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第四纪科学与环境考古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第四纪包含了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全部历史,第四纪研究成为环境考古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纪科学作为环境考古的一种研究手段,对于考古学家而言,其目的是获取更多的考古资料和更多的考古学信息,对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法则提供更多的帮助;对于第四纪科学家而言,古人地关系的研究只能通过环境考古学来实现。在环境考古研究中,第四纪科学主要承担3个方面的研究内容:①重建古人类活动区域自然环境演变的历史;②探索遗址形成和废弃的自然原因;③包括农业考古、人类起源与现代人起源等的专题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可基于不同空间尺度进行,不同尺度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于小尺度环境考古,采用主题研究;中尺度、大尺度和超大尺度研究,采用对比研究。所有的高级尺度研究一定是建立在低级尺度研究基础之上,就像一座金字塔。低级尺度研究是基础,是高级尺度研究资料和证据的积累;同时不同研究尺度可大可小,它的界定根据研究主题而决定。第四纪科学在环境考古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环境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考古学家与地学家的精诚合作,需要双方多进行学科之间的交流。我国环境考古学的发展还处在资料积累阶段,应该循序渐进发展环境考古学。  相似文献   

2.
红土地质考古带和早期人类进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慰文 《第四纪研究》2000,20(5):481-487
分布在旧大陆热带、亚热带的红土是一条巨型纬向地质体、它汇集了迄今已知年代 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遗址,是研究人类起源、人类最初扩散以及同时期全球环境变迁的信息载体。近年亚洲红土地质考古带的重大发现表明,亚洲、非洲最早出现的人类在年代上、体质特征上和文化面貌上都十分接近。这个事实将对人类演化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演变与环境考古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综合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演变与环境考古学研究进展,着重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太湖的形成与演变、全新世海侵与海面变化、史前环境的重建以及文化断层成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今后该区环境考古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多学科交叉方法的运用和各种环境代用指标的相互印证、高分辨率研究、考古地层剖面与自然地层剖面的对比、古环境演变的定量研究以及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昨天与今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淳 《第四纪研究》1999,19(2):148-154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一百年来的发展已从地质古生物和器物类型分析转向全方位的古生态环境和人类行为信息提炼以重建更新世的文化发展史。它的探索范围不仅包括动物骨骼、埋藏环境、工具使用和生产工艺,而且还进人了人类智力演化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建新  周尚哲  常宏 《冰川冻土》2005,27(6):913-919
环境考古研究是国际上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针对全新世以来的研究.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突变事件对新石器文化的影响、人类对环境变迁的调整与适应、人类对于环境的影响与干预以及史前农业与气候环境的相关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极端气候事件的确对人类文化与农业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人类也一定程度上对气候变迁做出了调整与响应.尽管在很长时间内,人类处于被动角色,但是随着时间延续,人与自然间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动,逐步演变为人类对于自然的强烈影响与干预.目前各国科学家对此两个问题的讨论已经逐步摆脱定性阶段,开始向定量化方向发展.孢粉、磁化率、有机质等代用指标的运用,使得这一领域具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和生命力.史前农业的研究牵涉的内容较为复杂,包括农业起源、农业传播以及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它们与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的关系一直是环境考古学家努力探索的方向,至今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大争论和分歧.  相似文献   

6.
土壤微形态分析及其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土壤微形态分析的任务是将显微镜下观察、描述的土壤微形态牲圾变化用来说明土壤生成、发育的演变规律,它有助于了解一般自然力量或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的过程的影响。土壤微形态分析在考虑古学中的优势主要有:分析区域环境演化与考古遗址形成及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关键;分析考古遗存的特征及其反映的人类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7.
植硅石研究在考古及古环境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硅石研究在我国是近二、三十年才开展起来的一门研究古气候、古环境的新兴的边缘学科,国外开展较早,且广泛地应用于考古及古气候和古环境的解释中。我国虽起步较晚,已在考古学及植物起源、古环境解释中已取得可喜成果。由于我国历史悠久,考古遗址很多,加之幅员辽阔,具各种植被类型的土壤,研究领域广阔,所以我国将在国际植硅石研究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环境考古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十几年来,环境考古学在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回顾十几年来的研究实践可以发现,我国旧石器时代的环境考古工作,主要集中于古代人类生存环境的重建,在研究方法上经历了传统分析阶段和多元分析阶段,现在试图进入综合研究阶段。而新石器和铜石并用阶段的环境考古工作,则集中于探讨考古文化的兴衰、更替、中断和转移的环境背景。实践证明,现阶段的环境考古学需要考古学和地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紧密结合,需要基础理论上的突破与研究方法上的改进。  相似文献   

