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油气运移计算机动态模拟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论述如何基于合理的机制概念建立一个描述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的数值模拟系统。考虑多方面的控制因素,根据多相流体渗流力学理论,结合盆地演化过程,建立并求解油水二相数值模型,获得油气运移聚集史的定量模拟结果,最后给出一个应用于海拉尔盆地的实例。  相似文献   

2.
含油气盆地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方法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含油气盆地数值模拟系统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也是实现石油地质研究定量化的途径之一。该系统包括盆地地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和油气运移聚集史数值模拟,而含油气盆地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是排烃史和油气运移聚集史研究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并且刚刚起步。本文运用SuperSAP有限元程序,通过辽河油田张强凹陷现今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对含油气盆地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探索。该项研究对排烃史和油气运移聚集史定量化研究,油田合理注采开发,避免或解决油井套损,寻找残余油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波  罗晓容王毅 《地质论评》2007,53(5):704-707730
本文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定量分析油气运移含油饱和度变化,首次获得了玻璃珠孔隙介质中粘土矿物(伊利石)含量变化时油饱和度变化的规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总结,得到以下结论:①油气运移通道具有不均一性,但随着粘土含量的增加,油气运移通道上残余油饱和度增加,初始部分(指实验中油未发生运移时油占据的部分)残余油的含油饱和度亦增加;②由于初始部分残余油饱和度和运移通道上的残余油饱和度都变大。因此,粘土矿物的存在,使得残余油饱和度增加,最终降低了油气聚集的效率,不利于油气运移聚集。  相似文献   

4.
ESR测年技术在裂缝型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确定裂缝的形成时间,对于研究裂缝对油气运移及储层特征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解决,鉴于ESR测年技术在确定第四纪沉积物中石英的沉积年龄取得成功,因此该文尝试利用该技术对川西地区须家河组的裂缝形成时间进行确定,以研究裂缝在该地区对油气运移聚集和储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油气成藏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是以一期油气成藏过程中从油气源到油气藏的统一动力环境系统为单元,定量研究油气供源、运移、聚集的机理、控制因素和动力学过程。以此为基础有望解决油气成藏定量的动力学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输导层概念的提出及砂岩输导层模型基本工作程序的建立,形成了可以利用通常的物性参数进行输导层量化表征的方法,实现了对油气运移通道的量化表征; 采用断层连通概率的概念对各种参数表征断层开启性的能力进行比较和评价,探讨了各种地质参数的有效性和代表性,建立起了断层启闭性表征参数的评价方法;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耦合运聚动力与输导体系,实现成藏系统内油气运移过程的模拟分析; 以运移途中烃损失量估算为基础,建立新的物质平衡方法,以模拟获得的运移路径为线索,评估油气在研究不同方向上的运移聚集量,展现油气运移的路径特征、运移方向及运移量,初步形成了以油气成藏动力学成因为基础的油气资源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模型基础上,以信息系统论思想确定了以油气运移聚集为核心的石油地质过程系统边界及主要事件;研制开发了沉积盆地油气运移聚集计算机模拟系统。该系统主要由4大部分构成:参数输入部分、模型主部件、中间数据链、成果输出部分,模型主部件包括原始厚度恢复模型、沉积压实、异常地层压力演化模型、成烃模型、油气运移聚集模型。系统在中国东部的渤海湾盆地、西部酒西盆地得到广泛应用检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模型基础上,以信息系统论思想确定了以油气运移聚集为核心的石油地质过程系统边介界及主要事件;研制开发了沉积盆地油气运移聚集计算机模拟系统,该系统主要由4大部分构成:参数输入部分,模型主部件,中间数据链,成果输出部分,模型主部件包括原邕厚度恢复模型,沉积压实,异常导层压力演化模型,成烃模型,油气运移聚集模型。系统在中国东部的渤海湾盆地,西部酒西盆地得到广泛应用检验,取得了满意的集模型  相似文献   

