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州北部正长花岗岩体呈岩脉出露,年代学研究表明,正长花岗岩中岩浆锆石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648.8±1.9Ma(MSWD=0.86),属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成分显示其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系列花岗岩。岩体高硅(SiO_2=70.67%~75.75%)、富碱(K_2O+Na_2O=7.28%~8.53%)、铁镁比(FeO~T/MgO=26.37~35.50)较高、钙镁含量较低(CaO=0.60%~1.53%,MgO=0.07%~0.12%);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斜型,显示Eu负异常(δEu=0.33~0.56);1000Ga/Al值介于2.60~3.41,Zr+Nb+Ce+Y=552.48×10~(-6)~648.87×10~(-6);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Rb、K和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富集,相对富集Zr、Hf、Nb、Ta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Sr、P和Ti,以上特征表明随州北部正长花岗岩为A1型花岗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随州北部正长花岗岩形成于板内伸展的构造环境,新元古代晚期,秦岭-桐柏-大别地区构造体制经历了重要的转变,在南秦岭东段由古秦岭洋的俯冲导致的挤压作用转换为弧后拉伸减薄作用。在伸展体制下,岩浆上涌形成本区A1型正长花岗岩。  相似文献   

2.
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岩浆作用成因的研究对于研究Rodinia超大陆在该区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扬子板块西北缘米仓山地区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同位素、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742.1±5.9 Ma,属于新元古代花岗岩。岩石具有高Si O_2(76.84%~80.08%),高碱(Na_2O+K_2O=7.64%~8.99%),相对富钾(K_2O/Na_2O=0.91~1.36),低P_2O_5含量等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0.77~0.89之间。岩石具有稀土元素含量较高、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的特征,具有明显负Eu异常,Eu*=0.05~0.13,Rb、U、Th、K、Pb等元素相对富集,Ba、Nb、Sr、P、Zr、Ti和Eu等元素明显亏损。岩石n(~(87)Sr)/n(~(86)Sr)=0.747067~0.795283,n(~(143)Nd)/n(~(144)Nd)=0.512472~0.512661,ε_(Nd)(t)=+3.6~+5.2,二阶段模式年龄T_(2DM)值介于0.96~1.07Ga之间。综合地球化学、同位素特征及米仓山区域构造资料,我们认为坪河二长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高分异I型花岗岩,该岩浆起源于新生玄武质下地壳岩石的局部熔融,在上升阶段可能经历了地壳的混染作用,形成于伸展的构造环境中,是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超大陆裂解作用的岩浆响应。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南秦岭与中秦岭之间陡岭-小茅岭隆起构造-岩浆岩带西段柞水-镇安-山阳之间的磨沟峡、黑沟和冷水沟等岩体的锆石U-Pb定年研究,获得磨沟峡闪长岩年龄743±12Ma、黑沟碱性花岗岩年龄686±10Ma、冷水沟辉长岩年龄680±9Ma;侵入冷水沟辉长岩的正长闪长斑岩年龄141.7±1.4Ma,确定这些岩体形成时代分别为新元古代中、晚期和早白垩世初.岩石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新元古代中、晚期岩体形成于大陆裂解环境,较早期的磨沟峡闪长岩,岩石地球化学具板内花岗岩的特征;较晚期的冷水沟和黑沟岩体,由超基性-基性岩和偏碱性花岗岩组成,具非造山双模式岩浆岩组合特征.侵入冷水沟辉长岩的正长闪长斑岩为高K-钙碱性岩浆岩,具后造山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新元古代岩浆岩为古中国地台裂解的产物,燕山期正长闪长岩则代表秦岭多旋回造山最终完成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前人对扬子地块西缘新元古代I型和S型花岗岩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但有关A型花岗岩的研究则鲜有报道,其岩石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仍存较大争议。文章选择最新发现的泸沽A型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成因机制和地质意义。泸沽花岗岩由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显示其结晶年龄分别为(806±5)Ma和(815±5)Ma,属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具有高硅(SiO_2=71.2%~76.1%)、高碱(K_2O+Na_2O=6.73%~8.95%)、高K_2O/Na_2O比值(1.89~3.60)和强过铝质(A/CNK=1.07~1.49)的特征。[FeO~T/(FeO~T+Mg O)]-SiO_2和[(Na_2O+K_2O)-CaO]-SiO_2图解均指示泸沽花岗岩为铁质碱钙性A型花岗岩。泸沽花岗岩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REE=221×10~(-6)~387×10~(-6)),具有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的特征((La/Yb)N=3.42~9.69),具有明显Eu的负异常(δEu=0.10~0.34)。泸沽花岗岩具有较高的Zr、Nb、Ce和Y含量,具有较高的Ga/Al、Y/Nb、Yb/Ta和Ce/Nb比值,显示出典型的A2型花岗岩特征。综合元素地球化学及区域地质资料,文章提出泸沽新元古代铝质A2型花岗岩起源于新元古代早期俯冲造山过程中的变泥质岩熔融。  相似文献   

5.
