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主要储层砂体的成因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储油砂体为主的多种成因组合进行了研究,将其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组合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混合区和河口坝组合区.详细刻画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中主要储油砂体的成因类型,将水下分流河道成因砂体划分为叠加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完整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两类;将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复合成因砂体划分为坝上河和河上坝砂体两类;将河口坝成因砂体划分为叠加式河口坝和孤立式河口坝砂体.讨论了各类成因砂体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
三角洲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形成过程的物理模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三角洲砂体是已开发油气田中最重要的储集类型之一 ,对该类砂体的形成过程开展物理模型研究以预测储集砂体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统长 6三角洲砂体为模拟原型 ,对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形成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研究。指出长 6三角洲储层主要是在基准面下降过程中 ,由水下分流河道的频繁分汊、交汇、叠合、迁移形成的。由于受到不同期水下分流河道的切割 ,河口坝保持时间较短而欠发育。实验结果与油田地质研究 ( 14口井资料 )对比表明 ,砂体组成及粒度参数的符合率达73% ,砂层厚度分布的符合率达 62 %~ 81% ,沉积微相展布的符合率达 58%。实验过程显示 ,水下分流河道的变迁与湖平面的下降速率及活动底板的运动强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跃进二号油藏沉积相及平面展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萍  尹太举  郭青松 《西北地质》2010,43(1):115-123
跃进二号油田含油层位包括下油砂山组(N21)、上干柴沟组(N1)和下干柴沟组下部(E31)三个主力油组。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它是一般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主要砂体类型为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席状砂。笔者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岩心观察、测井相分析,并根据沉积物粒度、砂体空间展布规律和现代河流沉积模式类型,认为本区大的沉积背景仍然为辫状河三角洲,但沉积微相类型和砂体成因模式与一般辫状河三角洲不同,即骨架砂体以水下分流砂坝为特征,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欠发育。主力油组沉积时期,研究区湖盆水体浅,入湖水流在向湖推进过程中,流水动能强,分流河道主要起输送沉积物通道作用,沉积作用弱,而分流河道之间水体能量相对弱的区域沉积作用强,因而形成了以分流砂坝沉积为主的沉积特征,这种沉积模式打破了传统三角洲沉积以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为主的相模式,建立了以土豆状散布于河道间的分流砂坝为格架的沉积微相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泰康地区上白垩统姚家组沉积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系统地研究了松辽盆地泰康地区上白垩统姚家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特征,研究表明,泰康地区姚家组仅发育三角洲相一种沉积相类型;垂向上,从姚家组一段到姚家组三段,自下而上、自北而南由三角洲水上平原亚相或三角洲水下平原亚相沉积逐渐变为三角洲水下平原亚相或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演化过程可大致划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不同时期沉积特征表现有差异,总体表现为一个加积到缓慢的水进转变过程,物源来自北部。砂体类型有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及决口扇、天然堤与远砂坝砂体。含油性分析表明,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河口坝微相发育区应是油气富集区,是今后该区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钻井、测井资料及露头地质剖面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62油层沉积相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其不具备吉尔伯特式三角洲模式的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三层结构。沉积结构上,三角洲单体厚度薄、分布广,具有"毯状"沉积结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优势发育等特征。沉积微相发育是以分流河道砂体为骨架,河口坝一般不发育,分流河道遭受不同程度的席状化改造。一方面,当河道入湖后迅速扩展,形成面状流向湖盆中央推进,后期河道扩展后对前期沉积物进行冲刷及改造;另一方面,湖水波浪改造使河口处形成的河口坝沉积物难以保存。沉积微相组合具有以水下分流河道优势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互层发育等特征。研究区三角洲沉积受构造演化、气候、水平面变化及供给体系等因素控制。长62油层沉积时期地形平缓,沉降速率缓慢,气候温湿,当河道携带细粒沉积物进入湖盆时,河道迅速扩展,水流分散形成面状流并向湖盆中央推进,形成"毯式"结构。总体呈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泥岩互层发育。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演化及微相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侏罗系三工河组划分为1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按照短期基准面旋回期次分析了该区沉积演化特征,在三工河组沉积期,研究区经历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及滨浅湖的交替演化过程。不同的演化期,其微相构成具有很大的差别,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由辫状河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河道间微相构成,河口砂坝及远砂坝不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有曲流河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及席状砂,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河口坝较发育,远砂坝、席状砂次之;滨浅湖沉积微相由砂泥坪及滩坝构成。通过分析认为,在中期基准面下降到上升的转换位置,辫状河水下分流河道叠置连通广泛分布,为本区最有利的构造油气藏储集砂体;中期基准面上升和下降的中期,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发育,孤立状分布,为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7.
