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我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特别是咸化湖泊沉积中普遍发现属于“海源陆生”的沟鞭藻化石,由于其良好的生油特性,被认为是我国白垩纪—第三纪陆相油气资源的重要来源。柴达木盆地第三系始新统下干柴沟组是该地区最主要的烃源岩,生油岩及原油中富含公认的沟鞭藻生物标志物4 甲基甾烷和甲藻甾烷,但迄今该地区尚未发现可靠的沟鞭藻化石。本次研究在柴达木盆地北缘昆2井下干柴沟组发现了类型单调但化石丰富的以Subtilisphaera为主的沟鞭藻化石组合,为肯定柴达木盆地第三系原油沟鞭藻的贡献提供了直接化石证据。研究表明,沟鞭藻发育的第三系中始新统可能是本地区最有利的生油层,形成于湿热气候所控制的陆相咸水湖泊。  相似文献   

2.
欧成华  董兆雄 《地质论评》2010,56(5):653-663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咸水泉地区渐新统—中新统地层虽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但至今未获突破,沉积相分布特征及规律研究不够深入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区域地质背景、野外地质剖面、岩芯分析化验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分析该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和中新统上干柴构组岩石类型和颜色、沉积构造、古生物等相标志,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等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通过编制单井、剖面和平面沉积相分布图,揭示了沉积相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及规律并建立了沉积相模式。结果表明,沿山呈带状分布的各类滩坝和河道沉积砂体是下一步深入勘探寻求突破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通过库泰盆地Naga Utara-1井(NU-1井)下中新统油、气样品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认为NU-1井天然气样品的烃源岩母质为腐泥型,沉积于弱还原的海相环境,生源母质以水生生物输入为主,镜质体反射率约1.2%,处于成熟的演化阶段;原油样品的烃源岩母质为腐殖型,沉积于弱氧化的陆相环境,生源母质以陆生高等植物为主,镜质体反射率约0.7%,处于未熟-低熟的演化阶段。不同的烃源岩特征表明二者为两套烃源岩:一套为成熟度相对较高的海相烃源岩,一套为成熟度相对较低的陆相烃源岩。库泰盆地两套已知烃源岩地层和本文原油样品所指示的烃源岩母质有相似之处,但和气体样品所指示的烃源岩母质截然不同。气体来源于更深的下部地层:下中新统的海相地层,或者更深部渐新统-始新统的湖相地层。深部海相或湖相地层烃源岩产生的气体沿断层向上迁移,在背斜部位的砂岩中形成高压圈闭,并被上覆的灰岩层和泥岩层封盖形成油气藏。库泰盆地下中新统的海相地层,或者更深部渐新统-始新统的湖相地层烃源岩具有很好的勘探潜力,下一步需要转变勘探思路,将勘探目的层转移至中中新统下部-下中新统海相成藏系统,甚至更深部的渐新统-始新统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大陆的地质构造演化、盆地性质和盆山转换过程以及资源分布,决定了我国油气勘探战略方针应为两个并举:海域区勘探和陆上区勘探同时并举;陆上区应为古生代海相盆地和陆相盆地同时并举。中国陆地上的海相油气盆地主要分布在特提斯构造域中,具克拉通基底的塔里木、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三大海相盆地是当前我国油气资源重要勘探开发区,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中国古大陆发育有两个构造层次的海相盆地,早古生代海相盆地沉积了海侵和海退序列两套烃源岩。晚古生代一早印支期的早期海侵序列以储集层为主、烃源岩次之;海平面下降期的盆地具生储双重性。油气勘探开发的实践证明,三大海相盆地在生烃、储集、成藏上具有三个共性:(1)原型盆地演化和沉积序列相同,具五个层系的烃源岩;(2)加里东构造运动形成夭折前陆盆地,造就了古隆起和构造掀斜,形成浅海深水盆和古暴露面;(3)古岩溶碳酸盐岩与上覆晚古生代海侵地层组成了储集成藏体系。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海相盆地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思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中国古大陆的地质构造演化、盆地性质和盆山转换过程以及资源分布,决定了我国油气勘探战略方针应为两个并举:海域区勘探和陆上区勘探同时并举;陆上区应为古生代海相盆地和陆相盆地同时并举。中国陆地上的海相油气盆地主要分布在特提斯构造域中,具克拉通基底的塔里木、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三大海相盆地是当前我国油气资源重要勘探开发区,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中国古大陆发育有两个构造层次的海相盆地,早古生代海相盆地沉积了海侵和海退序列两套烃源岩。晚古生代一早印支期的早期海侵序列以储集层为主、烃源岩次之;海平面下降期的盆地具生储双重性。油气勘探开发的实践证明,三大海相盆地在生烃、储集、成藏上具有三个共性:(1)原型盆地演化和沉积序列相同,具五个层系的烃源岩;(2)加里东构造运动形成夭折前陆盆地,造就了古隆起和构造掀斜,形成浅海深水盆和古暴露面;(3)古岩溶碳酸盐岩与上覆晚古生代海侵地层组成了储集成藏体系。  相似文献   

6.