9.
稻作和旱作农业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植物考古和农业考古研究中的热点,闽江下游地区农业开始的时间及其发展过程对农业向南及向台湾传播的路径和时间研究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缺少详细的植物考古学工作,迄今为止关于该地区稻作和旱作农业开始的时间仍然是不清楚的。文章对闽江下游新发掘的闽侯县荆溪镇白头山遗址进行了系统的采样,通过考古学研究和14C测定确立了年代框架,对遗址进行了详细的植硅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白头山遗址主要包含闽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末期的遗存(约5000~3000 cal.a B.P.),该遗址中植硅体类型丰富,自昙石山下层文化时期至黄瓜山文化时期,均发现有水稻特征型植硅体,黍子稃壳植硅体首次出现于昙石山文化层,说明在距今5000年左右稻作农业已经传播到了闽江下游,距今4700年左右的昙石山文化时期地层中黍子的出现则说明旱作农业的传入,形成了稻旱混作的原始农业格局。结合闽江流域及台湾地区其他的植物考古学工作,认为闽江是稻旱农业向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传播的重要通道,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闽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构特征提供新的认识,为稻旱混作农业南传的时间及路径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科技考古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考古学王昌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结构分析开放实验室合肥230026)关键词科技考古,物质遗存,年代测定,古环境,矿料来源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实物遗存、探索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1],然而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器型学和层位学来自生物分类学和地质地层学,这...  相似文献   

11.
14C加速器质谱(14C-AMS)测年技术具有测量精度高、速度快以及样品需求量少的特点,为考古年代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通过对中国考古学中的一些断代难题,例如夏商周断代工程、城头山遗址的环境考古、江西瑞昌铜岭冶铜遗址的14C-AMS测年分析,以及周原黄土地层学与年代学相结合的研究,总结了14C-AMS测年技术在提供可靠的年代、解决考古年代学中微量样品的测年难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指出考古学的研究既要与地层学相结合,更重要的是与现代高灵敏度的测年技术相结合,并认为14C-AMS测年将成为未来中国考古年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古代生物分子与分子考古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别论述了从古DNA,古蛋白质,类脂化合物等古代生物分子的尺度去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迁移,动,植物的家养和驯化过程及早期农业的发展,考古点动植物骸的精确鉴定,新的定年技术以及古气候的变化等与考古学相关的许多重要问题,对分子考古学及其应用进行综述,并就在我国开展分子考古学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987112000345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an international project studying the human-earth interaction system.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research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that includes the evolution of large freshwater lakes.Holocene transgression and sea-level changes,Holocene climate change and East Asian monsoon variation,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se and fall of primitive civiliz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cultural interruptions and palaeoflood events,as well a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 of agriculture and climate change.These research components are underpinned by the dating of lacustrine sediments,stalagmites and peat to establish a chronology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evolution.Interdisciplinary and other environment proxy indicators need to be used in comparative studies of archaeological site formation and natura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 the upper,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Modern technology such as remote sensing,molecular bioarchaeology,and virtual reality,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currently used dating,geochemical,sedimentological.and palaeobotanical methods of analysis in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macro- and micro-studies,so as to provide a greater comprehensive insight into Holocene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change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rea.  相似文献   

14.
探地雷达在金沙遗址考古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沙遗址是四川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一重大发现。介绍了探地雷达方法在金沙遗址地下文物和文物文化层探测中的应用,其研究成果与开挖验证结果相吻合,肯定了探地雷达方法在科学考古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安志敏 《第四纪研究》1994,14(4):323-329
裴文中教授是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发现了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确认石器及用火遗迹在这个遗址的存在;他还对非人工的“假石器”和“假骨器”,对中国旧石器文北的分期、中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考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建立中国史前考古学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古玉产地溯源研究对揭示文明早期玉石资源开发利用和跨区域物质、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测试分析手段及研究样品本身的制约,古玉产地溯源至今仍然是制约古玉文化交流研究的难题及瓶颈。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及科学测试手段的进步,地质、考古及文博界开展了更为密切的跨学科合作,对古代玉器产地溯源技术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较为重要的成果。本文在团队工作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X射线荧光光谱(XRF)、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电子探针(EPMA)等多种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技术及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技术在古代玉器产地溯源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梳理,综合分析了不同测试方法在古玉溯源中的工作进展,并对当前古玉产地溯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总体来说,岩矿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对古玉溯源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对已知玉矿资源系统的地质学研究及玉料的主微量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库的建设和新的无损、样品尺寸不受限的原位岩矿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开发及其在古玉样品测试中的大规模应用,应是未来古玉溯源研究工作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