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古剥蚀面岩溶发育的水文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北中奥陶统马家沟灰岩沉积后,加里东运动使地壳上升,沉积间断,形成与上覆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不整合接触;华南下二叠统茅口灰岩沉积后,东吴运动使地壳短暂上升,形成与上覆晚二叠世龙潭煤系地层的假整合。石灰岩顶部与上覆地层间的不整合或假整合面,都遭受到风化与溶蚀,成为岩溶发育的古剥蚀面。   相似文献   

2.
本溪组指中国北方奥陶系灰岩不整合面之上、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之下,由碎屑岩夹灰岩或灰岩凸镜体所组成的一套海陆交互相地层。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地层学理论的发展及认识的不同,对本溪组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的划分形成了多种争议。本文按地层多重划分的观点和方法认为组是一个岩石地层的自然实体,并有区别于相邻自然实体单位的岩石内容和反映其发育的某一特定过程。为此,建议以层型剖面(本溪市新洞沟与蚂蚁村沟间的牛毛岭)为准,将本溪组岩石地层单位定义到《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的成果上来。即奥陶系灰岩顶部不整合面之上、下蚂蚁沟灰岩底界之下的一套碎屑岩层。从该灰岩层(即华北各地下部第一层灰岩)始,到最上部一层灰岩顶界(如山西太原的东大窑灰岩、河南禹州L8灰岩)为上覆太原组。该组下部产G、F两层铝土页岩,称为湖田段;上部为紫色-杂色富碳岩系(夹一薄煤层或碳质页岩)称为新洞沟段。本溪组的地质时代或年代地层,依据各地所产化石及上覆太原组第一层灰岩(即顶界)所产化石,不同地区时限不同,在吉南-辽东地区为大塘阶-德呜阶;在晋冀鲁为罗苏阶-滑石板阶;而在河南禹州其顶界进入逍遥阶(或小独山阶)-阿瑟尔阶;明显地反映出岩石地层单位穿时的普遍性规律。  相似文献   

3.
府君山组是寒武纪最早沉积的地层,发育在唐山—北京及平泉—兴隆地区。主要为灰色、深灰色厚层质纯灰岩、白云质灰岩、豹皮状灰岩,底部普遍发育有砂砾岩层。与下覆上元古界呈平行不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上覆馒头组平行不整合或整合接触。厚度自东向西,由100多米变为几米,至涞源一带尖灭。山海关一带厚度最大为169米,组成岩溶丘陵地形其形态有(参见封二照片): 1.溶痕:地表水或降水沿石灰岩层面溶蚀,形成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船山组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颜铁增 《地层学杂志》2003,27(4):318-323,T004
桐庐沈村船山组深灰色灰岩 ,厚 12 6 .35 m ,与下伏地层黄龙组、上覆地层梁山组均为整合关系。船山组可划分为 3个化石带 ,上部为 Eoparafusulina pseudosimplex带 ,归属隆林阶 ;中部为 Sphaeroschwagerina subrotunda带 ,归属紫松阶 ;下部为 Triticites subcrassulus带 ,归属逍遥阶。  相似文献   

5.
藏北申扎地区晚二叠世早期的皱纹珊瑚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作者在进行申扎县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发现一套巨厚的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的岩系,整合覆于早二叠世中晚期地层下拉组之上,并在此岩系底部采集到晚二叠世早期的皱纹珊瑚Waagenophyllumindicumvar.crassiseptatumWu和LiangshanophyllumstreptoseptatumWang,从而确定本区有晚二叠世地层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震旦系全吉群的底部为砾岩,中部为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及少量板岩;上部为灰岩、白云岩。从岩性看是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地层具有无变质无褶皱等特点,属台型沉积。此套地层与上覆下寒武统下欧龙布鲁克组为整合接触;与下伏长城系达肯大坂群下亚群为高角度不整合接触。总厚1068.6米。通过1:20万区调工作,震旦系全吉群可划分三个组:底部为麻黄沟组;中部为石英梁组;上部为红藻山组(表1)。  相似文献   

7.
<正> 福建晚二叠世晚期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海侵,在东部沉积了一套以含(竹蜓)灰岩为主的地层,称长兴组;西部为一套含菊石的粉砂岩、泥岩,称大隆组。二者以永安—龙岩白沙一线为界,与下伏的翠屏山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的溪口组为连续过渡关系(图1)。大隆组  相似文献   

