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烨  李碧乐  吴琼  王国志 《世界地质》2017,36(2):441-451
对孤山子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确定了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该杂岩体主要由辉石岩和角闪辉石岩组成,元素地球化学上,贫SiO_2(34.28%~49.22%)、K_2ONa_2O、富MgO(4.54%~13.26%)特征,属碱性系列岩石。岩石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La/Yb)_N=8.14~36.19,Eu异常不明显,稀土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分布模式相似,为上地幔富集地幔熔融。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K)和LREE(如La和Ce),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HREE。样品Nb/U、Ce/Pb和La/Sm比值显示岩体经历了有限的地壳混染。锆石的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岩石锆石U-Pb年龄分为3类:一类锆石U-Pb年龄为(1 392±10)Ma,应为孤山子超基性侵入体侵位过程中捕获的碎屑锆石;第二类锆石U-Pb年龄为(274.5±2.1)Ma,为岩浆侵位时形成的锆石;第三类锆石U-Pb年龄为(53.02±1.1)Ma,为热液锆石。研究认为,岩体的岩浆源区主要为亏损地幔,可能受晚古生代古亚洲洋俯冲洋壳的脱出流体迭加作用和地壳物质的混染。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岩体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西昆仑造山带东段古特提斯构造-岩浆演化,提升区域研究程度,对宿营地脉岩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脉岩呈NE向成群成带分布;岩石类型为(含石榴)闪长玢岩、角闪安山玢岩及闪斜煌斑岩;获得(含石榴)闪长玢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214±1)~(219±1) Ma,形成于晚三叠世,是印支晚期构造-岩浆活动产物;脉岩主要为钙碱性系列岩石,表现出中Si(SiO2=53.92%~62.95%)、高Al(Al2O3=15.99%~17.69%)、富Na(Na2O=2.63%~6.09%、Na2O/K2O=1.09~8.30)、低Ti(Ti2O=0.50%~0.76%)、低P(P2O5=0.14%~0.23%)、Mg(Mg#=37.73~59.32) 变化大等主量元素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0.92~1.36;脉岩富集LREE、Rb、Th、U、K,亏损HREE、Nb、Ta、P、Ti,(La/Yb)N=7.24~20.02,Ce、Eu异常不明显.结果表明,宿营地中性脉岩是西昆仑东段南缘晚三叠世古特提斯弧后拉张作用引起的壳-幔混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冈底斯印支期构造-岩浆-成矿的研究比较缺乏.以出露在冈底斯隆格尔-念青唐古拉复合古岛弧带的拉隆花岗闪长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其岩石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结果显示,拉隆花岗闪长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3.5±3.9 Ma~225.4±4.9 Ma,形成于晚三叠世(T3),属印支晚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花岗闪长岩体表现出低Ti(w(TiO2)=0.46%~0.73%),富Si(w(SiO2)=63.24%~67.94%)、Al(w(Al2O3)=14.14%~15.85%)、Na(w(Na2O)=2.58%~3.04%)、K(w(K2O)=3.06%~4.89%),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和弱过铝质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岩体稀土总量∑REE为138.62×10-6~255.53×10-6,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斜型,其(La/Yb)N值为8.35~17.90,具明显的负Eu异常(Eu/Eu*=0.54~0.69),无Ce异常(Ce/Ce*=0.92~1.02);微量元素表现出Ba、Nb、Ta、Sr、Ti、P元素亏损和Rb、K、Th、U、Zr、Hf元素富集的特征.岩体的εHf(t)为-6.4~2.5,其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980~1 479 Ma,相当于念青唐古拉群形成的地质时代.拉隆花岗闪长岩体属A型花岗岩,为古老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岩浆产物,并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形成于古特提斯俯冲碰撞形成的岛弧背景下局部拉张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4.
