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近年来不同成因锆石(岩浆锆石、变质锆石和热液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方面有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能够反映主岩的成分演化,共生分离结晶相,混合以及熔融源区性质等诸多信息。对于岩浆锆石,其微量元素组成随岩浆分异演化系统地变化,从超镁铁质岩到花岗质岩,锆石微量元素含量总体上增长。幔源岩浆锆石微量元素含量低,稀土配分模式显示弱的Eu负异常或没有异常,重稀土部分相对平缓,而壳源岩浆锆石微量元素含量较幔源锆石高,稀土配分模式显示强烈的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岩体中单一颗粒岩浆锆石和颗粒之间微量元素组成的变化也可以反映结晶出锆石的岩浆组成的演化。对于变质锆石,在进变质、退变质以及热峰条件等宽泛的温压条件下,通过原岩锆石的固态重结晶、溶解再结晶、含Zr矿物变质反应释放Zr进而成核结晶等机制形成,其内部生长结构复杂,微量元素特征可以反映生长机制、共生矿物和形成环境等信息。热液锆石形成有类似岩浆锆石的生长环带,流体包裹体、热液矿物包裹体的存在可以指示锆石确切的热液成因。热液锆石的微量元素组成能够反映不同的热液矿物组合以及流体组成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阿尔山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频繁,喷发期次可划分为上新世、更新世、全新世,最新喷发时间约为1 900 a B P,具有再次喷发的可能。为了探讨活火山源区地幔流体的分布特征,利用中子活化分析和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探针分析技术,对阿尔山地区全新世玄武岩及其幔源包体的稀土、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地幔包体矿物及其熔融包裹体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中子活化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玄武岩具有相同的稀土配分模式,其中,Σ8REE=96.93~114.94,Eu/Sm=0.32~0.37,(L a/Lu)N=8.89~12.52;不相容元素蛛网曲线整体右倾,B a,T a,Sm具正异常,T h,Z r具负异常,没有明显的S r异常,说明岩浆上升过程中很少演化和分离结晶;不同产地地幔岩包体中不含包裹体的同类矿物的REE组成相近,反映了不同活火山的地幔源区REE组成特征相同;不同产地地幔岩包体同类矿物及其内部包裹体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探针分析表明具有相同的微量元素曲线分布形态;这些特征说明阿尔山活火山群分布区地幔流体不存在显著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3.
锆石是岩石中常见的副矿物,锆石晶体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可以记录热液蚀变过程。东秦岭东段白草垛花岗伟晶岩中识别出三种类型锆石。类型一锆石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部分锆石边部有少量裂隙,微量元素含量相对较低,重稀土元素(HREE)富集,具明显Ce的正异常和Eu的负异常,指示其为岩浆锆石。类型二锆石具核-幔-边结构,边部裂隙发育,核部与类型一锆石具有相似的CL和微量元素特征,为岩浆锆石;幔部呈深色海绵状,内部结构不均匀,偶见环带锆石残留,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U和Th含量,Ce异常不明显,具热液锆石特征,为热液沿着裂隙进入锆石内部不完全热液改造的结果。类型三锆石的结构特征和微量元素含量与类型二锆石的幔部相似,具有异常高U和Th含量以及较高的Dα值,为类型二锆石近完全热液改造的结果。花岗伟晶岩作为岩浆演化晚期的产物,经过结晶分异,残留的岩浆热液富集微量元素,岩浆热液沿着锆石的裂隙进入晶体内部对锆石经过不同程度热液改造,形成了花岗伟晶岩中不同类型的锆石。  相似文献   

4.
大别山高压?超高压片麻岩核?边结构锆石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别山高压?超高压片麻岩中的锆石在阴极发光(CL)显示核?边结构:韵律环带的岩浆锆石核,较强发光的变质边。本文对核?边结构的锆石进行了包裹体、微区U?Pb年龄和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变质边由两种不同的机制形成:变质重结晶和变质增生。变质重结晶锆石的U?Pb年龄和稀土总量逐渐降低,稀土配分模式不变。变质增生锆石比变质重结晶锆石具有更低Th/U比值,重稀土严重亏损,Eu负异常不明显,低的Nb、Ta含量。  相似文献   

