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河北平原出现了大量地裂缝,致使建筑物和道路交通遭受破坏,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危害。断层蠕滑型地裂缝因其延伸长、深度大、破坏严重、防治难度大而更应引起重视,断层蠕滑型地裂缝对河北平原地裂缝的研究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从实地调查的800多条地裂缝中选取了两条典型断层蠕滑型地裂缝——隆尧地裂缝、辛-安-深-饶地裂缝,由物探、槽探等综合勘查手段作为验证,初步分析了该类型地裂缝的成因: 它们受控于断裂活动,区域内的深部构造活动为地裂缝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基础。地下水、地表水的活动对地裂缝的地表开启及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地裂缝灾害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20世纪中期以来地裂缝在我国许多城市开始出现,已成为一种区域性的重要地质灾害,严重危及城市建设与人民生活。文章详细介绍了我国地裂缝灾害的分布特征,总结出地裂缝具有成带性、不可抗拒性、方向性和周期性的灾害特点。以我国比较典型的新构造活动区域-汾渭地堑内的地裂缝为例,从构造活动和地下水开采影响方面分析了地裂缝形成机理,针对地裂缝产生的不同原因,提出了建筑物加固和减少地下水开采等控制及减轻地裂灾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衡水市地裂缝穿越民房,致使建筑物破损,穿过农田使农田毁坏,影响人民生活和安全。分析地裂缝的分布特征和成因机制将有助于对地裂缝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临汾盆地属于成长型盆地,是地裂缝发育较多的地区。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查清了地裂缝的分布概况,总结了地裂缝的平面展布特征,通过探槽揭示了地裂缝的剖面结构特征,并概括了地裂缝的灾害特征。临汾盆地86条地裂缝主要分布在新构造活动强烈的临汾凹陷、侯马凹陷以及襄汾凸起等新构造单元区,与下伏断裂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地裂缝发育的基本特征有平面展布特征、剖面结构特征、运动特征和活动特征。地裂缝平面展布特征多样,具有定向性、多样性、成带性和分段发育特征; 剖面结构有阶梯型、Y字型和梳状型; 运动特征是横向水平拉张、竖直位错; 活动特征具有活动间断、受降雨控制、活动差异和持续扩展。地裂缝引起的地面变形特征可分为剪切型和拉张型。地裂缝对房屋建筑的破坏类型有墙体开裂、屋顶开裂、楼梯断裂和门窗变形。  相似文献   

5.
塌隐地裂缝,改变了地层的几何结构,破坏了三维地震反射层的连续性,出现了反射波同相轴错断、反射层产状变化、反射波能量转换、反射波增多或减少等特征。据此利用石塘湾因果岸三维地震资料对其地裂缝地质灾害形成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实际资料的分析,指出本区地裂缝类型为张跌型,并以较多的资料翔实地说明了诱发本区地裂地质灾害不可分割的五个因素,从而为治理地裂缝地质灾害提供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和治理方向。  相似文献   

6.
地裂缝灾害的发生直接影响着太原盆地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生活,掌握地裂缝的发育规律和成因机理对减少灾害损失显得尤为必要。以地质环境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太原盆地地裂缝的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从主控因素的角度将区内地裂缝划分成采空塌陷成因、地下水超采成因、地震成因、断裂活动成因4种类型。系统分析了各类型地裂缝的力学形成机制,据此提出了防治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环境条件改善、地质灾害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河北平原地裂缝分布广泛、致灾严重,给当地工程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对于河北平原地裂缝的研究主要是发育特征、成因机理以及分布等方面,对该区域场地动力特性的研究不足。为讨论河北平原地裂缝对场地动力响应的影响,分别选取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裂缝(高丽营地裂缝和隆尧地裂缝(构造成因)、大名地裂缝(古河道成因)、唐山地裂缝(地震成因))进行野外地脉动测试,并通过傅里叶谱分析、反应谱分析和Arias烈度分析,揭示了不同类型地裂缝场地的动力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地裂缝对场地卓越频率和卓越周期的影响较小,但对场地动力响应强度的影响较大。