曾维顺  周建波  董策  曹嘉麟  王斌 《岩石学报》2014,30(7):1948-1960
本文对额尔古纳地块西缘八大关杂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以确定该套杂岩的形成时代及其构造属性。原定义为"佳疙瘩组"的八大关杂岩主要由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和花岗质糜棱岩组成。LA-ICP MS锆石U-Pb研究表明,3个样品的锆石发育典型的岩浆振荡环带,高Th/U(0.13~1.42),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富集,具有强烈的正Ce异常和强烈的负Eu异常等特征,表明锆石均属于岩浆成因。测年结果表明2个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形成时代分别为210±2Ma、214±2Ma,花岗质糜棱岩的原岩年龄为203±3Ma;样品中同时存在~501Ma和~795Ma的捕获/继承锆石。上述结果显示八大关杂岩的形成时代应为晚三叠世而不是前人认为的新元古代,而捕获锆石则显示与东北其它地块具有相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八大关杂岩具有高钠、铝等特点,A/CNK=0.86~1.05,A/NK=1.53~1.97,为准铝质到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La/Yb)N=6~31,Eu弱亏损(Eu/Eu*=0.50~1.01),具有较高的Sr含量(在378×10-6~598×10-6之间)及低的Yb含量(在0.71×10-6~3.50×10-6之间);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模式图显示,富集Rb、Ba、K及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Nb、Ta、P、Ce及Ti等高场强元素。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八大关杂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环境。因此,八大关杂岩应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向额尔古纳地块俯冲的大地构造背景,为蒙古-鄂霍茨克洋在三叠纪晚期南向俯冲提供了关键证据。  相似文献   

5.
《地学前缘》2017,(6):46-59
为约束多藏角闪辉长岩的岩石成因和南祁连北缘东段晚奥陶世的构造演化,对多藏角闪辉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矿物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角闪辉长岩中锆石具条痕状吸收和高的Th/U比值(0.37~1.16),暗示其岩浆成因。岩浆锆石的206Pb/238 U定年结果为(444±3)Ma,表明多藏角闪辉长岩形成于晚奥陶世,两组捕获锆石的年龄为520 Ma和484 Ma,代表早期的岩浆事件。多藏岩体具相对低的SiO_2含量(51.68%~55.66%)和高的MgO(4.48%~7.37%)、TiO_2(1.01%~1.24%)、FeO~T(7.99%~8.72%)含量以及高的Mg#值(53~63);LREEs相对富集、HREEs相对亏损,(La/Yb)N=4.03~7.89,具有弱的Eu异常(δEu=0.78~1.16),富集LILEs(Rb、Ba、K)、亏损HFSEs(Nb、Ta),具Sr、P、Ti元素的亏损。结合矿物化学分析表明,南祁连北缘东段多藏角闪辉长岩起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洋-洋汇聚向洋-陆碰撞转换背景下俯冲大洋板片断离后的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龙门隐伏碱性杂岩体呈岩墙、岩床或岩脉产出,侵入于延长组及以下地层,主要由霞石正长斑岩、角闪二长正长岩、霓辉二长斑岩、白榴正长斑岩、角闪二长闪长岩和碱性长石正长斑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为:SiO2含量51.25%~63.87%,K2O+Na2O含量7.23%~12.55%,Al2O3含量17.74%~20.12%,∑REE含量96.19×10-6~620.57×10-6,(La/Yb)N比为8.68~251.42,δEu为0.62~0.98。大离子亲石元素和放射性生热元素Th含量普遍较高,Ni,Co,Cr等地幔富集亲铁元素(相容元素)相对亏损。龙门隐伏碱性杂岩体主要为A1型及少量I型,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主量元素、稀土微量元素特征表明,物质来源可能为发生上涌底侵后熔融的亏损软流圈地幔,锆石U-Pb年龄为(241.6±1.9)Ma和(108±1)Ma。