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区域地质概况 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1-3]出露于中越边境,地处南华地块与扬子地块、印支地块的结合部位,是探讨华南西段大地构造的重要窗口.该核杂岩的核部由韧性变形--低角闪岩相变质的元古界猛洞岩群和加里东期南温河花岗岩组成,过渡层主要为韧脆性变形--绿片岩相变质的新元古界(?)新寨岩组,盖层由脆性变形--变质微弱的古生界-中生界地层构成,其间为多条韧性剥离断层和脆性正断层所组成剥离断层系分隔,并为变形--变质微弱的燕山晚期老君山花岗岩侵入.  相似文献   

2.
甘肃北山勒巴泉变质核杂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期伸展体制下形成的勒巴泉变质核杂岩构造,具有3层结构的特征,即结晶基底、中间韧性盖层、上部脆性盖层,其间分别被基底剥离断层和盖层剥离断层分割。本文重点论述了变质核杂岩的组成、空间展布、结构构造和典型的构造样式,并分析了变质核杂岩构造的形成时代和大地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3.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   总被引:49,自引:5,他引:44  
经过野外宏观观测、室内显微分析及同位素年龄测定,基本厘定医巫闾山是一个白垩纪时形成的变质核杂岩。变质核杂岩中心为晚燕山期的医巫闾山二长花岗岩体,周围是由代表地壳深部变形特点的太古宇变质岩组成的变质核。变质核北面和东面以拆离断层与盖层下部中新元古界相接触,并为中新元古界组成的韧性流变的中间层所环绕。变质核西面以阜新盆地东南缘边界正断层( 孙家湾- 稍户营子正断层) 与盖层上部以脆性变形为特征的白垩纪碎屑岩相邻。变质核杂岩的变形片理、线理及运动指向说明该变质核杂岩为对称型变质核杂岩。  相似文献   

4.
北京房山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0  
宋鸿林 《现代地质》1996,10(2):149-158
摘要:北京房山变质核杂岩是典型的板内变质核杂岩。由核部的结晶基底及顶部的变余糜棱岩带、固态流变的中间层和脆性剪裂的上部盖层组成三层结构。核部有强力侵位的早白垩世的房山花岗闪长岩株。地壳的韧性伸展表现于下古生界及其前的盖层岩系中,形成于印支期前,反映了强烈的区域古地热异常。印支期的南北向挤压造就了区域构造格局。燕山期的岩浆侵入使变质核杂岩定型。新生代的差异性隆升使核杂岩最终出露地表。幔源热异常、基底热隆及岩浆的强力侵位是核杂岩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产于北巴颜喀拉山扎日加地区的变质核杂岩具有典型的二层结构.由构造片岩、构造片麻岩、千枚岩等组成穹状背斜核,其中心为燕山期二长花岗岩体,盖层为巴颜喀拉山群浅变质砂板岩.核部与盖层之间为剥离断层.它的厘定表明巴颜喀拉沉积盆地下面存在中元古界的古老基底,并对大场金矿的成因类型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熊耳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研究及找矿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豫西熊耳山区是一个在中新生代伸展构造背景中形成的拆离-变质核杂岩构造。其核部由新太古界太华群变质岩系和燕山斯重熔型花岗岩体组成,盖层主要中由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系组成。脱拆离系包括位于伏华群和熊耳群之间的主滑脱拆离带和盖层中一系列次级滑脱断层,区内金银矿化在空间分布上受到变质杂岩构造的控制,成矿时代与变质核杂岩主要形成期一致,成矿过程和扩离断层的发展过程一致,拆离断空矿体系可分为6种基本控构造类型,  相似文献   