东海陆架盆地新生代发育大型弧后盆地,接受了海相及陆相沉积,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 其中,丽水凹陷发育了古新统?始新统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及滨浅海相沉积,其沉积环境及沉积物源研究一直存在争议. 通过古生物学和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系综合分析,对丽水凹陷古新统?始新统沉积环境及潜在源区进行系统的源汇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丽水凹陷古新统及下中始新统以滨浅海相为特征,凹陷东侧海水较深,沉积物主要来自周边燕山期岩浆岩古隆起. 然而,凹陷东、西次凹在沉积物源上存在明显差异,西次凹沉积物锆石U-Pb年龄谱系仅发育燕山期单峰,东次凹还存在明显的印支期物源;特别是进入始新世,东次凹温州组物源发生明显改变,出现大量古老锆石,沉积物来自北部渔山低隆起,显示该时期在凹陷北侧发育较大规模的三角洲沉积. 晚始新世,由于玉泉运动,丽水凹陷发生隆升剥蚀,直到中新世再次接受沉积. 丽水凹陷古新统?始新统以海陆过渡环境为主,有利于烃源岩及储集体的发育,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开展二维地震资料调查和重处理,结合钻井、重磁、海陆对比等新老资料开展联合解释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具有分布广、厚度大、沉积中心位于东部,新生界则呈现东西厚中间薄,新生代构造单元中的台北凸起、观音凸起和雁荡凸起上均有中生界分布;白垩系较侏罗系分布更为广泛,侏罗系西部边界为雁荡凸起东侧,白垩系西部边界以瓯江凹陷西侧为界;中生界三口钻井分析结果发现了确凿的海相标志,证实了中生界东海陆架盆地发生多次海侵,结合围区沉积特征认为侏罗纪存在南北向和东西向的海侵,白垩纪主要体现为东西向的海侵;研究区中生界发育中下侏罗统、下白垩统两套烃源岩,新生界发育古新统、始新统、渐新统和中新统四套烃源岩,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上干柴沟组分布十分广泛,对盆地内沉积型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其时代归属一直沿用中新统上干柴沟组(地层代号为N1sg或N1)。近年来对上干柴沟组古地磁、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应划归渐新统或渐新统-中新统,但是在绝大部分公开出版物中至今仍然没能改变长期以来的习惯称谓,这种状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针对该组的地层对比、盆地原型恢复和油气勘探与开发。综合前人在地层岩性、古生物组合和古地磁、裂变径迹测年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照最新国际地层年代表,建议将上干柴沟组归属于渐新统-中新统,地层代号使用E3N1sg。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丰富,中二叠统石盒子组是主力勘探层位,明确其沉积相及沉积特征对于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野外剖面踏勘及钻井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石盒子组地层及岩性特征、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演化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中二叠统石盒子组主要发育粗粒陆源碎屑岩系。中二叠世研究区仍存在间歇性局部海侵,石盒子组主要以陆相沉积体系为主,包含冲积扇沉积相、河流沉积相、湖泊沉积相、三角洲沉积相等,同时发育障壁海岸沉积体系。研究区自北向南石盒子组依次发育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滨浅湖等沉积,南缘、西南缘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南缘、东南缘障壁海湾中发育潟湖和障壁沙坝沉积。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丰富,中二叠统石盒子组是主力勘探层位,明确其沉积相及沉积特征对于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野外剖面踏勘及钻井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石盒子组地层及岩性特征、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演化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中二叠统石盒子组主要发育粗粒陆源碎屑岩系。中二叠世研究区仍存在间歇性局部海侵,石盒子组主要以陆相沉积体系为主,包含冲积扇沉积相、河流沉积相、湖泊沉积相、三角洲沉积相等,同时发育障壁海岸沉积体系。研究区自北向南石盒子组依次发育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滨浅湖等沉积,南缘、西南缘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南缘、东南缘障壁海湾中发育潟湖和障壁沙坝沉积。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西部红狮凹陷第三系下干柴沟组层序地层格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柴达木盆地西部红狮凹陷是青海油田公司的主要采油区 ,下第三系下干柴沟组是区内主要目的层段之一。以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 ,根据露头剖面和钻井资料 ,对区内下干柴沟组进行了详细的层序地层研究 ,共识别出 15个三级层序 ,4个超层序。在连井剖面的层序地层对比基础上 ,建立了该区的地层格架 ,并揭示出这 4个超层序中上升半旋回的水下冲积扇、低水位期湖底扇、辫状河流相以及下降半旋回扇三角洲相中的砂砾岩是红狮凹陷下第三系有利储集岩的分布区 ,最大湖泛期密集段暗色泥岩是该区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古近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古近纪是塔里木盆地由海向陆转化的时期。当时该区的海侵来自研究区西侧的古地中海分支,物源则主要是盆地北部的南天山以及南部的昆仑山,沉积中心在库车坳陷西部以及塔西南坳陷带的西部。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发育砾岩、砂岩、碳酸盐岩及膏盐岩,沉积环境有滨岸、漏湖、潮坪及扇三角洲等,塔西南坳陷以碳酸盐岩和膏岩为特征,从东到西发育开阔台地、近岸局限台地、蒸发盐台地、辫状河三角洲环境等,二者之间即在塔北隆起及北部坳陷带位置为宽阔的古隆起区。始新世晚期-渐新世(苏维依组沉积期)整个盆地以滨浅湖为主,发育粉砂岩与泥岩互层沉积,塔西南坳陷虽然仍发育多个海相层,但海水的影响明显比始新世早期弱,当时主要古地理单元有海湾渴湖、滨浅湖、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总体上,塔里木盆地在古近纪经历了早期以扇三角洲为主的浅水环境到晚期的滨浅湖及海湾溻湖环境,古近纪研究区的古气候以热带-亚热带的干旱气候为主。  相似文献   