在地裂缝附近区域具有放大效应,上盘放大倍数达到2.2~2.7,下盘放大倍数达到1.7~2.4,并随着与地裂缝距离的增大逐渐衰减,一定距离后趋于平稳,且活动性更强的上盘的放大效应更明显。不同类型地裂缝对场地动力响应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但影响范围不同:构造地裂缝场地的放大效应影响范围最大,约24 m,地震地裂缝次之,约22 m,古河道地裂缝最小,约20 m。综合考虑河北平原地裂缝对场地影响范围:上盘约24 m,下盘约20 m。场地放大效应及其影响范围可以为河北平原地裂缝场地工程结构的合理抗震设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山西清徐县地裂缝灾害现状及类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山西省清徐县平泉村武家坡村地裂缝地质灾害的现状和主要特征。清徐县平泉村至武家坡村等7个村庄自2002年春天出现地裂缝以来,其灾害呈现日趋加重的趋势,给当地村民的生产及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经过对平泉村至武家坡村地裂缝的现场实地调查,认为清徐县平泉村-武家坡村地裂缝的分布情况复杂,影响带的宽度从3m左右到100多米不等,凡位于地裂缝带内的大部分建筑物都遭到了破坏。地裂缝带内的地面变形形式有陡降型和缓降型两类,其中位于陡降型变形带上的建筑物破坏最为严重。地裂缝引起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有墙体开裂、地面倾斜、地基下沉、楼梯断裂、门窗变形等多种形式。清徐地裂缝目前仍处于活动阶段,这种活动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建议地裂缝带内的村民应尽快搬迁,并限制其在地裂缝带内的工程活动,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基础上,对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区分布的地裂缝首次进行了伽玛能谱测试,并结合其工程地质条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系统的数理统计分析,发现该区典型地裂缝的辐射缝合曲线均属平稳波动型,裂缝处无明显辐射异常,表明该区地裂缝属于表层拉张地裂缝,展布深度有限,与内动力地质作用无关,同时,在此基础上将其类型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地裂缝的成因机理争论不断,笔者认为活动断层与全新世浅表层开裂两者之间的联动机制为主要原因之一。文章以华北平原典型地裂缝为例,通过详尽地面调查、资料分析总结,结合地球物理勘察、槽探揭露和钻探等多种技术方法,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依据全新世浅表层开裂形态特征,可将华北平原地裂缝划分为全新世节理裂隙型地裂缝和全新世活动断层型地裂缝。(2)节理裂隙型地裂缝开裂的外部条件是华北平原地下水位下降,疏干的松散含水层是地表水沿节理裂缝下渗后的储存场所,是产生渗透压力的原因;而活动断层是产生该类地裂缝的内部因素,两者缺一不可;活动断层型地裂缝实质是全新世活动断层。(3)节理裂隙型地裂缝主要特征是地表局部塌陷、间断性、地表无高差等;活动断层型地裂缝主要特征是连续性强,地表断距明显;地表断距是两种类型地裂缝的最主要区别特征。本文首次以构造活动断层与全新世浅表层开裂两者之间的联动机制为研究线索,阐述了构造活动断层在地裂缝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厘清了地下水位下降所扮演的“角色”,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地质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南海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流花油田新近系灰岩储层为典型的台地边缘生物礁储层。岩石类型包括皮壳状珊瑚藻黏结灰岩、缠绕状珊瑚藻-珊瑚骨架灰岩、泥晶有孔虫-珊瑚藻颗粒灰岩、亮晶有孔虫-珊瑚藻颗粒灰岩、含红藻石灰岩、泥晶珊瑚颗粒灰岩、生屑泥晶灰岩7类。孔缝类型丰富,包括泥晶基质溶孔、粒间溶孔、藻架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体腔孔、晶间微孔7类孔隙及溶蚀缝、珊瑚藻皮壳间隙缝、似缝合线溶蚀缝、构造缝4类裂缝。划分了孔洞-网状裂缝型、孔隙型、裂缝-孔洞型、致密裂缝型4种储集类型。皮壳状珊瑚藻灰岩属于孔洞-网状裂缝型储层,泥晶颗粒灰岩、含红藻石灰岩和红藻石灰岩属于孔隙型,珊瑚骨架灰岩属于裂缝-孔洞型,亮晶生屑灰岩和胶结作用较强的皮壳状藻灰岩属于致密裂缝型。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了不同储集类型的分布,生物礁形成过程中的多期暴露对沉积微相和储集空间有重要影响。沉积-成岩演化过程划分为早期成礁与早期暴露、晚期成礁与次级暴露、埋藏压实与泥岩再造水改造阶段、两期成藏与地下水溶蚀4个阶段。根据沉积-成岩演化分析,预测了研究区储集类型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2.