研究表明,鄂尔多斯西南缘早中三叠世存在局部拉张环境,早白垩世由于区域性拉张作用使地壳减薄,地幔岩浆上涌,早期形成的花岗岩部分熔融,I型花岗岩开始向A1型花岗岩转变,使得I型花岗岩具碱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Phia Bioc花岗岩体位于老挝-越南长山褶皱带北西部马江缝合带与哀牢山-斯雷博河缝合带之间,镜下显微鉴定岩石类型为似斑状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锆石阴极发光图上具有典型的震荡环带,锆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富集的左倾曲线,具有强烈正Ce异常和中等负Eu异常,其Th/U比值均大于0.1,表明所测锆石为典型的壳源岩浆锆石。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Phia Bioc岩体的年龄为(244.4±1.2)Ma,属于中三叠世安尼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对长山褶皱带印支期的区域地质背景、岩浆活动以及思茅-彭世洛陆块-东印支陆块-越北-华南陆块间的构造演化关系的综合分析表明,Phia Bioc花岗岩体是印支早期东印支陆块与越北-华南陆块沿马江缝合带同碰撞造山期挤压剪切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晚古生代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增生造山过程中的岩浆活动特征,对东乌旗巴彦都兰二长花岗岩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为(277.2±0.7)Ma,以正的锆石εHf(t)(6.8~14.1)为特征,具有年轻的锆石地壳模式年龄(tcDM)(865~655 Ma),属于早二叠世晚期岩浆活动产物。二长花岗岩以高钾[w(K)=3.63%~4.95%,K2O/Na2O=0.91~1.47]、富碱[w(K2O+Na2O)=7.52%~9.16%]、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96~1.15)为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低(38.82×10-6~193.20×10-6),(La/Yb)N为3.91~23.08,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明显,呈弱负铕异常(δEu为0.34~1.17);富集部分大离子亲石元素(LREE、Rb、K等);Zr弱负异常、Hf弱正异常,亏损Sr、Nb、Ta、P、Ti,显示后造山花岗岩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巴彦都兰二长花岗岩形成于伸展的构造环境中,是贺根山洋盆闭合后的后造山阶段产物,为865~655 Ma前洋壳俯冲形成的先成地壳部分熔融而成。  相似文献   

9.
金岭杂岩体由细粒黑云角闪闪长岩、中细粒黑云角闪闪长岩、中细粒黑云角闪二长闪长岩和细粒角闪二长闪长岩组成,是鲁西地区典型矽卡岩型富铁矿(金岭铁矿)控矿岩体。本次研究对细粒黑云角闪闪长岩和细粒角闪二长闪长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其结果分别为129.2±3.2 Ma和132.8±1.2 Ma,表明该杂岩体的侵位时代为早白垩世。样品SiO2、K2O和Na2O含量分别介于54.17%~63.73%、1.92%~4.76%和3.10%~5.41%之间,K2O/Na2O为0.58~0.94,A/CNK为0.60~0.93,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型稀土配分模式,轻、重稀土分馏程度中等((La/Yb)N=9.94~23.49),Eu异常不明显(δEu=0.84~1.10),具中—弱负Ce异常(δCe=0.56~0.92)。样品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K、U、Pb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以及高Sr/Y为特征。金岭杂岩体为燕山晚期岩浆活动产物,属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主要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在岩浆上升侵位的过程中有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燕山晚期华北克拉通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后撤引起的板内伸展环境下,增厚陆壳减薄阶段,岩浆上侵就位形成金岭杂岩体。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盐源西范坪斑岩铜矿处于扬子地块西缘,靠近盐源-丽江坳陷带与甘孜-理塘缝合带的结合部位,该矿区侵入岩体主要为石英二长斑岩组成。