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直进演化抑或分支演化──中国的人类化石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银运 《第四纪研究》1999,19(2):106-112
和县、巢湖、周口店和金牛山的人类化石表明,直立人有可能延续到0.200MaB.P,智人至少可上溯到0.310MaB.P。考虑到郧县人类化石有可能是代表智人,而不是代表直立人,则智人的历史可提早到蓝田直立人的年代。直立人与智人在生存年代上的重叠,提示了人属成员的演化不是以“直进演化”的形式实现的,如果把直立人和智人看成是两个不同的种的话。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蓝田直立人化石以来,陕西已经发现了8处更新世古人类化石地点,成为中国人类化石资源分布密集区之一。陕西古人类化石涵盖了直立人、早期智人至晚期智人的人类演化阶段,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连续的人类演化序列。在蓝田公王岭、蓝田陈家窝子、洛南龙牙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属于直立人,在大荔甜水沟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属于早期智人,在志丹、黄龙、长武、南郑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属于晚期智人。陕西丰富的古人类化石对于研究直立人在欧亚大陆早期人类扩散和迁徙过程、早期现代人多地区起源、中国古人类演化的关键阶段等一系列关键学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吴汝康 《第四纪研究》1994,14(4):316-322
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从而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猿人(直立人)被当时人类学界承认为最原始的人类,确立了直立人为人类发展史的第一个阶段。19世纪末E.Dubois发现爪哇猿人的过程。他终生坚持猿人既非猿又非人的观点,引起长时期的争论。从1924年起,又发生了南方古猿是人还是猿的争论,为北京猿人化石的发现被广泛接受奠定了基础。本世纪30年代以来,在亚、非、欧三洲的许多地点,有了更多的直立人化石的发现。在直立人化石的研究中,出现了直立人的分类问题,直立人与智人的界限问题,年代测定的准确与否对确定直立人系统关系的重要性,以及直立人与智人的连续性和替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吴汝康 《第四纪研究》1995,15(2):156-161
从古猿到能人的时期,在中国发现的化石,最重要的是在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的禄丰古猿和在广西、湖北等省发现的巨猿。从猿到人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开始的标志是两足直立行走,完成的标志是开始制造工具,社会形成。意识和语言萌发于制造工具之前。从直立人到智人的时期,在我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的地点,主要有北京周口店、云南元谋、陕西蓝田陈家窝和公王岭以及安徽和县等;早期智人化石的地点,主要有陕西大荔、辽宁营口金牛山、广东马坝、山西丁村和许家窑等;晚期智人化石的地点,主要有广西柳江、四川资阳、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等。我国发现的各种人类化石,从直立人到晚期智人以至现代人,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形态性状,表明其有一定的继承性,因此,支持现代人的多地区起源说。现代人仍在进化之中。明显表现在现代人的体外进化和精神进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广西北部平乐县鸡母岩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进行了研究,认为形态学上区别于中国直立人和早期智人,而与晚期智人相似.与之共生的哺乳动物群,包含绝迹种猩猩、大熊猫和绝灭种东方剑齿象、中国貘,指示其时代在晚更新世.平乐人类化石的发现,为研究现代人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直立人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已发现的化石表现中国直立人的分布北至39°41′N,南至25°45′N,东达118°09′E,西抵101°55′E。中更新世可供比较的重要化石有周口店、和县及汤山的头骨,周口店、陈家窝及和县的下颌骨;早更新世有公王岭和郧县曲远河口的头骨,元谋和郧县梅铺的门牙。比较的结果显示各地的化石之间有同也有异,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各地点化石之间的变异足以表现那时中国的人类可以像现代和新石器时代那样划分为南、北两大人群。中国的直立人有许多形态特征与中国的化石智人一致,个别标本还有个别特征与中国大多数标本不同,却在西方有较多的出现,这些现象支持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假说。  相似文献   

7.