刘学伟  刘泉声  陈元  李强 《岩土力学》2015,36(Z2):208-214
利用RMT-150C电液伺服机对含不同预制裂隙形式(单、双、T形交叉及X形交叉裂隙)的类岩石试样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系统地研究了裂隙形式对试样强度特征及失稳模式的影响。试验发现,(1)不同裂隙形式下裂隙的起裂破坏模式主要表现为初始裂隙起裂破坏,裂隙形式与破坏模式关系不突出;(2)单轴抗压强度受裂隙形式影响明显,随着裂隙形式由单裂隙到X形交叉裂隙变化,裂隙试样抗压强度呈现增高趋势,同时试样起裂和失稳时的声发射总能量也逐渐增大。进一步对裂隙形式影响强度特征的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成果可以反映不同裂隙形式组合对工程岩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3.
周新桂  张林炎 《地球学报》2006,27(4):323-328
塔巴庙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伊陕斜坡构造带上,构造平缓,一般认为不具备裂缝发育条件,然而大量岩心观察、薄片分析、物性测试、测井及试井资料证实,研究区上古生界发育以垂直或高角度裂缝为主的区域性分布构造裂缝系统,与区域构造变形具有同序性;其次为与地层局部挠曲变形有关的低角度构造裂缝系统。我们结合研究区裂缝系统的形态、产状、密度及裂缝分布范围等表观特征和前人区域应力场演化研究成果后认为,与区域水平挤压应力为主的多期隆升构造有关的区域性裂缝系统在塔巴庙地区天然气成藏过程中起双重作用,在自生自储组合中区域性裂缝以输导作用为主,在下生上储组合中储集作用为主。天然气成藏模式的建立,无疑对塔巴庙主力目的层盒2 3的勘探开发提供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宝刚  高日胜 《现代地质》2014,28(1):149-155
中加里东运动时期,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遭受广泛的水平挤压和构造抬升,奥陶系一间房组和鹰山组顶部地层3次暴露并发生岩溶化,形成多种类型古溶洞,并在喜马拉雅运动中抬升出露地表,现今成为形态各异的露头。通过大量露头观察,依据古溶洞发育形态和空间结构,划分了古溶洞类型,研究了不同类型古溶洞特征及主控因素,以期对岩溶型储层勘探开发提供借鉴意义。研究表明:古溶洞可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管状分支型溶洞为细长管道,可发育多个分支,横剖面近于圆形或椭圆形,受地下暗河控制;单一孤立型溶洞受断层、裂缝、顺层溶蚀等因素控制,横剖面上可出现漏斗形、倒漏斗形、板形和复合型等形态;溶洞群型溶洞受古潜水面和地下暗河的共同控制,纵向上具有分层性,平面上呈片状集中发育,且溶洞之间通过断层、裂缝、小型溶蚀通道相互连通;厅堂型溶洞由宽阔的厅和多个规模较小的堂组成,主控因素是顺层溶蚀。  相似文献   

15.
综合利用大量的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压汞实验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新生界火山岩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孔隙结构进行了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歧口凹陷新生界火山岩孔隙类型主要有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两大类,原生孔隙主要包括气孔与残余气孔、火山角砾间孔和原生缝隙,次生孔隙主要包括溶蚀孔(洞、缝)、构造裂缝和风化裂缝。储层孔隙结构分为5种类型:Ⅰ型、Ⅱ型为较好储层,岩性主要为辉绿岩,其次为凝灰岩;Ⅲ型为中等储层,岩性主要为辉绿岩,其次为玄武岩;Ⅳ型为较差储层,岩性主要为玄武岩;Ⅴ型为非储层,岩性主要为凝灰岩。Ⅲ型所占比例最高,达52%,其次是Ⅱ型,Ⅰ型、Ⅳ型、Ⅴ型所占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16.
