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深切河谷区地应力场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某深切峡谷区应力解除法和水压致裂法实测数据为基础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该区河谷和岸坡中的地应力场的特征进行分析,分别获得了整个坝区、河谷区和岸坡中最大水平应力的方向,以及河谷区最大水平应力量值与埋深的拟合方程。并根据岸坡中地应力场的变化特征,对空间地应力测试数据进行了筛选,最终获得了代表岸坡相对稳定区的地应力场的量值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针对红庆梁煤矿回采巷道变形严重问题,采用空心包体地应力测量方法对红庆梁煤矿3-1煤的地应力进行了实测,获得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应用地质动力区划法划分红庆梁井田Ⅰ—Ⅴ级断裂构造,应用“岩体应力状态分析系统”,进行应力区划分和巷道稳定性分析。研究表明:红庆梁煤矿地应力场属于以水平压应力为主导的水平构造应力场,地应力场方向对巷道稳定性影响较小;井田范围内共划分4个应力区:低应力区、正常应力区、应力梯度区、高应力区,分别占井田面积的5.9%、55.7%、27.0%、11.4%;应力大小是影响巷道稳定性的主要原因,致使处于应力梯度区和高应力区内的巷道变形严重。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分析和应力区的划分对红庆梁煤矿及类似条件矿井的采掘部署和支护设计具有重要作用。移动阅读   相似文献   

3.
油气储层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对油气运移、注采井网布置、储层改造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文章从塔河油田AD13井区的地质构造演化入手,基于油田测井资料,结合弹性力学及有限元理论,建立研究区地应力弹性力学计算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对研究区储层地应力进行模拟研究,并将模拟结果与现场地应力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最大水平主应力为102~130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为87~110 MPa,均为压应力;研究区东部及南部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北东向,西北部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北东东向,西南部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南东向,地应力大小及方向均与实际结果相符。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文平 《中国煤田地质》1998,10(4):64-66,80
就煤矿地应力研究现状总结了煤矿区地应力场的研究方法,指出地应力研究也应按煤矿地质工作阶段来进行,最后如何利用地应力成果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根据隧道区一个深钻孔的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结果,对隧道区的地应力水平及隧道围岩稳定性做出了评价,并根据测试区域的地应力条件,对隧道施工期间发生岩爆的可能性进行了判断,为隧道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复杂断层构造扰动下的区块G的多点实测地应力分布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符合研究区地质特点的数值模型,采用基于有限元法及数学约束优化理论的有限元约束优化反演法对研究区的三维地应力场进行了模拟,得到了与实测值吻合良好的结果。通过对反演得到的地应力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复杂断层对区域地应力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断层附近的地应力分布主要受其邻近断层的扰动影响,且受扰乱程度与断层的几何尺寸以及离断层的距离等因素相关;由于断层的扰动作用,断层附近地应力分布十分复杂,尤其是断层端部尖灭区的地应力分布更是如此,因此,有限“点”的实测应力值不能全面反映断层发育区地应力场的全貌,三维数值模拟是区域地应力场定量分析与评价的不可缺少的手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是对解放沟现今河谷地应力场进行分析,研究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模型现今河谷地应力场的分布符合地应力场分布的一般规律和锦屏河谷段特殊的应力分布特征,与锦屏其它模型模拟的结果相一致;模型中的F5、F8断层对地应力分布影响分为第一临界深度、第二临界深度和过渡深度三种情况;河谷区应力存在分带现象,可划分为岸坡至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应力释放带、应力扰动带、原岩应力区和高地应力区。  相似文献   

