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侯威  肖勇  陈翻身 《地质科学》2007,42(3):483-495
在详细介绍了海南石碌韧性剪切带宏观和显微构造特征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构造控制成岩成矿”新理论,对石碌铁矿成因进行了全面剖析。通过多年的调查及研究,提出石碌矿床控矿构造是韧性剪切带及其“构造透镜体(箭鞘褶皱)”。石碌富铁矿床主要成因是:原始沉积的贫铁矿在构造透镜体形成过程中经过塑性流动富集、压溶去硅等构造—成岩成矿作用,使贫铁变富铁,形成厚大的“北一”式矿体。总结了“北一”式铁矿的主要特征,根据厘定的石碌韧性剪切带及其构造透镜体的构造控矿及成岩成矿机制圈定了“北一”式矿体的找矿靶区,并进一步探讨了在基底变质岩系中和深部的找矿问题。  相似文献   

2.
温都尔庙群铁矿分南带和北带,原始铁矿层为华北板块北缘陆坡带火山喷发-沉积产物,通过构造解析方法,恢复含铁层位及铁矿体构造形态,还原了褶皱控矿过程.研究认为,南带和北带的铁矿带分属于同斜地背斜的南北两翼,为同层褶曲构造现象,经历多期褶皱作用以及后期热液作用改造形成多个矿体并存.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新余式铁矿中深部铁矿勘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赣中铁矿田(新余式)铁矿位于南华造山带北缘,武功山 — 北武夷山隆起带西段武功隆起东南侧的神山背斜南翼.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现航磁异常,随即开展勘查工作,至80年代末,查明铁矿资源储量5亿多吨.但认为铁矿成因是沉积变质型,在走向上延伸大于60 km,倾向延深小于1 km.笔者认真总结了新余式铁矿田矿床成因特征与成矿规律及对典型矿区构造特征的研究,认为区内变质岩原岩主要形成于优地槽海底火山喷发环境,是火山-沉积变质型硅铁建造的铁矿床.因此,铁矿层所在的地层是寻找该类矿床的直接找矿标志.矿层形态呈“红绸舞”式,一般具有“浅繁深简”的特征.文中重点对“红绸舞”式褶皱展开研究,认为在矿区内铁矿层次级褶皱具有规律性:平面上每100~300m出现一个“台阶”.“台阶”是由一个背形和一个向形组成,影响垂深40~300m.平面与垂向“台阶”间距规律自北向南,由浅到深,均是由小到大.这组背向形是矿区的二期构造,北西向展布,呈左行雁行排列.二期褶皱是在固流作用下形成的不同规模、形态各异、简繁更迭的各种不协调褶皱为特征.其核部铁矿层厚度较大,一般是翼部铁矿层厚度的2~12倍,一般在二期褶皱构造的轴部及转折端附近铁矿体形态复杂,更次一级小褶曲十分发育,其厚度也随之增大,倾向延伸也增大,是铁矿层赋存的有利构造部位.矿区所控制的铁矿层延深大于2.6km.在总结区域与矿区铁矿勘查经验的基础上,文中提出“就矿找矿和寻找有利构造部位相结合”的找矿模式,给赣中铁矿田新余式铁矿未来边深部(第二找矿空间)勘查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野猪沟铁矿产于吉南龙岗复式背斜核部太古宙地体出露区,成矿期为新太古代,其含矿地质体为太古宙表壳岩,呈大小不等的残留体赋存于变质深成侵入体之中。区域上矿床受北东向断裂控制,矿体产于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变粒岩中,呈平行叠置产出,成群出现,形态较简单,产状较稳定。矿体空间展布特征与区域地层展布特征具有一致性。该矿床为变质硅铁建造铁矿,属稳定陆块区太古宙海相火山沉积变质铁矿,成矿后经历多期构造改变产生叠加褶皱,使矿体原有产状发生强烈改造,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形态。  相似文献   