刘丙祥  聂虎  齐玥  杨力  祝禧艳  陈福坤 《岩石学报》2013,29(7):2437-2455
北秦岭地体中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岩石是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造山带基底前寒武纪地壳形成和演化历史。本文报道方庄和德河花岗岩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和O同位素组成、全岩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探讨其岩石成因和地壳演化意义。结果表明,方庄花岗质糜棱岩的锆石结晶年龄为933.4±9.2Ma,δ18O值8.3‰~11.9‰,初始87Sr/86Sr比值0.72455,初始εNd值-6.0,Nd模式年龄2.09Ga(tDM2);德河黑云斜长片麻岩的锆石结晶年龄为948.1±8.9Ma,初始87Sr/86Sr比值变化较大,初始εNd值-5.0,Nd模式年龄2.02Ga。结合已报道的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岩体的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可以划分为980~870Ma挤压碰撞作用和~844Ma伸展裂解作用两大阶段,包括~940Ma强烈变形S型同碰撞花岗岩、~880Ma弱-无变形后碰撞I型花岗岩和~844Ma板内A型碱性岩三类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组成显示,这些花岗岩类岩石可能源自不同时期形成的秦岭群基底杂岩的部分熔融,但在后碰撞阶段幔源物质或年轻地壳物质的加入明显增加。北秦岭地体中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与Rodinia超大陆演化基本同时代,可能记录超大陆形成过程中的地壳响应。在新元古代之前,北秦岭地体或许具有不同于华北陆块和华南陆块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6.
为了限定扬子板块北缘地区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事件的准确时间及和探讨岩石成因,本文对出露于四川省南江县光雾山钾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光雾山地区钾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836.3Ma±8.3Ma,属于新元古代花岗岩。岩石具有高w(SiO2)(72.68%~78.10%),w(K2O)(4.26%~5.32%),w(Na2O)(1.68%~3.38%),相对富钾(K2O/Na2O=1.12~2.54),高碱(w(Na2O+K2O)=7.64%~8.99%),低P2O5含量等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0.99~1.49,光雾山花岗岩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岩石具有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具有明显Eu负异常,δEu为0.48~0.73。光雾山花岗岩微量元素表现出Rb,Th,K,Nd,Sm元素富集,Ba,Nb,Ta,Sr,P,Ti元素亏损的特点。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光雾山钾长花岗岩主要以粘土岩部分熔融为主及少部分含粘土的变质杂砂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可能来源于本区结晶基底新太古界-古元古界后河岩群和褶皱基底中-新元古界火地亚群中深变质岩为代表的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产物,为壳源成因类型,具有岛弧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光雾山钾长花岗岩的形成是新元古界时期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岛弧形成构造演化过程中使区域地壳不断加厚和地壳深融作用的响应。扬子陆块北缘南江地区约836Ma同碰撞岛弧型钾长花岗岩的发现,表明该地区在约836Ma时为Rodinia超大陆汇聚形成阶段,此时期该区Rodinia超大陆尚未进入大陆裂解阶段。  相似文献   

7.
