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南非3.2Ga的古太古界Moodies群砂岩中新近发现的微生物,与保存在燧石中的古太古界叠层石和细菌细胞化石的形态和成因完全不同。皱纹构造、泥裂及旋卷构造记录了先前存在有效地将沉积物稳定在已知最古老的硅质碎屑潮坪上的微生物席状体。在薄片中,沉积构造显示出微生物席状体呈地毯状、层纹状构造特征。负δ13C同位素比值为(-20.1~-21.5)±0.2‰,与保存在纹理中碳的生物成因一致。Moodies群沉积构造的生物成因经整个地球发展史(包括现今)中类似潮汐环境同样的生物群特征的比较研究所证实。研究表明,硅质碎屑潮坪环境曾是至少32亿年的繁盛微…  相似文献   

2.
前言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微古生物学研究和岩石学研究表明,太古代和早元古代期间的15亿年间隔是生物演化上一个真正发育时期。无论是微化石或比甲烷更复杂的任何有机物,在已知最老的沉积岩中都没有发现。此种岩石就是格陵兰西南部伊苏亚系(IsuaSeries)的一种中等变质的云母状变石英岩(metaquartzite),年令为37.60±0.70亿年(Moorbath 等,1973)。但是,有人报导在南非德兰士瓦系23亿年的白云质灰岩中有球状和具中隔膜的丝状兰绿藻,部分丝状兰绿藻含有生理学上的特化细胞(Nagy,  相似文献   

3.
朱士兴等(1999)在河北兴隆、宽城地区中元古界常州沟组上部砂岩所夹页岩中找到Chuaria状(郑文武认为是Morania)、Shouhsienia状和Tawuia状化石,并从前二者中初步发现了呈群体状组织、假薄壁组织和薄壁组织3种多细胞组织类型以及部分有性生殖器官、从而不仅表明该化石应是迄今己知最古老的具多细胞组织的生物(北美2100 Ma铁组产的Glypania Spirolis的细胞结构不明),而且还把有性生殖的地质记录从约600Ma提前到约1800Ma。此外,还说明过去人们低估了此类化石的潜力,误认为它们仅是不值一顾的所谓腐泥质膜、微生物席碎片。还证明Walcott—Sun—Steiner传统解释Chuarta—Tawuia为Noctoc念珠藻丝状体群体的或许片面性(部分是对的,因可能多源的),并可能说明己故张响教授认为Nostoc丝状体可能为其附生生物的(至少一部分)正确性,附带还影响到对Sinosabellidites的解释,显然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西北地区马更些区科伯曼矿区西南约130公里的迪斯莫耳(Dismal)湖群的黑色燧石中有保存很好的12亿年的微化石。这些燧石,似乎是由于地台上很浅的潮下带及潮间带下部环境下沉积的碳酸盐钙质岩层,在早期成岩过程中的硅化作用与非钙质岩层的渗透矿化作用相结合而形成的。所保存的生物群大部分或全部都是由球状体明显地多于丝状体的似兰绿藻构成。这个微生物群的许多分子在形态上类似于19亿年的贝尔彻岛生物群和8.5亿年的苦泉组生物群。描述了下面的各类: 色球藻科(Chroococcaceae): Sphaerophycus parvum Schopf; Sphaerophycum medium n.sp; Sphyaerophycus? sp.; Myxococcoides grandis n.sp; 石囊藻科(Entophysalidaceae): Eoentophysalis dismallakesensis n.sp. 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 Oscillatoriopsis curta n.SP; Oscillatoriopsis robusta n.sp; Oscillatoriopsis sp; Filiconstrictosus sp; Eomicrocoleus crassus n.gen; n.sp. Incertal sedis: Archaeoellipsoides grandis n.gen; n.sp.; Biocatenoideo? sP.  相似文献   

5.
在澳大利亚西部和南非35亿年的古老岩石中发现的丝状微体化石,为早太古代浅水环境中存在的网状生物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据M.M.Walsh等报道,在巴伯顿山地斯威士兰超群的翁弗赫特群中,发现了大小均匀的弯曲丝状生物体。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发展上看微体化石的研究,过去主要都归入地层学、古海洋环境学、古气候学等地质学的问题里面.就其成果而言,就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海洋地质学的领域中,通过微体化石的研究建立了古海洋学.这一贡献如使之再次返回到生物学的领域中来,那就是通过微体化石的研究重又建立起进化古生物学这门科学.这是因为微体化石具有其它化石所没有的若干特点,即(1)在时空上广泛分布并保有精确而详细的化石记录;(2)化石个体数非常多;(3)在同一样品中可同时出现其它微化石群;(4)产出于范围非常广泛的环境条件下;(5)形态上易受来自环境上的影响.以上特点加以灵活运用,就能制出具有一般合理性的新的古生物学上的模型,还可据以验证现有的某些模型.当然,要做到这些必须以生物学的概念结合统计学的方法,这就是最近微化石与进化古生物学相关联所取得成果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寒武纪微生物岩中的Girvanella化石在地层中广泛分布,这为微生物参与微生物岩的形成提供了更直观的证据.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系第三统馒头组二段碳酸盐岩中发育了数量丰富的微生物岩类型——核形石,其核心、纹层及围岩中保存的Girvanella丝状体化石具有密度大、完整度高的特点.对核形石的微观分析表明,其核心、包壳等各个部位均大量保存有Girvanella丝状体.这些丝状体为任意弯曲、不分节、不分枝的管状集合体,单管直径约为20 μm,最大延伸长度约为400 μm.核形石核心以丝状体包绕的灰泥团块或砾屑为特征,局部可见丝状体包绕生物碎屑成核;包壳内的丝状体多出现在暗色纹层中,其分布表现为缠绕叠覆、穿层、凸起和匍匐(或水平状)这4种方式.在核形石的任意部位,Girvanella丝状体均具有相似的分布形式,表明它们的生长条件是相似的.核形石中Girvanella丝状体的大量出现与其形成于低能的滨岸鲕粒滩滩间或滩后低洼地带有关,这种低能条件对Girvanella的生长及保存十分有利.对研究区核形石中的Girvanella化石在微生物岩中的分布特征、微组构等的进一步研究将为寒武纪其他微生物岩的成因及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重要实证.   相似文献   

