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需求逐步增加,土地供应日趋紧张,规范土地整理开发行为,科学指导土地整理开发工作意义重大。以位于黄河三角洲的垦利县为例,根据其土地利用特点,分析开发整理工作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探索土地整理开发工作要点,为今后开发整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城市,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约35万hm^2,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自2001年以来,东营市充分发挥后备资源优势,把握省委省政府把黄河三角洲列为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予以扶持的大好机遇,先后实施市级以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83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7个,已竣工15个,项目总规模1.83万hm^2,总投资3.79亿元,新增耕地面积0.5万hm^2;省级项目22个,已竣工19个,项目总规模0.75万hm^2,  相似文献   

3.
2月16日,由滨州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蓝黄办等部门组成的专家组对做为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起步区的无棣县小泊头土地整理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及预算书进行了认真评审。  相似文献   

4.
“十一五”期间,广西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共实施国家和自治区投资土地整理项目以及大石山区土地整理、桂西五县土地整理、边境3~20公里“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上地开发整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土地整理、南百高速公路沿线(城乡风貌改造区)土地整治和整村推进土地整治等土地整治重大工程,  相似文献   

5.
旨在通过对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的评价,实现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以广西南部丘陵地形的H县为例,根据土地整理评价体系的系统性、数据易于获得性要求,构建土地整理综合评价模型,采用最大最小标准化法与层次分析法实现评价指标值的标准化和权重的测算,最终得出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值,以此判断项目的优劣等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整理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值分别为0.61、0.76和0.78,综合效益评价值为0.71,属中高效益型项目,比较适宜开展实施。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定性判断项目的可行性等级,对于土地整理项目的选择具有现实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崔传宝  荀杰 《山东地质》2009,(10):56-57
济南市下辖6区3县1市,是山东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旅游中心,全市土地总面积8 177km2,其中耕地3 613 km2。近年来,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规范管理,通过实施“两个强化”、“三个转变”、“四项原则”、“五项制度”,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条规范化、制度化、市场化和多元化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运作机制,实现了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近日,省厅在长沙举办了一期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培训班,标志着我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管理的主要依据,搞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于科学指导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合理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保障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一是可进一步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二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细化和深化,三是进一步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管理,四是适应国家强化宏观管理的形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配合国土资…  相似文献   

8.
高茜  张振文 《城市地质》2009,4(1):31-33
土地潜力定性与定量分析,是土地开发利用整理的重要指标。本文以阜新市伊吗图镇采煤沉陷区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论述了应用组件式GIs—superMapGIs建立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区信息系统的方法。该方法革新了传统的手工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9.
陈洪安 《山东地质》2008,(11):45-46
近年来,枣庄市山亭区立足山区优势,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加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入的机遇,把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作为节约集约用地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富民”工程、“德政”工程来抓,全区共投资7000万元,完成国家、省、市、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3个,开发整理土地3800hm^2,新增耕地800hm^2。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从项目后评价方法的特点出发,探讨了项目后评价方法在土地整理项目效益后评价上的应用,侧重分析了前后对比法、有无对比法、成功度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4种方法的应用方法和应用特点,对指导我国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如何加强黄河入海流路管理及其范围内土地开发,既要符合国家对河口治理的综合规划和土地规划,又能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突出问题。文章对黄河入海河口基本情况及如何管理和对其范围内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开发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2.
历代治理黄河的工程活动,都着眼于治水,而忽视了治沙,以致黄河逐渐成为地上悬河和黄淮海平原的分水岭。这既改变了我国第一大平原的原生地质环境,又在近800余年来建造了面积达10000km2以上的渤海、黄海三角洲和苏北滨海平原的新的地质环境。此文根据历史事实,建议改变传统的治黄观念,应该重视黄河泥沙这一宝贵财富,有目的、有计划地,而不是任其自然地将黄河泥沙引到适宜的地区填海造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泥沙无穷,黄河搬运日久天长,较之挖山填海,优越无比。
该文认为黄河泥沙造陆的理想地区是苏北的黄海之滨,而不是渤海。渤海面积狭小,又是我国的内海。以黄河泥沙填于渤海指日可待,而渤海变陆,对华北、东北的气候、水文、环境等都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沉积序列及构造沉降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和莱洲湾南岸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海陆相沉积的频繁交替,本文通过古地磁和14C测年资料对不同钻孔的晚更新世地层进行了精确的年代对比,揭示了不同时期的沉积序列。并通过27口钻井的联合对比剖面,揭示出本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表现为二凹夹一隆的构造特征,对黄河三角洲发育位置和沉降特征有强烈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粉质土海床临界起动切应力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河口潮滩和室内环形土槽模拟新沉积的海床土体,观测固结过程中沉积物临界起动切应力的变化及对应的土体重度、含水率、贯入阻力、剪切强度指标值的变化,分析黄河三角洲粉质类土临界起动切应力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黄河三角洲粉土的临界起动切应力与重度、贯入阻力和抗剪强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并且与干密度、抗剪强度之间具有非常好的定量关系。将黄河三角洲粉土临界侵蚀切应力的试验结果与其他学者建立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固结开始试验与计算结果间的吻合性较好,随着固结时间差异性变大,表现出黄河口粉质土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内陆到潮滩土壤中碳、氮元素的梯度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典型的通过黄河冲积泥沙填海造陆形成的近代沉积区。区域受到黄河冲积、沉积等自然过程和农业耕种熟化等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本研究通过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内陆到河口海湾不同距离采集典型土壤类型剖面发生层样品,探讨土壤有机碳、总氮等生源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为阐明我国典型海岸带地区陆源碳、氮的输送及循环特征提供基础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内陆与河口地区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土壤碳、氮分布规律。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在黄河沿岸及三角洲南部均表现出由陆向海逐级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而在黄河刁口流路和清水沟流路沿行水方向有梯度升高的趋势。内陆地区土壤碳、氮与盐分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土壤碳、氮主要受到耕作熟化过程的影响;而在河口地区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靠近海湾地区土壤碳、氮积累可能受到细颗粒泥沙沉积和滩涂湿地厌氧等环境影响。表层土壤碳、氮比变幅在3.6~8.6之间,说明该地区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不利于有机碳的积累。土壤剖面中,一些特殊发生层如红色夹黏层、黑色泥炭层对土壤碳、氮的富集具有明显的作用,其中红色夹黏层的土壤碳、氮含量接近耕层土壤。总之,黄河三角洲土壤在耕作垦殖、泥沙沉积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剖面特征发生层是影响碳、氮封存、释放和增汇等循环过程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孟祥梅  贾永刚  宋敬泰  侯伟  刘涛  单红仙 《岩土力学》2010,31(12):3809-3815
河口入海泥沙沉积固结过程中抗侵蚀性的变化直接决定着沉积物的再悬浮和二次迁移,对河口岸滩的稳定具有重要决定作用。在现代黄河三角洲潮滩模拟入海泥沙快速沉积,现场测试不同固结时间沉积物的抗侵蚀性和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研究发现,黄河入海泥沙沉积物的抗侵蚀性随固结时间增长迅速提高,当沉积固结时间达8h时,其临界侵蚀切应力就超过了原状潮滩表层沉积物;新沉积泥沙的临界侵蚀切应力与其重度、贯入阻力、剪切强度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与含水率呈良好的负相关关系。黄河入海泥沙临界侵蚀流速的试验值随固结时间的增长速率要高于各泥沙起动公式计算值的增长速率,前者是后者的1.5~4.1倍。  相似文献   