周口店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变迁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了周口店地区80多年来在第四纪地质、古人类、考古及环境研究方面的成果和重要进展,简要地展望了今后的工作。在过去的80多年中,在周口店发现了丰富的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化石以及大量的旧石器;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第四纪地层层序;发现了早更新世的古冰楔,并命名为太平山冰缘期;第1地点记录了中更新世三次明显的气候冷暖波动。今后应注意早更新世新地点寻找,人类的进化及"北京人"的社会行为研究,环境标志及环境事件的细致研究,生物-气候事件的对比研究,建立周口店的生物-气候事件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8.
季强  季燕南  王旭日 《江苏地质》2018,42(3):349-350
科学界普遍认为海德堡人是现代人、尼安德特人以及神秘的"杰尼索娃人"的共同祖先。就在海德堡人发现之后25年,即1933年,中国东北哈尔滨的一位农民被日本军队强征去当劳工,在修建东江桥时发现了1件非常奇怪的人头化石,该化石显得十分粗壮,而且眉骨特别厚。这位农民虽然对海德堡人一无所知,但意识到这件人头化石可能非常珍贵,没有将其交给日本兵,而是偷偷地带回家,包裹好后扔进了自家的水井中,连夜用土将水井封埋。2017年,他的孙子在桂林遇见了季强并讲述了此事,经劝说,将这件人头化石捐献给了河北地质大学,永久性收藏于该校的地球科学博物馆。这件人头化石十分完整,许多形态特征与欧洲发现的海德堡人非常相似。目前,季强正在组建研究团队,对这件珍稀的古人类头颅化石开展研究。研究成果有望改变人们对人类发展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详细介绍了8 Ma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地球上主要发生过3次冷气候事件:第一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7 Ma,一股强烈的干冷气流刮过欧洲大陆,穿越赤道地区直达非洲大陆,使得原始森林开始萎缩,面积的缩小导致古猿与人类发生演化分异;第二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4.2 Ma,那时干冷气候持续发展,非洲大陆的原始森林进一步萎缩,并逐渐演化为稀树草原,出现了南方猿人和傍人;第三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2.3 Ma,全球气候变化波动较大,冷-暖气候交替发育,地球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属),并逐渐演化成现代人。根据目前的研究,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与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人类演化历史大致可分为7个时期:撒海尔猿人—原初猿人时期、地居猿人时期、南方猿人—傍人时期、能人—鲁道夫人时期、匠人—直立人时期、先驱人—海德堡人时期和智人时期。  相似文献   

10.
王wei 《广西地质》2000,13(3):27-32
文章回顾20世纪以来,在广西发现的重要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包括4个巨猿化石地点、13个晚期智人化石地点以及一系列旧石器。对柳江人遗址等的地层和年代学进行了综合研究,对国际学术界关于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连续演化说”将提供强有力的证据;百色盆地旧石器的综合研究,将对恢复早中更新世的环境和早期人类迁徙、扩散的模式,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学说在中国的实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新智 《第四纪研究》2006,26(5):702-709
关于现代人起源主要有两种学说:多地区进化说和近期出自非洲说。文章介绍了中国人类进化的假说:'连续进化附带杂交’。构成这个假说的基础的中国资料为多地区进化说提供实证。其直接证据来自人类化石,包括中国人类化石具有一系列共同特征,直立人与智人之间有形态学上的镶嵌,中国化石中有表现西方基因的形态学证据。另外,本文还简略介绍了用DNA研究中国现代人起源目前达到的结论,并从体质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环境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等诸方面的资料对这个结论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华南地区第四纪喀斯特洞穴堆积中常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广西崇左地区已发现多处含有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的第四纪不同时期的洞穴化石点,在其共生的动物群中,对生物地层和环境变化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且化石数量最多、演化特征最显著的种类之一是独角犀(Rhinoceros)。近期早更新世犀类化石的研究有较大进展,但中晚更新世时期的犀类化石却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产自中国广西崇左更新世中晚期的武鸣楼山临佛洞、公鸡山愚公洞、木榄山智人洞以及芭仙洞这4个化石地点的犀类新材料,依据牙齿的大小和其形态特征分别将其归入了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爪哇犀相似种(Rhinoceros cf.sondaicus)和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通过对华南地区第四纪独角犀的系统研究表明,爪哇犀(R.sondaicus)在此地区从早更新世中期一直持续到全新世;中国犀(R.sinensis)则从早更新世晚期延续到晚更新世;暂时没有发现印度犀(R.unicornis)的化石。颊齿特征分析表明,扶绥犀(Rhinoceros fus...  相似文献   

13.
