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第藩 《地质论评》1959,19(2):71-75
1957年我们在甘肃永昌、山丹以北的潮水盆地进行石油地质研究的时候,发现作为阿拉善三角地(陆台)南部凹陷地带的潮水盆地的新构造运动还显得异常活跃。因此,我们曾对这些现象加以注意。自1940年以来,盆地的地质构造曾历经我国许多地质学家的调查研究,但关于盆地的新构造运动几乎未见报导。直到最近才出现了有关本区青土井一带冲积扇的发育及阶地等现象。以及对第四纪断裂、隆  相似文献   

2.
郭旭东 《地质科学》1974,9(1):59-80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喜马拉雅山又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在那里,群峰争妍、白雪皑皑、山高谷深,地势极为险峻,藏族人民称她为“冰雪的家乡”。它的上升对我国和亚洲北部地区的气候和自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也是研究第四纪气候变迁的理想阵地。长期以来,关于本区复杂多变的古气候等问题曾引起了中外学者们的广泛注意。  相似文献   

3.
华北区第四纪植被演替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昆叔 《地质科学》1984,(2):165-172
文中华北区是指燕山、辽南一线以南、吕梁山以东、渭河谷地与准阳丘陵以北地区。该区属暖温带,即蒙古和东北寒温带、温带区域与华中和华东亚热带区域之间的过渡地带,故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的变化,对本区的影响表现得很强烈,它引起第四纪植被的明显演替,是我国第四纪植被变化较大的两个区域之一(另一为青藏区)。  相似文献   

4.
“北京人”化石产地洞穴堆积物的古地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世界上古人类化石和遗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北京人化石产地周口店又是至今世界上人类化石发掘最为完整的一个地点。搞清北京人的堆积物的地质时代,对进一步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第四纪地质年代学具有重要意义。1976年1月-4月期间,我们对周口店第一地点的洞穴主要堆积物进行了古地磁地层学的研究,对北京人的年代问题提出我们的粗浅认识,供有关方面讨论。  相似文献   

5.
蒋斯善 《地质论评》1964,22(6):455-460
1960年春笔者在参加河谷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的调查工作中,沿川江的大支流追索,到了安边地区,与其他同志一起在此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过去尚未有人道及本区有第四纪冰川,现将观察所得草成短文,提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希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6.
郑剑东 《地质科学》1992,(1):103-104
《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一书已于199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总结了1985年中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青藏高原综合地质考察的成果,论述了青藏高原的地层、古生物、岩矿、第四纪地质及地貌、沟造演化等方面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稀土元素(钇及镧系)做为一组地质指示剂,国外已广泛用于矿物学及岩石学的研究。随着测试技术及分析精度的提高,国内有关报道也日渐增多。近三年来,笔者在五台山区从事前震旦纪变质沉积铁矿研究,曾按不同地层、不同岩石类型采集了一批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含量测试。本文就是对其结果的初步研究。主要目的试图探索五台山区变质岩系不同构造层、不同岩石类型中稀土元素丰度及分配型式的变化,以便为本区变质地层的划分、变质岩的原岩恢复提供某些信息。  相似文献   

