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开合运动是地球上一切地质体运动的基本形式。由于开合运动同步统一的特征,它包容了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故开合运动的内涵更深,应用更广;由于开合运动的相互转换特征,垂直运动也是动态相互转换,很难确定地球或某个地区的开与合或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的主次关系,只能按某一阶段它们的主次关系进行构造分区,在这种分区中,按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观点划分的构造单元往往不能反映构造的本质特征,因而建立在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之上的固定论和活动论之争无实际意义。开合运动的相互转换特征及转换带的时空定位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开合运动和旋转运动是地球最基本、最重要的运动形式,合称为开合旋运动,在它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动态的、相对稳定的层圈结构和各种地质构造,称之为开合旋构造体系,开合旋构造体系一度或局部被破坏,经调整达到新平衡的过程称之为地球构造运动,因此构造运动是突发的、短暂的、区域性的;而将充满地球时空、重要非凡的开合旋运动叫地球运动。地球构造运动的内因主要是热能和重力能,核幔交接区是以热能和重力能为主的综合能量形成和聚集的基地,是地球构造运动的策源地。开合运动是地球的本质特征,旋转运动是地球形成及演化的必要条件,开合旋运动塑造了一个内容丰富、生机勃勃、动态发展的开合旋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2.
开合构造总体上可以表述为:地球膨胀为开,收缩为合;垂向上地球物质离心(地心)运动为开,向心运动为合;水平方向上地球物质相背运动为开,相向运动为合。从驱动机制角度,我们把以热力(热能)为主体驱动的上浮物质运动定义为开;将重力(势能)为主体驱动的下沉物质运动定义为合。因此,开与合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具有广阔的内涵,开合运动是联系一切地质运动和地质科学的纽带。开合运动具有同步统一性,即垂向的开在水平方向也表现为开;垂向开得强烈,水平方向同样开得强烈,反之亦然。地球刚形成时诸多开合构造是无序的,地球的旋转运动统领地球上所有物质、能量、运动和大大小小的各种开合构造于旋转运动中,并将它们调剂到有序状态。简言之开合构造体系是开合旋运动长期作用下形成的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开合旋回组成的动态平衡构造体系。本文总结了地球开合旋构造体系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和规律,建立了开合旋复杂构造体系简要模型。提出平衡体系的形成机制是开合旋运动遵循地球重力均衡准则、最小内能原理(结晶化)、几何淘汰生长(垂直地心生长)和物质均匀化四条自然演化规律,其中重力均衡准则是主导的。由于地质事件(构造运动)在破坏开合旋平衡体系的同时,经常直接或间接向体系内输入新能量,往往使新的旋回比老旋回的结构构造更符合地质演化的自然规律,于是使地球显得更强大而有活力。这一次又一次的地质事件(构造运动)是开合旋构造体系螺旋式向前发展的动因。本文最后用开合构造观点探讨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分析了板块构造运动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3.
构造迁移论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构造迁移的涵义、与前人迁移概念的区别、构造迁移论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构造迁移论是以构造运动为研究对象,它将不同期次的构造运动联系起来,建立有序的、动态的运动流的概念。目的在于查明运动轨迹,发掘迁移规律,划分迁移区,寻找全球基本迁移方向,探讨产生构造迁移的地球动力学和热力学机制,建立岩石圈点线面开合演化基本模式,应用迁移规律进行各种地质预测,特别是找矿区预测,开拓地质研究新领域,为地球科学增添新内容。  相似文献   

4.
<正>地质动力区划的概念是由俄罗斯H.M.佩图霍夫教授和H.M.巴杜金娜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地球动力学和板块构造学说。地球构造运动及其动力演化过程决定着地质灾害的发生、矿产资源的分布以及地质环境的变迁,因此从地球动力学角度分析、研究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极其重要(张宏伟等,  相似文献   

5.