西范坪铜矿石英二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00.8±0.7)Ma(MSWD=0.2),表明了斑岩侵位时代为早白垩世。石英二长斑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LREE富集、HREE亏损,为高钾准铝质花岗岩。w(Si O2)为64.06%~65.24%,具有高w(Al_2O3)(15.58%~16.55%)、w(Sr)(719×10~(-6)~1221×10~(-6))及Sr/Y比值(49.2~82.5),低w(MgO)(1.30%~1.63%)、w(Yb)(1.08×10~(-6)~1.55×10~(-6))及w(Y)(13.7×10~(-6)~14.8×10~(-6)),Eu异常(0.83~0.90)不明显,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29.94~52.14),具有埃达克岩特征。西范坪埃达克岩富钾贫钠(K_2O/Na_2O=0.78~2.44),低Cr、Ni,高Th、Th/U以及相对低的Sr/Y等特征,表明其为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西范坪早白垩世(100.8Ma)地壳增厚作用可能受控于甘孜-理塘洋闭合后的造山运动,该斑岩体为印支期褶皱造山后(200 Ma),喜马拉雅期碰撞造山之前(65 Ma),陆内由挤压向伸展转换期岩浆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南秦岭马道地区唐家沟英云闪长岩主要由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及少量角闪石等组成。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体w(SiO_2)介于59.23%~65.74%,w(K_2O)=1.53%~6.57%,w(Na_2O)=3.69%~5.81%,里特曼指数σ除一个样品外均小于4,属钙碱性花岗岩系列。w(Al_2O_3)=15.37%~18.37%,A/CNK介于0.90~1.02,A/NK介于1.39~1.70,属准铝-过铝质花岗岩。w(FeO)=1.58%~3.97%,w(Fe_2O_3)=1.35%~2.42%,w(MgO)=1.08%~3.11%,w(TiO_2)=0.50%~0.84%,w(P_2O_5)=0.14%~0.30%。稀土元素含量为128.11×10~(-6)~152.39×10~(-6),相对富集轻稀土(LREE=112.24×10~(-6)~145.15×10~(-6)),亏损重稀土(HREE=7.08×10~(-6)~15.87×10~(-6))。LREE/HREE为7.07~20.50,(La/Yb)_N值为6.88~44.26,样品不具有明显的Eu异常(δEu=0.68~0.96)和Ce异常(δCe=0.83~0.93)。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等)、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类似于钙碱性火山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阴极发光CL图像显示岩体锆石具有核-边结构,结合锆石原位微量元素研究认为,核部锆石为继承下来的原岩锆石,时代为(810 Ma±4.8 Ma),而边部锆石为深熔锆石,年龄为(205 Ma±2.6 Ma)。结合前人资料,认为唐家沟英云闪长岩形成于新元古代秦岭洋俯冲阶段,在晚三叠世秦岭洋闭合期间该岩体受到再次改造。  相似文献   

12.
陈润生 《福建地质》2015,34(2):87-102
建瓯上房白钨矿产于上房正长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上。上房正长花岗侵入时代为晚侏罗世。在上房矿区2线ZK201处正长花岗岩(样品SF201)中发现了一类不同于岩浆锆石的锆石类型,锆石中具有较多的包裹体,Th/U比值低(0.02~0.17,平均0.07),稀土元素含量高,配分模式左倾平缓,Ce异常不明显,Eu负异常(Eu/Eu*0.06)极显著。研究表明其属于热液锆石。利用LA-ICP-MS定年,热液锆石具2组谐和年龄,其中一组加权平均年龄为(232.6±2.2)Ma(MSWD=0.74);另一组加权平均年龄为(218.8±6.9)Ma。前者代表了印支期岩浆侵入结晶年龄,后者可能代表了印支期后的热液叠加改造年龄。这些热液锆石是燕山早期(晚侏罗世)岩浆侵位过程中捕获的印支期岩浆锆石,暗示存在隐伏的印支期岩体,或是燕山早期花岗岩来自于深部印支期花岗岩的部分熔融(再造)。分析认为,福建省印支期岩浆活动强烈,花岗岩广泛存在,但不能仅从测年数据确定其形成时代,应着重分析和调查接触关系、岩相学特征等。利用锆石定年还要加强研究锆石成因类型。印支期花岗岩可能与华南钨多金属成矿有一定的关系,初步富集钨多金属的印支期花岗岩在燕山早期部分熔融形成含钨岩浆,为钨多金属成矿提供了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13.
