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洁  陈华  王金星  陈星  李天元 《水文》2013,33(3):1-4
以淮河和珠江流域为研究对象,收集了淮河18个和珠江16个水文站19512010年长系列日流量资料。通过年极大值取样,应用线性矩法估计参数,比较分析了P-Ⅲ、对数P-Ⅲ和GL分布曲线在两个流域洪水频率分析计算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小概率事件,在这两个流域对数P-Ⅲ和GL分布曲线设计洪水值要大于P-Ⅲ曲线分布计算的值,而通过误差分析,P-Ⅲ曲线的误差整体上小于对数P-Ⅲ曲线。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洪水频率分析计算中,一般选取P-Ⅲ型分布曲线作为理论曲线,但P-Ⅲ型曲线并非在任何自然条件下均适用。据此,采用EB-Ⅻ分布,对辽宁省西部17个水文站点经一致性修正后的年最大日流量序列进行拟合,与包括P-Ⅲ型曲线在内的9种曲线的拟合效果进行对比,找寻拟合效果最优的频率分布。结果表明:EB-Ⅻ分布在整体以及频率小于50%、频率小于25%的上尾区间段的拟合效果均优于P-Ⅲ型分布及其他8种分布,具有拟合效果好且稳定的特点,此外,根据EB-Ⅻ分布曲线进行外延得到的设计值的大小比较适中。因此,推荐在辽宁省西部地区使用EB-Ⅻ分布作为P-Ⅲ型分布的替代曲线。  相似文献   

3.
暴雨频率分布线型优选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四阶线性矩检验法引入暴雨频率分布线型的选择,分析四阶线性矩检验法作为暴雨频率分布线型的选择准则的适用性,并与国内外其他4种常用的选优统计量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四阶线性矩检验法的结果表明三参数的对数正态分布与各流域的实测暴雨资料拟合最好,这与其他4种方法的结论基本一致,很好地鏊别了暴雨频率的分布线型,四阶线性矩检验法可以作为检验暴雨频率分布线型选择的方法,四阶线性矩检验法扩展了暴雨线型检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我国自五十年代以来,主要使用P-Ⅲ型作为水文频率计算的线型。近年来,特别对西北、华北等干旱地区若干测站的暴雨洪水资料.P-Ⅲ型拟合效果不太好的实例屡见不鲜.于是线型选择问题再次被提出. 考查水文要素频率分布线型,最好是从物  相似文献   

5.
张静怡  徐小明 《水文》2002,22(6):36-38
以江西省和福建省的86个水文站的年最大洪水资料为样本,在成因水文分区--模糊聚类法的基础上,采用线性矩区域综合方法进行区域洪水频率分析,并选用两种区域洪水分布线型:通用极值分布(GEV)、P-Ⅲ型分布来检验这两省的洪水特性。结果表明,P-Ⅲ型分布优于GEV分布。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流域是由独特的地貌、水系结构及水文动态过程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因此,影响喀斯特流域枯水资源的因素复杂多样,除气候等条件外,流域的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岩组类型、地貌类型等也是影响喀斯特流域枯水资源的重要因素。本文选取了19个典型喀斯特流域为研究对象,以1991至1995年水文数据和遥感数据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制定基于GIS和RS为基础的喀斯特流域枯水资源影响因素信息提取方法,提取各个喀斯特流域单元中枯水水资源影响因素,通过关联度分析,得出不同的自然因素对枯水资源的贡献率,即岩组类型因素> 土地利用类型因素> 地貌类型因素> 植被类型因素。在各自然因素中,白云岩、半喀斯特低中山、草地与枯水资源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7.
郑希娟  李岩 《水文》2002,22(4):37-41
洪水频率(或重现期)是指一定时期内某种洪水出现的机率。目前我国对单个站点的洪水频率分析习惯于采用皮尔逊Ⅲ型分布。这种方法需要查表并用机率格纸进行手工适线,比较繁琐,而且受人为因素影响大。以淮河王家坝水文站年最大洪峰流量系列为例,应用电子表格,采用极值分布、皮尔逊Ⅲ型分布和三参数对数正态分布等多种洪水频率分析方法进行洪水频率计算并加以对比研究,得出该站的不同重现期的洪峰流量,以供广大水文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设计暴雨频率曲线线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光炎 《水文》2002,22(1):20-22,26
城市排水规划需有一定设计标准的暴雨值,这类设计暴雨的特点是历时短、设计标准不高和统计分布呈反S形。提出了用两端有限对数正态分布和广义指数分布作为频率曲线线型进行计算,可避免用Γ分布适线欠佳的缺点。通过实例,发现采用这两类分布,计算简便,能获得适线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关于不偏的洪水经验频率计算公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适线法估计洪水的统计参数,是目前广泛流行的一种方法,其关键是如何选择适线线型和采用何种经验频率公式的问题。对于前者,是一个专门需要研究的问题,国内有人研究认为,我国各地区采用P-Ⅲ型曲线大都是合适的,本文对此问题不再进行讨论,并假定总体  相似文献   

10.
大伙房水库洪水预报误差分布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伙房水库洪水预报误差资料为例,采用P-Ⅲ型分布、极大熵误差分布和P-范分布来分析对比洪水预报误差的分布规律,并提出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参数的全局优化求解P-Ⅲ型分布、极大熵误差分布参数。分析结果表明:4阶最大熵误差分布、P-Ⅲ型分布拟合经验点据较好,而P-范分布拟合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   

