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华神州鸟的发现及其科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季强 《中国地质》2002,29(3):335-336
本文简要回顾了国际鸟类起源研究的历史,论述了中华神州鸟的发现在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中的科学意义,有力支持了鸟类的“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和“陆地奔跑飞行起源假说”。  相似文献   

2.
笔者简要介绍了有关鸟类飞行起源的两种假说,即“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和“飞行的奔跑起源”假说,并根据近几年中国辽西发现的化石材料,对两种假说的立论依据和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初步认为两种可能性均存在,但因奔跑而飞地的机制更为普遍合理,“上树”是一种可能的条件,但既非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3.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早期学者认为地月系统是普遍存在的行星一卫星系统的一员,但是月球又有许多特征,如质量异常大,挥发分和Fe元素亏损等,传统理论难以解释这些特征.因此,针对月球的起源提出了四种学说:捕获理论,共增生理论,分裂理论和大碰撞假说.目前对大碰撞假说研究较多,但研究者们始终无法较好解释地月系统氧同位素的高度一致等特征.本文试探性提出新的月球起源分裂模型,能较好的解释某些月球特征,引起研究者们对月球起源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始祖鸟的发现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迄今为止共发现了7枚保存骨骼、羽毛印痕的化石标本和1枚单根羽毛化石标本。由于始祖鸟既显示了明显的爬行动物的特征又保存了精美的羽毛,140多年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介于恐龙与鸟类之间的“中间环节”(“missing link”),但更倾向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或鸟类的始祖。由于始祖鸟化石稀少,加之地理分布十分局限,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围绕鸟类起源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辽西晚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大量长羽毛的恐龙和原始鸟类化石,有力地支持了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学术观点,使赫 140多年前提出的“假说”成为当今国际科学界占主流地位的学说和理论,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国际科学界的鸟类起源问题,遗憾的是,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一直没有发现与德国始祖鸟十分接近或与德国始祖鸟处于同样进化水平的原始鸟类化石,这种缺憾使我们难以对鸟类定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2002年,笔者等在中国辽西早白垩世断层中发现了2种初鸟类化石,即中华神州鸟和东方吉祥鸟。通过比较解剖学研究和支序分析,这2种初鸟类要比始祖鸟略微进步一些,在研究鸟类的早期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仍然难以对鸟类定义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本文首次报道了一件采自中国河北省丰宁县龙凤山桥头组的初鸟类化石——华美金凤鸟(新属、新种)(Jinfengopteryx elegans gen.et sp.nov),与其共生的化石有Lycoptera davidi,Peipiaosteus pani,yanosteus longidorsalis(鱼类);Jibeinia luanhera,Protopteryx fengningensis(鸟类);Ephemeropsis trisetalis(昆虫)及少量植物。支序分析表明,华美金凤鸟处于初鸟类谱系树的基部,比始祖鸟略微原始,与后者为姊妹群关系。奔龙等兽脚类恐龙是它们的外类群。金凤鸟、始祖鸟是中华神州鸟等原始鸟类的外类群。这说明华美金凤鸟处在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最原始的初鸟类。华美金凤鸟的发现在研究鸟类起源、恐龙-鸟类的系统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四川地质学报》2019,(4):542-545
喜山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引起"三江"造山带与扬子陆块西缘抬升和地壳加厚并深插上地幔,在东亚旋涡旋转作用下("全球旋涡大地构造假说"之东亚旋涡单元),上地幔软流圈的高能旋转受阻而被动沿构造裂隙上涌,导致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大规模成矿物质上涌,并在有利条件下完成各种成矿物质的分异—富集和大规模成矿作用;产生了大型—超大型矿床集中区,成为我国最重要成矿区带之一,是三江地区特有的"加厚旋涌"成矿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钱迈平 《江苏地质》2004,28(2):82-89,i001,i002,F003
近年,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表明:过去长期被认为只有鸟类才有的,并作为鸟类区别于其他脊椎动物的一些重要特征,如羽毛、叉骨、胸骨、尾综骨、前肢可折叠于体侧、眼眶与下颞孔相连的头骨及耻骨向侧后伸展的骨盆等,却也在1亿多年前的不少小型兽足类恐龙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相信鸟类是从小型兽足类恐龙起源。但迄今发现的所有具鸟类特征的恐龙,在时间上却晚于或至多也只是接近目前公认的最早鸟类——晚侏罗世的始祖鸟,而原始鸟类双弓型头骨似乎在暗示:鸟类可能起源于比恐龙更古老的初龙类。这些都对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提出了质疑。就目前的化石记录而言,鸟类和兽足类恐龙系统演化关系密切是毋庸质疑的。但由于至今未找到在时间上足以演化出鸟类的更古老近裔恐龙,因此还不能说恐龙就是鸟类的祖先。它们可能只是与原始鸟类平行独立发展的姊妹群,二者也许出自一个共同祖先。  相似文献   