太阳系(携带地球)围绕银河系银心依椭圆形轨道公转.旋行1周,地球与银心之间有两次处于近距离,两次处于远距离.在靠近时两者之间引力增大,导致地仅柔流物质发生涨潮,远离时引力减小,地幔潮落.地幔的潮汐作用势必引起其上的固体地壳发生破裂、变形、运移和碰撞,即地壳构造运动.由于太阳公转具有200Ma年的周期性,故而地壳运动同样也具有与此相一致的周期性和等时性.因而说地幔的潮汐是导致地壳发生构造运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地学前缘》2016,(6):42-60
20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大地构造研究领域学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1979年全国第二届构造地质学术会上,出现八大学派的领军人物同台亮相阐明各自观点的壮观场面。尔后多旋回学说的领军人黄汲清及其继承人之一姜春发、断块构造学说的领军人张文佑及其继承人之一张抗、区域大地构造学说的领军人马杏垣及其继承人之一杨巍然几乎同时分别提出多旋回手风琴式开合、断块开合和"开""合"构造观点。三大学派殊途同归携手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开合构造理论,开合构造理论是研究开合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质体的结构构造特征和规律的学科。本文是对开合构造研究的新一轮成果的总结。(1)开合运动的基本属性为:开合运动是一切地质体运动的基本形式;它揭示了各种地质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开与合是地球动力学中一对主要矛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换,转换点(区)时空的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地学开合律为开合运动规律的总结:它包括开合运动规模上的级次性和层次性;时间上的旋回性、空间上的互补性、演化上的方向性,并总结出由简至繁和从点开始、到线、再到面的开合迁移演化模式。(3)开合构造研究中几个重要概念:开合标志是指能确定开合属性的各种地质现象,它是研究开合构造的基础资料;开合建造及建造序列是研究开合过程中物质的组合特征,它们反映了该物质组合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及开合构造演化的阶段;开合构造类型是根据开合标志的综合,总结出不同级次和层次的开合运动的组合规律,它反映了大陆-大洋开合演化的不同阶段,目前已总结出8种开合构造类型;开合构造单位是开合构造综合特征和开合构造类型空间分布规律的总结,提出了以大陆一级构造单位为开合构造集群的新概念,它强调集群内各地质体具成生联系和它们围绕核心陆块从点(块)到线(带)再到面(体)的演化规律;笔者将亚洲中部划分了4个开合构造集群。(4)在开合运动和旋转运动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地球的层圈结构和各种地质构造。其中开合运动是主导的,旋转运动则是调整开合运动达到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称之为开合旋构造体系;动态平衡体系一度或局部被破坏,并经调整达到新平衡的过程称构造运动,诸如导致地史中出现重大地质事件的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燕山运动等。旋转运动调整开合运动达到平衡是通过地球旋转速度短暂的细微变化和地球层圈间旋转速度短暂细微的差异而实现的。(5)构造运动是开合旋动态平衡体系一度或局部被破坏,并经调整达到新平衡这一过程的真实记录。构造运动的主要动因是地球的热能和重力能:地核是不断向上提供热能的热能库;重力在核幔边界形成开合构造转换地带,成为以热能为主的综合能量形成和聚集的基地。在一定条件下,富含综合能量的物质,上升至地幔和地壳不同层位与围岩化合或混合成不同特点的熔融热流体,它们是导致各种地质事件的产生和各种地质构造形成的直接原因。(6)活动论和固定论长期争论不休,其焦点是地壳运动是水平运动还是垂直运动为主。通过时空分析,地壳不可能分出是以水平还是垂直运动为主。实际上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存在于开合构造体系之中,是开合运动中两种形式——水平开合与垂直开合。因此,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之争无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地球深部物质的密度差异影响着地球结构的分层特征以及物质的迁移方式,是理解深部地球动力学行为的关键因素。对于地幔来说,硅酸盐熔体和矿物之间的密度差异决定了熔体的居留位置。但是下地幔压力条件下熔体密度的测定一直是个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8.
地球的历史:核-幔磨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一个旨在统一板块构造学说和地幔柱学说的地球动力学理论。尽管这个理论基于两个不寻常的假设,它也许揭示了一个系统的地球演化动力学模型。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内核是—磁铁,内核的铁磁性已被观察到的地震波速度各向异性所证实。因为由地球和类木行星之间的磁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扭力矩始终作用于地球的内核,内核象一个旋转发动机,每时每刻趋于改变地球的自转速度和自转轴位置,而地幔的惯性试图阻止地球自转的变化。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流体外核的形成、玄武岩浆的产生、洋壳的形成、以及内核和地幔之间的差异旋转运动。由于核-幔差异旋转运动,位于核-幔边界的岩石被逐步研磨成玄武岩岩浆。洋中脊系统被解释成巨大的岩墙系统,生根于核-幔边界层中某些主岩浆房。该理论认为:全球构造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外部空间,无论是洋壳或陆壳中的构造运动均是地球表面的扩散现象,它受地球的背景辐射和地壳中的物质分布两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地球两极方向的差异背景辐射决定了洋中脊系统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样式和全球构造运动模式。目前,地球遭受着较强的向南极之上的背景辐射和相对较弱的向北极之上的背景辐射。由这种极向的差异背景辐射所引起的吹力驱动着大陆朝北漂移,并导致了地球的梨状形态、以及张性变形发育于南半球和压性变形发育于北半球。这种不对称的地球变形产生了当前颇具特征的洋中脊分布样式(因为洋中脊作为扩张中心始终是沿着垂直于最小应力方向发育),并因此决定了现在的海底扩张方式。整个地球历史可分:第一阶段(27亿年之前)以没有洋壳为特征;第二阶段(自27亿年至22.5亿年)以形成洋壳为特征;第三阶段(22.5亿年之后)以陆壳生长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根据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释,认为上扬子地台存在着不同的深部地壳结构,即以玄武质层及花岗质层双层结构和以花岗质壳为主的两种类型。此种差异,是引起地幔物质和热迁移的特定激发因素。以花岗质为主的壳区在重力均衡调整中的热隆起对于长期以来地史演化,特别对大型盆地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 韧性剪切带中物质组分迁移集散的一般解释是:由于岩石破碎变形,带内流体活动增强;在水—岩作用过程中,流体与变形岩石之间产生物质组分交换和重新分配。但各元素发生迁移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在韧性剪切作用的物化条件下,其地球化学性质是活泼的。本文对武夷山隆起带黎川茅店韧性剪切带中物质组分的迁移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P_2O_5、Fe_2O_3、灼失量和V、  相似文献   

11.
