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为研究康定市泥石流易发性,将康定市划分为421个沟域单元,采用ArcGIS软件中空间分析工具以及SPSS软件分别对评价指标内部叠加情况、评价指标与泥石流灾害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通过筛除剔除重叠度高、相关性差的评价因子,选取流域面积、melton比率、形状系数比、流域崩滑密度、流域植被覆盖率、流域道路密度、流域平均径流侵蚀力指数、多年汛期平均降雨量等8个评价指标进行康定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采用信息量模型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了泥石流易发性,熵值法定量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出评价因子加权信息量值,将康定市泥石流划分为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以及低易发区4个等级。通过频率比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结果进行检验,ROC曲线AUC值为0.842,表明评价模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对其工程防治有重要意义,以往评价中,由于主观因素过多和缺乏足够数据的定量评价,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还不尽完善。为此本文选取洮河流域下游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泥石流的地域特点、成因和其它影响因子,在可拓学基础上建立一种泥石流易发性的评价模型,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定量化的分析影响因子的权重值,对研究区泥石流沟进行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选取的11条具有代表性的泥石流沟,有2条易发程度较高,4条易发程度中等,5条易发程度低,高易发和中易发泥石流沟在强降雨时期,易爆发泥石流,据此确定泥石流的重点防治区域,为研究区泥石流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数量化理论在泥石流易发性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泥石流易发性是泥石流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泥石流易发性的确定对于泥石流整体特征的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总结现行标准和前人研究不足的基础上,从发生学角度选取流域面积、纵坡降、谷坡坡度等9个评价指标,采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了泥石流易发性预测模型。通过模型自检和应用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准确率分别达到87.14%和90%,证明了该方法在泥石流易发性评价中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郭瑞  彭杨洪  王其杰  付江涛 《地质论评》2018,64(6):1481-1488
2010年,甘肃舟曲“8·7”特大泥石流灾害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泥石流的发生及其易发性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为分析不同因素对泥石流灾害易发性影响程度,基于对甘肃舟曲瓜咋沟内不同泥石流沟道野外调查资料的总结与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泥石流灾害易发性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分析了泥石流灾害易发程度与各影响因素间关联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泥石流灾害易发性程度与野外调研结果相一致;泥石流灾害的易发性受沟道内灾害点数量、主沟道坡降、日最大降雨量、植被覆盖率及汇水面积等的影响显著;沟道内灾害点数量和主沟道坡降,日最大降雨量、植被覆盖率及汇水面积,沟道长度、岸坡坡度及沟道宽度等分别对泥石流灾害易发性的影响程度较为接近;研究成果为类似地区泥流灾害防治工作部署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候旗沟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降雨量集中且充沛,流域内支沟发育,沟谷深切,山坡陡峻,相对高差大,沟内固体物源储量丰富,沟床纵比降大,具备泥石流发育的条件。文章在深入分析4条泥石流沟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泥石流静动力学特征、灾害史及爆发频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选择单位面积物源储量、主沟纵比降、人口密度等10项因子,建立了泥石流易发性评价体系,通过对评价因子的定性分析和计算得到每条泥石流沟易发性大小,评价结果与历史调查结果有着很好的一致性。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对类似地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八丹沟位于甘肃东乡县,近年来多次发生泥石流,对流域内居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对八丹沟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详细分析八丹沟流域特征和动力学特征的基础上,选取了11个评价因子作为八丹沟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的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因子赋予权重,并且构建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对八丹沟泥石流进行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八丹沟泥石流爆发频率20年、50年、100年的的易发性为中易发,应加强防范并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保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7.