8.
泥炭分子化石单体碳氢同位素的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查明泥炭分子化石记录的古植被状况与古植物学分析结果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分子化石所记录的古气候信息,本文利用气相色谱仪(C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质谱仪(GC-C-IRMS)、气相色谱-热转换—同位素比质谱仪(CC—TC—IRMS)详细分析了一个40cm(约220年)长的泥炭岩芯中的分子化石及其单体碳、氢同位素组成。正构烷烃分子化石的主峰化合物(C23)及其碳、氢同位素组成与温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燃烧效应也在单体碳同位素上反映出来。这些结果反映了泥炭分子化石具有很好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9.
冀西北长城纪宣龙式铁矿层中微体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汝霖  刘志礼 《地质论评》1992,38(2):184-189
本文研究的是笔者等在冀西北长城系串岭沟组宣龙式铁矿层中发现的微体植物化石,这些化石都保存在铁质叠层石(肾状赤铁矿)和铁质核形石(鲕状赤铁矿)的基本层中。微化石以丝状体为主,部分为球状体。归属于原核生物蓝藻门颤藻科的两个属和色球藻科的一个属。化石层同位素年龄约在1800—1757Ma。这些化石与北美冈弗林特组微化石比较,既有些相似,又有些区别。该化石的发现为研究铁矿的成因,指示沉积环境及层位对比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南方的古老动物群及有关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忠华 《地质科学》1977,12(2):118-128
须腕动物门(Pogonophora)皱节虫科(Sabelliditidae)的化石(图版Ⅲ,图2)在前寒武纪和寒武纪沉积内均大量发现,最近此种化石还发现于苏联的中里菲界(约11亿年),被认为是一种可靠的最古老的后生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11.
宋天锐  高健 《沉积学报》1985,3(2):85-96
前言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现象在35亿年前形成的岩石中已经发现一些踪迹(Sohopf)[2 6]。但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最古老的动物化石是出现在7亿年前后的沉积地层中,被称之为伊迪克拉后生动物化石(Edicaran Metazoan fossils)。在此以前是否有更古老的后生动物化石问题,一直为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和沉积学家所注意。Walcott(1899)[27]最先在上前寒武系中部大约10-11亿年的地层(Belt Supergroup)中,描述过两种古老的痕迹化石,分别定名为:Pldnol i tesHelminthoidichnites。后来,Cloud[14]和W alter[28]等对这些痕迹化石进一步研究后,认为Walcott描述的痕迹化石或者是藻类,或者是一些孤立的波痕或结核。以后,Sabrodin(1971)在苏联的上前寒武系里菲组中,发现了一种规则的管状充填痕迹化石,直径1.3毫米,管壁边界清楚,伴生有团粒(粪粒?),用K-Ar法测得这些团粒为12.7亿年的同位素年龄值,并将这种充填管状痕迹化石定名为Rugoinfractus. Palij(1974)[23]并论述T这一痕迹化石,但根据地层产状对其年代有怀疑。  相似文献   

12.
陈孟莪  曹瑞骥 《地质科学》1966,7(2):185-188
本文记述的古藻化石,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鸿允、刘钰等1960年夏在滇东马龙县纳章村震旦系灯影组底部采集的。笔者采用古藻类化石微体研究法对标本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发现藻类微体构造保存良好,值得描述。  相似文献   

13.
尽管在世界范围的许多地区已发现元古代晚期软体后生动物的遗迹化石,但它们应用于陆间对比的潜在实用性仍被接受得很慢。从研究纽芬兰南东产出这种化石的厚层序(10km)来看,在大多数其它地方的很薄剖面可能发育不完整。遗迹化石的保存也似乎与相有关,并且在相同的时限内,化石资料很少。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是关于所描述的生物类别及它们可能的时间意义。它们的专门描述标准是变化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完整的。虽然有这些困难,但在相离的大陆上两个地点间化石群的相似表明了时间上近相等。  相似文献   

