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鸭嘴龙科(Hadrosauridae)化石根据头骨特征等被划分为鸭嘴龙亚科(Hadrosaurinae,无头冠)和赖氏龙亚科(Lambeosaurinae,有头冠)。黑龙江嘉荫龙骨山晚白垩世渔亮子组保存了丰富的鸭嘴龙化石,其中黑龙江满洲龙Mandschurosaurus amurensis(Riabinin,1925)是最早在中国发现的恐龙,属鸭嘴龙亚科;嘉荫卡龙Charonosaurus jiayinensis(Godefroit et al,2000)也是在这里发现的,属赖氏龙亚科。本文描述了采自嘉荫龙骨山的部分左齿骨化石和一些牙齿化石,新的化石明显属于鸭嘴龙亚科,主要特征为:齿骨每个牙列有5个以上的牙齿,牙冠边缘小锯齿由乳头状小瘤构成。新发现的牙齿牙冠上发育有明显的第二、三副脊,这在鸭嘴龙中是罕见的。新发现的化石明显不同于产于同一地点的嘉荫卡龙,但由于黑龙江满洲龙模式标本没有保存牙齿,因此暂不能与之充分对比。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嘉荫地区晚白垩世兽脚类恐龙牙齿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君昌  韩建新 《地质学报》2012,86(3):363-370
黑龙江嘉荫地区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产地,在我国晚白垩世恐龙的研究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该地区曾发掘出土大量鸭嘴龙类化石,是研究大型鸟脚类恐龙尤其是鸭嘴龙类系统分类和演化的理想地区。但相对应于鸭嘴龙类化石来说,兽脚类恐龙化石在该地区的发现却较为鲜见,主要以牙齿的形式出现。本文主要对最近在该地发现的一批兽脚类恐龙的牙齿化石进行详细描述对比,初步研究显示含有霸王龙类、驰龙类、白鲨齿龙、福井盗龙以及可能为新的兽脚类恐龙的牙齿。  相似文献   

3.
《甘肃地质》2013,(4):F0002-F0002
<正>学名:Jintasaurus meniscus尤海鲁,李大庆2009语源:"Jinta"即"金塔",该恐龙化石产地据甘肃省金塔县不远;"sauros"源于希腊语,即"蜥蜴";"meniscus"源于拉丁文,意为"新月形的",指标本枕部半月形的枕骨侧突和枕髁。产地与层位:酒泉地区下白垩统新民堡群分类位置:鸟臀目鸟脚亚目鸭嘴龙型类食性:植食性体长:约9米特征:一原始鸭嘴龙型类恐龙。它的半月形枕骨侧突非常发育,以致其末端低于枕髁;这是在其他鸭嘴龙型类恐龙中未见的。意义:截止日前,北山地区已发现了三种原始鸭嘴龙形类恐龙,即诺曼马鬃龙(2003)、半月金塔龙(2009)及日伦叙五龙(2011)它们在鸭嘴  相似文献   

4.
从浙江天台白垩纪蛋化石复原恐龙类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浙江天台盆地白垩纪地层中,已发现了甲龙类及慢龙类等恐龙骨骼化石及数以千计的蛋化石,其中许多为恐龙蛋化石。根据国内外相同类型的蛋化石中迄今已发现的恐龙胚胎化石研究成果,可大致确定其中一部分蛋化石分别是由鸭嘴龙类、巨龙类、慢龙类、盗蛋龙类、伤齿龙类和暴龙类等恐龙所产。并发现鸭嘴龙类、巨龙类和慢龙类的圆形蛋、副圆形蛋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盗蛋龙的长形蛋和伤齿龙的棱柱形蛋较少,暴龙类的巨型长形蛋最少,从而反映了他们各自在生态金字塔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记述了广东省南雄盆地上白垩统主田组3组恐龙行迹,由杨梅坑足迹点的足迹命名了南雄鸭嘴龙足迹(Hadrosauropodus nanxiongensis ichnosp. nov.)一新种;古市足迹点的足迹归入鸭嘴龙足迹一未定种(Hadrosauropodus isp.)。这是中国鸭嘴龙足迹属的首次描述,将该足迹的分布从北美拓展至中国,并为南雄盆地存在大型的鸭嘴龙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还整理了中国已描述的大型鸟脚类足迹:中国足迹(Sinoichnites)被定为非正式的塑模标本;扬子足印(Yangtzepus)被归入兽脚类足迹;禽龙足迹(Iguanodonopus)被认为是裸名,归入禽龙足迹(Iguanodontipus);嘉荫足迹(Jiayinosauropus)增加了新材料并得以具体描述;内乡足迹(Neixiang footprint)得以重新描述。  相似文献   

