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子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目前直线相距约1900km(且末与成都间距离),但国内许多地学工作者从古生物群和沉积相的相似性,认为早古生代两板块相连或相距不远。本文从中国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史中出现的“兴凯地裂运动”和“峨眉地裂运动”,论述扬子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离散和汇聚中的运动学特征,从“峨眉地幔柱”理论阐述扬子板块向东漂移的动力学机制。扬子板块在二叠纪与塔里木板块离散并向东漂移的论断若能成立,则为古特提斯在中国境内首先打开提供依据;对全球一些地方(俄罗斯的通古斯、印度的潘加尔)二叠纪玄武岩大面积同时喷发有重大的地球动力学理论意义;研究二叠纪末一三叠纪初生物大绝灭事件具有重要作用;还可在阿尔金地块及其邻区找到攀枝花式的钒、钛磁铁矿及铜、镍、铂等金属矿床,对比四川盆地二叠系生物礁块气藏成藏条件,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藏生成、运聚和保存等条件以及在下古生界寻找大油气田,均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GPS观测资料反演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已获得的最新GPS观测资料,利用有限元方法反演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除受55°~235°方向的压应力外,同时还受到140°~320°方向的拉应力,其中 NE-SW向的压应力最大,约为SE- NW向的2倍。认为这一应力场是2种动力学过程的叠加,一是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其中来自印度洋板块的作用力最大,约为太平洋板块作用力的1.5倍;另一个是因地幔隆起而产生的NW-SE向水平拉张力。  相似文献   

3.
约距今2200万年的新近纪中新世早期,菲律宾洋板块斜向俯冲插入欧亚陆板块之下,在板块碰接带的两侧进行不同的地质演化。海沟、火山岛弧、弧后盆地是板块构造理论中洋板块与陆板块碰接时在碰接带附近产生的构造地貌,即“沟、弧、盆系”。菲律宾洋板块俯冲于欧亚陆板块之下到更新世后期(距今约20万年),其构造地貌由洋到陆为大洋-硫球海沟-台湾火山岛弧-弧后盆(边缘海)-中国大陆,其中海沟以东至大陆为东海大陆架。  相似文献   

4.
板块构造理论形成以来,不同板块之间的相对作用得到深入阐述,但对多板块聚合的运动过程的研究常被忽略。依据全球古地磁数据和古板块再造,可以获得板块运动轨迹,这些板块轨迹指示全球主要大陆在志留纪(约443Ma)-二叠纪(约250Ma)期间发生向北半球中纬地区的汇聚,具体表现为在泛大陆的形成过程中,全球板块运动具有顺时针旋转的特征,并且大板块(南美、波罗的、西伯利亚、澳大利亚等)纬向移动速率和板块自转速率明显高于小陆块的(华北、塔里木、扬子陆块等)。一些主要陆块显示不对称的"e"型顺时针旋转的漩涡轨迹,汇聚中心在中亚地区,以哈萨克斯坦马蹄形的最终形成和保留为标志。板块聚合的涡旋状运动轨迹,受控于上地幔流动过程产生长期的漩涡运动。这种对流运动在一定时间内(晚古生代)保持相对稳态的流动形式,导致泛大陆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根据已获得的最新GPS观测资料,利用有限元方法反演华北地区现分构造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现令构造应力场除受NE55°-SW235°方向的压应力外,同时还受到SE140°-NW320°方向的技应力,其中NE-SW向的压应力最大,约为SE-NW向的两倍。研究表明,这一应力场是两种动力学过程的叠加,一是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其中来自印度洋板块的作用力量大,约为太平洋板块作用力的1.5倍;另一个是因地幔隆起而产生的NW-SE向水平拉张力。  相似文献   

6.
马宗晋  叶洪 《地学前缘》2005,12(1):281-287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侧海域发生的地震是自1964 年阿拉斯加大地震以来最大的地震,震级达到9级或9级以上。它是由印度洋板块向缅甸微板块底下俯冲过程中的逆断层作用造成的。印度洋板块以每年6~7 cm的速率向北北东方向运动,与南亚板块发生斜向聚敛俯冲,此运动在该地区解耦为印度洋板块沿巽他海沟的正向俯冲及缅甸微板块东侧的右旋走向平移运动。主震破裂模型研究的结果表明,破裂是由南向北传播的,地震破裂带长达1 200余km,宽度约100 km,最大位移约为20 m,地震断层向上穿透海沟底面,估计约有10 m左右的错距。这次大地震的同震效应导致地球自转轴摆动、地球自转加速,日长缩短。据目前统计,地震引发的大海啸造成305 276人死亡,被此次海啸夺走生命的人数超过了有史以来历次大海啸灾难中死亡人数的总和。  相似文献   

