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第四纪地质定年与地质年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时、空、质(物质)、能(动力)是研究地质过程、环境演变的基本要素,其中时间是关键.任何一个自然事件、任何一个地质过程,都与时间相关联,时间的重要性需要通过年龄的精确测量来体现。本文综述了第四纪定年的基本方法和特点以及近年来年代地层学所获得的进展,提出了中国第四纪的划分简表。  相似文献   

2.
完善环境地质学科促进环境地质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蒋承菘 《地质通报》2004,23(8):732-736
当前中国地质工作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这是因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给地质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要求地质工作转变服务方向,扩大服务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要求地质工作深化改革,转变地质工作运行机制;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要求地质工作迎头赶上,实现地质理论的创新和  相似文献   

3.
4.
《四川地质学报》2006,26(3):187-187
据柏林报道,为了促进海峡两岸在环境地质及地质景观资源管理方面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应台湾财团法人空间及环境科技文教基金会的邀清,安徽省地质学会于2006年1月3~12日组团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和地质考察。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拓宽地质服务领域,在开辟和发展地质市场时,如何加强环境地质基基工作,谈几点意见,与同行们榷商。  相似文献   

6.
贵州主要地质事件与区域地质特征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王砚耕 《贵州地质》1996,13(2):99-104
本文简要论述了贵州地史时期的主要地质事件及其产物,包括表生沉积地质事件(气候、生物、缺氧、重力流和风暴等事件),地球内营力引起的构造、构造热事件,以及地外冲击事件等;阐明了贵州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即地层齐全化石丰富、海相碳酸盐岩广布、火成岩类较多但分布零星、层状浅变质岩发育和株罗山式褶皱典型等;指出了贵州地壳演化经历了新生大洋地壳→过渡地壳→大陆地壳漫长而渐进的发展过程,其地壳变形与陆内造山具有前陆褶皱冲断带的诸多特点,对大陆动力学研究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马启龙  马生福  雷延军 《地质论评》2024,70(2):2024020020-2024020020
地质标本是地史演化和地学研究的见证物,同时也是地质宣传和教学的基础资源和核心材料。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导,对青海省地质特征及典型地质标本采集经验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处于不同时期规模巨大的造山系中,区域地质活动强烈,经过亿万年的地质演化,形成了丰富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质标本。典型地质标本采集时可重点考虑北祁连蛇绿岩、中南祁连构造糜棱岩、柴北缘花岗伟晶岩、西秦岭矽卡岩、青南流纹岩和不同地质年代形成的化石等地质体。同时此次在采集地质标本时得出的宝贵经验,对于今后深入剖析省内地层时空接触关系和构造活动特征、揭示地层演化历史和矿藏分布规律、以及为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地学爱好者提供了具有高原特色的新场景和新生态。  相似文献   

8.
贵州重要地质事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贵州地质构造特征可划分出四个构造旋回期,即武陵构造旋回期、雪峰—加里东构造旋回期、海西—印支—燕山构造旋回期和喜马拉雅(新)构造旋回期,各旋回期产出不同的盆地类型,发育不同的岩浆岩组合和构造组合。反映出贵州在武陵构造旋回期、雪峰—加里东构造旋回期主要受江南造山带的发展、演化所控制,从晚古生代开始(即海西—印支—燕山构造旋回期)贵州同时受控于东南侧江南造山带和西南侧特提斯域的发展演化,使贵州在不同阶段处于不同的构造位置,而喜马拉雅(新)构造活动期更多地受西侧特提斯域的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与控制。  相似文献   

9.
李廷栋 《地质通报》2003,22(9):647-650
基础地质研究是地质调查的基本任务之一。基础地质研究的立足点往往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地质调查的主攻方向与供需层次。李廷栋院士的这篇文章从一个核心角度阐述了两者的渊源与依存关系,对我们从前沿和战略角度认识地质调查的目的意义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地质——国家地质工作的新领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城市地质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地质工作的一个新领域。本文对国外城市地质工作的发展过程、发展特点、发展技术(方法)以及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城市地质工作现状进行了综述,为中国城市地质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章寅虎 《安徽地质》2022,32(1):89-92
九华山地质公园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安徽省池州市。2019年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06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九华山地质公园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批文显示,九华山地质公园,其名意为“九座壮丽的山峰”,面积139.7km2。其中的4个山顶上建有庄严的佛教寺庙,有些可远溯至公元5世纪。除了宗教、历史...  相似文献   