7.
辽南变质核杂岩构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辽东半岛南部变质核杂岩构造展布于旅顺、大连、金州、庄河、普兰店地区。印支旋回太平洋板块对亚洲板块俯冲作用引起的岩浆活动在本区东部形成热隆起,诱使陆台中上元古界-古生界盖层自东向西滑移伸展。随伸展运动的进行,在太古宙变质杂岩顶部形成韧性剪切带;在盖层与基底不整合面形成剥离断层;在盖层内部形成中间韧性构造变形层和上部脆性构造变形层。在不同的构造层次中形成样式各异的构造群落,同时伴随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海龙  张长厚  邹云  邓洪菱  马君 《地质通报》2008,27(10):1698-1708
燕山中部冀东遵化、迁西、青龙一带以太古宇深变质结晶岩系为核部的东西向构造形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复式背斜构造,近年来又有学者提出它是一个中生代变质核杂岩。这2种不同认识涉及到华北克拉通北部中生代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和稳定克拉通内部大型基底结晶岩系的剥露机制问题。对马兰峪背斜南翼和西部倾伏端盖层岩系开展的详细构造研究表明,变形总体表现为连续的褶皱变形及伴生的逆冲构造;构造样式表现为基底卷入式的厚皮构造与盖层内部软弱岩系控制的薄皮构造共存的特征;变形机制表现为顺层挤压导致的纵弯弯曲和相关的断裂构造;近南北向的缩短率介于16%~27%之间。盖层岩系中未发现变质核杂岩构造模型所预期的系列高角度正断层。基底与盖层不整合面接触带尽管在后期构造变形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局部的差异性滑动,但并不是造成大规模构造剥蚀和地壳柱切失的剥离断层。因此,冀东马兰峪背斜不是中生代的变质核杂岩,而是水平挤压背景下基底结晶岩系与盖层共同卷入纵弯褶皱变形的厚皮式褶皱构造。  相似文献   

9.
新疆若羌县赤石山变质核杂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北山裂谷带西缘若羌县赤石山地区存在大型变质核杂岩构造,其下拆离盘为古元古界结晶基底杂岩,上拆离盘为中元古界白湖群变质岩系,滑脱拆离带为已变形的大型韧性正断层,核杂岩南,北侧发育上叠盆地,北侧形成“年轻”正断层及同构造期岩浆岩,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与晚古生代北山陆内裂谷区域伸展有直接联系,该区变质核杂岩的首次厘定,对深化北山裂谷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及其对金矿的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孟宪刚  冯向阳等 《地质通报》2002,21(12):841-847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形成于白垩纪,属对称型变质核杂岩,中心为晚燕山期的医巫闾山二长花岗岩体,周围是代表地壳深部变形特点的太古宇变质岩组成的变质核。变质核北面和东面以拆离断层与盖层下部中元古界相接触,西面以阜新盆地东南缘边界正断层与白垩纪脆性变形碎屑岩相邻。在横剖面上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中的组合较齐全,且不同的构造带、构造部位对成矿和控矿作用不同,可分为:(1)产于拆离断层中深层次韧性流变层内的矿床——排山楼金矿;(2)产于拆离断层中浅层次韧性流变层内的矿床——大板金矿;(3)产于盖层下部韧-脆性构造层中的矿床——大樱桃沟金矿;(4)产于盖层上部脆性构造层中的矿床——五家子金矿。显示了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对该区金矿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邢北深部勘查区钻孔中所见的断层构造迹象分析,认为原来部分定为高角度的正断层是受太行山隆起赞皇变质核杂岩东侧拆离构造带影响而派生的中、小型低角度正断层。由于变质基底与上覆沉积盖层之间为软硬差距较大的主拆离构造面,在其影响下,上覆地层发育了若干个次级拆离构造面,邢北深部低角度正断层正是受基底拆离构造影响而形成。  相似文献   