7.
新疆北部古生代可划分为3大古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塔里木板块。3个板块之间存在的大洋分别是准噶尔-北天山大洋和南天山大洋。正是这些板块和已经消失了的大洋壳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该区大地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控制着大地构造格局和矿产分布。古生代新疆北部构造活动极为活跃。此期间,西伯利亚板块不断向南增生,塔里木板块向北运动。塔城地块属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一部分,阿尔泰地块从奥陶纪初就随着萨彦—蒙古洋的闭合成为西伯利亚板块的一部分,准噶尔地块在石炭纪初增生于西伯利亚板块西南缘,当时北天山存在较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定板块运动的速度,我们在位于澳大利亚,太平洋及南极洲三大板块的七个测站上实施了近三年的GPS测量。用这一方法得出的板块运动速度与板块模拟预测和其它空间大地测量得出的结果相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发现澳大利亚板块内部变形的证据。位于澳大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边界带的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相对于澳大利亚板块每年向南西西方向移动20±5mm。该速度介于对这两个板块所预测的速度之间。澳大利亚-南极洲板块和太  相似文献   

9.
作者用磁性地层学方法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周缘吉迪克组、康村组、库车组、西域组及上覆黄土.结果表明:以细颗粒碎属为特征的吉迪克组、康村组为中新世沉积,年龄约24.40—5.30MaB.P,以砾岩为特征的库车组、下西域组为上新世沉积,年龄约5.30—2.50MaB.P.。而上西域砾岩为早更新世早期沉积物,年龄约2.50—1.50MaB.P。作者认为,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造成塔里木盆地周缘山系的迅速抬升形成高大山系的时代为上新世初期,大约5.30MaB.P。  相似文献   

10.
西天山造山带的古生代造山过程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俊  何国琦 《地球科学》1997,22(1):27-32
古生代时期,西天山位于塔里木板块、伊犁-中天山板块和准噶尔板块之间,为古亚洲洋演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构造域,曾经历了“古准噶尔洋(奥陶纪为主)”,“早古南天山洋(志留纪为主)”,“晚古南天山洋(中泥盆-早石炭世)”和“晚古北天山裂陷槽(晚泥盆世-早石炭世)”4个古洋盆演化时期,早石炭世末,天山及邻区的古洋壳已被完全消减掉,塔里木伊犁中天山和准噶尔板块与欧亚大陆拼合,中晚石炭世,天山地区接受陆表海(残余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俯冲带探索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3  
根据岩浆弧位置变化追溯俯冲板块的俯冲角度变化的原理计算了180-85Ma时段内,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俯冲角变化(从大约10°增大至约80°),讨论了导致俯冲板块俯冲角变化的原因和由此引起的岩浆活动的时空变化,以及它对中国东南部地质构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四光有“黄陵背斜为华西、华东的分水岭,岭西之水流入归州盆地和四川盆地,岭东之水则向东流,袭夺……”的正确论断,但他“(袭夺)年代是第三纪末至早更新世初”的见解则过早。黄陵背斜西侧之水属古金沙江东支流,仅香溪至重庆段内竟有73.3%的支流呈倒插;巫山至故陵镇82.5km间的T6、T5、T4阶地面沿江呈西倾,而T3、T2、T1阶地面沿江呈东倾,二者刚好反向。在重庆、奉节分别发现了鹅岭风口和白帝城风口,二者与倒插支流、反向阶地共同证实了此段属掉向(被袭夺)流段。由于2.0Ma以来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所导致的西域上升,黄陵背斜遭冰后期和其它外营力剥蚀、降低,古金沙江南下水路被横断山封堵,西支流只好向东支流涌来,又借黄陵背斜东坡古长江向源侵蚀之机,终于0.15~0.20Ma间切开黄陵背斜分水岭,形成新型长江  相似文献   

13.
鄂皖边界扬子板块前陆盆地的A型俯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开均  黄钟瑾 《江苏地质》1996,20(4):217-223
鄂皖边界大别南缘主俯冲边界断层的存在以及扬子板块前陆盆地盖层大型薄皮构造,揭示扬子板块向大别山造山带之下的A型俯冲,纵向上构造类型的不同,板片的局部相楔及横向断层的存在,反映A型俯冲的不均一性。A型俯冲始自中三叠世末,处续到渐新世初,持续了约180Ma,主构造期为中三叠世末,薄皮构造带前锋望江盆地是寻找油气的远景地区。  相似文献   