6.
胡承志  程政武 《地球学报》1986,8(3):163-170
通过近年的野外工作,证明巨型山东龙产于王氏群下部,从而修正了以前认为是王氏群上部的说法。晚白垩世早期的鸭嘴龙化石在世界上还未发现过,巨型山东龙填补了这一空白。在演化上提出平头型鸭嘴龙亚科为主支,栉龙亚科和兰氏龙亚科均为其侧支。原角龙科骨骼和蛋化石在王氏群上部首次发现,同时在亚洲也是首次具有确切层位和共生动物群及其地质时代的发现。在同层中还发现了大型的长形蛋化石,证明在层位上已接近于上白垩统顶部。  相似文献   

7.
华东白垩纪鸭嘴龙类恐龙蛋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天台白垩纪地层中最常见的蛋化石类型之一是赤城山组地层(锆石U-Pb法同位素年龄约92Ma)的树枝树枝蛋(Dendroolithus dendriticus)。对比河南西峡含恐龙胚胎的蛋化石,确定其为鸭嘴龙类(Hadrosaurs)恐龙所产。鸭嘴龙类恐龙在系统分类上归鸟脚亚目(Ornithopoda Marsh,1881)鸭嘴龙超科(Hadrosauroidea Cope,1869)鸭嘴龙科(Hadrosauridae Cope,1869),建议树枝蛋化石也相应归入圆形蛋化石亚目(Spheroolithineae账oosubord.nov.)树枝蛋化石超科(Dendroolithoidea oosuperfam.nov.)树枝蛋化石科(Dendroolithidae Zhaoand Li 1988),以便对应研究。从已知的鸭嘴龙类恐龙产蛋尺寸推算,浙江天台的树枝树枝蛋(Dendroolithus dendriticus)为身长不超过7m的恐龙所产,个体大小类似东北一蒙古发现的萨哈林日本龙(Nipponosaurus sachaIinensis)、李氏黑龙江龙(Amurosaurus riabinini)和姜氏巴克龙(Bactrosaurus johnsoni)。该蛋在巢穴里,无序放置,至少3层,常超过20枚,蛋壳具韧性,重力作用下呈扁球形。  相似文献   

8.
据“中国地质矿产报”报道,我国地质学家在山西省天镇县晚白垩世地层中采获了以巨龙科为代表的恐龙化石群。在采获的2000余件恐龙化石中,包括2个目、4个亚目和5个科。其中保存最完整的巨型蜥脚类恐龙骨架,长20m,高5m,70%的骨骼完整,头部有牙、有颈椎、脊椎、四肢、肩带、腰带、尾椎等。化石群中还有肉食龙、鸭嘴龙、甲龙以及一些非恐龙类的脊椎动物化石。 巨龙科恐龙出现在晚白垩世,这曾是国际恐龙学家的一种理论推理。但到目前为止,国外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嘉荫县晚白垩世渔亮子组产丰富的鸭嘴龙类化石,此外,还有霸王龙等化石。1995年,黑龙江地质博物馆组装了一具恐龙骨架,本文对装架标本进行了描述,认为其仍为黑龙江满洲龙(Mandschurisaurus amurensis)。嘉荫县龙骨山恐龙化石从被发现至今已一个世纪,目前为止,已组装了九具鸭嘴龙化石骨架。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辽宁省北票市双庙晚白垩世早期孙家湾组巨龙类蜥脚类恐龙一新属种 :维曼北方龙 ( Borealosaurus wimani gen.et sp.nov.)。正型标本是一独特的中后部尾椎 ,归入标本包括发现于同一地点和层位的孤立的一牙冠 ,一中部尾椎 ,和一右肱骨。北方龙的后凹形中后部尾椎  相似文献   

