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黄英  李自顺 《水文》2006,26(6):68-70,83
滇西北纵向岭谷区从西至东雨量变化很大,28°N附近金沙江河谷地带雨量很少。本文利用云南西北部金沙江流域上桥头、奔子栏水文站及相邻雨量站多年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滇西北纵向岭谷区金沙江河谷区的降水分布特点,探计了少雨的成因,研究指出金沙江奔子栏~交界河汇口段为中国29°N以南雨量最少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干谷”。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能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敏感,是双碳目标战略实现的难点和关键区域,其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在分析近40年间碳汇用地演化的基础上,揭示了碳汇的时空变化规律,深入探讨了碳汇变化与地形地貌、温度和降水等主要驱动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碳汇用地类型整体变化不大,但局部有一定的变化。(2)2020年生态碳汇量约为5 826.44万tC/a,其中林地占主导地位,其次为草地、水域、耕地、湿地、未利用地;碳汇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新疆、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西北片区)、宁夏;碳汇强度大小依次为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内蒙古(西北片区);40年来碳汇量变化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个别区域在某一时期有所下降。(3)碳汇驱动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降雨和气温,地形地貌决定了生态系统碳汇强度,碳汇强度与降水呈强正相关性,与气温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长沙近50年来降水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剑明  黎祖贤  章新平 《水文》2007,27(6):78-80
利用线性回归、小波分析和M—K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长沙降水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沙近50年来年降水呈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变化趋势和年降水变化趋势相似;春季降水变化不大;秋冬两季降水也呈增加趋势。通过Morlet小波分析长沙除了冬季外进入本世纪降水都有减少的趋势。通过M—K突变分析,长沙年降水和夏季降水增多是一突变现象.具体开始的时间分别为1992年和1988年;春季、秋季和冬季降水无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4.
利用9个国家气象站数据和1998~2019年SPOT/VEGETATION NDVI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复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大凌河流域22年来NDVI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与气温和降水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研究区22年来植被覆盖整体变好,90.8%的区域NDVI呈增加趋势,不同季节变化趋势各异,夏季NDVI增长率最高,春季最低。(2)大凌河上游地区NDVI总体呈缓慢稳定增长状态,中下游地区增长与减退并存;(3)研究区NDVI总体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且NDVI与年降水量关系更密切。(4)研究区植被覆盖降水驱动型占总面积的4.33%,气温驱动型占比为0.03%,降水、气温共同驱动型占比为2.73%。  相似文献   

5.
李荫清 《地球学报》1993,14(3):27-38
详细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正岔矿床矿物中流体包裹体十分丰富.主要有G型富气体包裹体、P型多相包裹体和F型两相气液包裹体。矽卡岩阶段(尤其是早期)以发育P型包裹体为特征,其内子晶种类多、体积大;成矿高峰期的石英-硫化物阶段F型包裹体最多,少数G型;成矿晚期石英-方解石阶段包裹体数量少,主要为气液比小的富液相包裹体.通过包裹体的低温试验和成分分析得出,本区成矿液体有两类:①高温度、高盐度、高密度含CaCl3、MgCl3、KCl的NaKCl-H2O溶液,来自岩浆热液;②低温度、低盐度、低密度NaCl-H2O溶液,来自大气降水.成矿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晚期大气降水占优势。成矿作用温度范围为180-640℃;矽卡岩阶段为280-640℃,成矿的最佳温度为260-400℃。成矿压力为5-20MPa,当流体沸腾、盐度为7-12WNaCl%、密度为0.5-0.8(g/cm^3)时对成矿最有利。  相似文献   

6.