12.
香花岭岩浆底辟伸展构造及其控矿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香花岭穹隆是一个岩浆底辟伸展构造,它的结构与变质核杂岩、剥离断层的结构相似,由核部、滑动系统及盖层构造三部分组成,核部为隐伏花岗岩体和寒武系变质岩系。滑动系统为隐伏岩体与其上覆盖层之间的高温韧性剪切带和沿泥盆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面发育的剥离断层。盖层构造为发育于泥盆系一石炭系中的阶梯状缓倾斜正断层和大量层间滑脱断层,香花岭岩浆底辟伸展构造是在区域伸展作用的背景下,由岩浆底辟上隆,并引起上覆盖层下滑而形成的。香花岭锡、铬、锌多金属矿的矿田、矿床及矿体构造都受该伸展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13.
The Qiangtang basin is located between Kekexili-Jingshajiang suture belt and Bangong-Lujiang suture belt, and is divided into the north part and south part by the central uplift that has no crop out of Mesozoic strata. When the Jinshajiang Ocean was closed, the subducting plate was subducted southwar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Qiangtang basin, the cushioning effect of the asthenosphere resulted in the thermal doming of the mantle and subsequent large-scale anatexis. Mantle source materials and antectic materials were upwelled and extruded into the middle crust, leading to the thickening of the middle crust and the heating and weakening of the middle to upper crust, and resulting in the rapid deformation (detachment) and tectonic erosion, and in the isostatic uplift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The upwelling of anatectic materials would further enhance the buoyant repercussion, which would combine with the side stress due from extrusion in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an extension  相似文献   

14.
张八岭隆起广泛分布的平缓韧性剪切带与郯庐断裂带平移作用形成的陡立韧性剪切带明显不同。通过对平缓韧性剪切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分析,结合早白垩世盆地特征、中国东部变质核杂岩伸展拆离断层和同构造岩浆岩同位素定年结果,厘定出张八岭隆起早白垩世变质核杂岩。该变质核杂岩上盘由南华纪-奥陶纪沉积地层和早白垩世盆地组成,下盘为新元古代浅变质碎屑沉积岩、变海相火山岩(基底)以及早白垩世侵入岩,上下盘之间被一条主伸展拆离断层所分隔。变质核杂岩长轴为NE-SW向,指示构造反映上盘向SE剪切滑动,与中国东部变质核杂岩的伸展方向完全一致。通过本次变质核杂岩的厘定,结合野外地质事实,笔者认为管店-马厂断裂是郯庐断裂带的次级断裂,是对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末第三次左行平移的响应。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关系模型,揭示了张八岭隆起早白垩世经历了早期伸展(变质核杂岩阶段)-挤压走滑(管店-马厂断裂形成阶段)-晚期伸展(闪长质脉岩侵位阶段)3个构造阶段,多期构造、岩浆的叠加作用下,形成了本区的金多金属矿产。  相似文献   

15.
地壳的拆离作用与华北克拉通破坏:晚中生代伸展构造约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伸展条件下的地壳拆离作用是岩石圈减薄的重要浅部构造响应。晚中生代时期的伸展构造(包括拆离断层、变质核杂岩构造和断陷盆地)在华北、华南、东北和东蒙古及贝加尔地区普遍发育,它们切过上部地壳(断陷盆地)、中、上地壳(拆离断层)或中部地壳(变质核杂岩)。地壳拆离作用具有运动学极性(NWW或SEE)、几何学宏观(区域)对称与微观(局部)不对称性、遍布全区但不均匀性,以及形成时间的跨越性(140~60Ma)等特点,并使得地壳和岩石圈发生显著的减薄。本文研究揭示出现今岩石圈厚度变化与晚中生代伸展构造的发育程度和分布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变化的基本规律是,除新生代裂陷发育区岩石圈厚度明显较小且厚度有迅速变化外,从华北向贝加尔地区总体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加厚,也即东亚地区岩石圈具有楔形形态。晚中生代时期的地壳(或地幔)拆离作用伴随着广泛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区域岩石圈同时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减薄和破坏,华北克拉通在这一时期的破坏仅仅是区域岩石圈减薄在华北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藏南萨迦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的厘定及其成因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藏南拉轨岗日带出露一系列穹状隆起,具有变质核杂岩体典型的3层结构型式。变质核由拉轨岗日岩群变质杂岩及侵入其中的花岗岩组成,围绕变质核发育多层顺层拆离断层,盖层主要为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浅变质岩石。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与高喜马拉雅变质核杂岩之间存在密切的时空联系,是喜马拉雅造山作用及相关隆升作用过程中发生热隆伸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喀拉塔格南变质核杂岩位于东天山地区中天山古陆中,为大陆边缘型变质核杂岩构造.该核杂岩原为EW长椭圆形,后被断裂破坏现呈半圆形.变质核杂岩由内核、滑脱系、盖层三单元构成,内圈为内核,由喀拉塔格岩群片麻岩和同构造侵入体组成;中圈为滑脱系,由喀拉塔格岩群片麻岩、兴地塔格岩组片岩和长城系星星峡岩群变碎屑岩组成,发育叠瓦状剥离正断层,与内核之间为主剥离断裂;外圈为盖层,由下石炭统雅满苏组组成.喀拉塔格变质核杂岩构造时代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  相似文献   

