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正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根基。1999—2008年,我国完成了2020个山地丘陵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2005年以来完成了1333个县(市、区)1∶5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共查明地质灾害及隐患点28.3万处,建立了全国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通过分阶段、递进式的调查,摸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基本状况,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综合防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当前,地质灾害调查仍存在准确率较低,孕灾地质条件、诱发因素和发育规律认识不足,缺少极端条件下地质灾害危  相似文献   

2.
我国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笔者选取陕北黄土高原延安市子长县为例,通过1:5万地质灾害野外调查,采用SPOT5高精度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地质灾害解译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系统研究了河流演变与地质灾害发育的特征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河谷地貌的演化发育程度对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17,(3)
甘肃省境内的白龙江流域属西秦岭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切割强烈,地貌类型多样,地貌起伏变化大,软弱岩土分布广泛,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暴雨和人类活动频繁,地质灾害极为发育,是中国四大滑坡、泥石流集中高发区之一。本文针对甘肃省的白龙江流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这三类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基于研究区各县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采用gis建立的数据库对主要地灾的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区域地质、人类活动、地形地貌等因素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查明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对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成果和结论可作为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参考依据,为促进区内防灾减灾,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邵武市地质灾害主要为土质滑坡,受自然地理、地质环境条件的制约,加之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以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邵武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为基础,系统地对邵武市的滑坡特征、形成条件、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为邵武市防灾减灾提供了防治对策及决策依据,对福建省的地质灾害调查与防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4月25日,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一队中标一个"河南省汝州市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这是该局范围内承担的第一个此类地质灾害调查项目。 该项目是河南省国土资源厅2013年度地勘基金项目,项目周期为一年,项目目标为查明调查区的地质灾害及隐患分布、形成地质环境条件和发育特征,并对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完善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该项目要求严,时间紧,项目的实施将为该队地灾项目人员培养、队伍锻炼和地灾资质的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攀西地区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强烈,历来是地质灾害的重灾区和易发区。为摸清地质灾害家底,查明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规律,排查出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支撑灾害现场核查与工程防治,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简称高分遥感技术)对四川攀西米易地区开展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现场验证,共确定有明显威胁对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06处,主要以崩塌、滑坡为主,其次为泥石流。结合调查结果,开展隐患点成灾规律分析,结果表明: 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安宁河及其支流沿岸一线,沿省道S214线及米普路、麻楠路、二滩库区环湖路段呈带状分布,主要分布于断层两侧500 m范围内,达到51处,占遥感调查隐患点总数的35.8%; 2019年5—9月共发生地质灾害104处,占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98.11%; 区域西北部和中北部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应用结果表明,利用高分遥感技术能够有效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分布与成灾规律,对服务基层防灾减灾工作,减轻灾害损失,提升地质灾害科技水平和防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综合把握乌鲁木齐市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灾害调查,查明了该地区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4类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成因及发育规律,并对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防治措施。研究表明:该市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分布较广、危害性强,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8.
石泉县位于秦岭南麓山区,区内地质灾害发育数量多,危害大。以2013年陕西省石泉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所取得的野外调查成果和相关资料为数据基础,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和人类活动方面分析该区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9.
汉台区地处秦巴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地貌差异明显,地质灾害分布极不均匀。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陕南山洪后地质灾害频发,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基于对汉台区地质灾害的详查,分析汉台区地质环境条件,讨论该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形成条件。提出汉台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主要为避让措施、工程治理措施和树立警示牌。  相似文献   