李荫清 《地球学报》1994,15(1):27-38
详细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正岔矿床矿物中流体包裹体十分丰富.主要有G型富气体包裹体、P型多相包裹体和F型两相气液包裹体。矽卡岩阶段(尤其是早期)以发育P型包裹体为特征,其内子晶种类多、体积大;成矿高峰期的石英-硫化物阶段F型包裹体最多,少数G型;成矿晚期石英-方解石阶段包裹体数量少,主要为气液比小的富液相包裹体.通过包裹体的低温试验和成分分析得出,本区成矿液体有两类:①高温度、高盐度、高密度含CaCl3、MgCl3、KCl的NaKCl-H2O溶液,来自岩浆热液;②低温度、低盐度、低密度NaCl-H2O溶液,来自大气降水.成矿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晚期大气降水占优势。成矿作用温度范围为180-640℃;矽卡岩阶段为280-640℃,成矿的最佳温度为260-400℃。成矿压力为5-20MPa,当流体沸腾、盐度为7-12WNaCl%、密度为0.5-0.8(g/cm^3)时对成矿最有利。  相似文献   

7.
珠江流域降水集中度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珠江流域内43个常规气象站点1960~2012年的逐日降水资料,计算了流域内各站点长期降水集中度(LCI)和逐年降水集中度(ACI);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Sen’s坡度检验法检测ACI时间上的变化趋势;同时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对LCI的区域特征和ACI的变化趋势进行空间插值以分析降水集中度的时空分布规律;采用随机森林(RF)算法对降水集中度的影响因子进行重要度分析。结果表明:(1)珠江流域逐年降水集中度ACI的年际变化不明显,东南部呈上升趋势,西北部呈下降趋势;(2)珠江流域西北部长期降水集中度LCI值偏小,即降水分布较平均;东南部长期降水集中度LCI值偏大,即降水较集中,表明该地区降水极值情况发生的几率相对较高,该空间分布趋势可能是受距离海洋的远近及海拔的影响;(3)众多气候影响因子中,东亚夏季季风(EASMI)对珠江流域的降水集中度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8.
李宏业  尹观  杨俊义  范晓 《地球学报》2005,26(3):255-258
运用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方法,对牟尼沟各水体中的δD、δ^18O、T值、氘过量参数(d)和元素化学分析数据进行研究,基本查明牟尼沟内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主要泉水之间的循环和补、径、排关系。珍珠泉和翡翠泉为沟内出露的主要泉水:二道海沟珍珠泉系地下深循环热水的露头,是由补给高度在3700m以上的大气降水渗入地下,再通过深大断裂循环至地下深部,与深部热流进行热交换后,返回地表出露。作为天然温泉开发具有较大的潜力;矿泉水厂沟的翡翠泉是典型的酸性岩溶冷泉,含水层水的径流较珍珠泉慢且滞留时间相对长些,含有一定的CO2,系一深部含水层地下水的露头。它源自补给高度全区最高(3800m以上)的大气降水。泉水流量大而且稳定,水质好,作为矿泉饮用水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沟内大多数地表径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浅层地下水补给,夏季以大气降水为主,冬季浅层地下水补入到地表径流中的比例相对增加。这种对地表径流的调节作用,对于保持风景区内的景观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内陆TRMM降水数据质量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斅学  叶爱中  毛玉娜  朗杨  徐静 《水文》2015,35(4):47-54
针对TRMM降水数据在中国内陆是否可靠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了Xie Pingping根据地面观测站点产生的降水数据、中国气象局公开的759个站点观测降水数据与3B42_V6版本的TRMM降水数据,在中国内陆将地面观测数据同TRMM数据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发现TRMM降水质量受地形影响很大,迎风坡偏小背风坡与山顶偏大,TRMM降水在汛期(夏季与秋季)比站点观测降水大,枯季(冬季与春季)TRMM相对精确。所以本研究建议在对TRMM降水数据进行应用时应该进行地形矫正。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1948-2001年南、北半球及欧亚大陆、非洲大陆、澳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中国 7个大尺度区域 6~8月降水的长期趋势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南、北半球 6~8月的降水都为负趋势,但南半球降水的负趋势在统计上不显著。在54年的时间段内,南半球 6~8月降水的递减速度为 0.12 mm/a,仅为北半球同期降水减幅(0.24 mm/a)的一半。南、北半球 6~8月降水量年代际尺度的振荡都非常明显,但是,南、北半球年代际变化的特征明显不同。目前北半球仍是在少雨时间段,而南半球处在降水量正常或多雨的时间段。分析还表明,非洲大陆 6~ 8月降水的年代际特征最明显,降水的负趋势也最为显著;欧亚大陆 6~8月降水也有着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与明显的负趋势变化;澳洲大陆 6~8月降水的年际变化明显,年代际变化相对来说要小得多;北美大陆 6~8月降水的年际变化明显,但无明显的趋势变化。此外,分析了大尺度区域 6~ 8月降水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部分区域大尺度降水量之间有明显的联系;分析了中国夏季降水的长期变化,发现中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明显,但无明显的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11.