针对基于泥石流因子评价方法中选取因子不一及训练样本少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原型网络的沟谷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首先,通过元学习方式组织训练数据,计算每一类沟谷的原型中心。其次,计算未知样本与每一类原型中心的距离,得到其从属类别的概率。最后,根据类别概率计算沟谷的泥石流易发性指数,得到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等级。运用模型对怒江州的沟谷进行评价,并与历史灾害数据进行比对,分类正确率达到67.39%,历史事件中泥石流灾害严重程度与模型的评价等级吻合度较好。相比传统实地勘测和因子评价等方法,文章方法能够通过遥感影像进行泥石流灾害区域的快速识别与评价,为泥石流灾害的预警预测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针对泥石流发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的方法,从人类活动、地质、地形和气象水文条件4个总目标和19个子目标,建立了泥石流易发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确定了目标因素等级及权重,对邱家沟,天须沟和长坡沟泥石流易发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邱家沟泥石流易发性最大,天须沟次之,长坡沟最小.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岷江上游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和易发程度,结合高精度遥感影像和历史灾害统计资料,系统分析区内泥石流活动特征;在Matlab软件支持下,采用可拓模糊物元模型,选取松散物源、地层岩性、年降雨量、流域面积、主沟纵比降、完整系数、坡度、地震烈度、人类活动9个影响因子作为评价参数,并将岷江上游典型泥石流划分为极高、高、中、低易发4个等级,同时采用谭炳炎打分法对典型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数量化综合评判,通过对两种方法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岷江上游泥石流以中易发性为主且主要沿都汶公路沿线、杂谷脑干流分布;极高、高易发泥石流沟分布在汶川-理县一带,研究区易发程度由汶川县城附近沿岷江上、下游递减;评价结果对岷江上游灾后重建和生态恢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模糊可拓物元模型能更好的与历史泥石流灾害分布情况相吻合,分级层次更加明显,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提供了一种定性和定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横断山区地质灾害发育多,其中属滑坡灾害易发育,危害大,且山区乡镇多地势环境复杂,不规范活动较多,易引发滑坡。因此对该区域乡镇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普洱市澜沧县安康佤族乡为例,选择高程、坡度、坡向、起伏度等8个影响因素建立滑坡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小区域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出各个因子权重值。基于易发综合强度指数法,利用ArcGIS地理空间分析评价了研究区滑坡易发性,划分了四类区域:高易发区,面积占比14.53%;较高易发区,面积占比34.06%;中易发区,面积占比33.57%;低易发区,面积占比17.84%。为安康佤族乡防灾减灾以及滑坡灾害治理提供参考,也为小区域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了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地震扰动区存在大量震裂松散坡体,在持续或者密集的降雨条件下极易转化为滑坡灾害。同时,滑坡又会给泥石流提供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增加泥石流的危险性。因此,在震区,灾害通常以"链"的形式出现,比单一灾种危害性大。为了更有效地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笔者将滑坡、泥石流作为灾害链,综合地加以分析和研究。选择5·12汶川大地震中受灾严重的都江堰市白沙河流域的17条泥石流沟作为研究区,建立滑坡-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耦合模型,研究24 h不同降雨量条件下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危险性的变化。耦合模型包括了坡体稳定性评价模型,水文模型及以泥石流规模、发生频率、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流域高差、切割密度、不稳定斜坡比为评价因子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统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降雨量的增大,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松散物质方量持续增加,但当24 h降雨量超过200 mm后,泥石流沟的危险度等级不再发生变化;17条泥石流沟中4条为中危险度,12条为高危险度,1条为极高危险度。这说明研究区地质灾害问题相当严峻,在多雨季节存在泥石流群发的可能性,直接威胁到居住在泥石流沟附近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于有直接危害对象的高危险度及其以上的泥石流沟,应该按照高等级设防标准进行工程治理及发布预警报。同时也说明,将滑坡、泥石流作为灾害链研究具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地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灾区震后泥石流灾害较震前活跃,对灾区泥石流危险性进行评价是灾后重建过程中合理防灾减灾的基础工作。通过研究泥石流灾害事件中的泥石流规模、泥石流沟堆积扇面积及相应的灾害损失等基础资料,提出以泥石流在泥石流沟堆积扇上的平均堆积厚度替代泥石流规模作为主要危险因子的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用该方法对汶川震区都江堰市龙池镇龙溪河流域2010年"8.13"泥石流事件中的29条沟谷型泥石流进行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中9条为高度危险,12条为中度危险,8条为低度危险。用以泥石流规模为主要危险因子的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对比评价,2种评价方法中有65.5%的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价结果一致。以泥石流沟堆积扇平均堆积厚度为主要危险因子的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更能突出规模对泥石流综合危险度的贡献,能更好地反映小泥石流流域和小泥石流堆积扇的泥石流在中小规模的泥石流总量下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3.
