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了松花江吉林市至三岔河口江段水体总汞与甲基汞污染特征。结果表明,随着主要工业汞与甲基汞污染源的治理和根治,该江段江水、表层沉积物和鱼类的总汞与甲基汞污染水平逐年下降,目前已基本降到轻度污染水平,而且各江段之间和年际间的差异已不显著,说明该汞源对江段水体的影响越来越小,目前对该江段(鱼和水)汞污染影响较大的是沉积汞。  相似文献   

2.
工业废水的排人是形成第二松花江甲基汞污染水体的重要原因,生物化学作用使沉淀的底质汞和自然本底汞的甲基化过程是形成甲基汞污染的次生原因.控制和减少甲基汞及汞污染源的数量,改造生产工艺.逐渐消除现有污染源,控制汞的次生甲基化的产生条件,减缓甲基汞的形成速率,促进水体的自净作用等是治理甲基汞污染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3.
汞是一种全球性污染物,也是毒性最强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已于2017年8月16日生效。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汞生产、使用和排放国,环境汞污染形势十分严峻,而我国居民汞(特别是甲基汞)暴露可能导致的健康风险仍不清楚。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工作综述了我国居民甲基汞暴露的来源和健康风险。一般认为食用鱼肉和其他水产品是人体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径,近年来研究发现食用大米也可以是特定人群暴露甲基汞的主要途径;汞同位素数据也证实食用大米对万山和长顺居民的贡献高达95%和96%。尽管我国环境汞污染十分严重,但是我国一般居民甲基汞暴露的风险较低;今后应该加强对汞污染场地的修复、减少水稻甲基汞的富集以降低汞暴露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4.
水稻是甲基汞的超富集农作物,汞污染区稻米普遍含有较高含量的甲基汞。食用大米是我国南方内陆居民人体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径。水稻甲基汞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内外学者围绕稻田生态系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本文总结了稻田土壤汞的关键形态转化过程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对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包括:稻田土壤中汞的甲基化过程、影响因素及参与汞甲基化的主要微生物群落;典型汞矿区稻田土壤中汞的形态分布特征与参与甲基化反应的主要汞形态的识别;稻田土壤中汞的还原过程及对甲基化的影响;稻田生态系统汞的同位素分馏特征及汞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定量识别。  相似文献   

5.
受历史汞矿开采活动影响,万山汞矿区稻田遭受了严重的汞污染。为了查明万山汞矿区稻田土壤的汞污染现状以及评估其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系统采集了受汞矿区影响的五条主干河流沿岸稻田土壤进行汞含量分析,评价总汞和甲基汞污染程度及其生态风险,并与2008年以来该区域稻田土壤汞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研究区稻田土壤的总汞含量为0.21~207 mg/kg,几何平均值为(4.26±4.83)mg/kg;甲基汞含量为0.42~13μg/kg,几何平均值为(1.81±1.93)μg/kg。59%的稻田土壤处于重度汞污染,75%的稻田土壤存在极强的汞潜在生态风险。与已往数据相比,稻田土壤汞含量在2012年后呈下降趋势,基本反映了当地汞防治措施的执行效果。为了避免稻田土壤汞污染引起的安全健康风险,今后应采取除污染源治理以外的土壤修复措施或风险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了弄清楚酸性矿井废水的排放是否对阿哈湖造成了汞污染,我们研究了阿哈湖中汞的各种赋存形态(包括溶解气态汞、活性汞、颗粒态汞、溶解态汞、溶解态甲基汞、颗粒态甲基汞,以及沉积物间隙水体的溶解态汞和溶解态甲基汞)及其在水体和沉积物间隙水中的剖面分布.实验数据表明,溶解态甲基汞浓度在沉积物下2~5 cm处最高,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与硫酸盐还原菌(SRB)的分布相吻合,说明水体-沉积物界面是甲基汞的产生地点;并且在沉积物中高浓度硫酸根浓度高达1100mg/L时,硫酸根浓度与甲基汞浓度依然一致.  相似文献   

