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藏高原中部发育一系列独立的内流断陷湖盆,其中位于南亚季风区边缘的错鄂湖盆发育了巨厚的湖泊沉积,是研究高原内部地质环境变迁与构造-气候旋回的理想场所。本文对青藏高原中部错鄂孔197m沉积岩心Sr、Rb、Zr含量及其比值以及沉积物有机质δ^13C、TOC含量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岩性、粒度、粘土矿物组成,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中部2.8Ma来岩石化学风化的相对强度和古环境演化过程。研究表明,2.8Ma来青藏高原中部经历了三次剧烈的环境演化过程:在约197~170m(2.8~2.5Ma)之间,低Sr含量,高Rb/Sr和Zr/Rb值记录了较弱的化学风化过程,δ^13C、TOC含量反映气候前期暖干,后期偏凉湿,揭示冷湿气候的云杉林突然增加,沉积岩性明显变粗,反映了一次强烈的构造隆升运动;在约170~38.5m(约2.5~0.8Ma)之间,高Sr含量,低Rb/Sr和Zr/Rb值记录流域经历较强的化学风化过程,δ^13C、TOC含量反映高原中部总体处于温湿或凉湿的环境下,沉积岩性较细,高原总体处于相对剥蚀夷平阶段;在38.5~0m(约0.8~0Ma)段,Sr含量处于相对低值,Rb/Sr值相对较高,化学风化相对较弱,δ^13C、TOC含量表明高原中部处于较寒冷的环境之中,沉积岩性的再次明显变粗表明高原中部又经历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并使高原中部整体隆升到4000m以上,奠定了现代高原面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2.
对采自青藏高原中部错鄂湖泊钻孔近200m以上深处、形成于2.8Ma以来的沉积岩岩芯中Sr,Rb,Zr含量变化及Rb/Sr,Zr/Rb比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其岩性、粒度、粘土矿物组成,分析了该地区2.8Ma来化学风化的相对强度和古环境演化过程。研究表明,2.8Ma来青藏高原中部的环境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在深约197-170m(2.8-2.5Ma)岩性段,低Sr含量,高Rb/Sr和Zr/Rb比揭示的是较弱的化学风化过程,反映了与当时强烈的高原隆升运动有关;在约170-38.5m(约2.5-0.8Ma)段,高Sr含量,低Rb/Sr和Zr/Rb比记录的是该流域较强的化学风化阶段,与高原在稳定期中部总体处于温湿或凉湿的环境下的结论吻合;在38.5-0m(约0.8-0Ma)段,总体Sr含量处于相对低值,Rb/Sr比相对较高,化学风化相对较弱,表明高原中部处于较寒冷的环境之中,高原整体已隆升到4000m以上。  相似文献   

3.
利用湖泊沉积物中Rb/Sr值来反映受古气候制约的流域陆地化学风化率的变化,并恢复了岱海近400a以来以小冰期为特征的、具有100a准周期(经谱分析)的气候波动历史。通过磁化率、粘土矿物含量和种类的综合分析,确证了湖泊沉积物Rb/Sr值的变化可以用来重建流域内化学风化率与其相应的古气候演化过程,是湖泊沉积记录中具有比磁化率更明显气候意义的有效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4.