高密市南部低缓丘陵区是山东省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通过遥感解译、水文地质调查、物探、钻探等手段,在小于家庄村南成功施工1眼深100 m水井,并通过多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求取了部分水文地质参数,确定了可开采量。此次工作对下一步该区农业抗旱、居民生活用水打井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立新  陈莹 《探矿工程》2012,39(8):29-31,35
以生产科研相结合的方式,在郑州沿黄地下水源地地区使用正循环钻进工艺施工水井8眼,泵吸反循环钻进施工工艺施工水井11眼,通过这2种水井钻进工艺的效率和经济性分析,得出郑州沿黄地下水源地地区使用泵吸反循环钻进施工工艺的最佳成井深度为140.75 m以浅,正循环钻进施工工艺最佳成井深度为140.75 m以深的结论,以此为今后类似地区水井施工钻进工艺选择提供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渭北地区传统定向煤层气井面临抽油杆偏磨、压裂改造效果差、单井产量低等技术瓶颈,通过对该地区煤层地质特点的深入剖析和评价,提出了适合渭北煤层气老井改造的小曲率半径定向井布井方案。在考虑排水采气等煤层气井的特殊条件下,建立了小曲率半径定向井轨迹优化设计模型,并进行了配套定向钻井工具优选。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集成应用分段压裂改造技术,小曲率半径定向井纵向上可开采3号、5号、11号三层煤,横向上可在主力11号煤层形成有效的压裂缝网,单井控制面积与常规定向井相比提高37.76%,产气量提高25%;从煤层气排采工艺角度出发,若井口能够产生1.5 MPa稳定套压,沉没度可满足常规杆式泵正常排采作业要求;小曲率半径定向井最优造斜率为11.5°/30 m,需配置1.55°及以上单弯螺杆钻具组合进行定向施工,且139.7 mm套管能够顺利下入。   相似文献   

14.
李亚刚 《探矿工程》2020,47(11):51-55
在河南省兰考地区地热井施工中,二开井段深度超过1500 m,采用普通膨润土钻井液体系无法满足地热井施工及对含水层保护的要求,且容易造成卡钻事故。为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研究设计了一种地热井施工用低固相高润滑双聚钻井液体系,通过现场4口井中的应用,钻井过程顺利,有效解决了井眼携砂能力不强、泥岩地层井壁不稳定、砂岩地层失水量大、泥皮厚等问题,4口井均未发生任何井下复杂情况和事故,说明该钻井液体系对兰考地区地层的适应性较好,能够满足该地区钻井工程的需要,对兰考地区地热井施工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辐射井作为城市地下水供水构筑物和盐碱地改良的集水设施,凭借单井出水量大、水质稳定及控制面积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本文对传统辐射井施工方案进行了调研,并分析总结出传统集水井和辐射孔施工过程中存在施工安全性低、钻进效率慢且钻孔质量差等问题,提出了以旋挖钻进的方式施工辐射井中的集水井,以水平定向钻进的方式施工辐射孔的方案。通过现场实验,发现此方案能有效解决传统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之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煤炭采出后,采空区中仍蕴藏着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其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具有环保和资源双重意义。近几年来,在山西晋城、西山和阳泉等矿区开展了地面钻井抽采采空区煤层气的积极探索,但在采空区煤层气地面开发过程中,往往因煤矿采空区积水、上覆岩层承压涌水等原因,导致地面钻井不产气或抽采气量低。以山西晋城岳城矿为例,研究不同采煤工艺下的采空区煤层气赋存特征、采空区积水和采空区裂隙带岩层渗透率对采空区煤层气地面开发的影响,提出采空区井布置原则和抽采技术,为解决三开空气钻进过程中岩粉进入裂隙带堵塞采空区煤层气运移通道问题,探索用水力冲孔方法提高采空区裂隙带岩层渗透率方面的应用。研究表明,煤矿采空区井布井原则:(1) 采空区井应布置在采空区积水区域之外;(2) 针对房柱式采煤形成的采空区空间形态,采空区井应避开保护煤柱最终完钻至采空区空间内;针对长臂式垮落法采煤形成的采空区空间形态,采空区井最优钻井区域为“O”形圈边界连线和采场边界之间靠近终采线一侧。研发了一种煤矿采空区井排水采气一体化抽采系统,该抽采系统实现了采空区井底积水抽排和煤层气抽采同步进行,解决了采空区上覆岩层承压涌水造成煤层气产量下降问题,抽采系统优化前后采空区井煤层气抽采量增加33.3%。探索性地将水力冲孔运用于解决钻井岩屑造成的采空区裂隙带岩层渗透率下降问题,工程试验结果表明,水力冲孔改造前后采空区井日均抽采量最高增长率为11.30%,提出了采用泡沫欠平衡钻井技术解决钻井岩粉侵入采空区裂隙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万河 《探矿工程》2010,37(4):40-43,47