7.
水环境汞污染及其毒理反应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德铭 《水科学进展》1997,8(4):359-364
论述了水环境汞污染的来源,并着重讨论了汞的甲基化及其相反过程——脱甲基化作用。研究表明,一些细菌及真菌均可在无机汞污染的环境介质,如沉积物中使甲基汞降解或使无机汞甲基化,且使其间得到某种平衡。天然水的有效水质管理需要建立受各种环境影响的定量预测模型。我国的研究表明,不但家禽和人,而且鱼的甲基汞污染也主要通过食物链富集。并对甲基汞对鱼和人的毒理效应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乌江流域东风水库水体中不同形态汞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弄清东风水库水体中不同形态汞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春季和夏季对东风水库进行采样,分别利用两次金汞齐-冷原子荧光法(CVAFS)和蒸馏-乙基化结合气相色谱冷原子荧光法(GC-CVAFS)测定总汞(THg)和甲基汞(MeHg)浓度。结果表明,东风水库THg(0.63~3.06 ng/L)和MeHg浓度(0.023~0.081 ng/L)与未受污染的天然湖泊水平相当,水库未受到明显的汞污染。夏季总汞(THg)、颗粒态汞(PHg)以及颗粒态甲基汞(PMeHg)浓度均值分别是春季的1.8、2.9和1.7倍,但春季总甲基汞(TMeHg)和溶解态甲基汞(DMeHg)高于夏季。季节性降雨强度的差异可能是导致东风水库水体不同形态汞浓度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此外,东风水库上游水体THg和PHg显著高于中下游水体,表明东风水库的修建对THg具有一定的拦截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弄清楚普定水库汞的地球化学循环特征,用金汞齐-冷原子荧光光谱法(CVAFS)和气相色谱技术(GC), 研究了乌江流域上游普定水库水体剖面和沉积物间隙水剖面汞的赋存形态(总汞 THg)、溶解态汞(DHg)、活性汞(RHg)、颗粒态汞(PHg)、总甲基汞(TMeHg)、溶解态甲基汞(DMeHg)和颗粒态甲基汞(PMeHg)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普定水库水体总汞浓度为1.29~3.18 ng/L, 活性汞浓度为0.09~0.43 ng/L, 总甲基汞浓度为0.06~0.18 ng/L.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态汞浓度为2.65 ~11.47 ng/L, 溶解态甲基汞浓度为0.06 ~1.16 ng/L.实验数据表明,普定水库水体中溶解态汞和颗粒态含量相当,其中颗粒态汞占总汞的比例为46%,并与总汞存在极显著相关性(R=0.929,n=20,P<0.01),溶解态汞与总汞相关性不明显(R=-0.067,n=20);冬季普定水库甲基汞以溶解态甲基汞为主,溶解态甲基汞占总甲基汞的比例为63%,溶解态甲基汞与总甲基汞无明显相关关系(R=0.292,n=20),颗粒态甲基汞与总甲基汞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R=0.815,n=20,P<0.01).试验数据表明沉积物孔隙水溶解态汞与溶解态甲基汞浓度明显高于上覆水体, 是普定水库水体中汞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甲基汞是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毒性最强的汞化合物之一.在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由于甲基汞具有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的特点而特别受到关注.无机汞可以在生物和非生物甲基化作用下转化为甲基汞,导致毒性增强和对生物的危害加重.汞的甲基化作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pH,温度,DOC,细菌活性等.汞甲基化作用主要发生在沉积物的表层,且由于该处微生物活性最强,汞甲基化速率最快.沉积物是水体甲基汞的一个源.  相似文献   

11.
汞作为一种全球性污染物,一直是国际上热点问题之一。为了解汞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人体暴露危害的调查研究现状,在概述汞的高毒性、生物富集性、迁移性及国内外汞污染现状的同时,该文着重阐述了人体暴露于不同形态汞,无机汞和甲基汞环境下导致的健康疾病的研究进展;在分析汞的来源、存在形式及全球范围内的干湿沉降作用的基础上,总结了汞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制及生物化学效应的表征,并就其对人类健康发展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汞(Hg)作为一种有毒重金属污染物,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有机汞尤其是甲基汞的毒性比无机汞毒性更大,且易在食物链中积累,因此无机汞—有机汞的转化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之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海洋环境中的Hg甲基化问题,对于淡水环境尤其是湿地环境Hg甲基化的研究相对欠缺。而湿地环境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使其成为突出的甲基汞产出单元,且生物积累作用明显。通过系统总结湿地中无机汞—有机汞转化的途径和机理以及其影响因素和相关生物作用,指出沉积物、颗粒有机碳和周丛生物是重要的甲基汞产生微环境,频繁密切的生物间相互作用成为湿地高甲基化潜力的保障。因此加强各类湿地Hg甲基化研究对保护湿地生态及居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汞作为一种全球性污染物,一直是国际上热点问题之一。为了解汞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人体暴露危害的调查研究现状,在概述汞的高毒性、生物富集性、迁移性及国内外汞污染现状的同时,该文着重阐述了人体暴露于不同形态汞,无机汞和甲基汞环境下导致的健康疾病的研究进展;在分析汞的来源、存在形式及全球范围内的干湿沉降作用的基础上,总结了汞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制及生物化学效应的表征,并就其对人类健康发展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汞矿区稻田土壤汞形态分布特征及对甲基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汞污染区稻米甲基汞超标现象普遍存在,汞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被认为是影响甲基化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选取贵州省万山废弃汞矿区和土法炼汞区为研究区域,在水稻生长期间对稻田土壤剖面中总汞、甲基汞及形态汞进行测定,结合土壤环境因子指标,讨论土壤汞形态分布特征对甲基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汞矿区稻田土壤中总汞和甲基汞均表现出随土壤深度加深而逐渐降低的趋势,且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形式存在,占总汞的98%以上.在废弃汞矿区,不同形态汞可能会转化为生物难以利用的形态:溶解态与可交换态、特殊吸附态与氧化态汞可能先转变为有机结合态,再转变为残渣态汞.在土法炼汞区表现为硫酸盐还原与铁还原过程驱动的汞甲基化过程,并且有机结合态汞可能也参与了甲基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甲基汞很强的亲脂性和高神经毒性会给生物体造成严重的毒害.水生系统食物链中,甲基汞表现出极强的生物富集和放大效应,凶此传统认为以鱼类为主的水产品是人类吸收甲基汞的主要途径.然而最近对贵州万山、务川汞矿区的调查却发现,汞矿区稻米(可食用部分)中甲基汞含量已经远远超过国家食品中汞限量卫生标准(≤0.02 mg/kg,总汞),说明汞矿开采区稻米具有很强的甲基汞积累能力,但稻米富集甲基汞的机制尚小清楚.  相似文献   