8.
郭旭东 《地质科学》1975,10(3):253-264
喜马拉雅山是地球上最高大与最年轻的山脉之一。自第三纪以来,随着海洋历史的完结和不断上升,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第四纪时期,本区古气候的变化更为引人注目。地壳表层岩石在各地质历史时期和高山气候环境下,曾经受过种种不同程度的风化作用,与陆地表面物质重新分异和组合的同时,各种化学元素也相应地发生过迁移和富集。因此,作为特定气候产物的风化壳类型和地球化学内容都是富有特色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近几年来在渭南地区开展第四纪地质、地貌调查工作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结合本区磁性地层学研究成果,阐述了沟谷侵蚀作用的方式,并首次将本区约50~55万年以来的沟谷侵蚀分为4个侵蚀期,同时还讨论了沋河沟谷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四川渡口地区选择了桐子林、金江火车站、盐边新村三个露头剖面,做了系统的孢粉取样及分析。本文就分析结果,讨论了本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及古环境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年来对西部各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的全面实施,越来越多的钻孔资料揭露我国西南地区各流域普遍存在河谷深切和深厚覆盖的特殊现象。河谷深切和深厚覆盖层的存在,不仅大大增加了西南地区各流域水电开发的难度,同时也诞生出一系列新的科学问题。本文以梯级水电站较密集、河床勘探资料相对较丰富的大渡河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析整理该流域河床钻探资料,对该流域河谷深厚覆盖层的分布特征、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形成时间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分析总结,并对其形成机理提出了新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除局部地段受构造隆升(大岗山、下尔呷)或构造断陷(冶勒)的影响外,大渡河流域95%的河段其河谷覆盖层厚度大于30m,河谷深切和深厚覆盖具有流域性、区域性特点。河谷覆盖层是由一套不同时期、不同成因类型的沉积物相互迭置的结果,由表及里宏观上可分为3层: 表层为现代河流相堆积;  中间主要为以冰水、崩积、坡积、堰塞堆积与冲积混合为主的加积层,厚度相对较大;  底部主要为古河床的冲积、冰水漂卵砾石层。覆盖层的形成时代一般在1~3万年前,基本与地质历史上末次冰期及冰消期时间相对应。为了更好地解释河谷深切和深厚覆盖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升降引起河谷深切和深厚覆盖的观点: 冰期海平面的大幅度下降会引起区域性基准面大幅下降,河流比降加大,由此引起强烈下切,形成深切河谷;  冰后期海平面大幅回升,区域性基准面将大幅抬升,河流纵比降减小,水流的携砂能力减弱,冰期河谷深切所形成的固体物质开始大量沉积,并由此形成深厚覆盖层。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西南地区河谷深厚覆盖层成因机理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我国水能资源开发过程中,发现各河流现代河床以下普遍堆积厚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松散堆积物。河谷深厚覆盖层的存在,不仅严重制约了工程坝址的选择,影响相关流域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也给坝工设计带来巨大的困难。由于深厚覆盖层埋藏于现代河床之下,其形成年代一般先于一二级阶地,有悖于河流发育演化的常理,其成因一直令人费解。首次将河谷深切和深厚堆积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运动、地壳运动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并提出冰期、间冰期全球海平面大幅度升降,是导致河流深切成谷并形成深厚堆积的主要原因的新观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层序地层学原理,从理论上较好地解释了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和河流侵蚀基准面大幅变化,并产生河谷深切和深厚堆积的原因和过程。最后,进一步将沿河大型古滑坡的孕育和发生与河谷深切事件相联系,提出沿河大型古滑坡是在河谷深切期因前缘临空较好而形成的新观点,从而对沿河古滑坡前缘剪出口高程往往低于现代河床数十米的原因给出了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Staircases of gravelly river terrace deposits in southern England occupy valleys typically underlain by frost-susceptible and brecciated bedrocks. The valleys developed during the Quaternary by alternating episodes of (1) brecciation, incision and planation through the bedrock, forming wide low-relief erosion surfaces; and (2) aggradation in braidplains of gravel a few meters thick that bury the erosion surfaces. A conceptual model to account for some of the terraces proposes that brecciation resulted from ice segregation in the ice-rich layer in the upper meters of Pleistocene permafrost, making them vulnerable to fluvial thermal erosion and therefore predisposing the bedrock to planation. The low gradients of the valleys were adjusted such that rivers transferred fine materials out of the basins but lacked the competence to remove gravel, which therefore accumulated within floodplains. The model challenges the prevailing view of incision during climate transitions. It attributes incision and planation to very cold and arid permafrost conditions, when rivers had limited discharges and hillslopes supplied limited volumes of stony debris into valley bottoms.  相似文献   

14.
北京斋堂雁翅地区的黄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西山永定河支流清水河流域的斋堂盆地,是著名的“马兰黄土”的得名地,是我国黄土与三趾马红土首次划分之处。斋堂、雁翅一带又是京郊黄土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近百年来,已见不少有关本区黄土与地文期的报导。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第四纪古冰川遗迹,根据野外实地调查结合卫星影象和航空照片资料,说明末次冰期及倒数第二次冰期中古冰川从未联成M.Kuhle 等所称的大冰盖。各种证据说明,倒数第二次冰期降温最大,冰川、冰缘及河流加积作用明显,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6。在此之前有过漫长的大间冰期,致使倒数第三次冰期冰碛被侵蚀凌夷,表面发育红色风化壳。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东南部帕隆藏布江松宗地区晚更新世期间发生了一次可以识别的支谷冰川阻江形成冰川堰塞湖——松宗古湖的事件。松宗滑坡处的湖相沉积剖面厚度≥88m,其中厚达18.33m并具湖相沉积代表性的连续粉质粘土层底部和顶部的光释光年龄分别为22.5±3.3kaB.P.和16.1±1.7kaB.P. , 属末次盛冰期。松宗滑坡处河谷两侧冰碛台地与湖相沉积的接触关系和空间特征指示该湖相沉积与末次盛冰期董曲支谷冰川阻塞帕隆藏布江有关。湖相地层的剖面沉积特征揭示出这个冰川堰塞湖可能贯穿于整个末次盛冰期,但整个帕隆藏布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山谷冰川。  相似文献   