大荔人化石层位上限年龄的地质学证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8年春刘顺堂在陕西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东的甜水沟发现一个比较完整的人头骨化石,属早期智人中较古老的类型,代表一个新的亚种-智人大荔亚种(Homosopiensdaliensis),俗称大荔人[1]。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空缺。据铀系年龄,大荔人的时限为019~0.23MaB.P.[2]。1998年春我们考察了大荔人头骨化石地点及附近的地质地貌,对黄土一古土壤序列给予特别的注意。在地貌上,化石地点位于洛河左岸合阳黄土源的段家梁。段家梁附近发育有两级黄土台地。第2台地由洛河第3级阶地及上覆黄土-古土壤序列两部分构成。洛河第3级阶地的层序自下而上为:1)淡黄色粗砂砾石层,150cm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类化石研究对古人类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新智 《第四纪研究》1999,19(2):97-105
中国人类化石研究为古人类学增添大量具体资料,并且促进了人类进化理论的发展。北京直立人化石的研究将人类的化石记录肯定地推前到0.50MaB.P。对大量化石的研究将中国人类进化归纳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模式。这是对近年古人类学两大热点之一的现代人起源争论中关于东亚现代人来源的一项重要的贡献。此外,中国人类化石的研究还揭示在各个时期中中国的古人类存在明显的地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5.
尹继才  吕林素 《地球学报》2005,26(5):473-474
笔者在北京地区首次发现石松化石,发现地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以北约8km处的杨坨煤矿中(图1)。早在1916年,叶良辅等就在北京西山做了大量的地层工作,在《北京西山地质志》中称为石炭纪杨坨煤系,该地层称为杨家坨煤系。1928年,杨曾威等在杨坨煤矿区做了详细的地层工作,根据岩性差异划分为:下杨家坨煤系(相当于本溪系和太原系),中杨家坨煤系(相当于山西系),上杨家坨煤系(相当石盒子系)。后又有熊秉信、李悦言、杨杰和李星学等分别在此做过地层划分工作。1961年,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陈芬老师带学生实习,又做了大量的地层剖面测量和动、植物化石的采集工作,后该地质大学古生物教研室的杨关秀又做了许多古植物化石的采集和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16.
红土地质考古带和早期人类进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慰文 《第四纪研究》2000,20(5):481-487
分布在旧大陆热带、亚热带的红土是一条巨型纬向地质体、它汇集了迄今已知年代 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遗址,是研究人类起源、人类最初扩散以及同时期全球环境变迁的信息载体。近年亚洲红土地质考古带的重大发现表明,亚洲、非洲最早出现的人类在年代上、体质特征上和文化面貌上都十分接近。这个事实将对人类演化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青海油田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合作,在柴达木盆地昆2井井深5120~5140 m发现南星介化石带。通过对比柴西地区和柴北缘地区南星介化石带的发现层位,并将该化石带顶界在地震剖面上进行标定追索,认为南星介(Austrocypris)是柴达木盆地下干柴沟组下段上部的标准化石。从发现南星介化石并标定有T4反射界面的冷科1井(或深88井)开始,沿地震测线向昆2井进行追索,经时深转换,将昆2井5040 m处标定为下干柴沟组上段与下段的分界。两井之间T4(下干柴沟组上、下段分界)、南星介化石带顶界和T5 (下干柴沟组底)呈3条平行线,表明其得到闭合验证,下干柴沟组上、下段的分界划分合理。因此,生物地层学与地震地层学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对比柴达木盆地陆相新生界红色碎屑岩区的地层。  相似文献   

18.