16.
GC和GFAAS分别测定岩溶环境样品中的甲基汞和无机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溶环境样品中的甲基汞和无机汞通过巯基棉柱富集,然后分别用2mol/L和6mol/L的盐酸洗脱,用气相色谱仪测定甲基汞,通过添加钯和硒的方法,在石墨炉原子吸收仪上测定无机汞。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北美和北欧,许多新修建的水库鱼体中甲基汞浓度较建库以前有了很大提高[1,2].研究表明,筑坝形成的水体环境有利于汞的活化、甲基化和生物累积[3],使流域内的水库成为高风险的甲基汞污染"敏感生态系统"4.  相似文献   

18.
水生生态系统中汞-硒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甲基汞是汞存在于水生生态系统(水体、沉积物和水生生物)毒性最强的形态,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对生物体产生危害,因此有效控制汞的甲基化过程是汞环境化学和毒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生物体内硒对汞的甲基化过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明确汞和硒在水生生态系统的形态特征以及汞-硒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解决汞污染问题。汞在生物体内的毒性与生物体内硒含量紧密相关,汞与硒相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生成不溶的化合物促使汞去甲基化或受生物体内硒相关酶抑制被直接排除于生物体外,从而抑制了汞的毒害作用。本文评述了汞、硒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形态特征,指出在水体中合理添加硒化合物可抑制无机汞在生物体内甲基化过程,深入研究生物体内汞和硒相互作用机制及其生理效应是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正>食用大米是贵州省汞矿区居民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径,但是以往的风险评估体系都是基于鱼肉摄入的流行病学数据。本研究评估万山汞矿区人群食用大米甲基汞摄入量和人体负担的相互关系。万山汞矿区大米甲基汞含量的平均值为(11.7±8.84)ng/g,不同地点居民食用大米甲基汞摄入量的平均值为(0.050~0.132)μg/kg/d。居民头发甲基汞含量的平均值为(2.07±1.79)μg/g,不同地点居民血液甲基汞的平均含量为  相似文献   

20.
汞污染是当前重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多年冻土退化能够显著改变土壤环境和水热过程,进而可引发土壤中汞的活化和大量释放,对生态系统产生潜在的风险。本文综述了多年冻土区土壤总汞的浓度和储量、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阐释了多年冻土不同退化过程中(活动层增厚和热喀斯特发育)土壤中汞的迁移转化和释放特征及其环境效应。北半球多年冻土区土壤总汞储量为597 Gg(384~750 Gg),植被吸收作用驱动的大气单质汞[Hg(0)]沉降是土壤中汞的重要来源。多年冻土区土壤中总汞含量和空间分布主要受大气汞沉降、有机质含量和沉降后过程(如淋溶作用)的影响。多年冻土退化不仅能够向大气和水生生态系统释放大量的汞,还可增强微生物甲基化作用生成剧毒的甲基汞(MeHg),已经对全球汞循环及区域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且这一影响在持续加强。未来研究中需结合汞同位素等多技术手段,追踪多年冻土融水径流中汞的迁移转化和传输过程;强化热喀斯特对汞释放的影响研究;结合野外原位观测与模型模拟,全面评估多年冻土退化对土壤汞迁移转化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