7.
鸟类起源是物种起源中的重大且严肃的科学课题,本文从地层学、鸟类形态学及兽脚恐龙演化等方面分析了有关鸟类的演化特征,对中华龙鸟是鸟类的最早祖先、鸟类起源问题已经解决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鸟类的起源演化课题仍需深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科学工作假说 ( Working Hypothesis ) 是科学创新的基础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6,26(5):673-677
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成立50年来,第四纪科学已进于一个新的后第四纪研究时代了。显著的特点是研究工作由描述性向理念性,由区域性向全球性,由学科性向系统科学性迈进。在此过程中"科学工作假说"的不断出现,是促进其生长的动力。在1950年代对中国黄土成因的许多不同的假说促进了后来中国黄土研究的发展。当前中国第四纪研究的许多关于全球变化问题的科学假说,将开辟一个第四纪研究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鸟类起源是物种起源中的重大且严肃的科学课题,本文从地层学、鸟类形态学及兽脚恐龙演化等方面分析了有关鸟类的演化特征,对中华龙鸟是鸟类的最早祖、鸟类起源问题已经解决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鸟为原起源演化课题仍需深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玻璃国土”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玻璃国土"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对"玻璃地球"的称谓。这是一个地质信息和地理信息相结合并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上的、可供多用户访问和开展决策分析的三维可视化虚拟浅层地壳。其目的是便于矿产资源的发现和评价,同时揭示地质灾害孕育背景和机理并实现预警和减灾。"玻璃国土"建设不仅涉及理论、方法论和高功能三维地质信息系统的研发,还涉及获取深部探测新资料能力、新资料综合和解译能力的建设,以及矿产资源勘探、工程地质勘察和地质灾害预警等模式的建立,核心是地质信息科学和技术。"玻璃国土"建设的目标与各地质矿产部门所进行的信息化建设目标一致,但更系统、更完整、更完善,需要多部门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11.
再论《统计假设检验在地学应用中的两种“错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指出实际工作中使用统计假设检验方法常出现的问题,具体介绍了假设检验方法,并分析两种错误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当对原假设了解不充分,不能肯定原假设出现的可能性大时,可采用贝叶斯方法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2.
地壳均衡假说与湘西北地壳均衡失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湖南省1:100万10′×15′平均均衡重力异常图知,湘西北地区呈重力高;除此以外的广大地区,当消除花岗岩对应的局部重力低外,均衡异常基本呈零值特征。笔者认为这是湖南全省的地壳均衡失调区,并从5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分层假设的Green-Ampt模型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Green-Ampt入渗模型由于假设过于简化而限制了计算精度,针对这一问题,在分层假设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将均质入渗土壤分为饱和层、过渡层和干土层,采用Richards模型分析了不同入渗条件下各层的厚度以及各层内含水率和导水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入渗条件一定时,过渡层占湿润层(包括饱和层和过渡层)比例会随湿润层厚度的增加线性减小,积水深度和土壤初始含水率分别会影响这一线性关系的纵轴截距和斜率,而土壤饱和导水率则对其没有明显影响;过渡层内土壤含水率分布为椭圆形曲线,而导水率随深度增加线性减小。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湿润层的等效导水率并相应给出锋面吸力的计算方法,对传统Green-Ampt模型进行了改进。结果显示,改进后模型计算精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The meaning of the term Mathematical Geology was contentious at the founding meeting of IAMG in 1968 and has remained so ever since. In North American usage, it has primarily meant statistical applications in geology, and thus is an extension of inventory that has been traditional in geology. To the Leningrad school (originally led by A. B. Vistelius), it is the discipline of testing geological hypotheses mathematically. Although mathematical hypothesis testing has considerable potential for the earth sciences, unfortunately, by comparison with inventory-type studies, it has received very little attention. Reference is drawn to recent papers in which geological hypotheses have been tested mathematically.  相似文献   

15.
根据广义相对论,在天体引力作用下,天体周边的空间是曲折的。空间因天体的引力而发生曲折,地球在引力的作用下也与人类之前所认识的有所不同。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假设一引力作用下的平衡质量运动理论,试图从思维的角度重新思考和探索地球的运动规律。主要讨论三个问题:地球上质量的分布;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的速度。由地球上海陆质量的分布引出假设一引力作用下的平衡质量运动理论,其次,利用该假设对地球火山、地震和自转进行分析与推导。  相似文献   

16.
矿床的形成不为人所能见,由此决定找矿工作必然采取提出找矿假设和对其验证这种形式.文章在分析国内外一些矿床的发现、发展史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一些找矿假设的思路和方法,及对其验证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The high-growth, resource- and pollution-intensive industrialization model that China has pursued has caused sever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deterioration, particularly in a number of clusters in the coastal regions of East and Southeast China, wher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ies first started. The lack of uptake of environmental norms/values, deficit of regulatory enforcement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insufficient institutional capacity have been compounding factors. As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were raised by China’s central government, the enforcemen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has been compromised more in inland China than in coastal regions, due to China’s “decentralized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regional disparity in terms of bo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is paper therefore argues that rising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s well as firm characteristics, regional hub effect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have all been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forcing China’s pollution-intensive enterprises to restructure their production, through innovation, upgrading, geographical relocation, outsourcing and plant closure, especially in China’s coastal regions. It contributes to recent studies by developing a heuristic analytical framework that aims to be sensitive to the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hub effect over firm restructuring, but which does so by stressing these impacts are simultaneously inflected by the nature and attributes of firm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uggests a roughly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 relocation tendency and firm size (or firm capability), resulting from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political environment, regional hub effect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相似文献   

18.
在实测资料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空代时”假说,分析研究了丹江口建库后汉江下游河流再造床过程的时空演替现象。分析表明,河流再造床过程在冲刷延展、河床粗化、含沙量及其特征、岸滩侵蚀以及河型变化等方面具有较典型的时空演替现象。产生时空演替现象的根源在于河流自调整作用在同一变源下空间和时间响应的一致性,是过程的相似。输入水沙条件的变化、水库下游河道支流入汇、河床边界条件的变化以及因此导致的不同调整方式是引起时空演替复杂响应的主要原因。如能排除干扰、建立时空演替现象的数学模式将有助于水库下游河流调整的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