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基于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检测项目,结合探地雷达检测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列举了不同地质情况下,隧道衬砌检测、衬砌背后回填密实程度检测、钢筋检测、钢架检测的典型雷达图像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正成  吴晔 《物探与化探》2013,(6):1152-1156
通过总结工程实践经验,结合理论知识,对探地雷达在铁路隧道衬砌厚度、衬砌背后回填密实度、衬砌内部钢筋、钢架检测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阐述,尤其是对衬砌厚度的检测精度,双排钢筋情况下对第二排钢筋的判读和二衬内存在钢筋网的情况下对初衬钢架的检测。旨在说明探地雷达在目前科技水平下的实际检测能力,让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对探地雷达能够解决的问题有进一步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隧道衬砌病害地质雷达探测正演模拟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尧  李术才  徐磊  刘斌  林春金  张凤凯  杨磊 《岩土力学》2016,37(12):3627-3634
国内大多数隧道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其中诸如衬砌开裂、不密实、含有空洞和渗漏水等衬砌病害是隧道最常见的病害类型,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地质雷达(GPR)可以用来对隧道衬砌病害进行快速无损探测,但对于衬砌病害的解译十分依赖于探测人员的经验,很容易造成误判和漏判。因此,对隧道衬砌病害进行分类,并针对典型衬砌病害类型进行建模,利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对衬砌病害模型进行地质雷达探测正演模拟,针对衬砌渗漏水和存在钢筋干扰等特殊情况,通过频谱分析对病害进行了定量识别,总结出典型衬砌病害的地质雷达探测解释准则,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对衬砌病害进行了推断和解译。结果验证了衬砌病害地质雷达探测正演模拟和解释准则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地质雷达快速检测运营公路隧道隐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评价运行多年隧道的衬砌质量,查找隐患,开展了拱顶的地质雷达无损快速检测。在雷达波形剖面图上分析空洞、不密实异常,推断出大量隐患。物探成果经过开凿验证,证明其隐患定位成功率在85%以上。地质雷达快速检测方法为隧道病害治理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探地雷达在隧道和涵洞工程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交通与水利建设中,隧道及涵洞施工地质条件复杂,工程事故多种多样。本文结合现场实测资料,讨论了探地雷达技术在公路隧道、引水涵洞衬砌质量及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铺设质量,进行检测方面的应用效果。实例表明,探地雷达技术在查明衬砌层中的缺陷与隐患的位置,确定混凝土衬砌层中钢筋的分布情况,对隧道中潜在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评估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6.
地质雷达技术在某铁路隧道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利锋 《福建地质》2010,29(3):260-263
地质雷达作为一种数据质量好、抗干扰性强和准确高效的先进技术在铁路隧道质量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福建省某铁路隧道工程质量检测实例,介绍地质雷达的探测原理,阐述地质雷达技术在隧道衬砌、仰拱等部件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简要介绍了应用地质雷达检测隧道衬砌质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对一些典型的隧道衬砌检测的地质雷达图像作出了解释,这些图象直观反映出隧道衬砌厚度、空洞及破碎带的分布特征等,在隧道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隧道衬砌可能出现的不同的地质病害,根据其介质电性特征,构建相应的地球物理模型,基于时域有限差分(FDTD)算法和完全匹配层(PML)的吸收边界条件,利用GprMax软件结合Matlab编程作探地雷达正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的钢筋和钢拱架模型,在不同中心频率的天线的正演结果中,受到探地雷达分辨率地影响,反射信号同相轴的强弱和形态有所不同,不同的形状的脱空模型其相位、振幅、波形特征都各不相同。结合工程实例,雷达正演模拟与实测剖面结果的主要异常波形信号及钻孔揭示情况基本相符,说明探地雷达能有效地检测衬砌病害的类型、位置、构造走向等空间分布特征,验证了该正演方法的可行性,有助于更好地指导物探工作者对衬砌质量进行更精确地解释,准确发现衬砌的地质病害,确保隧道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9.
隧道衬砌质量地质雷达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地质雷达检测的方法可以对隧道衬砌混凝土的厚度,密实性,脱空,钢格栅数量等进行快速检测,这种检测方法不仅克服了目测不准确及打孔抽查检测不全面的缺点,而且以其高分辨率,高准确性,探测快速及无损检测的优,点,在隧道衬砌质量检测中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地质雷达在隧道检测中所暴露的技术问题也亟待解决。本文介绍了地质雷达在隧道衬砌质量检测中的实际应用,研究了在不同的隧道衬砌设计条件下的雷达探测方式,雷达天线频率的选择、参数选择和检测成果。  相似文献   