姚远  张恩楼  沈吉  蒋庆丰 《沉积学报》2008,26(2):294-299
通过对属都湖湖心钻取的短岩芯Esdr1进行放射性核素137Cs和常规的元素分析,利用137Cs建立精确的年代标尺,开展地球化学记录环境演变与器测资料的对比研究。器测资料表明,近50年来,该地区主要的气候变化特征:1958~1983年,气候偏冷湿;1983~2002年,气候逐渐暖干化,这些气候波动特征被沉积岩芯忠实记录。研究表明属都湖沉积物地球化学代用指标指示的气候演化特征与器测资料可很好的对比印证,属都湖沉积岩芯完整的记录了区域气候变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苟鲁错湖泊沉积记录的小冰期气候变化   总被引:34,自引:15,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在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地区的苟鲁错封闭湖盆中心部位获取深1m的湖底沉积岩芯进行137Cs,210Pb测年和高分辨率的碳酸盐含量、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湖泊沉积记录揭示出青藏高原腹地在近1000年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模式呈冷湿和温(暖)干组合为主。该岩芯覆盖了过去近1000年左右的时间尺度,其碳酸盐含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变化对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的3次冷期和期间的多次暖期都有明显反映。从苟鲁错沉积记录来看,中世纪暖期的盛期处于公元1060~1140年;小冰期第1次冷期在公元1140~1340年,但在1250~1290年存在1次暖波动;第2次冷期在公元1510~1680年,但在1580~1590年和1610年左右存在暖波动;第3次冷期在公元1790~1900年;暖期主要在公元1340~1510年和1680~1790年间,但在公元1400年、1410年左右和1440~1480年间以及1710~1740年存在冷波动;20世纪暖期和全球记录相一致。该湖泊记录与古里雅冰芯记录和祁连山树轮记录以及我国东部气候历史记录都有较好的可对比性,只是在起迄年代上还存在一些差异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苟鲁错湖泊沉积记录的小冰期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在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地区的苟鲁错封闭湖盆中心部位获取深1m的湖底沉积岩芯进行137Cs,210Pb测年和高分辨率的碳酸盐含量、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湖泊沉积记录揭示出青藏高原腹地在近1000年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模式呈冷湿和温(暖)干组合为主。该岩芯覆盖了过去近1000年左右的时间尺度,其碳酸盐含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变化对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的3次冷期和期间的多次暖期都有明显反映。从苟鲁错沉积记录来看,中世纪暖期的盛期处于公元1060~1140年;小冰期第1次冷期在公元1140~1340年,但在1250~1290年存在1次暖波动;第2次冷期在公元1510~1680年,但在1580~1590年和1610年左右存在暖波动;第3次冷期在公元1790~1900年;暖期主要在公元1340~1510年和1680~1790年间,但在公元1400年、1410年左右和1440~1480年间以及1710~1740年存在冷波动;20世纪暖期和全球记录相一致。该湖泊记录与古里雅冰芯记录和祁连山树轮记录以及我国东部气候历史记录都有较好的可对比性,只是在起迄年代上还存在一些差异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湖光岩玛珥湖非残渣态Rb/Sr比值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艳  陈敬安  张维  朱正杰  李键 《地球化学》2011,40(3):249-257
湖泊沉积物Rb/Sr比值变化主要受控于Sr含量的变化,而真正反映流域化学风化强度的主要是迁移至集水盆地(湖泊)的溶解态Sr2+,在沉积物中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等形式存在.通过对不同赋存状态的Rb/Sr比值与相应的Sr含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对比分析发现,沉积物非残渣态Rb/Sr比值更好地反映了流域化学风化.根...  相似文献   

8.