11.
董黎阳  贾磊  王瑾  吴肖春 《地质学报》2022,96(11):3741-3749
天镇地处山西北部,从早白垩世中期开始,区内古地理格局变化频繁,气候逐渐干旱。不断发现的化石材料表明,这一地区在白垩纪时曾经生存有甲龙类、鸭嘴龙类和蜥脚类恐龙。本文报道了该地区新近发现的一个暴龙类恐龙-王氏晋北龙,并对其埋藏环境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晋北龙为一处于中间演化阶段的暴龙超科恐龙,比雄关龙更为进步。它的发现,表明天镇地区在晚白垩世曾经生存着一个由甲龙类、鸭嘴龙类、蜥脚类和兽脚类组成的恐龙动物群,其时代可能处于康尼亚克期至坎潘期。埋藏环境分析表明,晋北龙生前环境为环滨湖地带,死后骨架被短距离搬运,异地埋藏于静水浅湖环境中。  相似文献   

12.
山东诸城巨型鸭嘴龙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的鸭嘴龙科化石,最早发现于黑龙江、内蒙、山东等地区。在黑龙江发现的有黑龙江东北龙”,内蒙发现的有内蒙东北龙和姜氏巴克龙Bactosaurus johnsoni Gilmore,山东发现的有中国谭氏龙Tanius sinensis Wiman、棘鼻青岛龙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 Young和金刚口谭氏龙Tanius chinkankouensis Young,过去都有过报导。其后,在内蒙、  相似文献   

13.
自1973年报道山东诸城首次发现巨型山东龙(Shantungosaurusgigantus)化石以来,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1988年,山东诸城市文化局开始大规模发掘,4年间相继在诸城多个地点获取大量爬行动物化石。其中一种巨型鸭嘴龙类恐龙化石尤为突出,包括有头骨、股骨、胫骨、肠骨、胸骨及椎体等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  相似文献   

14.
浙江白垩纪恐龙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白垩系朝川组、中戴组、金华组、赖家组和赤城山组等地层中,已发现了数以千计保存完好的蛋化石,而恐龙骨骼化石却很少而且大多很残破。其中,目前能鉴别的恐龙有暴龙类(tyrannosaurs)、伤齿龙类(troodontids)、盗蛋龙类(oviraptorids)、鸭嘴龙类(hadrosaurs)、慢龙类(segnosaurs)、泰坦巨龙类(titanosaurs)、甲龙类(ankylosaurs)和结节龙类(nodosaurs)等,分布在天台、永康、东阳、丽水、缙云、金华和江山等广大区域,说明当时浙江存在过种类繁多的恐龙动物群。根据化石埋藏和沉积特征,在白垩纪时期浙江有诸多气候炎热、四面环山的大小盆地,恐龙多沿湖泊、河流筑巢生息,季节性的暴雨导致山洪泛滥,淹没了恐龙巢穴,因泥沙的快速掩埋封闭,巢穴里的蛋形成化石后保存较好。而恐龙或逃离,或尸骨被洪水搬运散落,所以、迄今除了已发现的4具不完整的骨架化石外,绝大多数是零散的骨骼。  相似文献   