13.
“源热共控”中国近海盆地油气田“内油外气”有序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源热共控油气形成,烃源岩是油气形成的内因,热是油气形成的外因,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二者耦合作用控制了含油气区内油气的形成、资源潜力与分布模式。中国近海沉积盆地主要属于新生代伸展盆地或张扭盆地,古近纪发生裂陷,早—中中新世发生区域性热沉降,晚中新世以来新构造活动在多数盆地比较活跃。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烃源岩主要形成于古近纪...  相似文献   

14.
傅碧宏 《沉积学报》1995,13(4):153-160
根据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奥陶统和下志留统各组岩石的光谱特征分析,选择了TM3/1(Y)2/3(M)7/5(C)减色比值合成影像对研究区岩石地层层序进行划分和对比,划分出O12、O22、O32、S11和S21等5个影像岩石地层单元,它们与研究区的岩性组一致,但其精度高于研究区1:20万地质图。通过影像岩石地层的对比研究发现,研究区西部皮羌断裂以西在中奥陶世几乎未接受沉积,皮羌断裂以东出现了坎岭组,再往东至研究区东部,中奥陶统沉积较全;早志留世早期研究区西部沉积了海相红层,往研究区东部则相变为海相绿色地层。尤其是通过TM比值图像的分析,发现前人认为分布很局限,但具有很大生油潜力的印干组在研究区分布范围较广,并推断其沉积中心位于与研究区相邻的塔北隆起和北部坳陷一带。这为塔里木盆地油气评价和勘探提供了新的资料,并表明TM遥感数据的应用是沉积盆地油气勘探研究中的一种很有潜力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analyses of fifteen typical crude oils and ten typical potential source rocks col-lected from the Qaidam,Tarim and Turpan basins,Northwest China,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ils and source rocks were investigated and oil-source rock correlations undertaken.The oils and source rocks deposited in saline lacustrine environment from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were characterized by n-alkanes with even car-bon-number preference in the C20-C28 range,low pristane/phytane(Pr/Ph) ratios(less than 0.5),and high abundances of C27 steranes,gammacerane and C35 hopanes.The oils and source rocks deposited in marine environment from the Tarim Basin were characterized by n-alkanes with even carbon-number preference in the C14-C18 range,relatively low Pr/Ph ratios(near to 1),high abundance of C28 steranes,and relatively high gammacerane.In contrast,the oils and source rocks deposited in terrigenous bog environment from the Turpan Basin were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high Pr/Ph ratios(oil samples greater than 6) high abundance of C29 steranes,and relatively low gammacerane and C31-35 hopanes.The higher amounts of C37 and C38 n-alkanes of source rocks from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and the Tarim Basin suggest an origin of these alkanes from functionalized C37 and C38 n-alkadienes and alkenones in prymnesiophytes living in lacustrine and marine environments.Oil-source rock correlations suggest oils in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were derived from the Oligocene Lower Ganchaigou Formation(E3),oils in the Tabei and Tazhong uplifts from the Tarim Basin have a genet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Middle-Upper Ordovician source beds.Oils in the Turpan Basin generally fall into two genetic types.Most oils in the Taibei depression from the Turpan Basin were derived from the Lower-Middle Jurassic coal measures,but the fewer oils in this region are a mixed source derived from the Lower-Middle Jurassic coal measure and the Upper Permian source rocks.  相似文献   

16.