西藏则学地区在构造上属冈底斯弧背断隆带。以西藏则学地区俄穷瓦二长岩体为研究对象,从野外地质、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俄穷瓦岩体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黑云母石英二长岩,次为细粒黑云母二长岩。形成于晚白垩世(K2),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85.58±0.66)~(81.78±0.74)Ma。主量元素表现出低硅[w(SiO2)=62.31%~66.59%]、富Al[w(Al2O3)=14.96%~16.02%]、高K[w(K2O)=3.38%~4.33%]、低Ti[w(TiO2)=0.68%~0.99%]和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岩石地球化学成分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的右倾型,其(La/Yb)N为20.70~27.20,具中等程度的负铕异常(Eu/Eu*=0.64~0.74);微量元素显示出富Rb、Th、U元素和强烈亏损Nb、Ta、P、Ti元素的特点。俄穷瓦二长岩体形成于陆缘弧环境,是雅江洋板片北向俯冲于拉萨地体之下所形成的冈底斯弧背断隆带(GRUB)中燕山晚期构造-岩浆活动的岩浆产物。  相似文献   

14.
对东昆仑造山带中段低山头一带二长花岗岩体开展锆石U-Pb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获得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定年为(225.52±0.76)Ma,属晚三叠世印支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Al_2O_3含量为14.73%~16.42%,里特曼组合指数σ43值为1.18~1.46,属钙碱性系列,K_2O/Na_2O1,具富钠贫钾的特点,A/NCK值主要为0.94~0.99,属偏铝质岩浆岩;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Rb、K、Sr、Ba,高场强元素(HFSE)富集Th、U、La、Ce,而Nb、Ti明显亏损;其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为6.06~16.98,δCe为0.95~0.99,显示为负异常,(La/Yb)_N为7.46~28.35,轻稀土显示富集;δEu在0.51~0.92,总体属Eu亏损型;Eu负异常特征显示岩浆分异明显。岩体属I型花岗岩,结合构造环境判别图解,综合判断低山头一带二长花岗岩属东昆仑中段晚三叠世火山弧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5.
粤北佛冈岩体北缘的白沙岩体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30.3±3.0Ma,表明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入于早白垩世。岩体高硅(SiO2=70.64~75.01wt%),高Na2O+K2O(7.62~8.33wt%),低P2O5(0.024~0.100wt%),富集Rb、Th、U、K、Pb、Nd、Zr和Hf等元素,亏损Ba、Nb、Ta、La、Ce、Sr、P和Ti等。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6.74~54.69],显示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15~0.35),少量正Eu异常(δEu=0.82~1.19)。这些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εHf(t)=-7.3^-10.6,其平均值为-8.89。其两阶段模式年龄(T2DM)主要为1654~1865Ma(n=8),平均值为1751Ma。佛冈复式岩体早白垩世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陆缘弧构造背景下,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物质主要来源于古元古代地壳的杂砂-泥质源岩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幔源物质参与。  相似文献   

16.
湖南塔山、阳明山岩体位于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的结合部位,主要由不同粒度的斑状二长花岗岩构成,其中塔山岩体的粗中粒、中细粒、中粒斑状二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分别为221.3±0.9Ma、221.5±1.9Ma、213.4±1.1Ma,阳明山中细粒斑状二长花岗岩的年龄为213.7±1.0Ma,均属印支晚期花岗岩。花岗岩富SiO_2(70.43%~74.06%)、Al_2O_3(13.25%~15.37%)、高A/CNK(1.03~1.24)、高分异指数DI(85.25~93.0)、富集Rb、Th、U、Ta,亏损Ba、Sr、Nb、Ti,具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15~0.45),为高分异的过铝花岗岩。高(~(86)Sr/~(87)Sr)_i(0.72993~0.77391)、低ε_(Nd)(t)(-9.9~-12.11)、Nd的t_(DM2)(1801~1978Ma)较大等特征,表明塔山、阳明山花岗岩为壳源S型花岗岩。结合其形成年龄和区域构造背景,认为塔山、阳明山岩体是在印支运动晚期挤压作用向伸展作用转换形成的局部伸展-减薄的机制下,由加厚地壳中的中元古代变质砂屑岩、变质泥岩部分熔融形成,并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年龄为3523Ma的继承锆石核显示本区可能存在古太古代的古老基底。  相似文献   

17.