8.
新疆准噶尔盆地断裂控油气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四大含油气沉积盆地之一,面积约13万km^2,目前,盆地内已发现25个油气田,主要分布于盆地的西北缘和腹部的陆梁隆起、盆地东部和南缘。烃源岩主要为石炭系(C)、二叠系(P1,Pz),其次为侏罗系(J1—2);产层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该盆地自二叠纪以来经历了多旋回的构造发展,形成了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多套断裂体系,并与多个储盖组合相匹配构成了多套含油气层。勘探结果表明,盆地内已发现的油气绝大多数(94%左右)源于深部二叠系烃源岩。其中,断裂是油气从深层向浅层储层运移的重要通道。目前,已发现的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绝大多数都与断裂有关,平面上,主要油气聚集带都沿断裂带分布,纵向上“断裂通到那里,油气就走到那里”,表明盆地内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与断裂活动有密切关系,断裂的开启性(通道)与封闭性(遮挡)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全面深入细致地研究断裂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机理,对于分析油气成藏过程,总结油气分布规律和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流体矿产与固体矿产的基本区别之一是.体矿产形成后一般不再运移.石油、天然气在形成后必须经过运移、聚集才能形成油气藏.油气的生成地点与聚集成油气藏地点不一致是正常的.油、气从油(气)源岩向储集岩的运移称初次运移.油气在储集岩体中的运移称二次运移.这两种运移的机理是不同的.初次运移更难研究.油气运移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用价植:对勘探油气来说,油气初次运移量和聚集量显然比总生油(气)量更实用,而油气初次运移率和聚集率取决于油气运移的动力、机理、距离、时间等因素;油气运移的时间的研究很重要,因只有油气的生成期、运移期与圈闭形成期配合得好,才能形成良好的油气藏;油与运移的方向指示了找油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根据含油气沉积盆地深部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利用Pitzer模型、质量平衡模型及溶度积计算的数学模型,对我国东部沉积盆地深部地下水的化学场进行了定量研究。克服了传统水文地球化学模型在研究中一高盐度地下水中化学组分分布及其存在形式方面的限制,对盆地深部(1100~2000m)中、高盐度地下水中的主要指示性矿物苏打(NaHCO_3)和石膏(CaSO_4.2H_2O)的饱和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以此研究沉积盆地中与石油运移聚集有关的地下水水动力场的分布特征,并为研究含油气盆地中石油运移聚集条件提供了有效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 资源评价是油气勘探开发与决策规划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评价方法的改进、发展及其选择应用决定了资源评价的工作质量和预测精度。金之钧等综合归纳了八种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的基本原则,即成因原则、黑箱原则、相似性原则、最弱因素法则、测不准原理、地质滤波理论、无限逼近原则以及系统原则。其中,成因原则是指在进行油气资源评价过程中所遵守的从油气生成到运移、再到聚集成藏的原则,它是油气资源评价过程中最基本的原则。成因原则的核心是依据物质平衡法则,在弄清油气生成过程基础上,计算生烃量并分别求得各过程中的油气耗散量,最终计算资源量。根据成因原则可以得到总生烃量—资源量—储量关系的宝塔图(图1)。  相似文献   

12.
一、应充分重视对油气运移的研究 油气运移要研究的问题是:油气怎样从源岩中排出;什么时候排出;排出多少;运移到什么地方;可能在哪儿聚集以及可能聚集多少等问题。显然这些问题也正是油气勘探和评价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油气运移研究 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一个自然连续的过程。例如源岩的性质决定了生烃强度,同时也就决定了排烃相态、排烃饱和度、排烃时期和排烃量的多少。在砂泥岩层系中大量排烃的时期与二次运移的时期基本上又一致,若此时存在圈闭就可能形成油气藏,若有沉积间断或不整合存在就必须弄清楚大量排烃是在这之前还是之后发生才能判断圈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在高尘头地区东营组油气成藏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分析砂层渗透率对油气运移的聚集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砂层渗透率的差异可以造成油的运移和聚集在分布面积和含油饱和度上存在较大差异。渗透率高的砂层油气充注充分,而渗透率低的砂层油气充注量很小或无油气充注,厚度的大小对石油充注量的影响较小,因此砂层的渗透率最终影响各砂层油的聚集与分布。  相似文献   