对天目山千亩田2个泥炭剖面的研究显示,样品中Rb和Sr含量变化呈现出较好的正相关性,Rb/Sr比值与总有机碳含量(TOC)、烧失量和腐殖化度等指标有很好的相关性。Rb/Sr比值和Rb、Sr含量对古降水有指示意义,三者结合可用来重建过去气候的干湿变化。千亩田泥炭剖面Rb/Sr比值和Rb、Sr含量详细记录了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表明其大体存在3个阶段:4.1~3.2cal.ka B.P.,季风降水出现大幅下降,气候向干旱演变;3.2~1.2cal.ka B.P.,气候干冷,且有频繁波动;1.2cal.ka B.P.以来,气候呈现出向湿润变化的趋势,但伴有大幅波动,其中包含了1.2~0.9cal.ka B.P.的中世纪暖期暖干气候以及0.6~0.3cal.ka B.P.的明清小冰期冷湿气候。千亩田泥炭Rb/Sr比值和Rb、Sr含量记录的气候变化与东亚季风区中其他地区的多种高分辨率气候记录具有一致性,表明其共同响应了东亚季风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中部发育有一系列独立的内流断陷湖盆,其中位于南亚季风区边缘的错鄂湖盆发育了巨厚的湖泊沉积,是研究高原内部地质环境变迁与构造-气候旋回的理想场所。本文对青藏高原中部错鄂孔197m沉积岩心Sr、Rb、Zr含量及其比值以及沉积物有机质δ^13C、TOC含量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岩性、粒度、粘土矿物组成,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中部2.8Ma来岩石化学风化的相对强度和古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2.8Ma来青藏高原中部经历了三次剧烈的环境演化过程:在约2.8~2.5Ma期间,低Sr含量,高Rb/Sr和Zr/Rb值记录了较弱的化学风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贵州威宁麻窝山岩溶盆地剖面中Rb、Sr分布及环境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盆地的演化清晰地记录了流域侵蚀和化学风化等重要过程,Rb/Sr是有效获取地表过程中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基于14C定年方法,结合研究剖面中K、Ca等元素的组成特征,对贵州威宁麻窝山岩溶盆地中4个沉积剖面的Rb、Sr分布和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Rb/Sr指示的环境意义和盆地的演化历程。结果表明,剖面中Rb元素含量普遍高于Sr元素且波动幅度较Sr元素大。此外,Rb与K,Sr与Ca之间均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即在流域物质的侵蚀、搬运和盆地沉积物的形成演化过程中,Sr的活动性明显高于Rb。各剖面Rb、Sr垂直分异程度相似,呈大—小—大交替演变,Rb/Sr以大—小—大规律变化,且剖面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野外特征相吻合,尤其是剖面颜色变化,均体现盆地沉积环境的多旋回特征。Rb/Sr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能够指示研究区古气候变化,Rb/Sr高时(主要受Rb控制),盆地处于干涸或低水位状态,指示降水量较少的干旱气候;Rb/Sr低时(主要受Sr控制),盆地处于富水的高水位环境,指示降水量较多的湿润气候。在距今40ka时间内,岩溶盆地内至少出现312次干—湿环境的旋回演变,其是恢复喀斯特地区古气候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1.
唐《西洱河图》与全新世中期以来洱海水系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宏伟 《第四纪研究》2006,26(4):621-627
《西洱河图》为唐时南诏国人所绘制的一幅洱海地图,其中保存了洱海湖水南流的珍贵信息。文章采用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等方面的材料、成果与研究方法,证明该图所显示的古洱海湖水南流的情况是真实可信的,古洱海湖水可以循波罗江道、定西岭裂隙南流,并由此复原了全新世中期以来洱海湖水南流通道的变迁过程:第1阶段(约8465~6950 cal.aB.P.),洱海湖水南流时间较短;第2阶段(约6950~2560 cal.aB.P.),洱海湖水绝大部分时间南流,流量较大;第3阶段(约2560 cal.aB.P.~1111A.D.),洱海湖水南流,流量变小;第4阶段(约1111A.D.至今),洱海湖水南流水道完全阻塞。最后指出,全新世中期以来,洱海出现的高水面主要与洱海的另一出水口———西洱河断裂带裂隙的堵塞有关,而洱海水面出现的快速下降现象,亦主要与西洱河断裂带裂隙的通畅有关。研究结论不但为长期不得其解的全新世中期以来洱海湖面的大幅度升降之谜提供了较好的解释,而且也可以纠正学术界在汉代“叶榆河”、“仆水”、“劳水”问题上出现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2.
青海湖的形成与演化趋势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青海湖盆地形成于上新世,湖泊至晚在0.5 Ma前已经形成,在初期有流向贵德盆地的出口。湖泊发育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中更新世湖泊最盛期、晚更新世湖泊稳定期和全新世湖泊收缩期。晚更新世早期由于湖泊强烈沉陷,使河流出口处相对抬高,河水倒流而形成倒淌河。第四纪以来,我国西北地区有气候逐渐变干的趋势,导致全新世以来青海湖不断收缩。如不采取人工措施,青海湖还将继续收缩。  相似文献   

13.
