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粉喷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有限元法对粉喷桩单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进行数值试验。.分析了在整个加荷过程中单桩荷载传递特性和该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褥垫层厚度及其变形模量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共同作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中桩体、垫层、地基土的共同作用及其工作性状,进行了不同桩长、不同配比单桩载荷试验,不同桩长的单桩及四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不同面积置换率的9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通过专门的测试元件对复合地基中的地基土反力分布、桩侧摩阻力等进行测定。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复合地基破坏模式,探讨了桩体、垫层、地基土的相互作用特性。对地基土反力分布特征、桩土荷载分担比、桩土应力比、单桩及复合地基中桩侧摩阻力分布特征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郭忠贤  霍达 《岩土力学》2006,27(Z1):797-802
分析了刚性桩复合地基中垫层、桩及桩间土的共同作用机理,考虑复合地基中桩、土变形协调,提供一种计算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复合地基中垫层模量、桩端持力层模量、桩土相对刚度比、桩长径比、面积置换率等因素对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影响,分析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  相似文献   

4.
粉喷桩工程性状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张继文 《岩土力学》2000,21(3):260-263
对水泥加固土的工程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现场开展了粉喷桩单桩及复合地基静载试验, 对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桩土应力比及单桩荷载传递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结果, 这些结果对粉喷桩工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部分工程粉喷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规律,对粉喷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特性和承载力折减系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邯郸市区工程场地的单桩和复合地基静载荷检测资料,利用反算的方法找出了适用于邯郸市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β)的取值标准。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粉煤灰砼桩加固软弱地基的现场试验,评价了粉煤灰砼桩加固软弱地基的效果,研究了桩土应力比和土分担荷载比随外荷载的变化规律,探讨了粉煤灰砼桩复合地基的受力特性和破坏机理,最后对比分析了挤密土复合地基与非挤密土复合地基受力特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CFG桩复合地基褥垫层的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周爱军  栗冰 《岩土力学》2010,31(6):1803-1808
针对CFG桩复合地基褥垫层效应问题,通过12根桩的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研究了不同厚度、不同材料的褥垫层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褥垫层的厚度和刚度对CFG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均有影响,褥垫层过薄及过厚将使桩的承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利用有限元软件包ANSYS,建立了单桩复合地基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褥垫层厚度和变形模量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经与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与试验结果相一致的结论。通过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确定了CFG桩复合地基褥垫层的选用原则,从而为复合地基设计中褥垫层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CFG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和桩土应力比试验的研究,探讨了CFG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及影响复合地基沉降变形的因素,针对具体工程,对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以沉降作为控制标准进行设计,并通过桩间土应力和桩顶应力的测试,研究了复合地基桩土应力分布特性。沉降监测结果表明,该建筑物沉降量与预测值较为接近,表明在软土层较厚并且存在软弱下卧层地区,复合地基按沉降控制设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桩-筏复合地基是控制高速铁路等路基工后沉降的一种常用地基处理技术,然而针对其在不同振动波形荷载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对比研究相对较少。基于大型模型系统,开展砂土地基中单桩桩-筏复合地基大比例模型试验研究,着重分析不同振动波形加载下单桩桩-筏复合地基的累积沉降、桩底-桩侧土动土应力比、加速度及速度传递等变化规律,初步探讨振动波形对单桩桩-筏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M波振动波形对地基累积沉降的影响较正弦波振动波形对地基累积沉降的影响略大一些,对桩底-桩侧土动应力比的影响则反之;振动响应加速度和速度随着加载频率及振幅幅值的增大而增大。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单桩桩-筏复合地基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刘杰  张可能 《岩土力学》2002,23(2):204-207
以土力学及弹塑性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散体材料桩的塑性应力分布。推导出了单桩极限承载力和单桩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得出了提高桩体材料的内摩擦角和桩周土对桩的径向围限力是提高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有效途径的结论。给出了工程实例,验证了文中计算公式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卢国胜  蒋昌贵  王迅 《岩土力学》2007,28(10):2101-2104
通过无处理软土路基和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探讨了路基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搅拌桩对路基沉降控制的效果以及桩顶、桩底、桩侧不同深度处的应力分布和不同深度处的桩身应变,对京沪高速铁路路基处理措施的选择和复合地基的理论计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复合地基是通过褥垫层的调整作用,充分发挥桩间土的承载作用,使桩土共同承担荷载的地基。基于复合地基的实际工况,设计了一种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系统,既体现了褥垫层的调整作用,又可测得复合地基中桩体、桩问土、复合地基的荷载与其相应的沉降,同时可得出复合地基受力过程中桩土荷载分配过程与桩土应力比,提示了复合地基工作机理。通过工程实例测试,探讨了复合地基的工作机制,为复合地基的科研、设计与检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复合桩基与复合地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峰  宰金珉  梅国雄 《岩土工程技术》2005,19(3):141-143,151
鉴于目前复合桩基、复合地基概念上的混淆,从不同侧面,讲述了复合桩基和复合地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区分这两种新型的基础形式,进而更合理的利用它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带帽刚性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金波  张少钦  雷呈凤  邹群 《岩土力学》2006,27(8):1322-1326
根据控沉疏桩理论,探讨了带帽PTC型刚性桩在高速公路深厚软土地基处理中的适应性。为了掌握带帽PTC管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分析了其承载能力、荷载传递、桩侧土压力、桩侧摩阻力、桩土荷载分担比及桩-土应力比等力学性状,并进行了带帽和无帽单桩复合地基现场足尺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试验结果能为带帽PTC管桩复合地基理论研究提供合理的试验依据,并指导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6.
苏阳  曾克强 《矿产与地质》2006,20(6):697-701
深层搅拌形成的水泥土桩体有其固有的荷载传递规律,其变形、破坏特征与钢筋混凝土桩有很大的差异,传统的确定混凝土桩承载力的方法已难以准确地确定水泥土桩的承载力。同时,采用单桩载荷试验与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对水泥土桩的受力变形的影响亦不完全相同,造成评价的结果亦有很大出入。探讨并优化复合地基的设计方法,利于提高设计水平,以有效地节约工程造价,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结合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水泥土搅拌桩的设计过程,并对基础平面尺寸及桩长的优化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林彤  胡纯清 《地质科技情报》2005,24(Z1):118-120
在钢渣的力学特性试验基础上,得到了其抗剪强度、抗压强度和钢渣混凝土水灰比试验的单轴抗压强度值.并分别从钢渣自凝前、自凝后两个方面对钢渣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钢渣桩复合地基作用机理类似于碎石桩和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其加固软土地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白顺果  侯永峰  张鸿儒  李志强 《岩土力学》2006,27(Z1):1017-1020
设计并完成了循环荷载作用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模型试验。对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竖向附加应力、桩土应力比、孔隙水压力及沉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结果表明,(1)水泥土桩加固饱和软基后发生了应力重分布;(2)循环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受加荷周数、循环应力比和置换率等因素的影响较显著;(3)水泥土桩加固饱和软基降低了孔压值,减小了由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而产生的工后沉降;(4)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桩顶和桩间土变形并不协调,桩顶永久沉降小于桩间土永久沉降,且加荷周数越大这种趋势越显著。  相似文献   

19.
曾克强 《矿产与地质》2006,20(3):298-303
旋喷桩复合地基设计包括桩径设计、布孔形式、孔距确定、单桩承载力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等,设计计算参数的确定是从工程的经济效益和技术可行性考虑,并结合当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选择的。文章根据桂林地区的具体情况,就旋喷桩复合地基设计的几个计算参数作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