钱迈平  邹松梅  李爽  等 《江苏地质》2016,40(4):545-551
江苏省泗洪县石集乡毛山村在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期间,在上更新统塔兰托阶戚嘴组上部棕黄、棕红色粉砂质亚黏土夹浅灰绿色粉砂层中发掘出一体形巨大、保存较完整的淮河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huaihoensis Qi, 1999)骨架化石。虽然中国许多地方的第四纪地层都发现了古菱齿象化石,但多为零散的牙齿和残破的骨骼。此次出土的标本显示,其巨大的门齿说明该象为雄性,第3臼齿磨损程度反映其死亡年龄约50岁,从其股骨长度推测,可能肩高超过4 m,体重超过10 t。对比世界各地已发现的古菱齿象化石,可见在冰期—间冰期反复交替的更新世,古菱齿象为寻找适合的生存环境不断迁徙。冰期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大陆架浅海大多暴露成为陆地,它们迁徙扩散,追寻合适的生境;间冰期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大陆架完全淹没成为浅海,它们被分隔在不同的大陆和岛屿,为适应不同的生境,各自独立演化。如此反复的迁徙扩散—隔离—再迁徙融合—再隔离的交替循环,导致古菱齿象种群的多样化分异。在食物资源丰富、活动空间广阔、掠食动物横行的大陆,它们体形趋向巨大化,如非洲的瑞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recki),欧洲的古老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antiquus),南亚的纳玛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及中国的淮河古菱齿象;在食物资源和活动空间都很受限制,掠食动物威胁相对较弱的岛屿,它们的体形趋向侏儒化,如地中海岛屿的法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falconeri),马耳他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melitensis),莫奈德里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mnaidriensis),塞浦路斯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cypriotes),哈尼亚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chaniensis),蒂洛斯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tiliensis)及日本的诺氏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naumanni)。由此演化出的物种体形大小差异很大,包含了长鼻目(Proboscidea)最大和最小的个体  相似文献   

19.
辽宁晚侏罗世里阿斯箭蜓科-新属(昆虫纲,蜻蜓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东 《现代地质》1994,8(3):254
本文描述了我国辽宁省北票市上侏罗统义县组中的里阿斯箭蜒科(Liassogomphidae)一新属(Chryjogomphusgen.nov.)。这是里阿斯箭蜒科昆虫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对研究这个类群的起源、演化和地理分布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河套盆地晚更新世晚期化石动物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套盆地上更新统地层发育,在盆地北侧的山前构成台地,为一套黄色、灰白色河湖相砂砾石层,夹黄绿色粉砂、细砂层,产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包括5目19属,其中诺氏古菱齿象化石点9处、披毛犀7处、马鹿7处、大角鹿2处,并发现了属于大角鹿演化晚期阶段的新种化石包头大角鹿。哺乳动物群化石中既有喜冷的披毛犀、普氏野马、马鹿等,也有喜温湿的诺氏古菱齿象。除了象类以树干、干草类为食、虎和鬣狗为肉食类外,其余均为以草原生存的大型食草动物。地层和化石的年龄表明该动物群较萨拉乌苏动物群更为年青,建议定名为包头动物群,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同位素年龄为距今4.0~2.2万年,是在河套古湖周边生息繁演、适应于较为温凉气候条件和稀树草原环境下生存的一个食草动物群,末次冰期以后大多数哺乳动物已灭绝。包头动物群明显地晚于萨拉乌苏动物群,与峙峪动物群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动物群具有较多的相似处,应同属晚更新世晚期动物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