5.
周口店房山岩体南北两侧的官地杂岩主要由长英质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混合岩组成。笔者首次对东岭子官地杂岩中斜长角闪岩进行研究,斜长角闪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上交点年龄为(2 551±37)Ma,代表岩浆结晶年龄。其地球化学显示具有低TiO_2,高MgO的特点,Mg~#平均值为70,LREE与HREE分异度高,具有Eu的负异常。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相学揭示其岩浆经历分离结晶作用,原岩矿物主要由辉石、斜长石组成。锆石Hf同位素ε_(Hf)(t)处于亏损地幔演化线和球粒陨石之间示踪源区为岩石圈富集地幔,微量元素方面富集LILE(Rb,Ba,K),亏损HFSE(Nb,Ta,Zr)的特点显示岛弧有关的富集地幔源区。初步认为大洋板片向东俯冲于增生岛弧和东部陆块之下,镁铁质成岩物质来源于大洋板片重熔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楔,同时,对于华北地块新太古宙末期大陆地壳生长的时间提供约束。  相似文献   

6.
大陆碰撞造山带石榴橄榄岩作为超高压变质地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记录了大陆俯冲带之上地幔楔的组成和演化、壳-幔相互作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俯冲带化学地球动力学等重要信息。我们在锆石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苏鲁造山带腾家橄榄岩及其寄主片麻岩不同锆石区域进行了U-Pb定年、微量元素和Hf-O同位素联合原位分析。滕家橄榄岩呈块状产于超高压花岗质片麻岩中,主要矿物组成为橄榄石+斜方辉石+尖晶石+铬铁矿+角闪石+蛇纹石±绿泥石±白云石±锆石。锆石具有明显的核-(幔)-边结构。残留岩浆锆石具有振荡环带或模糊的振荡环带,主要为新元古代U-Pb年龄,同时含有少量中、古元古代的U-Pb年龄。它们具有高的Th/U比值(0.1)和陡峭的MREE-HREE配分,包含石英、磷灰石和斜长石包裹体。残留岩浆锆石的U-Pb年龄、微量元素和Hf-O同位素组成与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的原岩锆石相似。因此,这些残留岩浆锆石可能是被来自深俯冲大陆地壳脱水产生的交代流体物理搬运到橄榄岩之中。相反,交代生长锆石具有弱分带或无分带,U-Pb年龄为(220±2)~(231±4)Ma,略低于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作用时间。它们具有相对低的Th/U比值(0.1)、HREE含量、陡的MREE-HREE配分、负的Eu异常和低的δ18O值(-11.3%~0.9‰),包含石英和磷灰石包裹体。因此,这些锆石在深俯冲大陆地壳折返初期从交代流体中新生长。不论残留岩浆锆石还是交代生长锆石,其微量元素和Hf-O同位素组成都与寄主片麻岩明显不同,可见,交代流体不是直接来自寄主片麻岩,而是深俯冲大陆地壳的脱水流体。交代流体亦造成显性交代,形成角闪石、蛇纹石和绿泥石等交代成因矿物。总之,滕家橄榄岩经历了来自深俯冲大陆地壳在折返初期变质脱水形成的富水流体的交代作用。在大陆俯冲隧道的板块-地幔界面,这些地壳来源的流体不仅携带Zr和Si等化学组分,而且把深俯冲地壳来源的微小锆石颗粒迁移进入橄榄岩。因此,造山带橄榄岩通过化学迁移(溶解元素)和物理迁移(微小矿物颗粒)等机制记录了大陆俯冲带的壳幔相互作用。流体-橄榄岩反应是大陆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7.
郑建平  赵伊  熊庆 《地球科学》2019,44(4):1067-1082
造山带橄榄岩记录了板块俯冲、碰撞、折返等复杂过程信息,可分为壳源和幔源两种类型.造山带橄榄岩(特别是幔源类型)中锆石极为罕见,锆石内部具有橄榄岩的特征矿物或组合包裹体说明这些锆石可以生长于地幔中.造山带橄榄岩在经历板块汇聚(例如超高压变质等)复杂作用过程中,经历了不同时期的熔/流体的交代作用,对橄榄岩的矿物组合和元素组成都能产生重要影响.橄榄岩中锆石作为典型的交代作用产物,它的形成受控于熔/流体的化学组成、来源属性以及形成物理化学环境等.幔源型造山带橄榄岩中锆石的形成过程可能包括:(1)锆石结晶能力强,在地幔环境变化中Zr优先与其他地幔硅酸盐矿物中的Si结合,形成锆石;(2)原始锆石的溶解和含Zr矿物相(如石榴石等)的破坏或晶间熔体析出,在亚固相线条件下形成锆石;(3)再循环地壳物质来源的熔/流体,交代地幔楔并结晶形成锆石.因此利用锆石可以揭示特定岩石圈域的演化历史,有助于深刻理解大陆克拉通及其边缘过程.   相似文献   