10.
为详细了解山阴县境内各类地质灾害及隐患发生的岩土体结构条件,阐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山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开展山阴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通过遥感解译、地面调查等手段发现,山阴县境内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山地貌,以第四系、二叠系和石炭系为主,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为减灾防灾和制定防灾规划,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杨光  廖坤炎 《第四纪研究》2019,(5):1246-125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日趋强烈,中山市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呈加剧趋势。根据中山市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结合中山市环境地质特征,对中山市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统计分析表明,4~9月是汛期雨季,是中山市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高发季节。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坡高10~30m的斜坡带上,均分布于山体坡脚,临近居民区及建筑物,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本地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强、规模小、危害性大等特征,为中山市今后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对研究区地质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野外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及工程地质学,对该公路沿线地质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总结了沿线地质灾害类型,对存在的地质灾害现状进行了评估,并对评估区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对线路的施工及地质灾害防治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肖进  李辉 《工程地质学报》2012,20(4):532-539
汶川地震发生在地质环境脆弱的山区,震后内外地质营力加速了灾区地质环境变迁,在变迁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本文通过研究灾区地貌变化、地表破坏、山体震裂、水文地质条件改变、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等地质环境现状,分析震后斜坡演化过程、地表地质环境变迁过程、外界因素的影响、崩滑流地质灾害转化关系,总结了地质环境变迁过...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舟曲县因发生"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而倍受世人关注。本文在概述县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背景及生态环境变化的基础上,深入讨论了舟曲县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稳定状态及危害性特征,并以泄流坡滑坡和三眼峪泥石流为例,详细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发育特征及危害评估,以期对正在舟曲实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具有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山区面积比例高等特点。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大量重大工程建设、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导致各类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民生改善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带来了挑战。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能够为灾害风险管控、监测预警、防治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由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入手,着重分析讨论了我国地质灾害发育概况、监测预警既有成果和研究现状。然后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主要内容、主要技术方法和主要监测预警模型的发展和现状三个方面,讨论了"3S"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研究现状和实践应用;最后详细讨论了目前基于"3S"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在三峡库区和国家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情况。本文最终结论认为,"3S"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各行业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未来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将以"3S"技术为基础,集观测、研究、风险评估、预报预警、预防治理为一体,有机结合各相关学科和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诱发灾害的因素和发生强度,提高地质灾害预报的时间、地点、发生强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地质环境状况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徐志文 《地质与勘探》2006,42(4):97-102
四川省是我国地质灾害最多的省份之一,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爆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的特点.通过对5770个已知地质灾害点的综合研究分析,总结归纳四川省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和特征,建立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评判模型,并对全省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区评价,提出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框架体系及措施,为全省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21年8月8日渠县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引发新增灾害38处,不同程度加剧已有灾害点109处。文中基于实地调查资料,对特大暴雨引发灾害的特征和孕灾地质条件与灾害分布关系开展研究,对比研究了累计降雨量与新增灾害数量和已有灾害加剧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渠县特大暴雨引发新增灾害点主要为土质滑坡,占比94.7%;区域斜坡结构对灾害发生的影响程度最高;土质滑坡集中发生在300~325 mm累计雨量区间,高达27处,变形迹象加剧程度严重的灾害点23处,分布在累计雨量为337~348 mm区间内;为该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与汛期地质灾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为类似地区特大暴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因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我省地质灾害发育,加之近年来经济增长、城镇扩张、降雨增多等因素共同影响,地质灾害数量和经济损失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因此地质灾害防治显得尤为必要。为全面认识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和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固定经济投入下的总体收益函数,认为虽然青海省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效果较好,但是从整体看,我省地质灾害防治投入较低,未达到最佳收益点。因此,相关部门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随着经济增长适当调整防治投入,不仅能有效控制地质灾害损失,而且也保障社会其他效益。  相似文献   

19.
由碎散物质组成的地质体失稳流滑大变形所致的地质灾害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绝大多数造成此类地质灾害的对象属于颗粒物质,而地质灾害与颗粒物质力学的交叉融合一直以来都是软物质物理学和工程地质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方向之一。颗粒物质是由大量离散颗粒组成的复杂无序体系,其力学特性极为复杂,根据颗粒的运动状态可以表现出气体、流体和固体的力学行为。地质工程领域中,典型的地质灾害现象如滑坡、泥石流等都与颗粒物质力学密切有关,其本质即为由碎散物质组成地质体的固液相变。本文通过介绍颗粒物质的基本性质,颗粒物质力学中的阻塞相变、局部流变和非局部流变的剪切流动特性,以及常用的开展颗粒物质力学研究的试验方法,最后初步探讨了颗粒物质力学在工程地质领域内的应用前景。颗粒物质力学与工程地质的交叉融合,一方面可以拓展我国颗粒物质物理与力学的研究深度,同时也可以为我国重大工程及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