10.
正深港连接隧道是穿越深圳河、连接港深两地的第一条地下通道,隧道沿线穿越香港米埔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大理岩溶洞区,发育有中强风化大理岩,并伴随发育岩溶不良地质作用。隧道主体施工完成后,围岩中溶蚀裂隙的发育影响着隧道支护稳定,构成了隧道长期安全隐患。地质雷达以其高分辨率和高准确率,快速、连续且高效的无损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隧道支护及风险病害防治中[1]-[6]。本文运用地质雷达技术检测深港皇岗至米埔(S623)段隧道沿  相似文献   

11.
这里基于某铁路隧道仰拱400MHz天线探地雷达的实际采集数据,采用Radan7软件处理方法所检测的缺陷结果,与施工单位及相关质量控制单位所组织的破检验证完全相符。通过对检测缺陷展开全面分析与解释,为隧道缺陷检测提供了依据和方法,将其应用于该工区后续隧道施工和隧道缺陷的检测处理与解释,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应用探地雷达技术检测隧道衬砌质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介绍了应用探地雷达检测隧道衬砌质量的原理及技术,阐述了该技术的基本方法及其数据图像处理过程。老木峪隧道衬砌质量检测结果表明,应用探地雷达技术检测隧道衬砌效果良好,其衬砌厚度检测误差在 5 %之内,并能准确检测出衬砌内布筋数量,对回填层密实程度也可作出粗略估计。  相似文献   

13.
探地雷达技术在隧道工程质量验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了探地雷达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并以湘西某公路隧道为实例,指出了应用探地雷达技术进行隧道工程质量检测的主要内容和检测方式,说明了探地雷达技术在隧道工程质量验收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技术优势;同时,探讨了一些检测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经数据处理和图像解释,发现检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分析总结了隧道衬砌存在的常见问题及缺陷在雷达图像中的显现特征,并将探测结果与实际地质概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探地雷达能够对隧道衬砌实施连续扫描,获得形象直观的探测图像,利用探地雷达检测公路隧道衬砌,具有无损、快速、广泛、精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将TSP、探地雷达及红外探测技术用于千岛湖配水工程隧洞超前预报中,结果如下:TSP对溶洞的探测分辨率低,对岩体破碎区探测效果较好,其异常特征表现为杨氏模量、密度及纵波波速偏低;探地雷达很适合于灰岩区隧洞超前预报,雷达反射剖面呈现强振幅及双曲线状同相轴的区域预示溶洞发育;红外探测受隧洞喷混凝土水化热干扰影响巨大,无法单独用于隧洞地质预报,当围岩质量级别较差时此缺陷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大奎隧道是炎汝高速公路炎陵至汝城段的一座公路隧道,地质条件极其复杂,隧道施工后,初期支护发生严重变形,钢支撑被压弯,下沉量严重侵入建筑限界。综合现场监测、地质雷达扫描结果,从涌水特征、地质情况和施工方法3方面出发,系统分析了大奎隧道富水软弱带初期支护后隧道严重变形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支护失效段和掌子面的支护设计及施工组织方案,提出三大治理措施:一是控制涌水,二是反压回填及加固围岩,三是优化施工工法。监测结果显示:上述措施实施后,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保证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的安全。该成果对富水软弱地层隧道修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uses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and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to quantif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urface morphodynamics and subsurface sedimentology in the sandy braided South Saskatchewan River, Canada. A unique aspect of the methodology is that both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and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ame locations in 2004, 2005, 2006 and 2007, thus enabling the surface morphodynamics to be tied explicitly to the associated evolving depositional product. The occurrence of a large flood in 2005 also allowed the influence of discharge to be assessed with respect to the process–product relationship. The data demonstrate that the morphology of the study reach evolved even during modest discharges, but more extensive erosion was caused by the large flood. In addition, the study reach was dominated by compound bars before the flood, but switched to being dominated by unit bars during and after the floo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subsurface deposits (the ‘product’) were modified by the surface morphodynamics (the ‘process’) was quantified using the changes in radar‐facies recorded in sequential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surveys. These surveys reveal that during the large flood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facies associated with bar margin accretion and larger dunes. In subsequent years, these facies became truncated and replaced with facies associated with smaller dune sets. This analysis shows that unit bars generally become truncated more laterally than vertically and, thus, they lose the high‐angle bar margin deposits and smaller scale bar‐top deposits. In general, the only fragments that remain of the unit bars are dune sets, thus making identification of the original unit barform problematic. This novel data set has implications for what may ultimately become preserved in the rock record.  相似文献   

18.
采用探地雷达进行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地质超前预报,并配以孔内探头进行探测,在发现掌子面前方有异常结构面或异常体时对异常体进行准确定位,使预报的精度大大提高。文章还介绍雷达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探测的现场工作方法,重点介绍孔内雷达的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