8.
碱性岩中磷灰石、榍石和锆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碱性岩的副矿物磷灰石和榍石是岩体中稀土元素的主要载体矿物。它们的稀土分布模式与母岩相同,向右陡倾斜,磷灰石的Eu负异常明显,榍石具Ce正异常,锆石呈大体对称“V”形模式,Eu负异常最大。与花崩岩中同一矿物对比,上述矿物都体现了幔源碱性岩浆轻稀土富集,Eu亏损小的特点。磷灰石、榍石和锆石相应富集了母岩中的轻、中、重稀土元素,稀土元素的这种置换行为主要是矿物晶体化学性质控制的。  相似文献   

9.
独居石U-Pb定年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沉积作用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独居石成因复杂,因此从成因矿物学角度对不同成因独居石的特征进行总结将有助于解释独居石年代学数据.总结了不同成因独居石的矿物共生关系和组构特征、外部形貌-内部结构、化学元素特征,依托Th、U、Y、Ca、Pb、REE含量及其比值关系进行化学组成特点分析.结果表明:岩浆独居石边缘平直、有棱角或港湾状,存在振荡环带、扇形分区和均一的内部结构,常作为包裹体存在于长石、石英内.变质独居石分为高级变质独居石和低级变质独居石.高级变质独居石边缘平整,存在均一状、同心环状、补丁状和交叉状的内部结构,常与变质矿物(如石榴子石)共生.低级变质独居石颗粒分散,含有丰富的包裹体,常见骨架状结构.热液独居石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晶形较小(< 50 μm),呈团簇状多颗粒集合体形态存在,另一种颗粒致密,存在振荡环带、扇形分区的内部结构.从化学组成来说,由于富含轻稀土,独居石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整体为右倾型.岩浆独居石具有最为强烈的Eu负异常,Th、U、Pb、Y、HREE含量相对较高;高级变质独居石存在明显的Eu负异常,Th、U含量高,HREE的含量和Y元素含量与其共生矿物相关;低级变质独居石的Eu负异常不明显,Th、U含量低.热液独居石的Eu负异常较弱,U含量极低,Th/U比值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上库力地区萤石矿石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地区萤石矿的微量元素表现为亏损Ti、Zr、Nb、Th,富集U、Sr、Sm,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萤石矿床形成过程中源区的相似性。萤石矿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配分模式分为轻稀土富集型及轻稀土亏损型,二者含量萤石的稀土元素总量差别较为明显,且与围岩分配模式大体一致。Eu既有正异常也有负异常,反映成矿流体既有氧化环境又有还原环境;Ce表现为弱的负异常,一定程度上反应该地区萤石成矿流体演化的一致性。综合分析研究表明,上库力地区萤石矿成因类型为为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为同源。  相似文献   