17.
基于野外调查、取样分析以及遥感影像等,介绍了银川平原水文地质条件及水资源利用概况,探讨了土壤盐渍化、湖泊湿地萎缩、地下水盐化、地下水超采以及土地荒漠化等水环境问题及其演化成因。结果表明:银川平原地下水主要接受渠系渗漏及灌溉入渗、大气降水入渗、平原周边地下侧向径流、洪水散失、黄河水等补给,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是排水沟排泄、蒸发和人工开采等,大部分地区潜水埋深在3 m以内;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黄河引水,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土壤盐渍化总面积8.17×104hm2,呈逐年缩减的趋势,主要分布于银川平原北部,平原南部仅分布在邵岗东部、灵武东部秦渠和东干渠等;湖泊湿地总体呈逐渐减少趋势,主要分布在银川平原北部,永宁以北、平罗以南区域比较集中,滩涂沿黄河两岸分布;潜水总含盐量自西向东、自南向北不断增大;银川和石嘴山深层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已超过500 km2;沙漠化土地分布在银川平原的东西两侧;土壤盐渍化及地下水盐化主要由潜水位埋深过浅,蒸发强烈造成的。最后,提出了防治上述水环境问题的对策: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配;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完善田间工程配套,实现渠道防渗管道化;改进田间灌溉技术;严格污水排放,积极开展污水净化处理,实行污水资源化;加强对水土环境质量的系统监测。  相似文献   

18.
Land degradation imposes a great threat to the world. It is not merely an environmental issue, but also a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 Land desertification is among the main aspects of environment change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Previous studies focused on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soil erosion, but land degrad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even the whole Qinghai-Xizang Plateau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Based on the data obtained by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M satellite images of 2000,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information of the land degrad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There are six types of land degradation in this region: water erosion in the northern mountains around the Gonghe Basin, sandy desertification in the Gonghe Basin and Upland Plain Area, aridization in the lower reaches, salinization in the Gonghe Basin, vegetation degradation in the intramontance basin and freezing and thawing erosion in the high mountains. The total degraded area is 34,429.6 km2, making up 37.5% of the land in the study area. Finally, land degrad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changes in the physical structure and chemical component of soils, land productivity, secondary soil salt and water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9.
黄河高含沙量水体在弱潮陆相河口入海,80 %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快速堆积。过去研究发现,黄河三角洲潮滩表层沉积物呈现非均匀固结状态。为了揭示该现象产生的机制,在黄河刁口流路三角洲叶瓣潮坪上,现场取土配置黄河口快速沉积形成的流体状堆积物,研究快速沉积的粉质海床土在波浪和潮波作用下的孔压响应及非均匀固结过程。利用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孔隙水压力监测等原位测试手段,实时测定快速沉积的海床土强度和孔压变化过程。研究发现,快速沉积的粉质土在自重作用下的固结速度很快,正常固结完成后,强度随时间的发展依然不断增加,沿深度方向出现类似原状土体的固结非均匀现象和似超固结状态;在波浪和潮波作用下快速沉积粉质土孔压沿深度出现非均匀变化,在波浪作用下出现了超静孔压的积累。分析发现,该固结状态和强度沿深度方向非均匀变化是由于土体在潮波及潮波和波浪的联合作用下形成的;潮滩表层土体在波浪荷载长期作用下形成硬壳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