李猛  王超  李荣社  彭岩 《地质通报》2015,34(8):1438-1446
祁连山西段吊大坂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出露于北大河岩群二云母片麻岩中。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吊大坂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主要为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A/CNK=1.04~1.12)。岩石主体Rb含量较低,Sr和Ba含量高,K/Rb值介于179~225之间,说明吊大坂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不是高分异花岗岩,但明显的负Eu异常(Eu/Eu*=0.25~0.35),说明该岩浆经历了弱的分离结晶作用。在(Al_2O_3+TFe O+Mg O+Ti O_2)-Al_2O_3/(TFe O+Mg O+Ti O_2)图解中,未经历强烈分异的花岗质岩石样品点落入地壳杂砂岩或中性岩浆岩源区。未经历强烈分异的样品富集强不相容元素,并且在Y-Nb和(Y+Nb)-Rb图解中,主体落入板内花岗岩区域。吊大坂花岗质片麻岩LA-ICP-MS锆石206Pb/238U年龄为736±5Ma,该年龄被解释为花岗质片麻岩的形成时代,说明祁连山存在750~730Ma的岩浆作用记录,可能为新元古代晚期伸展背景下的产物。祁连山新元古代岩浆活动记录了新元古代早期汇聚、新元古代晚期伸展到裂解的长期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赵硕  许文良  唐杰  李宇  郭鹏 《地球科学》2016,41(11):1803-1829
对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以便对其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历史与微陆块构造属性给予制约.所测花岗质岩石中锆石的CL图像特征和Th/U比值(0.17~1.46) 显示其为岩浆成因.测年结果并结合前人定年结果,可以判定额尔古纳地块上至少存在~929 Ma、~887 Ma、~850 Ma、~819 Ma、~792 Ma、~764 Ma和~738 Ma岩浆事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887 Ma花岗岩为一套后碰撞花岗岩类;而850~737 Ma花岗质岩石整体上属于A-型花岗岩,也有部分岩体(漠河、阿木尔、碧水和室韦岩体)显示I-型花岗岩特征.锆石Hf同位素特征反映这些花岗岩的源区既有中-新元古代(TDM2=884~1 563 Ma)新增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同时伴有少量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也有残留的古老中基性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综合研究区新元古代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对比新元古代全球构造热事件,认为额尔古纳地块上新元古代岩浆活动记录了Rodinia超大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地壳响应:927~880 Ma的岩浆作用应是Rodinia超大陆汇聚造山的产物;而850~737 Ma的岩浆作用应是对Rodinia超大陆快速裂解的记录.通过岩浆事件对比发现,额尔古纳地块与邻近的西伯利亚南缘微陆块(如中蒙古地块和图瓦地块)具有亲缘性,而与塔里木板块和华南板块至少在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明显区别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海拉尔北部八大关地区花岗岩以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为主,锆石U Pb定年显示其形成于晚三叠世((212±17)~(2267±16) Ma)。岩石为弱过铝质(A/CNK=101~110),分异指数(DI)介于925~958之间。岩石大离子亲石元素K和Rb以及LREE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P、Ti 和Ba、Sr相对亏损,并显示中等铕负异常(δEu=051~071)。较低的10 000 Ga/Al值(平均191)以及较低的锆石饱和温度(平均683 ℃)等特征显示该花岗岩属于高分异Ⅰ型。锆石的εHf(t)值较高(450~1045),Hf二阶段模式年龄为059~097 Ga,反映其源区物质为新元古代增生的基性地壳。综合区域其他地质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晚三叠世花岗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10.
石虎山花岗岩岩体位于安宁市德滋村附近,本文对该岩体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获得(616±20) Ma的岩浆结晶年龄和(839±17) Ma、(766±15) Ma、(705.5±9.4) Ma的继承性年龄,说明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其中(839±17) Ma、(766±15) Ma、(705.5±9.4) Ma的继承性年龄组合可能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构造过程的记录,839 Ma、616 Ma可能是Rodinia超大陆在扬子板块西缘开始裂解与最终裂解时限。花岗岩主量、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产生于伸展环境的高硅、过铝、高钾的A型花岗岩;锆石ε_(Hf)(t)值均小于0,在t-t(Ma)和t-(~(176)Hf/~(177)Hf)图上,所有样品点均落在上地壳演化线之上,二阶段模式年龄变化范围为1.77~2.31 Ga,结合Nb/Y—Rb/Y图解,表明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古元古代古老下地壳页岩60%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11.
中国花岗岩地貌景观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安泽 《地质论评》2007,53(B08):227-228
中国的花岗岩在地理分布上遍及全国,在地质构造分布上遍及所有的造山带,在产出时代上从太古宙到新生代均有发现,在岩石类型、成因类型上,世界上已知的类型中国几乎都有。特别是中国的花岗岩地貌景观类型,不仅多样化程度高,而且美学观赏价值优于世界其他各国。因此,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岗岩景区(包括世界遗产、国家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及旅游区)最多的国家之一。花岗岩景区已成中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花岗岩地貌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本文试从中国花岗岩地质地理分布、地貌景观类型划分、旅游开发价值、花岗岩景区建设及今后研究方向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地学界、旅游界及到花岗岩景区游览的广大公众对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关注,从而把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研究、应用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花岗岩地貌及其旅游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岗岩地貌是最重要的自然旅游资源,其形成主要取决于花岗岩体出露地表后上升和剥蚀的速度。当花岗岩体慢速上升,形成花岗岩石蛋地貌;当花岗岩体快速上升时,形成花岗岩峰林地貌;当花岗岩体以较快的速度上升时,则形成以上两种地貌的过渡类型。花岗岩地貌的旅游景观可归并为石蛋及其垒砌造型、石峰及峰林、绝壁及陡崖、一线天、洞穴和石窟、泉和温泉、瀑布等类型。  相似文献   

13.