14.
低渗透砂岩油气成藏特征及其勘探启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低渗透油气藏在国内外分布都非常广,占有很大的资源量和储量。低渗透砂岩具有特殊的成藏特征,主要表现在:(1)储层颗粒细、分选差、胶结物含量高,长石和岩屑含量普遍较高,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孔隙度、渗透率低,主要为细小孔微细喉型、微孔微喉型,裂缝相对发育,排驱压力大;(2)除了具有一般油气藏的异常高压外,低渗透砂岩油气藏还表现为异常低压,并且出现异常高压和异常低压共存;(3)油气藏内缺乏油(气)水分异,油水关系复杂,常出现油(气)水关系倒置;(4)浮力对低渗透砂岩油气运移的作用非常有限,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为异常高压等,油气的运移表现为非达西运移特征,输导体系以裂缝、相对高渗的砂体和局部不整合为主,运移距离比较短,侧向运移不强;(5)低渗透砂岩的含油(气)饱和度一般都小于60%,并且含油饱和度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比较复杂,储量丰度比较低,主要聚集在岩性或岩性-构造复合圈闭中,受构造影响不大,油气呈大面积分布。因此,低渗透砂岩区的油气勘探应当突破传统的构造高点勘探油气的思想,在构造斜坡下倾部位或向斜区勘探油气,在勘探中注意寻找低渗透砂岩油气富集的“甜点”。   相似文献   

15.
板内造陆变形以平行不整合为标志,它是一个容易失稳的界面,后期构造变动中常常转化成拆离面。中浅构造层次形成脆性拆离断层(拆离带);中深构造层次则形成韧性剪切断层(韧性剪切带)。板内造陆变形及其后期演化改善了储集岩性能,影响了油气运移和聚集。后期转化还可以使油气重新运移,也可形成新的油气圈闭,同时深刻影响油气演化,有利于再次生油气。  相似文献   

16.
油气运移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油气运移研究的新进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初次运移研究;2)运移量和运移时间;3)流体三势分析;4)油气形成运移的数学模拟;5)流体封存箱和油气运移
聚集;6)成岩作用体来与油气运移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简析塔中北斜坡A井志留系油气藏成藏期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肖中尧  张水昌 《沉积学报》1997,15(2):150-154
塔中北斜坡A井是塔里木盆地第一口在志留系发现工业油气流的探井。本文对塔中A井志留系下砂岩段进行了详细的储层地球化学描述;根据有机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并结合塔中地区构造演化和热演化史,对塔中A井志留系油气藏的成藏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综合研究认为:塔中A井志留系存在三期油气运移、聚集和两次油气破坏。三期油气运移聚集分别发生在志留纪-泥盆纪末、二叠纪末-三叠纪和喜山期。其中,第一次油气聚集规模大,在泥盆纪末,由于地层整体抬升遭到剥蚀,油气受氧化和生物降解等破坏作用,形成广泛分布的沥青砂;第二次油气运移聚集量较大,但在喜山期遭到不同程度的水淹。  相似文献   

18.
论油气的应力圈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事例表明,含油气盆地或含油气地层及其中的一切物质(包括油、气、水等)的运动,都主要受地应力驱动的控制。在地应力作用下,含油气盆地或含油气地层中分散的油气,通过岩石介质形变产生的应力梯度(所造成的压力差异)的变化,而实现的“应力聚集”作用。在这种作用下的油气运移聚集和圈闭成藏,即是“应力圈闭”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从油气运移探讨有机质在成矿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盆地中有机质热演化成烃、烃类物质经过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形成油气藏以及油气藏破坏的烃类运聚演化过程探讨了有机质在成矿中的作用。来自于盆地中沉积地层的烃类物质和成矿流体具有相同的辅导体系,因而两者通常在同一种流体介质中运移。来自烃源岩的流体的盐度很低(20-30g/L),说明流体从烃源岩中萃取的成矿物质的量有限。在油气的二次运移阶段,烃类物质使流体保持酸性环境,从而加速了流体演变为成矿流体的速度。同时,有机质通过络合、还原和吸附作用参与了成矿物质的搬运,油气成藏的过程也是成矿 流体聚集的过程。油藏(reservoir0的破坏使流体发生剧烈的物化条件改变,从而导致了矿质沉淀形成矿床。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克拉通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及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冉启贵  陈发景 《现代地质》1997,11(4):478-487
以鄂尔多斯、塔里木和四川克拉通盆地为例讨论了克拉通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1)克拉通古隆起的成因及其形成与周围板块活动的联系;(2)古隆起的类型和演化;(3)古隆起的形成和演化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