5.
肖光荣,姚琪     
肖光荣  姚琪 《地学前缘》2013,20(4):305-311
赣中铁矿田(新余式)铁矿位于南华造山带北缘,武功山-北武夷山隆起带西段武功隆起东南侧的神山背斜南翼。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现航磁异常,随即开展勘查工作,至80年代末,查明铁矿资源储量5亿多吨。但认为铁矿成因是沉积变质型,在走向上延伸大于60 km,倾向延深小于1 km。笔者认真总结了新余式铁矿田矿床成因特征与成矿规律及对典型矿区构造特征的研究,认为区内变质岩原岩主要形成于优地槽海底火山喷发环境,是火山沉积变质型硅铁建造的铁矿床。因此,铁矿层所在的地层是寻找该类矿床的直接找矿标志。矿层形态呈“红绸舞”式,一般具有“浅繁深简”的特征。文中重点对“红绸舞”式褶皱展开研究,认为在矿区内铁矿层次级褶皱具有规律性:平面上每100~300 m出现一个“台阶”。“台阶”是由一个背形和一个向形组成,影响垂深40~300 m。平面与垂向“台阶”间距规律自北向南,由浅到深,均是由小到大。这组背向形是矿区的二期构造,北西向展布,呈左行雁行排列。二期褶皱是在固流作用下形成的不同规模、形态各异、简繁更迭的各种不协调褶皱为特征。其核部铁矿层厚度较大,一般是翼部铁矿层厚度的2~12倍,一般在二期褶皱构造的轴部及转折端附近铁矿体形态复杂,更次一级小褶曲十分发育,其厚度也随之增大,倾向延伸也增大,是铁矿层赋存的有利构造部位。矿区所控制的铁矿层延深大于2.6 km。在总结区域与矿区铁矿勘查经验的基础上,文中提出“就矿找矿和寻找有利构造部位相结合”的找矿模式,给赣中铁矿田新余式铁矿未来边深部(第二找矿空间)勘查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德勒诺尔铁矿赋矿地层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其后经历过多期多次构造叠加作用,变形变质作用较为复杂。成矿期后的断裂、褶皱、节理等构造十分发育,受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影响,矿体的空间形态和产状极其复杂,给钻探工程部署造成很大困难。本文在地面磁测数据处理、转换及构造增强的基础上,对其所蕴含的深部构造信息进行了提取和解释,初步建立起了矿区的基本构造格架,揭示了不同期次、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构造对矿体的控制作用,较好地解决了矿体形态复杂的找矿难题,有效提高了钻探工程的见矿率。  相似文献   

7.
五台山区构造对铁矿的控制规律浅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朝辉  张文亮 《地质找矿论丛》2002,17(3):191-194,202
五台山区富含铁矿资源。区域构造以多期次运动叠加的褶皱为主,后期构造对前期构造进行了改造。构造外貌总体呈“之”字型展布。区域构造以及其次级构造对矿体(床)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区域构造控制矿体(床)的分布,二级构造控制矿体(床)的形态,三级以下构造对矿体(床)起局部控制或改造作用。区域铁矿床亦受“之”字型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马兰庄铁矿属鞍山式沉积变质铁矿。以往的工作证实,矿体受倒转向斜构造控制,向斜走向30°,轴面倾向NW,倾角70°~80°;向斜的NE端翘起,倾伏方向SW,倾角18°。近几年,为探测深部矿体赋存情况,投入了地、物研究工作,并进行钻探验证。各项工作表明沙河山矿段深部赋存隐伏矿体,控矿构造形态与先前的认识相比略有变化。综合新获得信息和前人成果,对该区控矿构造进行再认识,初步认为沙河山段矿体受叠加倒转向斜控制,隐伏矿体与浅部矿体间的关系可用"同一矿层叠加两期褶皱作用"来解释。基本褶皱形态——倒转向斜的转折端位置应在原有认识基础上向西偏移,向斜深部转折端矿体与原来认识相比增厚。若此控矿构造新认识经探矿工程证实,预期将为矿山增加资源量约3 000×104 t。  相似文献   

9.
松潘地区北东向构造及金矿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松潘地区北东向构造的新认识。北东向构造是主褶皱造山期后叠加在北西西-东西向和南北向构造之上的构造系统,并控制成矿。区域金矿成矿受矿源层三叠系、多期构造叠加、岩浆热流体复合作用多种因素的控制。应重视北京向构造控制的矿体、矿化带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0.
甘肃李坝金矿变质岩构造与金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甘肃李坝金矿区舒家坝组变质岩,经历了3期不同性质构造变形:早期固态塑性流变,发生强烈面状构造置换和等斜褶皱;中期区域褶皱作用,形成一系列开阔褶皱;晚期伸展变形运动,引起断裂、岩浆活动。多期次的构造变形,造成含金建造叠加富集;成矿元素活化、迁移、沉淀。金矿床分布于岩体周围褶皱轴部的断层破碎带中,构造成矿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1.
海南石碌铁矿曾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富铁矿”,其形成、定位与褶皱变形及伴随的剪切、塑性流动等构造密切相关。石碌矿区构造变形大致分为早期(D1)复式向斜的形成时期、晚期(D2)褶皱叠加和剪切变形时期。后者又进一步分为韧-脆性变形(D2a),脆-韧性变形、层间滑脱断层形成(D2b)和脆性变形、矿体破坏(D2c)3个阶段。石碌铁矿床受NW—SE向复式向斜及其与NE—NNE向褶皱叠加所形成的横跨或斜跨褶皱的严格控制;褶皱过程所伴随的剪切变形和高温塑性流动是富铁矿形成的重要机制。复式向斜轴部,尤其是2期向斜褶皱轴的叠加部位往往可发现厚大的富铁矿体。  相似文献   