12.
胡清清  杨晓霞 《地质论评》2023,69(4):2023040003-2023040003
地质文化村(镇)是地质文化科普的重要窗口,也是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的进一步评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我国50个地质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地质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随机分布型;②各省(市、区)地质文化村(镇)数量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呈“东多西少”格局;③地质文化村(镇)形成1个高密度核心区、2个次高密度集聚区、1条核心延长带;④影响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空间分布格局的因素由特色地质资源、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与人文资源3个一级指标构成,其中社会经济与人文资源对地质文化村(镇)空间分布影响最大且效果显著。在今后地质文化村(镇)的评定建设中,应加强中西部地区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和申报;适当给予中西部地区地质文化村(镇)评定倾斜;加大地质文化村(镇)宣传力度;充分发掘地质特色及民俗文化,加强地质文化村(镇)与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殷小艳  张丽华 《地质论评》2021,67(4):67040917-67040917
正2021年7月7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了首批地质文化村(镇)。根据《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地质文化村(镇)评审授牌和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和《地质文化村(镇)星级评定标准(试行)》等有关规定,由各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省级地质学会推荐,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业务指导下,中国地质学会组织对首批申报地质文化村(镇)进行了评审和公示,决定授予浙江省嵊州市白雁坑地质文化村等8个村(镇)三星级地质文化村(镇),  相似文献   

14.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质实践,其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模式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以"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为总纲,以"两山理论"、"乡村治理理论"等为指导,提出地质文化村建设应以"地质保护优先"+"科学合理利用"为核心宗旨,以...  相似文献   

15.
大多数20世纪下半叶建立的矿山,资源已近枯竭或出现了资源危机,都需要寻找接续资源。为此提出在成矿远景好的地区有计划地开展“深部地质填图”和“立体地质填图”的设想。“深部地质填图”是找寻隐伏矿和半隐伏矿的深部地质研究的战略性工作,“立体地质填图”则是其战术性工作。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为了寻找隐伏矿、半隐伏矿的“靶区”,或为“靶区”提供背景地质资料;后者是为了找到“新矿体”、“新矿层”,扩大矿床规模和矿山远景。“深部地质填图”要采用地质、物探、化探及少量钻探等综合手段,提交比例尺不小于1:5万的地表地质图和深部地质图;“立体地质填图”主要是按一定间距(100~200m)进行钻探,结合物探剖面,发现新矿体,提交立体地质图。当前应全面开展资源危机矿山外围的“深部地质填图”,积极慎重地进行“立体地质填图”试点,并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独立的地质工作纳入地质调查之中。  相似文献   

16.
大多数20世纪下半叶建立的矿山,资源已近枯竭或出现了资源危机,都需要寻找接续资源。为此提出在成矿远景好的地区有计划地开展“深部地质填图”和“立体地质填图”的设想。“深部地质填图”是找寻隐伏矿和半隐伏矿的深部地质研究的战略性工作,“立体地质填图”则是其战术性工作。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为了寻找隐伏矿、半隐伏矿的“靶区”,或为“靶区”提供背景地质资料;后者是为了找到“新矿体”、“新矿层”,扩大矿床规模和矿山远景。“深部地质填图”要采用地质、物探、化探及少量钻探等综合手段,提交比例尺不小于1∶5万的地表地质图和深部地质图;“立体地质填图”主要是按一定间距(100~200m)进行钻探,结合物探剖面,发现新矿体,提交立体地质图。当前应全面开展资源危机矿山外围的“深部地质填图”,积极慎重地进行“立体地质填图”试点,并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独立的地质工作纳入地质调查之中。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质剖面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志春 《地质与勘探》2016,52(2):363-375
地质剖面是三维地质建模的重要数据源,运用地质剖面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在模型构建之前,统一确定模数据的坐标系和比例足,建立原始资料数据库。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关键是不同地质界面。本文详细介绍了模型边界面、断层面、地层界面、岩体界面等4种主要地质界面的构建流程与方法,尤其对褶皱构造、地层界面的断层效应、复杂岩体界面等的构建进行了重点阐述按模型边界面(模型的底界面和四周边界面)、DEM面、断层面、其他地质界面的顺序依次构建地质界面,构建断层面和其他地质界面时严格按先新后老的顺序。运用已构建好的地质界面按先新后老的顺序逐个、依次建立单个地质体,再将所有地质体的面模型组合成整个模型的面模型。通过对面模型进行网格(实体)填充和对网格赋予相应的属性值,最终构建三维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