18.
变质核杂岩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变质核杂岩是大陆流变伸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近20年的国际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变质核杂岩与伸展构造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热点课题。在大量文献资料调研和作者科研实践的基础上,对变质核杂岩与伸展构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变质核杂岩的几何学、运动学、年代学特征、拆离断层特征、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与成矿关系等,对变质核杂岩基本特征及判别标志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对变质核杂岩的热点争论问题,如变质核杂岩是否一定存在巨厚地壳柱被切失的问题、变质核杂岩形成过程中岩浆作用与伸展作用的主从关系问题、低角度拆离断层的成因等进行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北喜马拉雅穹隆带雅拉香波穹隆的构造组成和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张进江  郭磊  张波 《地质科学》2007,42(1):16-30
雅拉香波穹隆构造位于北喜马拉雅穹隆带,由上、下两个拆离断层分割成3个构造层。下拆离断层以韧性变形为主,其下的糜棱状片麻岩和花岗岩体形成穹隆核部即下构造层;上拆离断层以脆性变形为主,其上为低级变质的西藏沉积岩系及基性岩墙群(上构造层);千糜岩和糜棱状片岩构成上、下两拆离断层间的中构造层。穹隆构造内经历3期运动,第1和第2期的线理具有统一的北北西—南南东倾伏向,前者仅保存于局部下构造层,代表上盘向南南东的运动学特征,为早期构造变形,成因尚待查明;第2期为穹隆内主导线理,代表穹隆统一的上盘向北北西的运动。第3期低透入性线理向穹隆外侧倾伏,代表垮塌下滑运动。雅拉香波穹隆下构造层与高喜马拉雅岩系相似,下拆离断层为主拆离断层,中构造层可能为西藏沉积岩系底部经拆离作用形成,所以下拆离断层可能是分割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与西藏沉积岩系的藏南拆离系在北喜马拉雅的出露。雅拉香波穹隆早期(距今14.5Ma±)可能经历了沿藏南拆离系的北北西向拆离,后期(距今13.5Ma±)因岩浆底辟和剥蚀反弹而发生穹隆作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对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的野外研究 ,我们将以前描述的交其尔逆冲断层重新解释为一南倾的伸展拆离断层。该断层为一印支期变质核杂的主拆离断层 ,它叠加在缩短的阿尔泰和满洲里带间的晚古生代索伦缝合带上。变质核杂岩的组成要素包括 :下盘的古生代中期和二叠—三叠纪侵入体 (分别是宝底道和哈拉图岩体 ) ,交其尔拆离断层之下、叠加在下盘岩体上的糜棱岩状剪切带 ,拆离断层本身和上盘成分多变、构造复杂的古生代和元古宙岩石。从U Pb年龄为 2 5 2Ma的糜棱岩化哈拉图岩体中获得白云母 ,其40 Ar/ 3 9Ar冷却年龄为 2 2 4Ma和 2 0 8Ma ,而后伸展沉积的下、中侏罗统沉积在下盘之上 ,表明变质核杂岩形成于印支期 ,即晚三叠世至侏罗纪最早期。研究区内 ,北东东走向的交其尔拆离断层的伸展作用方向大致为 2 15°。这是索伦缝合带内首次发现的印支期伸展作用 ,结合分隔遥远的中国各地区 ,如大别—苏鲁缝合带、西藏高原羌塘变质带和东阿尔金山区近来报道的其它一些晚三叠—早侏罗世 (约 2 2 0~ 190Ma)沿韧性拆离断层的伸展作用实例 ,清楚表明东亚地区区域性印支期变形的性质有必要进行重新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