近数十年来,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地质学发生了质的变革,“板块构造”概念的产生,是这种变革的标志之一.作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础资料是洋盆中的新构造运动的表现,特别是洋盆中海洋中脊的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其中包括反映新构造运动的地形、火山、新断裂及穹曲、地热、地震、地磁、重力测定资料等等。所以,地震学的科学技术革命,包括着新构造运动研究的科学技术革命. 构造运动是存在于地壳以及地球深部应力作用的反映。构造运动在空间方面具有全球性和地区性,在时间方面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在起源方面具有多成因性,在规模方面具有等级性,在与以前构造运动的关系方面具有继承性和新生性,构造运动的这些一般规律性,同样适用于新第三纪—第四纪时期内的构造运动.但在新第三纪—第四纪时期内,这些一般规律性具有自己的特点。研究新第三纪—第四纪时期内的构造运动的学问,叫做新构造运动学。新构造运动学的任务,就在于研究构造运动的一般规律性在这一时期的特点. 新第三纪—第四纪是一个全球范围内剧烈构造运动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又可以分出渐新世末、中新世初、晚上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构造运动加剧时期以及介于它们之间的相对宁静时期.构造运动加剧时期较短,而宁静时期是相对漫长的. 近20~30年来,地质科学通过一些大的国际计划进行研究,新构造运动学的研究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构造运动学在这些研究计划中,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新构造运动学的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方法大大改善,理论水平迅速提高,实践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并且,还产生了新构造运动学的一些分支. 未来新构造运动学的研究,主要将围绕着地震预测、自然环境保护、地壳和岩圈以及地幔的地球动力学问题进行.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还将出现一些新的与新构造运动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两广云开大山地区开合旋回转换与金成矿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邱小平 《地质通报》2004,23(3):272-278
开合构造是总结地壳或岩石圈水平扩张和压缩运动规律的一种大地构造观点,开合构造旋回代表了地壳或岩石圈的汇聚、离散和平移等宏观构造运动形式,以及由此引发的壳幔物质相互作用、沉积作用、变形与变质作用、熔融或重熔的岩浆活动、构造流体运移的过程。因此,开合构造运动促使地球表层成矿物质活化、迁移、聚集和成矿。对于多数内生金属矿床而言,特别是贵金属矿床,其主成矿期发生在开合构造由压缩向扩张快速过渡转变的时期,油气等非金属矿产则形成于扩张时期。成矿与容矿主断层多数都属于压性或压扭性向张性转换的复杂断层。云开地区自新元古代以来经历了多旋回的开合构造运动,产生了一系列不同期次、不同类型的金银矿床。  相似文献   

13.