西非的马里共和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结合在该国实施的147个大小井配套工程,从小井施工、大井施工、大小井贯通、消毒及抽水实验几个环节进行了阐述,并对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解决方法。大小井配套工程在解决非洲缺水地区人畜饮水问题上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The lower Jia Bharali catchment and adjoining areas in central part of North Brahmaputra Plain (NBP) is characterized by more than 800m thick Older and Younger Alluvium deposited by the west flowing Brahmaputra river and the south flowing trans Himalayan rivers. Unconfined, shallow alluvial aquifers of the area with a general southward flow are largely tapped for domestic use through numerous dug well attached with almost every household. Monitoring of 180 dug wells for two hydrological years show strong seasonal fluctu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table linked to the summer monsoon that brings more than 1500mm precipitation in the area between June-September. This study has presents the first ever systematic database on toxic trace elements viz., As, Cr, Fe, Mn, Ni, Pb and Zn from the shallow aquifers in north Brahmaputra plain based on water samples from 50 monitoring wells collected in both dry and wet seasons. The data was analysed with respect to WHO standards for drinking water and significantly, 2 % of the measurements show As in excess of the WHO limit while 60% of the samples in the wet season and as much as 90 % of the same in dry season have Cr content more than the WHO permissible limit. Pb concentration is above permissible limit of 0.05 mg/L in most of the dry season samples although 88 % of the rainy season samples show Pb concentration exceeding this limit. 34 % of the samples in the wet seasons and 86 % of the samples in the dry seasons have Mn above the permissible limit of 0.1 mg/L while in case of Ni, 56 % of the aquifers in the wet season and 72 % of the aquifers in the dry season show Ni content above the permissible limit of 0.02 mg/L. Zn contents of the aquifers are however very low throughout the year.  相似文献   

19.
基岩山区地热形成必须具备“储、盖、通、源、滞”五大基本要素,以湖南株洲湾塘地区地热成因为例,说明怎样利用地热勘查手段来分析论证株洲湾塘地区地热形成的五大要素,建立热储概念模型,确定地热井位置。为提高地热钻探成井率,在基岩山区钻探施工时,建议使用气举反循环清水钻进工艺。  相似文献   

20.
以1996-2012年期间抗旱打井实例,总结了找水技术方法、勘查工作流程,提出了滇东南高原斜坡地带岩溶区找水要点:分水岭弱径流带,主要目标是在古溶蚀台面上接近区域分水岭的地段、规模较大的溶蚀洼地中的扬起端寻找浅层岩溶水;缓坡区较强径流带,主要目标是寻找面积较大、产状较平缓的悬托弱透水层之上的滞水型岩溶水;斜坡区强径流带,主要应寻找暗河天窗、竖井中的岩溶水。确定井位应遵循区域调查分析+井位附近详细调查分析的工作程序,必要时配合开展物探准确定位;不宜在排泄区、强径流区、峰丛洼地区、大泉、地下河附近、负地形最低部位布井,物探成果应用须与水文地质调查成果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