8.
早中新世东沙隆起带上发育了大规模的流花碳酸盐台地,上覆巨厚未固结-弱固结泥岩。基于三维地震数据,利用相干体及可视化等方法,在台地上发现了由溶蚀垮塌作用形成的数量众多的椭圆形的灰岩坑。灰岩坑直径一般为200~700 m,最大超过900 m,深度10~90 m;灰岩坑在地震反射上表现为碳酸盐岩顶部垮塌,并导致上覆泥岩地层塌陷;灰岩坑一般沿NWW向断层分布,这些NWW向断层切割中新世碳酸盐岩和上覆海相泥岩地层,绝大多数终止于T10的不整合面。综合分析东沙海区构造和沉积过程认为:发生在晚中新世末期的东沙运动形成了NWW向张扭性断层,为酸性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和物质交换场所;东沙运动伴生的基底岩浆活动可能产生了酸性热液流体;东沙运动末期发生强烈的构造抬升和大规模海底暴露,造成地表水沿断层注入,加快了碳酸盐岩的溶蚀速率。在台地底部珠海组砂岩层的高压流体、地表水和岩浆活动可能产生的酸性热液流体的共同溶蚀作用下,碳酸盐岩地层内部产生溶洞,并且越来越大,最终顶部无法承载上覆巨厚泥岩而发生垮塌,形成灰岩坑。流花碳酸盐台地灰岩坑的形成不是简单的暴露溶蚀,而是构造活动影响下深埋藏溶蚀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桂林地区上泥盆统碳酸盐岩沉积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积义 《沉积学报》1985,3(4):73-82
前言 桂林地区上泥盆统主要是一套海相碳酸盐地层,为岩溶发育的主要岩石之一。同期异相明显,可以划分为两个岩相:一是白云岩灰岩相,下部为桂林组,上部为融县组,整合接触,二是硅质岩扁豆状(瘤状)灰岩相,下部为榴江组,上部为三里组,整合接触。桂林组可与榴江组对比,属晚泥盆世早期沉积,融县组与三里组相当,属晚泥盆世晚期沉积。它们与下伏的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为整合接触,而与上覆的下石炭统岩关阶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10.
贵州北部中奥陶统碳酸盐地层发育良好,笔者在毕节、仁怀、桐梓、正安、德江、秀山等地试作了牙形石生物地层工作,获得了较多的牙形石资料,为牙形石带的建立和对比提供了依据(图1)。 一、剖面介绍 1.毕节燕子口剖面 上覆地层 涧草沟组 整合 宝塔组 35—39 浅灰至深灰色中原 至厚层泥晶龟裂纹灰岩,含少许 泥质,局部为粘土质灰岩.产角石:Sinoceras chinense,Michelinoceras sp.,Richardsonoceras sp. 等;牙形石:Dapsilodus similaris,D.procerus,Protopanderodus。liripipus,Panderodus gracilis,  相似文献   

11.
广东奥陶纪岩石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颐 《广东地质》1995,10(1):17-22
广东奥陶纪沉积分为两种类型,类复理石含笔石页岩沉积(出露于桂湘赣分区及东江分区)和产三叶虫,腕足类的浅海壳相砂页岩沉积(出露于云开分区)。前者整合于八村群之上,以硅质岩、灰岩为标志,自下而上划分新厂组,虎山组,下黄坑组,长坑水组,半坑组,古亭组与黄竹洞组等7个岩石地层单位,后者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八村群之上,以砾岩,含砾砂岩及灰岩为标志,自下而上划分为罗洪组,罗东组,东冲组与兰瓮组等4个岩石地层单位。  相似文献   

12.
辽宁兴城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燕山裂陷槽盆地(燕辽海盆)的东南边缘,地层序列和沉积特征与同属盆地边缘区的河北滦县、北京南口、以及太行山区等地类似。研究区新太古代花岗岩之上沉积了长城系(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蓟县系(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山组),以及青白口系(长龙山组、景儿峪组)。与天津蓟县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相比,本区地层厚度较薄、长城系碳酸盐岩较少、碎屑物粒度较粗、部分层位(铁岭组、洪水庄组、下马岭组?)缺失,几大沉积层序的底界超覆明显,体现了典型的古陆边缘特征。中元古界常州沟组至团山子组为一套局限分布的滨、浅海相海进至海退旋回沉积,常州沟组滨海相砂岩与下伏新太古代花岗岩沉积接触;大红峪组沉积时期广泛海侵,以石英砂岩和粉砂质页岩为主,下部发育复成分角砾岩和石英砂岩质砾岩,与下伏地质体有沉积接触(非整合)、角度不整合、微角度不整合、岩溶不整合等多种接触关系,说明大红峪组沉积之前发生过沉积间断和地层褶皱变形,“兴城运动”所指的不整合并非单纯的海进超覆成因;蓟县系高于庄组下部为一套海侵陆源碎屑岩序列,不整合在大红峪组和新太古代花岗岩之上,中、上部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蓟县系杨庄组和雾迷山组总体为碳酸盐岩,仅含少量陆源碎屑成分或薄层;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长龙山组为又一套陆源碎屑岩海进序列,平行不整合在蓟县系雾迷山组或待建系下马岭组?角砾状含燧石白云质灰岩之上,指示了芹峪上升和蔚县上升影响期间的岩溶平原发育历史;寒武系昌平组角砾状白云质灰岩平行不整合在景儿峪组中、薄层白云质灰岩之上。上述不整合及地层建造特征还说明山海关古陆长期存在并对辽西南部的沉积古地理有明显影响。此外,大红峪组的沉积在区内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自大红峪组沉积开始本区与燕辽海盆完全连通,整个盆地的演化也从强烈断陷向稳定沉降转变。  相似文献   