11.
福建紫金山矿田晚中生代英安玢岩形成时代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建紫金山Cu-Mo-Au-Ag多金属矿田是一个完整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体系。英安玢岩主要分布在紫金山Au-Cu矿床内火山机构及其附近,与高品位Au-Cu矿体空间上联系密切,是矿田内火山-侵入岩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采自矿区的两个英安玢岩样品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05.0±0.7)Ma(MSWD=0.83)和(105.0±2.2)Ma(MSWD=1.70),其形成时代与区内Mo-Cu矿化的萝卜岭和四方岩体形成时代相近。三个岩体形成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相似性表明它们应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它们均具有较高的锆石Ce4+/Ce3+值,即岩浆体系具有较高的氧逸度,与区内斑岩成矿体系巨量金属堆积的地质事实相一致。英安玢岩的精确定年表明,紫金山Cu-Au矿与萝卜岭Mo-Cu矿及四方岩体有关的Mo矿床为同一斑岩成矿体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北地区处于古亚洲洋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的结合部位,地质演化历史复杂,岩浆构造活动发育。本文选取吉黑东部延边地区的东宁、福洞两个侏罗纪岩体,对其成因及成矿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东宁花岗岩(198.6±2.6 Ma)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和较低的MgO含量,富集LILEs和LREEs,亏损HFSEs和HREEs,此外显示亏损的Hf同位素组成(εHf(198.6 Ma)=+1.0^+6.0),具有较高的锆石饱和温度(796~902℃),推测其为玄武质岩浆底侵新生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而成。福洞黑云母石英闪长岩(173.6±2.8 Ma)和其内部的暗色包体(173.8±7.4 Ma)形成年龄一致,但具有不同的Hf同位素组成,表明福洞岩体为壳幔两端元岩浆混合成因。东宁和福洞岩体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在侏罗纪时期向东亚大陆边缘俯冲有关,分别代表了地壳重熔和地壳增生的两种过程。与中亚造山带内大型斑岩型矿床的成矿岩浆相比,延边地区的岩体普遍具有较低的锆石Ce4+/Ce3+比值,指示岩浆偏低的氧逸度可能是导致区内不发育大规模斑岩成矿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3.
用强功率四圆单晶衍射仪精确地修正了氟碳铈矿和氟铈矿的晶体结构.氟碳铈矿(bastnaesite,Ce(CO3)F)属六方晶系,其晶胞参数为:a=0.71438(9)nm,c=0.9808(2)nm,γ=120°,Z=6,空间群P6-2c.使用367个(F≥3σ(F))独立衍射点,经多轮最小二乘法修正后,最终获得偏离因子R=0.0499.氟碳铈矿的晶体结构特征表现为[CO3]平面三角形平行c轴分布,铈的配位数为9,Ce-O(F)平均键长为0.2515nm,C-O平均键长0.1327nm,每个氟原子与周围三个铈原子相连.氟铈矿(fluocerite,CeF3)属六方晶系,其晶胞参数为:a=0.71412(21)nm,c=0.72989(21)nm,γ=120°,Z=6.其空间群为:P3-c1(No.165).使用321个(F≥3σ(F)))独立衍射点,经多轮最小二乘法修正后,最终获得偏离因子R=0.0542.氟铈矿的晶体结构表现为每个氟原子与周围三个铈原子相连接,每个铈原子与周围9个氟原子相连,铈的配位数为9,Ce-F平均键长为0.2468nm.  相似文献   

14.
对金沙江—红河成矿带南段铜厂斑岩铜钼矿区含矿的石英正长斑岩和无矿的细粒正长岩开展了锆石的Ce4+/Ce3+比值、δCe及δEu值的研究,结果显示含矿的4个石英正长斑岩样品的锆石Ce4+/Ce3+比值变化范围为208~336,平均比值为265,δCe值变化范围为17.6~60.6,平均值为33.8,δEu值变化范围为0.592~0.628,平均值为0.611,不含矿的1个细粒正长岩样品的锆石Ce4+/Ce3+比值为61,δCe值为8.50,δEu值为0.424,含矿的石英正长斑岩的锆石Ce4+/Ce3+比值、δCe及δEu值均明显高于不含矿的细粒正长岩,反映了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具有相对高的氧化状态。对比金沙江—红河成矿带北段的玉龙斑岩铜钼矿带和中段的马厂箐斑岩铜钼矿的含矿与无矿岩体,它们的锆石Ce4+/Ce3+比值与南段铜厂斑岩铜钼矿含矿及无矿岩体具有基本类似的特征,含矿岩体的锆石Ce4+/Ce3+比值通常大于200,而不含矿岩体的锆石Ce4+/Ce3+比值基本上都小于120。这种差异对进一步认识金沙江—红河成矿带斑岩铜钼矿的岩浆氧逸度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斑岩铜钼矿的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Carbon isotope (δ13C) and rare earth element (REE) concentrations in representative samples of the shallow marine Subathu Formation, explored from the Neelkanth and Dogadda sections of Northwestern Himalaya (India) were determined to infer the palaeo-environmental condition during the late Paleocene and middle Eocene. δ13C values show variation of ~5.0‰ with maximum excursion (?27.34‰) in calcareous sandstone at the basal part and minimum (?22‰) in red shale towards the terminal end. Total REE concentration varies (due to lithology) from 27.23?ppm to 564.35?ppm with an average of 187.60?ppm. The chondrite and PAAS normalized patterns exhibit positive Ce anomaly (0.95–4.45), enriched LREE, and depleted HREE, medium Y/Ho ratio (~30–45) along with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Y/Dy and Y/Ho ratio. In addition, calcite veins present in some shale samples indicate redox sensitive trace elements. The overall RE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suggests highly oxygenated environment under the shallow marine regressive phase of deposition. The depositional setting, biostratigraphical constrained age along with δ13C values and lower TOC suggested an intense warm period, that might be coeval with the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a event (PETM).  相似文献   