15.
1964年8月,当时的地质部第一普查大队在山东省诸城县吕标乡龙骨洞发现一根巨大的恐龙腿骨化石后,与地质科学院、地质博物馆组成联合发掘队,在4年间展开4次发掘,采集标本达30t。经3年修复,于1972年由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研究确定为一种新发现的鸭嘴龙,命名巨型山东龙。同一采坑内,至少已发现10具个体。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东省诸城盆地张祝河湾村下白垩统杨家庄组发现了非鸟恐龙(蜥脚类和鸟脚类)与古鸟类足迹。该足迹点的非鸟恐龙足迹深受水浸沉积物的影响,发生了强烈变形。蜥脚类足迹的前后足迹面积相近,造迹者行进缓慢。鸟脚类足迹属于禽龙-鸭嘴龙类型的足迹。古鸟类足迹并不类似于中国以往发现的中生代鸟类足迹,而类似于韩国滨水鸟类足迹的金东鸟足迹(Jin-dongornipes)。讨论了莱阳足迹(Laiyangpus)和拟跷脚龙足迹(Paragrallator,亦译为拟似鹬龙足迹),前者因模式标本遗失而不明确,后者可归入安琪龙足迹未定种(Anchisauripus isp)。这批足迹的发现大大增加了山东省东部恐龙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山东省诸城盆地张祝河湾村下白垩统杨家庄组发现了非鸟恐龙(蜥脚类和鸟脚类)与古鸟类足迹。该足迹点的非鸟恐龙足迹深受水浸沉积物的影响,发生了强烈变形。蜥脚类足迹的前后足迹面积相近,造迹者行进缓慢。鸟脚类足迹属于禽龙-鸭嘴龙类型的足迹。古鸟类足迹并不类似于中国以往发现的中生代鸟类足迹,而类似于韩国滨水鸟类足迹的金东鸟足迹(Jindongornipes)。讨论了莱阳足迹(Laiyangpus)和拟跷脚龙足迹(Paragrallator,亦译为拟似鹬龙足迹),前者因模式标本遗失而不明确,后者可归入安琪龙足迹未定种(Anchisauripus isp)。这批足迹的发现大大增加了山东省东部恐龙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邢立达王丰平  潘世刚陈伟 《地质学报》2007,81(11):1591-1602,I0001,I0002
记述了来自重庆綦江中白垩统夹关组恐龙足迹群,命名了甲龙亚目的中国綦江足迹(Qijiangpussinensis ichnogen.et ichnosp.nov.)、兽脚亚目的敏捷舞足迹(Wupusagilis ichnogen.etichnosp.nov.)和鸟脚亚目的炎热老瀛山足迹(Laoyingshanpus torridus ichnogen.etichnosp.nov.)和莲花卡利尔足迹(Caririchniumlotusichnosp.nov.)等新属种。中国綦江足迹是中国首次发现甲龙类的足迹。莲花卡利尔足迹提供了鸭嘴龙类在各发育阶段所留下不同的足迹。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甘肃省酒泉地区公婆泉盆地早白垩世恐龙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海鲁  罗哲西 《地质学报》2008,82(1):139-144
中国甘肃省酒泉地区公婆泉盆地下白垩统新民堡群的恐龙化石主要由1992年中日丝绸之路恐龙考察计划和1997~2000年中美马鬃山恐龙考察计划发掘和研究。先后发现的恐龙包括兽脚类、蜥脚类、禽龙类和新角龙类等。这一新的公婆泉恐龙组合的主要特征是同时包含了在晚白垩世占主导地位的几类恐龙的基干分子,如戈壁巨龙(Gobititan)是巨龙型类的基干分子,马鬃龙(Equijubus)是鸭嘴龙型类的基干分子,而古角龙(Archaeoceratops)和黎明角龙(Auroraceratops)是新角龙类的基干分子。公婆泉恐龙组合的另一特征是其某些成员的体型较大,如似鸟龙类和镰刀龙类恐龙是同期同类中最大的。比较研究发现,公婆泉盆地新民堡群的恐龙和辽西热河群的恐龙关系密切,但前者的整体来说要比后者进步。考虑到公婆泉盆地新民堡群的时代(Albian)较辽西热河群(Hauterivian晚期-Aptian早期)晚,公婆泉恐龙组合似应代表中国北方早白垩纪鹦鹉嘴龙恐龙动物群进化过程中较进步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河南省栾川县秋扒乡晚白垩世秋扒组发现的甲龙类化石。化石包括单枚牙齿、一几乎完整的背椎体、不完整的肋骨和坐骨。虽然化石材料少,难以确立属种,但是这是除中原龙产地外,中原地区发现的第二个甲龙类化石点。该化石的发现为研究甲龙类的迁徙及其古地理分布特点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