A型花岗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本文总结和评述了A型花岗岩典型的微量元素特征,如富集Ga、稀土元素(除Eu外)和高场强元素,亏损Ba、Sr和明显的Eu负异常。分别讨论了影响微量元素特征的多种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源区性质、岩浆的物理化学条件、岩浆作用过程和络合作用。通过对比世界范围内几个地区相伴生的碱性A型花岗岩和铝质A型花岗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前者Ga、F含量更高,而轻重稀土比值小,Eu、Ba、Sr等元素含量更低,显示了前者的岩浆分异作用更强,同时说明了碱性A型花岗岩可以由与之伴生的铝质A型花岗岩分异而来。  相似文献   

14.
北山花岗岩S型/I型空间变化规律及含矿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山地区花岗岩十分发育, 出露面积接近总面积的30%, 形成时代以华力西期为主, 约占80%以上。笔者根据岩石化学判别统计, 本区花岗岩的S型/I型个数比例, 北带0.33, 中带0.54, 南带0.59, 说明从北向南, I型花岗岩逐渐减少, S型花岗岩逐渐增多。区内花岗岩类为重要的含矿岩石, 其中典型斑岩铜矿床与I型花岗质斑岩有关, 当出现铜铅组合时则与S型花岗质斑岩有关; 钼矿床有关花岗岩一般属I型, 当出现钨钼组合时则向S型花岗岩过渡; 钨锡矿床主要与S型花岗岩有关; 金矿床有关的花岗岩既有I型, 也有S型, 专属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再论花岗岩按照Sr-Yb的分类:标志   总被引:41,自引:14,他引:27  
张旗  金惟俊  李承东  王元龙 《岩石学报》2010,26(4):985-1015
2006年作者曾经按照Sr=400×10~(-6)和Yb=2×10~(-6)作为标志将花岗岩分为埃达克岩、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浙闽型花岗岩和广西型花岗岩,在浙闽型中又分出南岭型(Sr100×10~(-6)和Yb2×10~(-6)),于是花岗岩被分为5类。Sr=400×10~(-6)和Yb=2×10~(-6)是根据阿留申群岛中的Adak岛的资料得出来的。本文统计了全球花岗岩6000多个数据(其中,埃达克型花岗岩为2810个,喜马拉雅型花岗岩636个,浙闽型花岗岩1183个,南岭型花岗岩1518个,广西型花岗岩142个,总共6289个),统计的结果,各类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大致如下:(1)埃达克型花岗岩富Al_2O_3和Sr,贫Y和Yb,具较高和变化的铕异常,绝大多数样品的Sr300×10~(-6),Yb2.5×10~(-6)(当Sr=400×10~(-6)~600×10~(-6)时Yb值最大,Sr超过600×10~(-6),Yb降低至2×10~(-6)),Al_2O_3在14%~18%之间,Eu/Eu~*大多在0.6~1.2范围;(2)喜马拉雅型花岗岩贫Sr和Yb,具中等的Al_2O_3和变化的Eu/Eu~*,Sr300×10~(-6)和Yb2×10~(-6)(少数Sr300×10~(-6)),Al_2O_3为13%~17%,Eu/Eu~*为0.2~1.0;(3)浙闽型花岗岩贫Sr富Yb,Sr在40×10~(-6)~400×10~(-6)之间,Yb1.5×10~(-6),Al_2O_3和Eu/Eu~*的变化类似喜马拉雅型花岗岩,Al_2O_3为12%~17%,Eu/Eu~*为0.4~1.0;(4)南岭型花岗岩以很低的Sr、Al_2O_3和Eu/Eu~*以及很高的Yb而不同于上述各类花岗岩,通常Yb1.5×10~(-6),Sr100×10~(-6)(Yb变化大,绝大多数2×10~(-6);当Yb在2×10~(-6)~8×10~(-6)时,部分样品Sr可100×10~(-6),但很少200×10~(-6));Al_2O_314%,集中在11%~13%之间,Eu/Eu~*0.7,大多0.4;Yb越大,Sr越低,负铕异常越明显。文中讨论了花岗岩Sr-Yb分类的意义,指出本分类适用于产于大陆和海洋的绝大多数中酸性岩浆岩(可能不适用于一部分特别富铁和钾的花岗岩,如具有高Sr和Yb特征的广西型花岗岩)。不同类型的花岗岩主要反映了源区压力的不同,而源区成分、温度、部分熔融程度、水和挥发分的加入以及岩浆混合等的影响可能是次要的。文中指出,该分类的依据、其实质,是熔体与残留相平衡的理论。与浙闽型花岗岩平衡的残留相是斜长石,与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平衡的是斜长石+石榴石,与埃达克型花岗岩平衡的是石榴石,与南岭型花岗岩平衡的是富钙的斜长石。文中指出,加强实验岩石学研究,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密切结合起来是深化花岗岩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S型与I型花岗岩体在河北省境内广泛分布,前者含矿性不好,后者与成矿关系密切,普遍矿化。通过分析河北省高精度航磁资料,总结对比了S型与I型花岗岩体的航磁异常特征,并分析了它们磁性差异的原因,以便于在航磁资料的研究中圈定这两类花岗质岩体,区分矿与非矿异常,间接圈定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7.