13.
华北邯邢地区奥陶系中统灰岩平均厚度562m,分为三组八段,与上覆石炭系煤系地层呈不整合关系,为本地区主要含水地层。为消除下组煤开采威胁、有效防治奥灰水,必须对下伏灰岩各组段给予准确划分。根据该区奥陶系中统灰岩的沉积规律和物性特征,对各组段地层的单一测井曲线特征及多种物性曲线组合特征进行分析,确定了物性标志稳定、连续性强、全区可追踪对比的各组段地层醒目划分标志。鉴于本区自然伽马曲线形态的稳定性,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本区40个钻孔进行各组段自然伽马峰值几率计算,求得各组段自然伽马峰值几率表,并以东庞矿观2孔自然伽马曲线奥灰地层中的一段(O2f1)为例,介绍使用该表确定灰岩组段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北京西山下苇甸地区寒武系为典型的华北型地层,常见的岩石类型为亮晶鲕粒灰岩、亮晶内碎屑灰岩、泥晶鲕粒灰岩、泥晶内碎屑灰岩、泥晶-微晶灰岩、晶粒灰岩、白云岩、粉砂岩及钙质泥岩。该区碳酸盐岩中的颗粒主要为鲕粒、内碎屑及生物碎屑,所见生物碎屑以三叶虫、介形虫、海百合茎等为主。昌平组以角砾灰岩、核形石灰岩、豹皮灰岩以及白云岩为主,形成于潮坪-潟湖环境;馒头组和毛庄组以紫红色泥岩为主,沉积于萨勃哈及潮坪环境;徐庄组和张夏组以厚-巨厚层状鲕粒灰岩夹条带状灰岩及粉砂岩为主,沉积于高能浅滩环境;崮山组以泥质条带灰岩夹鲕粒灰岩为主,沉积于滩外中缓坡环境;长山组和凤山组以泥质条带灰岩和砾屑灰岩为主,形成于中缓坡-外缓坡环境。总体上,下苇甸剖面碳酸盐岩发育匀斜缓坡沉积模式。研究区在寒武纪经历了昌平组沉积期到长山组沉积期的逐渐海侵过程及凤山组沉积期的逐渐海退过程。伴随着海平面的升降,该剖面形成了整体处于二级海侵背景下的11个三级海侵-海退旋回序列。  相似文献   

15.
在前人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研究基础上,作者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沉积微相分析,对柯坪地区中下奥陶统露头碳酸盐岩进行了层序地层解剖。研究区共识别出二种界面类型 (暴露层序不整合界面和淹没层序不整合界面 )、三种准层序组构特征 (潮坪、浅滩和滩下陆棚 )和两种主要类型的体系域构成 (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在此基础上把该套碳酸盐岩划分为 7个三级层序,其中Sq1~ 2对应于蓬莱坝组地层、Sq3~ 6对应于鹰山组地层和Sq7对应于大湾沟组地层。Sq1~ 2三级层序由潮坪旋回的藻纹层白云岩、细粉晶白云岩和灰岩组成;Sq3~ 4三级层序由潮坪旋回的藻纹层灰岩和颗粒灰岩组成;Sq5~ 6三级层序由潮下浅滩相旋回的颗粒灰岩组成;Sq7三级层序由滩下陆棚环境藻灰岩和泥质瘤状灰岩组成  相似文献   