柴西地区上干柴沟组上段(N12)烃源岩的沉积水体环境为咸水湖相。其烃源岩的有机质总体丰度不高;有机质类型主要有腐殖腐泥型和腐殖型,具体分布受烃源岩所处位置及沉积环境控制;有机质成熟度多为未成熟-低成熟;有机质的烃转化率较高,反映其大部分有机质已经进入生烃门限,少量已经进入生烃高峰期。其烃源岩具有咸化湖泊相未熟-低熟有机质生烃的特点,而其生烃机理很可能是藻类生物类脂物和细菌的早期成烃。柴西地区上干柴沟组上段(N12)烃源岩作为该区未熟-低熟石油主要源岩之一,具有非常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组沉积相及储层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郭峰  陈世悦  袁文芳  王德海 《新疆地质》2006,24(1):47-51,T0003
在野外地质剖面研究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新近系干柴沟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分析了干柴沟组发育的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湖底扇及风暴沉积等几种沉积相类型.详细分析了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强调了三角洲相前缘、扇三角洲相前缘、滨浅湖滩坝、湖底扇以及碳酸盐岩沉积是西部地区干柴沟组有利的储集岩相带.根据生油岩及储油岩叠置组合关系,指出阿尔金山前地区、跃进-东柴山地区、大风山地区是有利油气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事件,形成一个喇叭状向西开口的海湾,该海湾属于东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该地区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记录了东特提斯洋演化和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对其地层的研究仍相对薄弱,对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拟通过详细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其他地层方法,完善地层划分与对比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Cenomanian/ Turonian界线大洋缺氧事件(OAE2)、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g)、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特提斯海进与海退等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塔里木盆地白垩纪—古近纪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地层自下而上为克孜勒苏群、库克拜组、乌依塔克组、依格孜牙组、吐依洛克组、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盖吉塔格组、卡拉塔尔组、乌拉根组和巴什布拉克组,上述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沟鞭藻、孢粉、双壳类、腹足类等化石,以及少量菊石、腕足类、海胆和鲨鱼牙齿等化石。综合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研究表明,克孜勒苏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Barremian-Albian期,库克拜组—依格孜牙组的时代为晚白垩世Cenomanian-Maastrichtian期(Cenomanian/Turonian界线可能位于库克拜组三段),吐依洛克组的时代为白垩纪—古近纪过渡期;阿尔塔什组的时代为古新世早中期,齐姆根组为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最早期,盖吉塔格组—乌拉根组的时代为中始新世中晚期,巴什布拉克组的时代为晚始新世,但不排除最上部进入渐新世早期。塔里木盆地的海侵开始于克孜勒苏群中上部沉积期(Albian晚期—Aptian早期),但规模很有限,大规模的海侵始于晚白垩世Cenomanian早期;从晚白垩世—古新世,共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事件;大约41 Ma前后,海水退出盆地南部的昆仑山山前,34 Ma前后,海水退出盆地北部的天山山前。上述海侵—海退事件可能受构造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双重影响,但构造事件对海侵的启动和结束可能更具决定性的影响。阐述了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所记录的OAE2、K/Pg界线、PETM和特提斯海侵—海退等事件,其中笔者及团队第一次在塔里木盆地西部齐姆根组中所发现和报道的PETM事件,将有助于揭示全球近岸地区PETM的特征和生物-环境响应。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厘清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层序列,建立更加精细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框架,加强对PETM和特提斯海侵—海退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柴西南地区古近系-新近系井-震统一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西南地区古近系—新近系是柴达木盆地最主要的油气勘探区和开发区,通过对54口钻井和录井资料的详细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对研究区古近系-新近系的干柴沟组—狮子沟组地层中识别出了一个初次湖泛面和六个最大湖泛面,将其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和17个准层序组,并对十条连井剖面进行了层序对比。在此基础上,对柴西南三维地震区切出了与前述的钻井连井剖面相同的连井地震剖面,并通过对地震剖面层序界限识别和划分,以及将钻井剖 面上的层序划分结果投影到连井地震剖面中等方法,对钻井剖面和地震剖面的层序划分结果进行了对比和调整,使两者完全统一,建立了柴西南区古近系-新近系井—震统一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这为该区开展岩性油气藏勘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