利用四川盆地磨溪地区12口井岩心、8口井成像测井资料、14口井的测井评价等资料,系统分析磨溪地区龙王庙组储层特征,划分了储层类型,探讨了储层形成主控因素,预测了优质储层展布。结果表明:1)川中磨溪地区龙王庙组储层主要岩石类型为中粗晶砂屑白云岩,储层中小洞发育,见到大量的构造缝和水平缝,整体表现为中低孔、中-高渗特征;2)龙王庙组储层类型可划分为溶蚀孔洞型、溶蚀孔隙型和基质孔隙型3种类型,其中高角度构造缝、水平缝、网状成岩缝和缝合线4种裂缝与3种储集类型形成整体连通的缝洞体系;3)优质储层主要在中细晶砂屑白云岩颗粒滩相中发育,颗粒滩后期经历3期岩溶作用,特别是表生期“顺层”溶蚀使溶蚀孔、洞型储层横向叠置连片,大面积分布,延伸5~20 km,井间连通性好,形成了孔洞发育的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地表露头、岩心、薄片和测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7油层组陆相页岩层系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发育特征和主控因素进行研究。按地质成因,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7油层组页岩层系的天然裂缝可以分为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两大类,其中构造裂缝主要包括剪切裂缝和张性裂缝;成岩裂缝主要包括层理缝、页理缝和收缩裂缝。不同岩性中的天然裂缝发育情况明显不同,致密砂岩中以构造裂缝为主,层理缝仅在粉砂岩和局部细砂岩中发育;页岩和凝灰岩中页理缝、层理缝和构造裂缝均比较发育。不同类型的天然裂缝主控因素明显不同,构造裂缝的发育主要受岩性和岩石力学层层厚控制;砂岩中层理缝的发育主要受碳质纹层、粘土矿物转化程度等因素控制;凝灰岩中层理缝的发育主要受刚性玻屑脱玻化作用的控制;页岩中页理缝的发育主要受纹层、TOC含量和黄铁矿含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潘集矿区构造特征及矿区构造应力场分析,对潘集背斜两翼的潘北井田和潘一井田中的层滑构造进行研究,将矿区分为10个主层滑区及29个层滑亚区。研究结果显示:矿区层滑构造的产生与南北向主应力场及大型断裂所构建的局部应力场密切相关;层滑构造导致矿区形成近东西向薄煤带,发育以Ⅱ和Ⅲ类型为主的构造煤;层滑构造多发育在背斜两翼,且以断滑型和揉皱型为主,而在背斜核部则以断裂型为主;在纵向上,层滑构造类型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相对浅的区域,层滑构造以断裂型为主,往下是断滑型,而在较深部位及断裂构造交汇处,则主要表现为揉皱型。   相似文献   

19.
Mineral resource evaluation requires defining geological rock-type domains. The traditional simulation methods have serious limitations for applications to large numbers of domains, which have complex contact relations. Plurigaussian simula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which can be applied, in a simple way, to any number of domains, using both local and global geological information to infer the distributions of rock types. This work not only presen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lurigaussian simulation method to the Balya lead-zinc deposit, but also assesses the spatially varying rock type proportions, and accounts for uncertainties between them. These parameters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mining deposits, since the mineralizations of interest generally occur only in certain rock types. Furthermore, being able to model the different geological rock types is vital to good mine operations,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lurigaussian method correctly reproduces the different orientations of the individual rock types, as seen in drill hol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each rock type, even if this varies in space.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临安市上侏罗统劳村组火山凝灰岩露头中发育了很多与挠曲相关的裂缝, 地层构造简单、露头良好, 为研究与挠曲相关裂缝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对两处野外露头的精细测量, 发现裂缝面平直、且未被充填, 均为构造裂缝, 在剖面上裂缝的组合呈扇形.裂缝面与岩层层面夹角为44°~80°, 裂缝密度随着地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根据裂缝面与层面的交切关系, 将两组裂缝分别命名为: 锐夹角指示邻层相对运动方向的D裂缝和锐夹角指示本层相对运动方向的D’裂缝.通过对地层挠曲变形的几何分析, 发现两组裂缝的形成是为了调节核部地层在变形过程中产生缩短量和剩余剪切, 地层厚度与地层中产生剩余剪切成正比.结果表明, 地层厚度越大, 形成的裂缝也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