16.
奥陶系在天津平原区是具有开发前景的基岩热储,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发现,该层岩溶裂隙发育极不均匀,富水性相差较大,给施工带来一定的难度,严重阻碍着地热资源的开发进程。为此,对全市近百眼揭露奥陶系地热井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不同构造单元奥陶系一、二类裂缝发育和原始出水量情况进行统计,总结其岩溶裂隙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岩溶裂隙多分布于灰岩较纯的马家沟组,泥质灰岩较发育的亮甲山组和冶里组次之;在埋深小于2 300 m的地区,奥陶系裂隙发育随地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上覆地层为新近系和中生界的岩溶裂隙发育厚度大于上覆地层为石炭系的;双窑和潘庄凸起岩溶裂隙较发育,富水性较好;张性断裂附近岩溶裂隙最发育。据此可知,岩溶裂隙多分布在张性断裂附近、灰岩较纯的马家沟组,以及埋深较浅、上覆地层为新近系和中生界的凸起区,这些地区富水性较好,可为地热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露头剖面及钻井岩芯、电性特征入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麦盖提斜坡西段石炭系生屑灰岩段横向展布相对稳定,夹在上下两套泥岩(或膏质泥岩)之间,呈连续沉积过渡,电测曲线为低伽玛值、高电阻率值,形态总体呈箱形。生屑灰岩段在岩性、电性特征上均具明显的成段性,自下而上具有四次旋回性(相当于五级层序)。Ⅰ旋回层主要为灰质云岩夹膏质灰岩、泥质云岩,电阻率、自然伽玛曲线呈漏斗型,与下伏及上覆地层均呈突变过渡;Ⅱ旋回层主要为含泥灰岩、泥晶灰岩,自然伽玛、电阻率曲线均呈鼓型、箱型特征,与上覆地层呈突变过渡,电阻率曲线幅值相对较高;Ⅲ旋回层主要为泥晶灰岩、泥质灰岩、云质灰岩夹生屑灰岩,电阻率、自然伽玛曲线呈低幅度锯齿型,自然伽玛幅度相对较高,电阻率幅值相对较低,与上覆地层均呈渐变过渡;Ⅳ旋回层以白云岩、灰质云岩为主,电阻率及自然伽玛曲线呈复合钟型特征,与上覆地层均呈突变接触。地层精细划分对比有助于更好地认清生屑灰岩段在纵横向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突出有利储集区(琼002—群6井)及有利储集层段(Ⅳ旋回层),为下一步的勘探夯实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华北板块北缘早古生代造山带的稳定盖层西别河组是顶底清晰,下界不整合覆于早中奥陶世岛弧建造之上,其上被下泥盆统查干哈布组、上石炭统阿木山组不整合覆盖的一套稳定的滨浅海相沉积建造。本次工作根据岩石地层特征划分了砂砾岩段、灰岩段、砂板岩段和巴特敖包礁4个填图单元;在生物地层工作的基础上分别划分了2个珊瑚、腕足化石组合带,确立了该组为中晚志留世地层,即Wenlockian-Pridolian期的沉积。  相似文献   

19.
再谈宁镇地区老虎洞组的时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老虎洞组原称老虎洞白云岩,取名于南京东南郊大连山的老虎洞。1959年,夏邦栋认为黄龙组底部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与上覆的粗结晶灰岩在很多地方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其间夹有一层砾岩。砾石的成分为下伏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这层砾岩在宁镇山脉南部广泛发育。他建议把这套白云岩从黄龙组单独分出,取名老虎洞白云岩,其层位可能  相似文献   

20.
常宏  安芷生  吴枫 《第四纪研究》2008,28(5):822-830
青海南山的隆起过程对解析青海湖-共和盆地地区构造地质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共和盆地西北部晚新生代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小水桥剖面上新世地层中存在一期角度不整合面。角度不整合面上覆地层沉积碎屑中含有10%左右的泥灰岩和灰岩,碎屑组成与现代青海南山物质组成基本一致;下伏地层中没有出现碳酸盐岩碎屑。砾岩碎屑成分上的变化显示,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的源区可能发生了变化。角度不整合面上覆和下伏地层常量元素含量的含量显示,下伏地层CaO平均含量(3.74%)明显低于UCC(4.20%),物源区不太可能有碳酸盐岩存在,而上覆地层CaO平均含量是UCC的2倍多,物源区应该有碳酸盐岩存在。而且,元素比值呈现的上覆地层中不活泼元素(Ti,Si)和活泼元素(Ca)同时"富集"的矛盾,也说明了上覆地层物源区可能有碳酸盐岩的出现。元素之间关系和根据元素含量判定的岩石化学分类等特征在上覆和下伏地层中也有明显的变化。剖面位置现在的物源区就是青海南山,青海南山有一定的碳酸盐岩出露,所以,下伏地层的物源区可能并不是青海南山。结合下伏地层变形特征及区域地质资料推断,上新世青海南山的隆起使其南侧地层倾向西南,并改变了原来的盆地地貌,形成上新世地层顶部的角度不整合面。青海南山形成后才成为两侧盆地的物源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