14.
<正> IGCP 328项目是一项新诞生的IGCP项目。研究课题是“古生代脊椎动物微体化石生物年代学和全球海相—非海相的对比”(Palaeozoic microvertebrate biochronology and global marine—nonmarine correlation)。这是一项全球性的合作项目,来自12个国家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该项工作。项目由4国(澳大利亚、中国、法国和苏联)6人(含王念忠、王世涛)联合发起申请,1991年3月被批准,年时间完成。重点在于利用脊椎动物微体化石建立古生代全球生物带,对古生代的各个脊椎动物组合制作详细的对比表,特别是确立有效的脊椎动物微体化石的带化石。  相似文献   

15.
首次发现于蓟县高于庄组(约1450Ma)的遗迹化石Spirelluchnum(ichnogen.nov.)是垂直层面的螺旋型潜穴,穴深3~35cm,最大宽度为3cm。化石产于岩层内,呈规则的顺时针螺旋体,颜色比围岩深,随着围岩新鲜程度的增加,二者反差变小。这些特征表明该化石为后生动物的遗迹。距今约14.5亿年前动物遗迹化石的发现,有可能使后生动物出现的时间推前8~9亿年,同时为后生动物的起源和进化提供可靠的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6.
引言鉴于现代生物沉积构造主要是通过兰绿藻捕获,粘合沉积物,以及它的碳酸盐沉淀活动形成的,而且在形态方面,这种构造类似于称为迭层石的古代沉积构造,所以,兰绿藻与碳酸盐沉积物之间的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迭层石最先是出现在约35亿年前的太古代,后来,在前寒武纪,特别是在23—6亿年前,这些迭层石有了明显的增殖。与某些迭层石共生的是一些被解释为兰绿藻和细菌的保存完好的化石微体生物,因此,集中研究现代和古代迭层石及其生物构成,对于了解兰绿藻的系统发育史和演化,它们的生态学以及它们在钙质沉积和生物沉积构造的形成中的作用。都很重要。  相似文献   

17.
在马更些(Mackenzie)山脉北部小达尔(Little Dal)群盆地以灰岩为主的韵律层的不同层位和地点找到了保存完好的藻类微古化石和大化石。微体古生物群包括Archaeobrichion,Jaeniatum和Siphonophycus等丝状体及Kildirelka,Trachysphaeridium,Nucellosphaeridium和Chuaria circularis等球状疑源类。很可能全部是藻类亲缘体,含巨大碳质带状物的大化石被确定为Veudotaenid新种Jawuia dalensisn.g.n.sp和不规则的压型化石Moriana?amiqua和Beltina danai。在同一层内也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江山市城区内发现恐龙蛋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浙江省江山市城区内,于99年8月初环城西路改建时,从地下约2米深处挖出一块不足1米见方的强烈风化的红色细砂岩,内含有近20枚蛋化石(其中有些蛋化石在岩块内未全部露出)。它们集中于一处,属一窝蛋。蛋化石呈浅灰色,鸡卵形,长轴约16—20cm,短轴约10—14cm(短轴的二个方向宽度稍有差异)。蛋化石的壳较坚硬,壳厚约2—3mm,表面呈棘皮状。因为蛋体较大,表面粗糙;而且在距城区约20KM的相同岩层内,曾发现过恐龙骨骼化石,所以此次发现的蛋化石应为恐龙蛋化石,属园形蛋;成窝分布的蛋化石中的各个蛋体的…  相似文献   

19.
贵州瓮安震旦纪陡山沱期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新观察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崇玉  高林志等 《地质学报》2001,75(2):145-150,T001,T002
我国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磷块岩中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类微体化石。对于它们的生物亲缘认识,长期以来存在着动植物之争,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学者发现,部分磷酸盐化球状化石内部保存了2、4、8、16等几何级数增长的细胞特征,根据化石的大小、细胞排列方式和表面纹饰可与现生甲壳类动物的胚胎比较,认为它们很可能是运动胚胎化石,但另一些学者却持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它们不是动物胚胎化石的观察与研究,同时结合相同层位岩石薄片所发现的大量同类化石微细结构的对比。特别是把磷块岩中的化石与燧石中发现的化石详细比较,对一些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归属和亲缘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燧石中发现的化石详细比较,对一些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归属和亲缘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磷酸盐化微体化石群具有多样性特征,包含不同门类,是迄今为止全球保存最好的晚新元古代磷酸盐化的化石库。  相似文献   

20.
杨铁汾  赵江天 《地球科学》1994,19(4):421-426,T001
在甘肃合作地区早三叠世地层中发现了钙质超微化石,共属3种,共文描述了2个新属3个新种。它们位于斜坡脚-盆地的深海沉积环境中,与早三叠世早期双壳类Claraia共生,其下部有具早三叠世面貌的孢粉组合。经能谱成成分分析,这些化石为钙质。这些钙质微化石的发现使钙质超微化石的时代分布的可靠记录延至早三叠世。为今后中生代地层的划分对比及钙质超微化石的演化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资料。文中依据所发现的钙质超微化石对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