11.
黄土湿陷性及其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甘肃17个剖面湿陷系数的测定,查明黄土湿陷性从上向下呈现波动变小,造成湿陷性垂向上变小的原因是土层自重压力,引起波动变化的原因是土层受成壤强弱的差异。作者根据镜下鉴定和湿陷性与成壤强弱关系的研究,将黄土微结构分为18种类型,指出湿陷性是在几种特定的成壤过程中产生的,是成壤作用弱的黄土所具有的特征,受风化成壤作用强的黄土不具湿陷性。   相似文献   

12.
金矿物统计研究中容易忽略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当前的金矿物统计工作大多局限于颗粒数百分比计算,而且常常把粒比简单地等同于重量比,这在理论上的实践上均是错误的。金矿物配分的本质是重量上的配分。根据物质的三维尺度特性,在光片中可以用面积比代替重量比;而在重砂分析中应尽量直接测定金矿物的质量,否则只能用体积比代重量比。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黑河干流细土平原区灌溉水入渗运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北干旱地带农业区的灌溉水入渗是地下水补给的重要途径。在甘肃省黑河干流细土平原区,利用中子仪和负压计观测了灌溉水入渗时包气带的含水率和土水势的变化,初步分析了灌溉水入渗运移规律,确定了灌溉水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的变化,为本区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软土路基沉降与软土层厚度及填土高度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就路基沉降观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路基沉降与软土层厚度及填土高度的关系和规律,并分析了原因,推导出计算路基沉降的公式,提出了判断填土速率快慢和填土高度变化大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不少矿产按地均资源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国内矿产资源丰富和矿产最多的省份之一。从湖南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区位优势、资源地位、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湖南经济不失为一条重要的途径。要获取资源开发的总体效益和最佳效益的关键,是实现勘查、开采、加工三位一体化,发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开发网络,面向国内、国外两大市场,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综合治理,才能把矿产資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6.
张家口北部是河北省重要的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富集区.区内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和控矿因素相似,矿化形成均与燕山期酸性小岩体侵入变质结晶基底有关.区域多金属矿床化探异常具可对比性.化探异常图显示区内多金属矿床与化探异常在地表总体呈现无偏性空间分布特征,化探数据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成矿元素相关性在水系沉积物中未发生改变.据此可将原生晕中依据不同元素组合识别矿体剥蚀程度的思路运用于1:20万化探数据,以此识别区域多金属矿床剥蚀程度.本文以张家口研究程度较高的蔡家营多金属矿床为例,选用可有效识别矿体剥蚀程度的(Bi+V+Ba)/(B+Sb+U)、(U/Th)元素比值,将区域化探数据用于多金属矿床剥蚀程度分析,结果显示区内多金属矿床均出露于剥蚀强度较高区域,受到不同程度的剥蚀.累加NAP值方法显示兰闫多金属矿床剥蚀程度最高,蔡家营、青羊沟矿床剥蚀程度明显降低.区内多金属矿床多分布于岩石风化程度较高的变质结晶基底出露区域及其周边.火山岩盖层下伏变质岩中多金属矿床多呈隐伏-半隐伏状态分布,应是区内下步多金属矿床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7.
水系沉积物成矿元素的丰度在矿产资源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长清 《湖南地质》1993,12(1):59-61
统计资料表明,湘南地区32个有色金属矿区的矿产储量与其所形成的水系沉积物成矿元素的丰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当用矿上元素组与矿下元素组的垒加衬度比值对异常丰度进行修正即相乘后,这种线性关系更为明显。这就是区域化探扫面应用丰度模型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介绍徐州龟山汉墓的建筑特点及病害特征,分析了汉墓病害的产生原因,为治理病害的施工图设计及具体文物加固保护方案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资料.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北缘银石山地区地貌年代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藏高原北缘银石山地区可划分出7类一级地貌类型:强抬升断块区、弱抬升断块区、低丘区、早期夷平面残留区、晚期准夷平面分布区、冲洪积平原、残积缓丘区等。通过相关沉积物的光释光和石英电子自旋共振年龄以及覆于早期夷平面、后期山丘、夷平低地或堆积台面等之上的火山岩年龄测年,重塑了晚新生代以来的地貌演化过程:中新世中晚期—上新世中期为主夷平面发育时期,上新世晚期(3.7Ma)主夷平面解体,强(弱)抬升断块区和低丘山地等开始形成。早更新世早期在低丘区中形成夷平低地或堆积台面,中后期抬升断块区与低丘区相间的地表形貌特征进一步强化。中更新世早期(0.64Ma)残积缓丘区形成,中期(0.43Ma)嵩华山北面形成一级冰斗,中后期(0.365Ma)低丘区主要斜坡地貌成型,末期(0.178Ma)强抬升断块区的主要沟谷地貌基本成型。晚更新世以来主要河流阶地形成,其间在0.037Ma前后冲洪积平原形成。  相似文献   

20.
刘凤举 《吉林地质》1992,11(4):43-49
根据新构造运动的分带性与富水的相关性,指明吉林省东部山区找水方向和工作方法,并以实际资料阐述了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不同力学性质控制的机理,这对今后寻找新的水源地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