17.
The Jæren area in southwestern Norway has experienced great changes in sea‐level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during the Weichselian, and some of these changes are recorded at Foss‐Eikeland. Four diamictons interbedded with glaciomarine and glaciofluvial sediments are exposed in a large gravel pit situated above the post‐glacial marine limi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sediments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history of both the inland ice and the Norwegian Channel Ice Stream. During a Middle Weichselian interstadial, a large glaciofluvial delta prograded into a shallow marine environment along the coast of Jæren. A minor glacial advance deposited a gravelly diamicton, and a glaciomarine diamicton was deposited during a following marine transgression. This subsequently was reworked by grounded ice, forming a well‐defined boulder pavement. The boulder pavement is followed by glaciomarine clay with a lower, laminated part and an upper part of sandy clay. The laminated clay probably was deposited under sea‐ice, whereas more open glaciomarine conditions prevailed during deposition of the upper part. The clay is intersected by clastic dykes protruding from the overlying, late Weichselian till. Preconsolidation values from the marine clay suggest an ice thickness of at least 500 m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hase. The large variations in sea‐level probably are a combined effect of eustasy and glacio‐isostatic changes caused by an inland ice sheet and an ice stream in the Norwegian Channel.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珠穆朗玛峰北坡冈瓦纳相地层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集祥  郭师曾 《地质科学》1976,11(4):291-322
于1975年我国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科学考察活动中,在地质方面获得了地层、古生物、岩石、构造等方面比较珍贵的资料。珠峰科考资料研究的新成果是在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推动下取得的。本刊将发表《珠穆朗玛峰北坡冈瓦纳相地层的发现》等相互联系的一组文章,从地层、沉积、古生物的角度,以较丰富的资料证实了珠峰北坡冈瓦纳相地层的存在,这对于探讨珠穆朗玛峰及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和地质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黄河的形成与演化对于认识我国宏观地貌格局的形成、青藏高原及黄土高原的区域构造活动历史、华北平原及黄渤海陆架的形成和演化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黄河演化历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龙羊峡以下的河段,对于黄河源段的关注较少。文章基于黄河源地区河谷地貌的实地考察,并利用SRTM1-DEM数据,分析了黄河源段干流及支流河谷橫剖面的地貌特征,并与该区典型的冰川谷和兰州附近黄河的河谷横剖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黄河源地区的河谷规模巨大,并呈现出谷底开阔、河床窄小、阶地不明显、谷坡陡立、河谷横剖面左右对称的U型谷特征。这些特征与该区冰蚀谷的特征相似,但与兰州段黄河成型河谷的特征相差甚远,且其河谷规模更大。我们推断,黄河源地区的河谷可能主要为冰期时的冰蚀作用所塑造,而非单纯的流水侵蚀形成。由于冰蚀作用的存在,该区早期的河流阶地可能被随后冰期的冰蚀作用所破坏,当前基于黄河源地区现存河流阶地年代的研究很可能低估了该区水系的发育历史。此外,反复的冰川进退也可能导致黄河源水系自上而下贯通,而非溯源侵蚀形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兰州段黄河Ⅱ和Ⅲ级阶地剖面的地层岩性、粒度分析和光释光测年等,认为剖面中被普遍界定为河漫滩沉积的一套厚几米至几十米具水平层理的细粒砂土层是以冲、洪积与黄土互层的交互式沉积,其开始沉积的时期与气候进入冰期或冰阶相对应。据此可将兰州段黄河阶地剖面地层划分为三部分,即:河流砂砾石层、加积层与风成黄土层,分析了这一地层结构的发育过程,指出沉积相的识别和划分对于阶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