针对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种齐全的高山峡谷区,选取四川省阿坝县为研究区,采用多灾种耦合的评价思路,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精细化评价。崩塌、滑坡等斜坡类灾害危险性评价以栅格为评价单元,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以流域为评价单元。基于信息量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分别开展危险性评价,进而采用取大值的方法,获取研究区综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研究表明,工作区综合地质灾害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面积明显大于单灾种评价结果,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主要位于崩塌、滑坡较发育的碎裂岩区域和极度易发的泥石流流域。针对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多灾种耦合的评价思路能更合理的反映不同类型灾害在形态及空间上的差异,获取更精确的危险性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可拓工程方法,在物元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物元模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物元模型中各评价指标的权系数。通过实际公路泥石流危险性等级的关联度计算,对四川地区雅泸高速公路的5条泥石流沟进行了评价,得出与实际相符合的结论。并与其他评价方法相比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上,而且所得的结果会更加合理,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白龙江流域为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密集分布区。2020年8月由于强降雨激发,白龙江流域武都段发生了大规模的群发性泥石流灾害,造成严重损失。文章以白龙江流域甘肃省陇南市武都段(宕昌县两河口乡—武都区桔柑镇)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实地考察,选取流域面积、流域形状系数、平均坡度、沟谷密度、物源参照值(HI)、岩性、流域中心距活动断层距离、一小时最大降雨量、植被覆盖度作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因子。基于灾害熵理论,分别以泥石流单沟和小流域单元作为评价单元,利用ArcGIS软件,进行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泥石流沟大多数都属于中、高危险性。致灾因子中岩性、物源参照值(HI)、距断层距离、植被覆盖度及平均坡度的权重最大,与实际考察结果一致。且以小流域单元作为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更符合研究区的泥石流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是我国泥石流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4大省份之一。据统计,全省发育有泥石流沟6 260条,这些泥石流沟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河西地区较少。泥石流强烈发育的陇南、甘南山区,地势高差多在1 000m以上,山坡坡度≥30°。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广泛分布黄土、泥岩、千枚岩、页岩等软弱易滑岩土体,为泥石流发育提供了必要的地形条件和岩土条件,降雨和地震及人类活动是诱发因素。长期以来,频繁发生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已给甘肃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建设带来了严重威胁和危害,造成约3 71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几十亿。其中,2010年8月8日,舟曲发生的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震惊世界,泥石流地质灾害已严重困扰和和制约着甘肃省的国民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因此,应通过科学规划人类活动,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制约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生,减轻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北京山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发育大量突发地质灾害隐患,既直接威胁山区村庄、道路、景区的人员及设施的安全,又会对城镇的规划建设构成威胁。通过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工作,划分出地质灾害易发区,以评价结果指导城镇建设规划,减轻地质灾害的威胁,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文章在阐述北京山区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突发地质灾害发育情况的基础上,选取了坡度、起伏度、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及降水等6个影响因子,采用综合信息量模型方法,分别对北京山区斜坡类灾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易发性进行评价,并根据“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叠加各灾种的易发性评价结果划分出北京山区突发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为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及完善空间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永胜刘官河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期纳镇境内,该流域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气候等相互作用的影响下,易发生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了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及生命安全。在调查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松散物源储量、流域面积、主沟长度、相对高差、日最大降雨量、切割密度和不稳定沟床比等7个评价因子,通过组合赋权法结合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价模型对该流域危险性进行评价,得到永胜刘官河流域泥石流属于中度危险,评价结果与该流域泥石流的实际调查基本吻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刘官河流域存在诱发间歇性中等规模泥石流灾害的可能,尤其是在雨季降雨条件下,诱发中等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仍然较大,为该流域泥石流灾害潜在危险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敏感性分析是全面掌握小流域沟谷发展总体特征的有效途径。北京山区山洪泥石流灾害常相伴或交替发生, 只考虑泥石流孕灾环境而忽视山洪致灾因子不能适应北京山区防灾减灾的客观要求。在分析泥石流敏感性基础上引入山洪评价因子, 选取北京山区10条典型小流域, 构建山洪泥石流综合评价体系, 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主观赋权, 熵值法进行客观赋权, 由博弈论给出各指标的组合权重值, 由K均值聚类法将小流域敏感性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等级。结合现场调查验证分类结果, 表明山洪泥石流综合敏感性评价结果更适合北京山区的客观情况。  相似文献   

20.
泥石流危害桥隧工程易损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林荣  陈舒阳  曹禄来 《岩土力学》2014,35(9):2642-2650
为将泥石流灾害损失评价由宏观价值评判提升至可为工程服务,曾提出了基于结构损毁程度评判的工程易损性概念。然而,诸如桥隧工程在遭受泥石流危害时,仅靠结构损毁程度无法正确判定实际灾情,会导致对功能完全损失而结构受损较轻的受灾工况“轻”判、功能尚可而结构损毁较重的受灾工况“重”判。鉴于此,在原有结构损毁程度评判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承灾特征、线路规格、恢复成本等桥隧工程使用功能的影响因素,形成了既关注“结构损毁”,又重视“功能损失”的泥石流危害桥隧工程易损性评价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克服了单一结构评判的不足,与现场灾情更为相符。这丰富并发展了工程易损性评价的内涵,使评价结果更为全面、合理,对正确预判或验证桥隧工程遭受泥石流危害受灾情况,合理妥善地准备或及时准确地启动应急预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