早中生代的华北北部山脉:来自花岗岩的证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质历史上何时何地曾经存在过高原或山脉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根据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Sr和Yb)与其形成压力的关系探讨了这种可能性。花岗岩按照Sr和Yb的含量可以分为5类:①埃达克岩(Sr>400×10-6, Yb<2×10-6)、②喜马拉雅型花岗岩(Sr<400×10-6, Yb<2×10-6)、③广西型花岗岩(Sr>400×10-6,Yb>2×10-6)、④浙闽型花岗岩(Sr<400×10-6, Yb>2×10-6)和⑤南岭型花岗岩(Sr<100×10-6, Yb>2×10-6)。其中除了广西型的含义不清楚以外,其他4类花岗岩的差别可能与其形成的深度有关。埃达克岩与残留相榴辉岩平衡,压力通常大于1.5 GPa,相应的地壳厚度超过50 km。喜马拉雅型花岗岩与高压麻粒岩平衡,石榴子石和斜长石是主要的残留相,压力通常在0.8~1.5 GPa之间,相应的地壳厚度在40~50 km之间。浙闽型花岗岩与角闪岩相(斜长石+角闪石)平衡,压力小于0.8 GPa,相当于正常地壳厚度(30~40 km)。南岭型花岗岩形成于伸展环境,相当于正常或更薄的地壳厚度(30 km或更小)。按照上述标志,根据现有的同位素定年和地球化学资料,在华北北部识别出一个东西向延伸的早中生代的山脉(三叠纪—早侏罗世),称为华北北部山脉。推测该山脉东西长约3000 km,南北宽200~500 km,高度3000~5000 m。山脉大约在早、中三叠世时开始抬升,至晚三叠世达到顶峰,于早侏罗世后垮塌消失,指示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地块碰撞导致的一次强烈的挤压构造和快速的抬升事件。  相似文献   

18.
滇西镇康木厂A型花岗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木厂A型花岗岩是由钠闪英碱正长岩、钠闪花岗岩,霓石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 体。其形成与裂谷作用有关。岩体分异程度高,以高碱、高铁,贫镁、钙,稀土元素丰度高,轻稀土强烈分馏和明显的负铕异常为特征。 木厂A型花岗岩与上二叠统火山岩系具同源性,乃玄武岩浆与陆壳局部重熔岩浆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19.
关于A型花岗岩判别过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A型花岗岩提出(1979年)30年来,其内涵和外延相对于原始定义而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针对A型花岗岩的各种判别方法(尤其是判别图解)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讨论。这些判别方法对于A型花岗岩的判定并不总是奏效,所以在实践过程中不能过于依赖判别图解,否则就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实际上,A型花岗岩最本质的特征很可能在于它是一种高温花岗岩(相对于I型和S型花岗岩),因此较高地温梯度下的各种地球动力学背景均有利于这一类型花岗岩的发育。  相似文献   

20.
关于A型花岗岩判别过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A型花岗岩提出(1979年)30年来,其内涵和外延相对于原始定义而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针对A型花岗岩的各种判别方法(尤其是判别图解)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讨论.这些判别方法对于A型花岗岩的判定并不总是奏效,所以在实践过程中不能过于依赖判别图解,否则就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实际上,A型花岗岩最本质的特征很可能在于它是一种高温花岗岩(相时于I型争S型花岗岩),因此较高地温梯度下的各种地球动力学背景均有利于这一类型花岗岩的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