政和-大埔断裂带内变基性岩成因及构造属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E-SW向政和-大埔断裂带是华夏板块内部一条重要的断裂带,该带内出露大量变基性岩,本研究主要针对该断裂带内政和—建瓯段变基性岩开展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分析,意在厘清变基性岩成因及构造属性,并以此来探讨华夏板块新元古代晚期构造演化。锆石U-Pb定年显示,水吉镇双峰式火山岩角闪斜长片岩原岩和流纹岩喷发年龄分别为807±4Ma和812±7Ma,政和斜长角闪片岩原岩形成时代为725±22Ma。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迪口镇角闪片岩富集LILE和LREE,亏损HFSE,并且具有Eu略正异常特点(δEu=0.98~1.09)和低~(87)Sr/~(86)Sr初始比值(ISr=0.685523~0.707149)以及负εNd(t)值(εNd(t)=-1.2~-1.0)特征,构造判别图解显示角闪片岩为板内玄武岩。政和斜长角闪片岩稀土元素蛛网图为"平滑型",LREE/HREE为1.77~2.08,(La/Yb)N=0.99~1.30,(La/Sm)N=0.88~1.17,Eu略有异常(δEu=1.05~1.14),微量元素分配图及构造判别图解显示其具有N-MORB特征,低~(87)Sr/~(86)Sr初始比值(ISr=0.698279~0.701964)和正εNd(t)值(εNd(t)=+3.8~+4.3)表明岩浆来自相对亏损地幔源区。角闪片岩原岩与双峰式火山岩形成时代大致相同,表明华夏板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开始于约810 Ma。而政和斜长角闪片岩原岩可能来源于软流圈地幔的上涌,表明新元古代裂谷作用可能一直持续到约725 Ma。  相似文献   

18.
桂东南灵山-藤县断裂带内基性侵入岩的演化背景,是认识钦杭结合带西南段构造演化的关键。本文采用LAICP-MS技术测得三门滩岩体角闪苏长岩和东胜岩体石英角闪苏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30.0Ma±0.9Ma和236.5Ma±1.3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低镁、富钛铁的特征;稀土含量低且变化大,∑REE(43~189)×10-6,δEu值0.79~1.63,以具Eu正异常为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Th强烈富集,伴有Ce、P和Sm弱富集的"三隆起"特征,高场强元素(HFSE)Ta、Nb和Zr、Hf在弱富集的背景上显示为"谷"形,总体显示为大陆性火山弧钙碱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藤县基性侵入岩形成于中三叠世,属大陆性火山弧钙碱性玄武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为桂东南地区印支期大陆边缘造山带的地质记录。  相似文献   

19.
西藏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分布大量早白垩世岩浆岩,其岩浆源区和岩石成因与班公湖-怒江洋的演化密切相关。对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东卡错地体发现的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年龄结果显示,花岗闪长斑岩成岩时代为早白垩世(109.4±1.9 Ma)。样品显示出较高的SiO 2(67.40%~69.48%)和Al2O 3(15.66%~15.81%)含量及较低的Mg#值(19.03~21.48),具有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岩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低(ΣREE=196.45×10^-6~207.6×10^-6),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且具有较明显的负Eu异常(δEu平均值为0.64);微量元素蛛网图总体呈右倾的锯齿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锆石εHf(t)均为负值且变化范围不大(-4.21^-10.59),对应的Hf模式年龄t2DM在1438~1842 Ma之间,显示古老地壳的特征。综合以上特征并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认为东卡错地体发现的花岗闪长斑岩为I型花岗岩,来源于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东卡错地体与北拉萨地体或聂荣地体/南羌塘碰撞过程中板片断离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刘军  周振华  欧阳荷根 《矿床地质》2017,36(5):1057-1073
多宝山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部,是中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斑岩型Cu-Mo矿床。文章对该矿床中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74.9±1.8)Ma,其w(Si O2)为70.73%~73.45%,w(K2O)和w(Na2O)分别为2.99%~3.88%、3.86%~4.38%,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6.32~12.76,显示出Ba、K、La、Sr、Zr、Hf、Sm等元素富集,Th、Ta、Nb、Ce、P、Ti等元素亏损的特征。锆石εHf(t)值介于10.3~14.6。详尽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多宝山花岗闪长斑岩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弧环境,来源于加厚陆壳条件下亏损地幔新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