14.
大南海地区新生代板块构造活动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伯初  万玲  吴能友 《中国地质》2004,31(2):113-122
在新生代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大洋中,存在一些地块(微板块);同时,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缘的一些地块先后和澳大利亚板块分离,向北运动,与一些和欧亚板块分离出来的地块先后发生碰撞缝合。在此期间,由于地块分离而发生海底扩张,产生许多小洋盆,如南海、苏录海、苏拉威西海、安达曼海等,最后形成了东南亚地区今日的构造景观。笔者从大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史之框架来研究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认为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活动既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也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活动有联系;同时,还受到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动之影响。南海地区在新生代发生过两次海底扩张,第一次海底扩张发生在42~35Ma前.是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而引起欧亚大陆之下向东南方向之地幔流的影响而发生的,其海底扩张方向为NWSE,产生了南海西南海盆;第二次海底扩张发生于32~17Ma前。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俯冲的大洋岩石圈已达700km深处,阻挡了欧亚大陆的上地幔向东南方向之流动,从而转向南流动。引起南海地区南北向海底扩张,即新生代第二次海底扩张,产生了南海中央海盆。南海新生代洋盆诞生之后,由于大南海地区继续有地块碰撞和边缘海海底扩张,对南海南部地区产生挤压,从而使这里的沉积发生变形,这就引起万安运动(南海南部)。  相似文献   

15.
苏鲁造山带南缘基础地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鲁造山带南缘发育的超高压变质成因的榴辉岩带是整个中国中部造山带折返抬升最高部位,具有较典型的造山带根部特征。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查明区内发育岩石地层有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东海岩群、中新元古代锦屏岩群和云台岩群,呈一系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构造岩块分布,岩石中密集发育晋宁期韧性推覆剪切带和右形走滑韧性剪切带,后期普遍为印支期滑脱韧性剪切带叠加,形成复杂的韧性剪切系统,是阜宁期华北板块南缘地体拼贴B型俯冲碰撞作用、晋宁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软碰撞作用和印支期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A型俯冲碰撞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唐山—丰南推覆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开平向斜西翼的唐山—丰南推覆构造是印支—燕山运动期间华北板块向太平洋板块仰冲的产物,它由三条大致平行的逆冲断层构成,其中F_3上盘推覆体平移距离约2.5km。这些逆冲断层的存在对找煤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中段蛇绿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中段的中朝古板块与西伯利亚古板块之间,发育了许多大小不等、呈NEE向断续延伸的蛇绿岩块。本文对蛇绿岩的层序、岩石组合、矿物成分、岩石化学特征、形成时代及构造环境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其中北部的索伦山-贺根山蛇绿岩带,位于西伯利亚古板块南侧,延伸达600km,上部被下二叠统砾岩所不整合覆盖,并在灰岩和硅质岩中分别产有中石炭世化石及中-晚泥盆世放射虫、珊瑚化石,表明它形成于晚古生代。而南部的温都尔庙-柯单山蛇绿岩带,断续延长约340km,位于中朝古板块的北缘,在硅质岩中产放射虫、软舌螺、介形虫等化石,还测得枕状熔岩之Rb-Sr年龄为630Ma,证明其时代为早寒武-中奥陶世。上述大型蛇绿岩带是古板块俯冲作用的结果,是确定洋壳与陆壳碰撞(或对接)位置及时代的重要证据。此外,一些小的蛇绿岩块则是区域性逆冲断层发育的伴生产物。  相似文献   

18.
潘明臣 《地质与资源》2016,25(3):223-226
鸭绿江断裂带为郯庐断裂带羽状分支的一部分,其动力学机制为燕山期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由于剪切作用形成一系列北东向左旋运动为主的壳断裂,切割深度约4 km,最大左行平移距离超过20 km.主断裂两侧地质构造特征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19.
赣北存在近南北向(D1)、近东西向(D2)、北北西一北北东向(D3)三个世代的叠加褶皱。它们是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缓慢拼贴过程中应力向板内传递的结果,均形成于前震旦纪。从发生的时间来看,应与格林威尔造成山运动相当。  相似文献   

20.
刘行  邹灏  李阳  蒋修未  李蝶 《地质论评》2019,65(Z1):223-224
正拉琼锑金矿床位于措美县西约17 km,大地构造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东段,地处于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IYZS)与藏南拆离系(STDS)大断裂之间。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之后,导致印度洋持续扩张,造成印度大陆不断向北挤压,形成喜马拉雅造山带(尹安,2000),该地区近东西向的断裂自北而南依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