安塞油田王窑地区长6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王窑地区长6油层为湖泊河控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口砂坝、前缘砂席和分流间等。水下分流河道充填沉积为向上变细的砂岩层序,分流河口砂坝可期分为向上变粗的前积式和非前积式两种沉积层序类型。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砂体相互连接,形成厚度较稳定的三角洲前缘复合体。该区三角洲沉积是安塞三角洲发育较晚的一支,也是指状砂体仲入湖区最远、发育程度最高的分支。长61^1沉积期。为三角洲的初始进积阶段。三角洲沉积由两支分流组成。长61^2沉积期三角洲前缘体系完整,砂体发育,分流带相互叠置交错。根据岩心描述结果,结合砂体形态和连井剖面对比分析,对长6油层三角洲沉积微相进行了综合表征。并提出了开发调整意见,为王窑地区特低渗透油田的高效开发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天然气的主产层位,其储集砂体受控于沉积相带的展布。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及测井曲线等综合分析,笔者认为研究区内主要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为特征,并对其沉积特征、影响其形成和发育的机理,以及岩相和砂体的展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认为该区盒8段三角洲为辫状河-浅水型湖泊三角洲,在三角洲平原相区储集砂体为分流河道沉积;而在三角洲前缘相区则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河口坝、席状砂及远砂坝等沉积微相不发育。  相似文献   

9.
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分析表明: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腰英台地区青山口组发育湖泊相和三角洲相沉积,湖泊相由滨浅湖亚相组成,可识别出泥滩、混合滩、砂质滩坝微相;三角洲相由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组成,三角洲平原亚相可识别出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席状砂,远沙坝微相。不同类型微相不仅控制了本区岩相变化特征、砂体展布特征和砂体的储集性能,而且对砂体的含油气性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和滩坝砂体在储集性能和含油气性方面更具优越性,从而成为勘探开发的重点。沉积微相的展布对本区岩性油气藏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湖岸线的活动带为岩性油气藏的富集带。  相似文献   

10.
对营城组岩石样品进行微观特征及粒度特征研究,识别出储层沉积微相类型有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和浅湖--半深湖亚相的水下扇与浊流等5 种微相。结合储层物性测试资料,发现砂体成因类型对储层的物性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扇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物性最好,水下扇砂体储层孔渗条件较河口坝和水下河道稍差,远砂坝和浊流储层物性均较差。同时,该区储层物性还受成岩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运用沉积相分析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安边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坳陷湖盆缓坡型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组合进行系统研究,共识别出其组合形式有:水下分流河道叠加组合、河口坝叠加组合、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叠加组合以及河口坝与远砂坝、席状砂的叠加组合等4大类9种类型。并深入研究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组合的时空分布规律,以三角洲前缘坡折带为界,将三角洲前缘分为"台型前缘"、"坡型前缘"和"盆型前缘"三部分,各部分有独特的沉积微相组合形式。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原理和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表明:短期基准面的规律性变化影响着储层砂体的成因类型、叠加组合形式和空间分布规律,据此建立坳陷湖盆三角洲前缘不同沉积微相组合的成因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一段38口取心井的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 识别出岩性、结构、构造标志, 进一步分析了高邮凹陷阜一段的相标志和沉积展布特征。研究认为其具有浅水三角洲和滩坝相的沉积特征, 其中浅水三角洲可进一步分为浅水三角洲平原和浅水三角洲前缘2个沉积亚相, 前者包括分流河道、河口坝、天然堤3个沉积微相, 后者包含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支流间湾、河口坝4个沉积微相。在湖平面频繁变化过程中, 浅水三角洲的水下分流河道向湖泊轴心方向推进, 形成多个叠置的朵叶体;而在浅水三角洲侧缘, 由于湖浪和沿岸流的改造, 形成多条沿湖岸线和浅水三角洲呈狭长带状展布的滩坝。在上述研究基础上, 建立了湖平面频繁变化时期浅水三角洲和滩坝混合沉积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3.
油田沉积微相的展布与演化规律控制着主要有利储层的分布,因而油田开发调整方向可根据这些规律来综合考虑。镇泾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该油田长6油层组属于浅湖背景下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其主要沉积微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水下分流间及前三角洲泥。该区三角洲分布主要受控于两个大致平行分布的南西-北东向主河道,受基准面升降与沉积物供应的共同作用,三角洲演化呈阶段性变化,大致经历了初始发育期、繁盛发育期、间歇发育期、活化发育期等4个演化阶段,其中繁盛发育期与活化发育期的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是主力含油储层。研究区辫状三角洲展布与演化的特点决定了今后油田开发的重点在西南部河道带两侧及东北部三角洲前缘的前端;而垂向上应以优先考虑三角洲繁盛发育期与活化发育期的叠加砂体厚度较大为原则。  相似文献   

14.