扬子地块在前泥盆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了一次强烈且影响广泛的早古生代构造事件。前人对扬子地块早古生代构造事件存在3幕、2幕和古地理格局变迁等不同认识。文中选取扬子地块西南早古生代构造保存较完整的瓮安穹隆体,通过6条构造剖面详细的构造层划分和不同方向构造叠加关系与构造变形样式和序列的解析,综合构造年代学限定,认为瓮安穹隆本质上为一构造叠加穹隆,其自古生代以来至少发育两期主要构造变形,即D1期早古生代构造变形和D2期燕山期构造变形。D1期变形以东西向褶皱、右行走滑-逆冲断层和东西向近直立间隔劈理为代表,为近南北向纵弯挤压变形的结果。相比之下,区域上早古生代构造变形仅发育于寒武系—志留系构造层及其下伏构造层中。D1期变形形成的东西向构造普遍被D2期构造横跨和叠加改造,表明其形成于寒武系—志留系构造层与上覆泥盆系—中三叠统构造层角度不整合之前。根据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统计结果,早古生代构造运动在瓮安地区发生时间约晚于438 Ma;结合地质关系分析和近年来区域上大量测年数据结果,进一步限定其早古生代构造事件发生的时间为438~390 Ma。从华南早古生代构造运动的时间来看,华南早古生代构造运动形成的时间从南向北从早到晚迁移变化。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中发育有 Z、∈_1、O、S_1、P、T等多套烃源岩系,由于时代老、经历构造运动多,烃源岩多处于高—过成熟阶段。根据烃源岩发育及多旋回构造运动特征,按照适用于多旋回构造运动区油气系统的分类,即分原  相似文献   

15.
地质力学研究所地球化学组是着重从动力在成岩成矿中的作用方面研究“构造带的地球化学特征”,以调查收集实地的地质现象为主,配合部分室内模拟实验和数据测试,并参考有关的高温高压实验结果和已有的有关地质资料,侧重分析构造运动对物质组分的运移和集散的影响。发现在地质体中,许多岩体和矿体的组分都能部分地成气态  相似文献   

16.
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本文运用拉张伸展—挤压收缩这一辩证观点,探讨了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形成的动力学环境、过程及成因机理,指出了垂直运动对应于地壳的伸展作用,水平运动对应于地壳的挤压作用,它们共同构成地壳构造运动的整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比分析了各大地构造学说的特点,认为在地球的各种运动形式中,最重要的是地球的自转。地球在其运动中由于向心力和离心力联合力场作用的结果而形成各个圈层,地球表面形态和各圈层的物质在其旋转过程中发生不同形式的运动,而出现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及相关的自然现象,诸如大气的流动、海水的进退、岩石的形变、地幔物质运动、各层圈物质交换与变化等等。在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地壳的结构和构造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板块、构造体系、地槽、地洼、断块、大地波浪等大地构造形迹都是由于地球自转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各种地质现象相互联系的总体,称之谓地质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地气的宏观效应与微观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子勇  陶澍 《地学前缘》2003,10(1):249-255
根据地球内部气体 (地气 )的释放特征及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文中提出了地气的宏观效应及地气的微观效应的概念。地气的宏观效应主要是由地球内部大量气体的突然释放所引起 ,它具有突发性、宏观性及难于研究的特点。地气宏观效应有多种表现形式 ,如火山爆发、地震前后排气及一些大的自然灾害及自然现象等。地气的微观效应则是由地球内部气体持续微观释放所引起 ,它具有普遍性、微观性及可研究的特点。地气的微观排放及地气作用下物质的远距离迁移是地气微观效应的主要表现形式。研究地气的微观排放对于研究温室气体及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而研究地气作用下物质的远距离迁移现象对于石油、金属矿的勘探以及在环境研究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地气宏观效应及地气微观效应的定义、特点、表现形式及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种基于有限元的岩石圈长期变形数值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有限单元法以其灵活性和精确性,成为固体地球科学中广为使用的数值方法。从短周期的地震活动到长周期的岩石圈变形、地幔对流,甚至行星演化,有限单元法几乎在固体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研究的深入,某些特定的地学问题给有限元计算带来挑战,尤其是岩石圈尺度大变形的数值计算,比如俯冲带的演化、剪切带中塑性流变导致的应力集中。基于显式有限元,尝试考虑粘弹塑性岩石圈大变形过程的数值计算。应用Marker-In-Cell(MIC)方法处理物质迁移。在描述基本原理和流程的基础上,对粘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大变形过程及热传递过程等核心模块分别做了基准测试,而这四个模块是模拟岩石圈长期变形的关键。由测试结果和其他学者的(解析或数值)研究结果比对情况来看,受测试的核心模块基本达到了测试要求。可以预见,现有的基本算法可以满足研究岩石圈大变形的需要,进一步的具体研究工作将探讨这类问题。从科学问题层面讲,逐渐复杂的科学问题有利于数值模型的成熟。已达到基准测试的数值方法对下一步开展一些具体的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龙游石窟群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及保护对策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发现的龙游石窟群 ,由于其规模之大 ,地下开挖水平之高 ,也由于存在着许多疑团而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将从其工程地质条件、古石窟群开挖技术中的科学技术亮点、围岩的主要变形破坏类型以及这一古石窟群的保护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