16.
贵州瓮安磷矿陡山沱组地层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瓮安陡山沱组上磷矿层含有大量早期多细胞动物化石(瓮安生物群),而陡山沱组下磷矿层未发现该生物群,说明上下两个磷矿层体现了不同的沉积环境。上磷矿层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U,V含量较下磷矿层要低很多。底部白云岩层、下磷矿层和中部白云岩层,无Ce异常,而上磷矿层和灯影组白云岩层Ce为负异常。这些表明,瓮安陡山沱组地层形成的海水沉积环境由下部的缺氧环境向上部的氧化环境转变。  相似文献   

17.
王传尚  陈孝红  汪啸风 《地层学杂志》2002,26(4):272-279,285
通过对峡东地区宜昌王家湾、黄花场和分乡等三条重要奥陶系 -志留系界线剖面碳同位素 (δ1 3C)地球化学异常对比研究 ,以及远安苟家垭和秭归新滩奥陶系 -志留系界线剖面稀土元素分布型式、δCe异常的分析 ,和对苟家垭奥陶系 -志留系界线剖面微量元素 (Rb、Sr、Sc、V、Ni等 )地球化学异常的研究 ,揭示了奥陶系 -志留系界线附近地球环境的巨大变化 ,论述了环境变化对生物界的影响 ,将奥陶系五峰组划分为 2个三级层序和 5个四级层序 ,为奥陶系 /志留系界线层型剖面的最终确定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湘西及邻区晚震旦世—早二叠世25个黑色岩系样品的La-Ce和Sm-Nd同位素数据。它们的εCe(t) 和εNd(t) 值分别变化在- 1.6 ~+ 2.6和- 1.4 ~- 11.0范围内,δCe值为0.28 ~1.68 ,T2 DM 年龄为1358 ~2207 Ma。在εCe(t)-εNd(t) 图上,全部数据点可以分成3个区,不同的分区显示了黑色岩系的不同沉积环境与构造背景。在沉积环境研究中Ce同位素是有用的地球化学示踪器。  相似文献   

19.
吴平霄  李海玲 《矿物学报》2012,32(4):461-467
使用离子交换的方式制备了掺杂Ce的羟基铁插层蒙脱石,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红外光谱(FTIR)、X射线电子能谱(XPS)以及BET比表面积分析等测试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在不同实验条件下,使用插层蒙脱石作为异相光助Fenton试剂,考查了催化剂在紫外光条件下降解活性艳蓝的光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掺杂Ce能明显提高羟基铁插层蒙脱石的光催化效率。在活性艳蓝(KN-R)初始质量浓度ρ0(KN-R)=75mg/L,pH=3.0,H2O2初始浓度[H2O2]0=4.9mmol/L条件下,t=100min时,掺杂2%Ce的铁插层蒙脱石对活性艳蓝的降解率为99.5%。实验结果结合化学结构的分析表征探讨了Ce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元素La和Ce同属低活动性的稀土元素,能够对碎屑岩物源进行示踪。但目前尚缺乏对碎屑岩LaCe同位素体系的研究。本文以峡东泗溪南华纪—震旦纪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Ce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碎屑岩的138 Ce/142 Ce比值为0.022 583 2~0.022 587 8,εCe(t)值变化于1.06~6.13,整体上呈逐渐升高的演化特征,并与εNd(t)值呈耦合关系。结合碎屑岩Nd同位素分析结果认为,峡东南华纪—震旦纪碎屑岩的主要来源,以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甚至更老的地壳岩石为主,并存在幔源初生地壳物质加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