该盆地的砂岩型铀矿调查研究成果, 系统梳理铀矿成矿地质条件, 探讨关键控矿要素和找矿潜力。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外部蚀源区铀源丰富, 北部造山带地质体的Th/U比值和ΔU铀迁移量相对最大, 对盆内的铀源贡献率最高; 盆缘斜坡带发育的微隆起带构造控制了铀矿床的空间定位, 断裂构造对盆地西缘和西南缘地区的铀成矿发挥了控制和改造作用; 古气候、沉积环境决定了由盆地东南部向西北部地区, 含铀层位由直罗组下段下亚段逐渐演变成直罗组下段上亚段, 表现了明显的迁移规律性; 直罗组下段的煤线和碳质泥岩发育特征制约了铀矿层的空间分布; 铀矿体主要发育在辫状河主河道边部和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 优先富集于有机质丰富、非均质性强、岩性多变的部位。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6个关键控矿要素和相关找矿判别指标, 针对盆内5个铀矿(矿化)集中区分析了砂岩型铀矿的找矿潜力, 提出了下一步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4.
安徽庐枞盆地与正长岩有关的成矿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安徽庐枞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定位于扬子板块、华北板块与大别造山带之间,为一中生代陆相火山岩断陷盆地。庐枞盆地内广泛发育中生代岩浆活动,包括龙门院、砖桥、双庙、浮山4个旋回的火山岩及同期次侵入的中酸性岩体。盆地中成矿作用类型丰富,矿种多样,与龙门院旋回有关的潜火山热液型铅锌矿床、与砖桥旋回有关的玢岩型铁矿床是盆地中重要的成矿作用系列,以往工作较为全面地对这两个成矿系列进行了研究。随着近几年找矿工作的突破,盆地中与正长岩类有关的铁氧化物-铜-铀矿床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以深部探测ZK01孔深部铀矿化、马口铁矿、黄梅尖岩体周边铀矿床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区域与正长岩类有关的铁氧化物-铜-铀矿化系列,为庐枞整装勘查区找矿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随着铀矿床尤其是砂岩型铀矿勘探和开发的迅速发展,砂岩型铀矿沉积学的概念应运而生。铀矿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铀的成矿作用、形成环境、含铀岩(层)系特征,以及沉积作用控制下铀的富集机理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它综合了铀矿地质学、盆地分析等学科的内容,具有较明显的学科交叉特点。砂岩型铀矿沉积学是铀矿沉积学最典型的代表,它以盆地分析、砂岩型铀矿地质学为重要理论平台,结合沉积学技术方法,具体研究砂岩型铀矿形成的物质来源、成岩作用与铀的预富集、沉积物的结构构造与渗透性、沉积体系与含铀岩系分析、流体作用与后期改造、层序地层与铀的空间分布、铀富集因素与沉积和古气候环境,沉积作用因素与砂岩型铀矿预测,以及管理信息化的三维可视化建模等。以新疆伊犁盆地、吐哈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等地区代表性砂岩铀矿为实例,从铀矿聚集与沉积物形成—演化过程、沉积物特征及沉积体系分析与铀矿聚集、层序地层学与铀聚集作用等方面分析了铀矿沉积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认识。同时对铀矿沉积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砂岩铀矿“大规模成矿作用”和铀的“超常富集”关键地质环境、含铀岩系沉积与铀的空间分布、多种高新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将是铀矿沉积学未来研究和发展的重点。由于铀矿沉积学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的重要性,并且其涉及沉积学学科的方方面面,因此有理由相信,铀矿沉积学未来可能作为沉积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将得到更好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Meso-Cenozoic intracontinental orogenic processes in the Tian Shan orogenic bel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andstone-hosted uranium deposits in the intramontane basins and those adjacent to the orogen. The Sawafuqi uranium deposit,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Tian Shan orogenic belt, is investigated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uranium mineralization and orogenies. Recent explor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wafuqi uranium deposit has tabular, stratiform, quasi-stratiform, and lens-like orebodies and variou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typical interlayer oxidation zone sandstone-hosted uranium deposits. Systematic studies of ore samples from the Sawafuqi uranium deposit using a variety of techniques, including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 α-track radiograph, electron microprobe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uggest that uranium mineraliz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pyrite and organic matter. Mineralization-related alterations in the host rocks are mainly silicification and argillation including kaolinite, illite(and illite-smectite mixed layer) and chlorite. Tree stages of mineralization were identified in the Sawafuqi uranium deposit:(i) uranium-bearing detritus and synsedimentary initial pre-enrichment;(ii) interlayer oxidization zone uranium mineralization; and(iii) vein-type uranium mineralization. The synsedimentary uranium pre-enrichment represents an early uranium enrichment in the Sawafuqi uranium deposit, and interlayer oxidation zone uranium mineralization formed the main orebodies, which are superimposed by the vein-type uranium mineralization. Combining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th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Meso-Cenozoic orogenies of South Tian Sha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ynsedimentary uranium pre-enrichment of the Sawafuqi uranium deposit was caused by Triassic Tian Shan uplift, and the interlayer oxidation zone uranium mineraliza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Eocence-Oligocene period, when tectonism was relatively quiet, whereas the vein-type uranium mineralization took place in relation to the strong orogeny of South Tian Shan since Miocene.  相似文献   

17.
傅成铭  邱林 《新疆地质》2006,24(2):192-196
在分析了十红滩矿床地质构造背景、主要断裂和褶皱构造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吐哈盆地十红滩矿床具有断块构造活动的特点,并将该区划分为4个不同特点的断块区,论述了各断块构造的地质特征和对地下水及铀矿化的控制作用;将盆地演化与铀矿化划分为盆地基底形成、沉积建造形成、盆地改造及铀矿化3个大的阶段和若干次级阶段,指出了盆后构造对铀矿化的分布和矿体的产出状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滇西龙川江盆地中南部砂岩型铀矿成矿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龙川江盆地中南部的沉积特征、构造特征及含矿岩系特征,提出铀成矿与构造演化中的2个沉积间断面关系密切。通过对龙川江盆地中南部铀矿化特征的研究,在382矿床内发现了沥青铀矿、铀黑和磷钙铀矿,在381矿床发现了超显微状放射性矿物,并根据龙川江盆地中南部382矿床成矿年龄的研究,提出了龙川江盆地中南部铀矿化的多阶段成因。  相似文献   

19.
金和海  张鸿  刘秋德 《铀矿地质》2007,23(2):101-108,128
盛源火山盆地南部——坝口地区的钋法和地电提取铀钼测量成果显示,剖面中多段出现^210Po、U、Mo复合异常、峰形显著,反映岩石或土壤层中存在富集现象。经与已知深部见矿勘探剖面的曲线对比分析,认为,复合异常与深部铀矿化相关,结合区内铀成矿地质条件,预测了铀成矿有利的部位。  相似文献   

20.
对红层(盆)内外铀矿化的几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立祥 《铀矿地质》1991,7(2):74-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