12.
黑沟铁矿床位于甘肃省肃南县镜铁山一带,地处祁连山褶皱系北部,北与阿拉善地块和阿拉善南缘加里东褶皱带相接,南与中祁连隆起带毗邻,是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镜铁山铁矿的第二大矿区,属沉积变质型铁矿床。铁矿体赋存于中元古界长城系朱龙关群桦树沟组第七岩性段中,因受褶皱构造的影响而呈向斜构造形态。根据近年来黑沟铁矿床的勘查成果,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认为该区域与沉积变质型铁矿相关的找矿标志为地层标志、构造标志、岩石蚀变标志。通过对黑沟铁矿床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的研究,为镜铁山周边区域同类型铁矿的找矿方向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辽宁弓长岭铁矿二矿区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宁弓长岭铁矿不仅发现较早、规模较大、开采历史较长,而且向下延深较大且富铁矿增多。针对弓长岭二矿区的构造解剖研究表明,二矿区至少经历了4期构造变形:第一期为小型塑性流变褶皱,第二期为区域规模的倒转同斜褶皱,第三期属于横跨叠加褶皱,第四期为区域规模的隆升。伴随着四期褶皱作用的断裂构造,从早到晚,则表现为韧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韧脆性剪切带-脆性破裂。构造变形对铁矿的形成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疆若羌县大青山金矿构造控矿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青山金矿是产于石炭系炭质岩系中的石英脉型金矿.条带状构造是该地区石英脉型金矿的主要找矿标志之一,也是多期次成矿的表现形式.构造在矿床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具强隔水性特征的炭质板岩中的劈理构造是重要的运矿构造,晚于劈理、倾角小于劈理的北东东向逆断层是矿床的容矿构造.脉动式构造运动促成多期成矿作用的叠加形成条带状石英脉矿体.  相似文献   

15.
扬子地台北缘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构造样式及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南江地区出露的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中存在有晚太古—元古代时期形成的多期面理及面理置换叠加;断裂构造以韧性剪切带占主导地位;褶皱构造则随时代的演化依次发育等轴卵形穹盆构造、短轴卵状背、向形构造、线状同斜倾竖褶皱。  相似文献   

16.
YML铁矿区位于几内亚福雷卡里亚省,富铁矿以条带状赤铁矿和铁角砾岩矿为主。矿区内共发育7条矿体,条带状赤铁矿体6条,铁角砾岩矿体1条。条带状赤铁矿体赋存部位多为向形地段,次级紧密褶皱发育,沿走向和倾向有逐渐变薄和尖灭的趋势;铁角砾岩矿体覆盖于地表,以风化壳的形式出现。矿床类型属复合类型,即海底热液喷气沉积叠加后期构造变质型+风化淋滤型。该区具备铁矿形成和保存的地质条件,且已发现具一定储量、品位较高的条带状赤铁矿和大面积的铁角砾岩分布区,区内铁矿找矿远景较好。  相似文献   

17.
热流变构造     
提出了热流变构造诸如热流变断裂、热流变节理和热流变褶皱等新概念。它们是围岩受岩浆热作用的影响塑性增大,构造应力使塑性-粘塑性围岩极易产生流变,形成各种热流变构造。详细论述了热流变断裂、热流变节理、热流变褶皱和显微热流变构造的特征。讨论了煤层在岩浆热作用影响了所产生的宏观和微观热流变构造。  相似文献   

18.
笔者于1977~1978年,在温都尔庙铁矿南带460平方公里范围进行了1/5万地质填图.在此基础上对褶皱构造作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露头观察、大比例尺草测及构造要素的统计分析(5864个面理和线理要素),按历史分析的观点,我们认为本区温都尔庙群属于加里东褶皱带并构成华力西褶皱带的基底,而本身的褶皱既不是复式背斜也不是复式向斜,而是多期叠加褶皱,组合形态繁多.我们通过叠加褶皱的恢复及层位对比重新确定了层序、测算了厚度,将本区温都尔庙群分为三个组,五个岩性段,总厚1290米(见表);并确认:只有一个含铁层位,其原始厚度仅数米,且以小于2米者为主.目前所见之厚大工业矿床,主要归功于褶皱重叠和加厚作用.本文重点阐述本区温都尔庙群的褶皱特征及其对铁矿床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狐姑山铁矿是吕梁地区一个大型BIF铁矿床,该矿床成矿经历多期次构造-变形-岩浆活动,矿体形态极其复杂且空间分布不清,阻碍了深边部找矿效果。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矿石显微组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三维建模软件构建了狐姑山地层、矿体、断裂、岩浆岩等控矿要素的三维空间模型,结果显示:(1)铁矿主要受袁家村组地层与区域变质作用控制;(2)矿体形成后主要经历了EW向与近SN向的挤压构造应力作用,产生了褶皱变形,形成了连续平行分布的凹凸体,其垂向变形最大幅度达220 m;(3)成矿后的断裂错断矿体且断距较小,基性岩脉对矿体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4)深部矿体倾角逐渐变缓,典型勘探线剖面高精度磁测与大地电磁测深结果显示深部异常体连续且有稳定延伸。综合矿床地质特征、三维空间分布、磁化率及电阻率异常特征认为,狐姑山矿床深边部均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并圈定了3个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20.
太平山铁矿区是江西省新余铁矿田中的一个矿区。有关该矿区的地质概况、褶皱序列特征、褶曲类型划分、褶曲展布规律及其运用、变质岩区褶皱构造的若干研究方法等问题,笔者已有介绍,此不赘述。现仅对该矿区三重叠加褶皱形态的构造演化、褶曲形成机制、褶皱的继承与改造、褶皱形变的物质运移与物质得失等问题作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