抚仙湖沉积物粒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墀  张立仁 《沉积学报》1983,1(1):50-62
抚仙湖地处云南高原东部,是我国地壳断陷形成的第二深水湖。湖面海拔1721米,面积211平方公里1,平均水深89米,最大水深155米,为滇东湖群中面积仅次于滇池的大湖。除湖盆南北两端为面积不大的湖积-冲积平原外,四周均被石灰岩、砂砾岩、玄武岩组成的断块山所环绕。湖岸陡峭,植被稀疏,在温湿气候条件下,发育了厚达数十米的疏松风化壳,为现代湖泊沉积提供了丰富的碎屑物质。湖岸间歇性山间小溪源短流急,每年雨季,暴雨洪流携带大量碎石、泥砂倾泻入湖充填湖盆。  相似文献   

14.
章鸿釗 《地质学报》1924,3(1):26-29
Hsi Hu, the Western Lake of Hanchow, has been famous as summer resort and playing ground since the Tang and Sung Dynasties. During the time of Han, however, it was called Ming Shen Hu (明聖湖) while in the time of three Kingdom, it was called Chien Tang Hu (錢塘湖), the latter name being derived from the river, Chien Tang Kiang. Since the Hanchow city was built in the Sui Dynasty which is several hundred years after Han. so the history of Hsi Hu should be reckoned as much older than the city itself. On the other hand, Hsi Hu has never been noticed in any writings before the time when Shiuchinchu (水經註) was published.  相似文献   

15.
青海湖的无机碳收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碳循环中,包括湖泊在内的内陆水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面对我国湖泊碳收支状况所知甚少的现状,通过青海湖这一典型湖泊现代溶解无机碳(DIC)输入和沉积物组成的调查和分析,初步评价了青海湖无机碳收支的平衡及其可能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受碳酸盐风化制约,青海湖流域的河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离子组成均以Ca2+和HCO-3占主导.在占主要贡献的河水中,布哈河(流域最大河流)贡献了其中一半的DIC.与只有约4%左右贡献的地下水相比,大气降水输入了近30%的DIC.近50年来,湖泊沉积物的碳累积速率主要取决于布哈河雨季输入的DIC通量变化.目前处于碳酸盐过饱和的青海湖湖水,将由碳酸盐风化带入湖泊的DIC通过自生碳酸盐沉淀迅速转入沉积物,对大气CO2没有直接的消耗.然而,青海湖湖水的碳并不处在一个稳定的状态,碳酸盐过饱和的湖水则很可能作为大气CO2的源,HCO-3中的碳将随着湖泊水位的下降和温度的升高返回到大气中.  相似文献   

16.
巢湖塌岸的特征及其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资源丰富,然而其岸带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巢湖资源优势的发挥,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塌岸产生的基本规律和机制,并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区环境地质问题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对该地区的开发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环境地质问题,本文在分析近年来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地学的角度,较系统地对该地区的环境地质背景与现状、生态建设、保护与合理利用资源等一系列问题作出评述。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第四纪盐湖演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新俊  姜继学 《地质学报》1993,67(3):255-265
本文讨论了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沉积分布及盐矿物产出特征、新构造运动分期及其在区内的表现;指出盆地西部第三系背斜构造带之上分布的四级湖成阶地的形成与距今10万年前发生的新构造运动有关,其分布形态记录了第四纪盐湖演化的历史;结合第四纪沉积分布及盐类沉积特征把盆地第四纪盐湖演化分为4个时期,对应4个盐类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19.
SILAS系统在太湖湖底淤泥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介绍荷兰SILAS走航式测量系统在太湖水下、湖底淤泥调查的使用方法及系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希门错2000多年来气候变化的湖泊记录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青藏高原东部希门错短柱岩芯XM9201沉积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的综合分析,讨论了该区2000多年来的气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000多年来希门错地区总体表现出变暖的趋势,可以区分出4个阶段,即780~430B.C,480~1460A.D.的暖期和430B.C.~480A.D,1460~1900A.D.的冷期。另外,还对比我国东西部历史气候记载及冰芯研究,探讨了不同气候事件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