陕甘宁盆地西峰油田主要产层储油砂体沉积微相组合及特征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为例,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储油微相为主导的多种微相组合进行研究,提出将其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混合区”、“河口坝区”和“河口坝与滑塌体混合区”四段微相组合区。文中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中的沉积微相进行了详细刻画,例如,将水下分流河道划分为箱形叠加式、箱-钟形叠加式和钟形叠加式3种;将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组合划分为“河上坝”和“坝上河”两大类,及其以河为主的“坝上河”、以坝为主的“坝上河”、连续式“河上坝”和叠加式“河上坝”等4种亚类;将河口坝组合划分为迁移河口坝和叠加河口坝;将河口坝与滑塌体组合划分为坝顶滑塌和坝底滑塌,并讨论了各微相组合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5.
吐哈盆地WM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分析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湖盆可容空间较小时,辫状河三角洲相对发育,水下分支河道横向迁移频繁,易形成席状分布的砂体 (水下分支河道复合体 )。可容空间增大时,辫状河三角洲相对不发育,水下分支河道延伸不远,河道砂体较孤立,河口坝相对比较发育。文中根据水流和波浪强弱提出九种水下分支河道与河口坝的关系图,基本上总结了吐哈盆地WM油田三间房组河口坝的形态;并对水下分支河道复合体的形成机制提出了独特的推理。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南部大老爷府地区早白垩世泉头组泉四段,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储油微相为主导的多种微相组合,提出将其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混合区”和“河口坝区”三段微相组合区。将水下分流河道进一步划分为废弃型、完整型和多期叠加型3种;识别出坝上河混合微相组合;将河口坝组合再划分为完整型河口坝和叠加型河口坝。讨论了在坳陷湖盆条件下三角洲前缘厚层储集砂体各微相组合的形成机制以及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现代三角洲沉积的卫星照片可以获取并分析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定量数据及其平面分布规律,丰富与完善储层地质知识库。以鄱阳湖三角洲为主要为研究对象,结合Wax Lake Delta现代沉积的卫星照片,对典型的朵状河控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定性及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水下分流河道的分叉角度近50 °,向湖盆方向宽度变窄(宽度降低0.72倍)、数量变多,呈发散叶脉状;单一的河口坝呈三角状和狭长心滩状,其中三角状河口坝发育在三角洲前缘下部,狭长心滩状河口坝位于三角洲前缘中上部,并且河口坝长度与宽度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研究结果可以有效指导相似地下储层的精细微相研究。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太原组是在北隆南倾的古地形背景下形成的以浅水三角洲为主的充填沉积。携带沉积物的河流进入海水后,由于河水与海水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密度差异、侧向扩散较少,其三角洲前缘沿着海底继续向前快速推进,使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较远。研究区地形坡度平缓、水体浅,三角洲平原向前推进并进一步降低了地形坡度,从而减弱了携带沉积物的流体的动能,使得大部分沉积物在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中沉积下来。同时因水体浅,河口坝、席状砂等前缘沉积物常遭受进积的水下分流河道的冲刷和侵蚀而难以保存。研究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极为发育,前三角洲相对不发育,三角洲前缘也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常对下伏沉积物强烈冲刷,切割先期的沉积物乃至包括海相沉积物在内的深水沉积物。在三角洲废弃期,三角洲前缘沉积物常被潮汐作用改造。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呈带状分布,是天然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9.
崖13-1气田陵三段是河控与潮控的辫状三角洲,主要储层沉积微相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及席状砂,其中河口坝的储层物性比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好,席状砂与远砂坝的物性相对较差,而各类正韵律河道与反韵律的砂坝决定了各垂向流动单元储层韵律特征。气田内的隔夹层与不同规模的海泛面相关,隔层以前三角洲泥为主,分布稳定,而夹层以分流间湾与水下分流间湾泥为主,分布较局限。结合沉积微相分布、储层非均质性及断层的分布,可以把气田区分为两个大区及6个流动单元,而南II、南III区仍可有较好的储层,但由于构造上处于低部位,含气前景还需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20.
自浅水三角洲的概念提出以来,已经历了60多年的研究历史。虽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但在浅水三角洲的概念内涵、砂体成因类型及沉积构型样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探讨了浅水三角洲概念的内涵,并总结和分析了其沉积构型特征和样式。根据浪基面和河-盆水深比(初始河道深度与河口盆地水体深度比值),可将三角洲分为极浅水三角洲、较浅水三角洲和较深水三角洲。典型的浅水三角洲为极浅水三角洲,发育于河-盆水深比值大于或等于1的浅水水体,分流河道可下切至下伏的前三角洲沉积。根据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组合样式,将河控浅水三角洲的端元类型分为分流砂坝型和指状砂坝型。分流砂坝型三角洲为河道入海(湖)后形成的多级分叉的河口坝与分流河道系统,平面上呈扇状,河—坝组合呈现“河在坝间”的样式,而指状砂坝型三角洲为指状砂坝与分流间湾相间分布的系统,平面上呈枝状,河—坝组合呈现“河在坝内”的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