8.
大岗山水电站地下厂房区三维地应力场反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勇慧  魏倩  盛谦  冷先伦  景锋 《岩土力学》2011,32(5):1523-1530
初始地应力场是地下厂房工程设计和稳定性分析的重要依据,通常工程区实测地应力点较少,必须在有限的地应力资料基础上,采用反演分析方法获得整个工程区地应力场。结合大岗山水电站地形地貌条件和地质结构特征,基于地下厂房区地应力实测资料,研究了地下厂房区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数学模型多元回归方法,进行了大岗山水电站地下厂房地应力场三维反演分析研究,获得了地下厂房区域地应力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的认识。结果表明,大岗山工程区地应力场分布受构造应力、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的综合影响,岩性对地应力影响较小,岩脉与断层影响显著;在地下厂房区最大水平主应力 、最小水平主应力 、铅直向应力 关系为 ,地应力量值中等,侧压力系数垂直厂房轴线方向为0.5~0.6,轴线方向为1.1~1.3  相似文献   

9.
地应力对油气运移的驱动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论述了地应力驱动油气运移的机理,给出了地应力作用下孔隙地层中流体移动的本构方程和渗流方程。作为实例,模拟计算了胜利油田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带的地应力场和运移势场。结果表明,该背斜带已有的油藏分布与低应力区和低势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部分油藏位于低应力区和低势区,说明地应力对油气运聚成藏有重要控制作用。依据地应力场和运移势场的分布,对油藏的有利地区进行了预测,为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广泛收集研究区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以实测地应力值为依据, 对研究区的地应力状态进行了模拟分析, 进而对地应力状态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到如下认识:地震活动是地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而释放的结果, 强震活动一般发生在最大主应力方向与断裂走向呈锐角的部位, 地震活动往往发生在局部高应力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在空间分布上与最大差应力的高值区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 但与最大主应力高值区则无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宋伟  关晓琳  马学军 《江苏地质》2018,42(2):298-304
华北平原是我国地裂缝发育较为密集的地区,河北沧州河间地裂缝具有典型构造影响特征。为分析沧州河间地裂缝发育特征、成因机制,通过求解平面应力问题的有限单元方法反演了沧州河间区域构造应力场,确定了最大主应力场和最大剪应力集中区,从而探索分析构造地裂缝的潜在危险区,建立了地裂缝二维剖面模型,计算分析河间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及区域应力集中区与地裂缝的对应关系。研究了二维状态下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总体特征和规律以及活动断裂对地裂缝的成生、扩展和发育分布的控制关系。分析认为,河间地区地裂缝是由下伏基底延展变形及随之产生的断裂活动提供内动力使应力集中区域发育,具有构造型地裂缝的典型发育特征,是河间地裂缝形成及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叙述了应用有限元优势应力分量逼近反演分析地应力场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少数点实测应力结果,结合工程地质资料,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反演工程区初始应力场。利用该方法并结合某水电站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电站主厂房的地应力场分析,得到了在优势应力分量上与实测值相拟合的工程区剖面最大、最小主应力量值及其方向的分布图,并对工程区整体应力分布状况做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山西地堑系的构造背景及现今应力场状态,对该地区发育的地裂缝特点进行了概括性描述。根据实际调查,在该地区发现了一类特殊的剪切-挤压型地裂缝万荣县城关变电所地裂缝,该地裂缝地貌上位于山西地堑系峨嵋台地,发育特征表现为强烈的剪切、挤压变形,地面、墙体拱曲、翘起,并出现明显的水平位错现象。与该区发育的其他地裂缝有明显的不同。根据地裂缝发育的特征,并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讨论了该地裂缝的力学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4.
ANSYS三维地应力场数值模拟方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初始地应力场由自重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叠加而成,是深部地下工程分析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针对目前常用的三维地应力场数值模拟方法在维持地应力场分布规律和避免附加位移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了ANSYS地应力场模拟方法的比较研究。用java语言编写了针对不同ANSYS版本的初始应力文件合并程序,提出了高版本ANSYS初始应力文件合并的EXCEL简易方法,实现了不需编写任何其他程序、对所有类型单元通用的ANSYS初始应力平衡等效节点反力法,构建了一套实用的ANSYS三维地应力场模拟方法流程。  相似文献   

15.
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李国维  杨涛 《岩土力学》2005,26(2):265-269
在复合地基设计中桩土应力比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通过揭普高速公路路堤下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现场试验,获得了柔性基础下桩土应力比数值及其随荷载和固结时间的变化规律。现场测试结果表明,柔性基础下桩土应力比要比刚性基础下小得多,它随荷载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呈波浪形变化,其研究成果可为路堤下复合地基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Pu  Yuanyuan  Apel  Derek B.  Prusek  Stanislaw  Walentek  Andrzej  Cichy  Tomasz 《Natural Hazards》2021,105(1):191-203

Exact knowledge for ground stress field guarantees the construction of various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projects as well as prediction of some geological hazards such as the rock burst. Limited by costs, field measurement for initial ground stresses can be only conducted on several measure points, which necessitates back-analysis for initial stresses from limited field measurement data. This paper employed a multioutput decision tree regressor (DTR) to mode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itial ground stress field and its impact factor. A full-scale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built and computed to gain 400 training samples for DTR using a submodeling strateg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between field measurement values and back-analysis values reached 0.92, which proved the success of DTR. A neural network was employed to store the global initial ground stress field. More than 600,000 node data extracted from the full-scale finite element model were used to train this neural network. After training, the stresses on any location can be investigated by inputting corresponding coordinates into this neural network.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有限单元法对抚顺西露天矿北帮边坡及地表变形进行分析.确定了在地下开采当时、露天开采当时及不同充填类型地下采场当构造地应力降低时边坡及地表的变形特征.给出了不同情况下的位移场、应力场及塑性区的分布.并对不同情况下的变形、应力分布及塑性区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a numerical procedure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s outlined to investigate pile behaviour in sloping ground, which involves two main steps. First a free-field ground respons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using an effective stress based stress path model to obtain the ground displacements, and the degraded soil stiffness and strength over the depth of the soil deposit. Next a dynamic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for the pile. The interaction coefficients and ultimate lateral pressure of soil at the pile–soil interface are calculated using degraded soil stiffness and strength due to build-up of pore pressures, and the soil in the far field is represented by the displacements calculated from the free-field ground response analysis. Pore pressure generation and liquefaction strength of the soil predicted by the stress path model used in the free-field ground response analysis are compared with a series of simple shear tests performed on loose sand with and without an initial static shear stress simulating sloping and level ground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Also the numerical procedure utilised for the analysis of pile behaviour has been verified using centrifuge data, where soil liquefaction has been observed in laterally spreading sloping ground.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new method gives good estimate of pile behaviour, despite its relative simplicity.  相似文献   

19.
黄土构造节理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作者发现大量不同力学性质的黄土构造节理后,识别了它们的区域性、系统性特征;认定其两组扭裂面代表新构造应力场最大剪切应力方向,利用黄土构造节理系及由其控制的土层沟槽网络恢复了相应地区Q3-4构造应力场;提出构造节理是黄土区地下水运移的主要通道和赋存的场所;发现构造节理是黄土区地裂缝、滑坡、崩塌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的构造基础之一,证实构造节理是黄土地层的软弱面,风化和继之而来的应力侵蚀就由此开始,进而逐步塑造黄土碟、穴、井、桥、柱、墙、沟等潜蚀地貌和部分侵蚀地貌。研究黄土构造节理对恢复新构造应力场、帮助预测地裂乃至地震活动、控制水土流失和滑塌灾害、进行工程乃至区域稳定性评价、重新认识黄土潜蚀地貌发育规律、指导干旱半干旱黄土区找水,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金川矿区地下巷道围岩应力场特征及演化机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金川矿区位于高地应力区,岩性坚硬但岩体较为破碎,其地下巷道围岩压力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具有矛盾统一的双重性特征,这种双重性特征在国内外许多同类型地下工程中均存在。从应场演化角度,对该类围岩的应力场特征及其演化机制进行了探讨,人为围岩应力的特殊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的根本原因是结构面在围岩动态演化过程中发生一系列复杂的时间相关性力学行为和力学响应。据此提出围岩结构性流变的观点,并给出其理论解,它较好地反映了该类围岩变形破坏过程中应力场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